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词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例如《诗经》<br>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br>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br>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b></h1><h3><b></b></h3><h1></h1><h1><b> 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锤炼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去追寻这些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为此,织金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关于阅读国学经典诗词的读书活动。</b></h1> <h1><b> 松竹梅古称“岁寒三友”。 古人每喜拿它们来表征有道君子的正气节操。王冕的《墨梅》说他所画墨梅,并不在求人家夸赞它的颜色是否美好,而是在保留一股清正之气永在人间。何校长以此来告诫我们老师,作为一名特教老师,不应该说为了得到人们的夸赞才去做,而是时刻要保持做老师的初心。</b></h1><h3></h3><h3><br></h3> <h1><b> 谌晓丽分享的是《卜算子 咏梅》,词中,梅花是古代高洁品德的象征,不畏风寒,在春末时开放,而真正群芳争艳时,它自己凋谢,“无意苦争春”,不在乎人们会不会记住自己的容颜,由梅花的品德引到做教师的也要像梅花一样,不要去想要功名利禄,而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b></h1><h3></h3> <h1><b> 我们常常在走路时 走到了尽头就没有路可有了,怎么办呢?伟大诗人王维是怎样做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啊!无路可走时,不妨先不管眼前的困境,坐下来随意看天上的云漂浮,保持一份淡泊悠然的心境,有时,拐弯也是前进的一种方式。</b></h1> <h1><b> 从古至今,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拼尽所有去争夺,放弃仁义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我们的青莲居士李白,却追求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洒脱,淡泊名利,才能体会人生不一样的精彩。</b></h1> <h1><b>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纪念屈原是其中的一项。一颗闪亮的星星就这样陨落了,留给世人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了好多人啊!岁月的风雨却没吹走人们对他的敬仰,朵朵浪花荡漾这无数悲壮的讴歌。</b></h1> <h1><b> 春天是给人以希望的季节,古诗《春晓》,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词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b></h1> <h1><b> 我们常常会感到人生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向别人倾诉时,总会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安慰我们,是啊,前行的路无论多么难走,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绝处逢生。</b></h1> <h1><b>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如意,也会像李白一样觉得行路难,有这样的状况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成功,就像李白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h1> <h1><b> 作为父母,你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你会偏心吗?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有多任性你有方法应对吗?《我是一个野孩子》道出了心声。</b></h1> <h1><b> 古代教育学生的书籍很多,《弟子规》就是其中一篇,教导学生的为人处世,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弟子规》是人性的基础,它有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要怎样和别人相处,还要全心全力去研读。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不耻下问。总之,读懂了《弟子规》,你一生方向都错不了。</b></h1> <h1><b>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道出了许多经典语录。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有些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b></h1><h3></h3> <h1><b> 大道理谁都会说,那么要真正做起来就很难了,这就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性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做学问,既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有学问的人。</b></h1> <h1><b>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例如,为什么我只考这么点分数,为什么我没有一个显赫的家庭,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领导?为什么我的孩子是残疾人?王娟老师分享的“墙头两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的意境是面对不公平,不如意,我们也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发现不一样的美。</b></h1> <h1><b> 婉约版词人李清照的诗大多是写愁苦郁闷的,而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不一样的笔调,写出了做人也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张珊老师由此想到四川大凉山救火英雄,30位年轻的消防战士,用生命谱写出一曲爱国赞歌,李清照要是还在,应该会写“至今思烈魂,不肯退凉山”。</b></h1><h3></h3> <h1><b> 世界上最难报答的恩情就是母爱,孟郊的《游子吟》,写出了游子出远门,母亲手中的衣服,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融入了母亲的句句嘱托和牵挂,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如何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b></h1><h3></h3> <h1><b> 苏轼的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啊,做事醉酒都要趁年华在啊!人的一生,辗转各处,能活得明白已经不错了,但是,谁又能真正活得清清楚楚呢?有时候,迷茫也是人生的最佳状态之一。</b></h1> <h1><b> 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前人留下的经典文字中找出,《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b></h1> <h1><b> 马英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是几句她觉得受益终生的句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被称为“圣人”,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不断学习。更何况芸芸众生的你我呢?</b></h1> <h1><b> 为了儿子能在好的环境下生活,养成好习惯,孟母先后搬了三次家。《孟母三迁》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可真要让我们做父母的去践行很难。打是亲,骂是爱,一定要打骂的方式吗?可以很多方式的。</b></h1><h3></h3> <h1><b> 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人?都是得看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对石头如何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中采集下来经过烈火焚烧最后粉碎成石灰。展现了石头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贵品质,也说明了作者寄石头表达出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恶作斗争特信念。</b></h1> <h1><b> 李佳奕老师分享的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不是听雨,这是听人生。作者30岁就考上进士,不久南宋亡国了,就此隐居起来,这是非常有节气的一个人。</b></h1> <h1><b>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br></b><b>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br></b><b>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h1><h3></h3><h1><b>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h1> <h1><b> 梅花,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歌颂的对象。王安石的《梅花》其中之一。梅花开自万物凋零之时是何等的与众不同,且留一份香气更是让雪逊上一筹。我们应该要学梅花的与众不同,傲然临世的孤芳自赏,因为有自己的坚持,不肯随百花俗流一起,所以宁可绽放于寒冬腊月,遭受严寒折磨,独守清芳。</b></h1> <h1><b>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岁小孩都会读的诗句,真正做起来很难啊!有些同学吃剩下饭,然后就倒掉,觉得一点点没有关系的,你倒掉的何曾是一点点饭菜啊!,你倒掉的是那些辛苦在田间劳作人的血汗啊!倡导同学们要学会珍惜粮食。</b></h1> <h1><b> 古代的诗词,最离不开的就是“爱情”二字,例如“两情如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b><b>“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问世间情何物?直教死相许。”龙青老师分享的是《长恨歌》一首传奇而又有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故事,告诫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是要处理好江山和美人的关系。</b></h1> <h1><b> 婉约版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宋朝历史上的一朵永不凋败的花,用她细腻和婉约的笔调,写出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名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诗借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来表达作者的惜花的心情。</b></h1> <h1><b> 自古以来,爱国的诗数不胜数,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在作诗时已经是68岁了,年迈的陆游,爱国情怀并未减退,日夜思念报效祖国,战争年代如此,那在和平年代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爱我们祖国呢?</b></h1> <h1><b> 登过泰山的人,一定会想起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望泰山的所见所想,表达了由望岳而生登岳的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雄心气魄。本诗由望岳而想登岳,渴望之情如在眼前。</b></h1> <h1><b> 庐山瀑布到底有多雄奇壮丽?在一首《望庐山瀑布》中可以寻找到答案。诗人李白用他那神来之笔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景色,同时,也蕴含,生活应该有起伏,不该是风平浪静的。</b></h1><h3></h3> <h1><b>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看)老师分享,像几十株花儿在静悄悄地承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b></h1> <h1><b> 我们虽然做不到像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但我们可以保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态来教书育人。</b></h1><h3></h3> <h1><b>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养分,我们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生自有诗意,如果你也热爱诗词,就愿诗词常伴你的左右,让我们在诗词中遇见最好的自己。</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