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碑亭

沧耳

<p>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为禛贝勒府。1709年扩建为占地百亩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升格清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隶属于北京市民宗委,保存有清宫旧藏文物十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百余件。1995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登记注册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集宗教场所、旅游景点、博物馆三种功能于一身。</p> 钟楼,建于乾隆九年(1744),楼内悬清代铜钟一口,为本寺院僧众举行宗教活动时所用。 <div>鼓楼,建于乾隆九年(1744),楼内设清代架鼓一面,为本寺院僧众举行宗教活动时所用。<br></div><div>铜锅,原位于东阿斯门外的铜锅院,乾隆九年(1744)“改宫为(喇嘛)庙”时养心殿造办处造。</div> <div>有两个八角碑亭,亭内各立一高三米巨碑,乾隆御笔《雍和宫碑文》。<br></div><div>西侧碑亭,碑文为藏、蒙文。</div> <div>东侧碑亭,碑文为满、汉文字。</div><div><h5>有爲法;與衆生同體,作如是觀。中層簷前額曰淨域慧因,下層簷前額曰圓觀並應。聯曰:慧日麗璇霄,光明萬象;決雲垂玉宇,安隱諸方。永康閣聯曰:慧日朗諸天,圓輝寶相;吉雲垂大地,浄掃塵根。延寧閣聯曰:獅座寶花,拈來參妙諦;檀林法乳,觸處領真香。</h5><h5>御製雍和宫碑文 我皇考世宗憲皇帝肇封於雍邸,在京師艮維,與太學左右相望。迨紹纘大統,正位宸極,爰命舊第曰雍和宫,設官置守。甍宇堊飾,無增於昔,示弗忘也。越歲乙卯,弗弔昊天,龍馭上賓,攀髯莫逮。維時喪儀具展,禮當奉移。念斯地爲皇考藩潛所御,攸躋攸寧幾三十年。神爽憑依,倘眷顧是,迺即殿宇而飭新之,以奉梓宫。易覆黄瓦,式廊門屏,櫺星绰楔,規制畧備。洎山陵禮成,於此敬安神御?歲時展禮,至於今十稔。予小子紹庭陟降之忱,朝夕罔釋。深惟龍池肇迹之區,既非我子孫析圭列邸者所當褻(亵)處,若曠而置之,日久蕭寞,更不足以宏衍慶澤,垂燾於無疆。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臨御燕處之適且久者,多尊爲佛地。曰福佑寺,則冲龄育德之所也。曰恩佑寺,則鼎成陟方之次也。永懷成憲,厥有舊章。而稽之往古,修真本唐高龍躍之宫,慈慶乃渭水慶善之宅。宋則祥符錫慶,祠號景靈。咸因在潛之居,實曰神明之隩。後先一揆,今昔同符。是用寫境祗林,莊嚴法相。香幢寶網,夕唄晨鐘。選高行僧居焉。以示蠲明,至潔也;以昭崇奉,至嚴也;以介福釐,至厚也。我皇考向究宗乘,湟槃三昧,成無上正等正覺,施治萬有,澤流塵劫。帝釋能仁,現真實相。羣生托命,於是焉在。豈特表範脺容爲章淨域已哉?予小子瞻仰之餘,間一留止,缅憶過庭,怵惕興慕。敬勒石以紀,系以頌曰:於皇皇考,褆福無疆。奕奕朱邸,積慶流長。乘六以御,兹焉發祥。時雍協和,聖谟孔彰。其一鼎成於湖,神御攸奠。陟降在天,聖靈式眷。愾乎斯聞,優乎斯見。超宋景靈,邁唐慶善。其二懿彼淨覺,廣樹良因。澄圓性海,般若通津。慧燈普照,法寶常新。敷華玉地,轉曜金輪。其三 矧是丹宫,藩封拜賜。載寝載興,凝禧集瑞。人世香臺,梵天忉利。擁吉祥雲,開歡喜地。其四 標新福界,冥契慈緣。雁堂集侣,鹿苑棲禅。香華迎雨,珠葉霏烟。雲車風馬,歆顧珠筵。其五 仰惟聖德,吳天罔極。以妙明心,運大願力。孰爲權應,孰爲真實?無去無住,歷化千億。其六 慈雲廣蔭,甘霪長濡。入湟槃海,繫如意珠。恒沙大千,共味醍醐。不可思議,浹髓淪膚。其七 灼灼靈儀,巍巍瑞相。言瞻言依,徘徊恻愴。十地四天,鴻恩融暢。盡未來際,永資慈貺。其八</h5><h5>乾隆二年御製八月二十三日皇考二週諱辰以禾稼盈疇勉從諸王大臣請未得躬謁泰陵謹於雍和宫行禮中懷耿耿孺慕莫伸灑淚述哀敬成一律 凄凄凉露兩沿裳,每憶音容痛斷腸。 <br></h5></div> 雍和门与雍和宫之间为仪路(仪仗66人),中间有古铜鼎炉、四体碑亭。 <p class="ql-block">重檐碑亭内立四体两统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方碑,由五块汉白玉拼接而成,覆莲须弥座。国家一级文物。碑文《喇嘛说》记录了清朝的宗教政策,兴黄教的来历,金瓶掣签制的确立,满(正面)汉(背面)蒙藏四种文字。