破茧成蝶經磨難,厾花泛香歷苦寒。

《中国画*品逸》

<p>設計/朱少安 </p><p>編輯/冷可心 </p><p>插图/文/鄭亞林 </p><p>出品/《国画✺品逸》</p><p><br></p> <p class="ql-block">  源于生活的艺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没有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胡乱艺术,更没有游离于千年传统文化积累之外,独自如是想当然的“另类”极品之作。如果说专业技术是对一个技师的要求,那么综合素养的具备与否,则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好不过的考量,那就是绘画基本功的有无。在画家的眼里,他首先把眼中之有,化为胸中之物;后又通过吸收、熔炼,借助画材使之成为手中之品。把形象化了的眼中之物,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是真正的艺术家,这个过程可说是漫长而艰辛。画为“无言之诗”,一个艺术家用其所特有的表情达物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再创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期望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共鸣。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时审美的功能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 ,北宋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描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中蕴意还是很有道理的。予时常觅趣于唐诗之间,索味于宋词角隅,闲暇之余,回味其文词之精美,随以愚陋之浅见,假案头笔墨,本着对艺术负责,对笔墨有所继承的原则,写就小幅画作数幅,以飨读者,为了便于更好的从多方面品研其味,不妨附上题款及诗文多条,愿在阅读之余,能从中裨益。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期望。——鄭亞林</p> <h3>轻捏管笔写箭草,质地有无脉间找。文人自晓纸上意,求香还数韧箭刀。</h3> <h3>夏末未几待芦花,硕硕秋雁汀上暇。时而腾空入云里,时而汆水衔鱼虾。</h3> <h3>經冬意冷情中差,急盼岸堤飛柳花。雅室粉面已蜂影,莫怪戀蝶寄別花。</h3> <h3>画草喜呼蕙之兰,闭眼嗅香意无边。此种非为寻常物,奢侈之余方能观。</h3> <h3>东隅墙边数株花,秋高之时芽乃发。不与群芳争贵首,偏于冷凝任芳华。</h3> <h3>啄壳待哺绒丫丫,无语自吟呱呱呱。夏来涨水芦蒿短,游怠欢尽时忘家。</h3> <h3>依车停步歧路边,初归董庄欲辨前。藤萝错交紫雪挂,此地三月我做仙。</h3> <h3>崖上数枝绿映红,间有飞雀戏隙中。如是良春吹笑靥,偏何吾却不解侬。</h3> <h3>六月碧池粉渐浓,莲动方晓舟行中。不是文人怎有意?定有佳诗任西东。</h3> <h3>心有燃火意緋紅,觀梅豈能丛树中。望穿闲林八千里,纵使经纶也腹空。</h3> <h3>鸭科勇将当鸬鹚,常把舟舷作相知。篙竿横斜代令手,潜底衔鱼切莫迟。</h3> <h3>樹丫白蓮姿肥肥,暖意微風林梢吹。別了良宵西子夢,生時還能觀幾回?</h3> <h3>梅家兄妹长相异,红黄白绿莫当奇。丹青未宜伶仃笔,绘出墨种自真谛。</h3> <h3>仁智莫过贵相安,求欲难使心坦然。命中无它不相扰,自是瘆态也伟然。</h3> <p class="ql-block">郑亚林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美术学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p> <h3>【特此声明】:链接中的所有诗文、繪畫均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侵權。如有发现剽竊、抄錄(未標註出處和作者)并用作它处,編輯部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