该碑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清帝乾隆八十二岁高龄的力作,是确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历史定制的重要文献。碑文后钤少见的“八徵耄念之宝”印和“自强不息”印。</p> <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喇嘛说</p><p class="ql-block">佛法始自天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即厄纳特珂克部 其地曰痕都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 东流而至西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即唐古特部 其地日三藏</span></p><p class="ql-block">其番僧 又相傳稱为喇嘛 喇嘛之字 漢書不載 元明史中 或訛書為剌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宗仪 辍耕录 载 元时称帝师为剌 读作拉 下同 马 毛奇龄 明武宗外纪 又作剌麻 皆系随意对音 故其字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予细思其義 盖西番語謂上曰喇 謂無曰嘛 喇嘛者謂無上 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 喇嘛又稱黄教 盖自西番髙僧帕克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作八思巴</span></p><p class="ql-block">始盛於元 沿及於明 封帝師國師者皆有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世祖初封帕克巴为国师 后复封为大宝法王 并尊之曰帝师 同时又有丹巴者 亦封帝师 其封国师者 不一而足 明洪武初 封国师 大国师者 不过四五人 至永乐中 封法王西天佛子者各二 此外灌顶大国师者九 灌顶国师者十有八 及景泰成化间 益不可胜纪</span></p><p class="ql-block">我朝惟康熙年間 祗封一章嘉國師 相襲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 无加崇帝师封号者 惟康熙四十五年 敕封章嘉呼土克图为灌顶国师 示寂后 雍正十二年 仍照前袭号为国师</span></p><p class="ql-block">其逹賴喇嘛 班禅額爾德尼之號 不過沿元明之舊 换其襲勑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教之兴 始于明番僧宗喀巴 生于永乐十五年丁酉 至成化十四年戊戌示寂 其二大弟子 曰达赖喇嘛 曰班禅喇嘛 达赖喇嘛位居首 其名曰罗伦嘉穆错 世以化身掌黄教 一世根敦珠巴 二世曰根敦嘉穆错 三世曰索诺木嘉穆错 即明时所称活佛锁南坚错也 四世曰云丹嘉穆错 五世曰阿旺罗ト藏嘉穆错 我朝崇德七年 达赖喇嘛班禅喇嘛遺贡方物 八年 赐书达赖喇嘛及班禅呼土克图 盖仍沿元明旧号 及定鼎后 始颁给敕印 命统领中外黄教焉</span></p><p class="ql-block">盖中外黄教總司以此二人 各部蒙古 一心歸之 興黄教 即所以安衆蒙古 所繫非小 故不可不保护之 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諂敬番僧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朝尊重喇嘛 有妨政事之尊弊 至不可问 如帝师之命 与诏敕并行 正衙朝会 百官班列而帝师亦专席于坐隅 其弟子之号司空 司徒 国公 佩金玉印章者 前后相望 怙势恣雎 气焰薰灼 为害四方 不可胜言 甚至强市民物 捽捶留守与王妃争道 拉殴堕车 皆释不问 并有民殴西僧者截手 詈之者断舌之律 若我朝之兴黄教 则大不然 盖以蒙古奉佛 宗信喇嘛 不可不保护之 以为怀柔之道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其呼土克圗之相襲 乃以僧家無子 授之徒與子何異 故必覓一聰慧有福相者 俾為呼必勒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即汉语转世化生人之义</span></p><p class="ql-block">幼而習之 長成乃稱呼土克圗 此亦無可如何中之權巧方便耳 其来已久 不可殚述孰意近世 其風日下 所生之呼必勒罕 率出一族 斯則與世襲爵禄何異 予意以為大不然 盖佛本無生 豈有轉世 但使今無轉世之呼土克圗 則數萬番僧無所皈依 不得不如此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前达赖喇嘛示寂后 转生为呼必勒罕 一世在后藏之沙ト多特地方 二世在后藏大那特多尔济丹地方 三世在前藏对咙地方 四世在蒙古阿勒坦汗家 五世在前藏崇寨地方 六世在里塘地方 现在之七世达赖喇嘛 在后藏托ト扎勒拉里冈地方 其出世且非一地 何况一族乎 自前辈班禅额尔德尼示寂后 现在之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之呼必勒罕 及喀尔喀四部落供奉之哲卜尊呼土克图 皆以兄弟叔侄姻娅 递相传袭 似此掌教之大喇嘛呼必勒罕 皆出一家亲族 几与封爵世职无异 即蒙古内外各扎萨克供奉之大呼必勒罕 近亦有各就王公家子弟内转世化生者 即如锡呼图呼土克图 即系喀尔喀亲王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之叔 达克巴呼土克图 即系阿拉善亲王罗ト藏多尔济之姪 诺伊绰尔济呼土克图 即系四子部落郡王拉什燕丕勒之子 堪卜诺们汗扎木巴勒多尔济之呼必勒罕 即系图舍图汗车登多尔济之子 似此者难以枚举 又从前哲布尊丹巴呼土克图圆寂后 因图舍图汗之福晋有娠 众即指以为哲布尊丹巴之呼必勒罕 及弥月 竟生一女 更属可笑 蒙古资为谈柄 以致物议沸腾 不能诚心皈信 甚至红帽喇嘛沙玛尔巴 垂涎扎什伦布财产 自谓与前辈班禅额尔德尼及仲巴呼土克图同系弟兄 皆属有分 唆使廓尔喀滋扰边界 抢掠后藏 今虽大振兵威 廓尔喀畏惧降顺 匍匐请命 若不为之剔除积弊 将来私相授受 必致黄教不能振兴 蒙古番众 猜疑轻视 或致生事 是以降旨 藏中如有大喇嘛出呼必勒罕之事 仍随其俗 令拉穆吹忠四人 降神诵经 将各行指出呼必勒罕之名书签 贮于由京发出之金奔巴瓶内 对佛念经 令达赖喇嘛或班禅额尔德尼 同驻藏大臣 公同签掣一人 定为呼必勒罕 虽不能尽除其弊 而较之从前 各任私意指定者 大有间矣 又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 亦令理蕃院行文 如新定藏中之例 将所报呼必勒罕之名 贮于雍和宫佛前安供之金奔巴瓶内 理藩院堂官会同掌印之扎萨克达喇嘛等公同签掣 或得真传以息纷竞</span></p><p class="ql-block">去嵗廓尔喀之聼沙瑪爾巴之語 劫掠藏地 已其明驗 雖興兵進剿 彼即畏罪請降 藏地以安 然轉生之呼必勒罕 出於一族 是乃為私 佛豈有私 故不可不禁 兹予制一金瓶 送往西藏 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衆所举數人 各書其名置瓶中 掣籖以定 雖不能盡去其弊 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 或畧公矣 夫定其事之是非者 必習其事而又明其理 然後可 予若不習番經 不能為此言 始習之時 或有議為過興黄教者 使予徒泥沙汰之虚譽 則今之新舊蒙古 畏威懐德 太平數十年 可得乎 且後藏煽亂之喇嘛 即正以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年廓尔喀侵掠后藏时,仲巴呼土克图既先期逃避,而大喇嘛济仲扎苍等,遂托占词为不可守,以致众喇纷纷逃散,于是贼匪始敢肆行抢掠。因即令将为首之济仲拏至前藏,对众剥黄正法。其余扎苍及仲巴呼土克图等俱拏解至京,治罪安插。较元朝之于喇嘛,方且崇奉之不暇,致使妨害国政,况敢执之以法乎。若我朝,虽护卫黄教,正合于王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移其宜,而惑众乱法者,仍以王法治之,与内地齐民无异。试问,自帕克巴创教以来,历元明至今五百年,几见有将大喇嘛剥黄正法及治罪者?天下后世,岂能以予过兴黄教为讥议乎?</span></p><p class="ql-block">元朝曾有是乎 盖擧大事者 必有其時與其會 而更在乎公與明 時會至而無公與明以斷之 不能也 有公明之斷而非其時與會 亦望洋而不能成 兹之降廓爾喀 定呼必勒罕 适逢時會 不動聲色以成之 去轉生一族之私 合内外蒙古之願 當耄近歸政之年 復成此事 安藏輯藩 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 予幸在兹 予敬益在兹矣</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有七年 嵗次壬子 孟冬月之上浣御笔 </p></h1>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