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天下为一论及其三条重要施政纲领——读书札记

齐鲁一夫子

<h3>  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进行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赦王十七年(公元前289年)至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之间。 </h3><h3><br></h3><h3> 生于战国后期的旬况,顺应当时的战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逐渐出现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潮流,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为实现中国统一做舆论准备。 </h3><h3><br></h3><h3> 荀况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取了先秦各家学说的成果,明显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达到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 </h3><h3><br></h3><h3></h3><h3> 从荀子开篇第一卷的《劝学》到三十二卷《尧问》,糅和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尽管他提出“性恶论”观点,但他仍然以是儒家强调的仁与礼为其思想核心的,因此后人仍将其归为儒家,称之为“先秦时期最后的儒家”。本文,不对此展开论述,仅就其致力于其时的国家统一和重要的三条治国理论,施简要叙述,乃管窥蠡测。</h3> <h3>  <b>一、他提出了“天下为一”的政治主张,也是其核心</b></h3><h3><br></h3><h3> “天下为一”是在《荀子 成相》篇首先提出:“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他在当时的战国后期,游历诸国,一直反复宣传这一政治主张,渴望出现早日统一中国的局面。并极力劝导当时的比较强盛的诸侯列国及其国君,劝其为实现统一中国大业而努力,做到异军突起,山峰独立,俯瞰天下,最终实现统一中国这一历史重大任务。 </h3><h3><br></h3><h3> 他每到一诸侯强国,必先建言“臣使诸侯一天下”(《王霸》),“四海之内若一家”(《儒效》),极力灌输“天下为一”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相关种种政治理论,来逐步达到富国、强兵、顺民,从而做好扎实的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h3> <h3>  <b>二、提出了三条重要施政纲领,即隆礼重法、赏贤使能、平政爱民 </b></h3><h3><br></h3><h3> 荀况,为了实现“天下为一”、“四海一家”的目的,提出了种种具有使用价值的政治理论相配套,来达到富国、强兵、顺民,从而积蓄能够实现“天下为一”的实力。概括起来,就是隆礼重法、赏贤使能、平政爱民,现在此简要一一分述如下。 </h3> <h3>  <b>(一)隆礼重法 </b></h3><h3><br></h3><h3> 这是荀况的首要政治理论,他认为,“隆礼”对于治国至关重要,如同衡之于轻重,绳墨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圆。他强调要适合其时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他反对世袭制度,在他看来,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弟,如果不符合礼仪,也要剥夺其特权,降为一般人;虽是庶人子孙,如能修文学,正身行,符合礼仪,就应提拔其为士大夫,可由庶人做官,代替那些不遵守礼仪的世袭王公大夫。 </h3><h3><br></h3><h3> 对于“礼”的制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所发展。“以礼顺心为本”(《大略》),他说,如果顺人心,即使是过去《礼经》上没有记载,也仍然是合乎礼的。 </h3><h3><br></h3><h3> 荀况在强调“隆礼”的同时,又主张“重法”,他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如果有礼无法,或者执法不严,赏不当功,罚不当罪,就会造成混乱,甚至是动乱。他将礼治和法治二者结合起来,“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富国》),提倡这种榜样宣示的作用。 </h3><h3><br></h3><h3> 在一国之内,他既不同意只讲礼治,不讲法治;也不同意只讲法治,不讲礼治。也提示世人,要注意把握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要遵从长远利益,要遵从“大便之便”(《强国》)。 </h3><h3><br></h3><h3> 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荀况反对仅凭武力争城夺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要有道德信义,要认识到“益地不如益信”(《强国》),当一国的进步思想、礼制、尚道标准首先在另一国得以传播并被广泛接纳认可,比强行掠地要好几倍。</h3><h3><br></h3><h3> 荀况认识到攻城容易守成难,是“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强国》)。他认识到城池夺下来,更要在其注重实施礼治、德治、信义,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但很快就灭亡,就从反面印证了这一重要认识。</h3> <h3>  <b>(二)尚贤使能 </b></h3><h3><br></h3><h3> 荀况这一重要政治理论,是选择官吏应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他意识到,治理国家,使之治而富强,就必须坚持任人唯贤与唯能的原则。他主张“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君道》),举荐贤人要“外不避仇,内部阿亲”(《成相》),举能者要“不恤亲疏,不怕贵贱”(《王霸》) </h3><h3><br></h3><h3> 他十分反对 “以族论罪,以世举显”的办法,因为这种办法,一人有罪诛三族,连其中虽有人德如尧舜,也不免受刑;先祖为贤,其后世子孙必显贵时,其中有人行如桀纣,也必得尊位,实在是有害无益,乱世亡国之策。</h3> <h3>  <b>(三)平政爱民 </b></h3><h3><br></h3><h3> 这是讲君主如何能处理好与平民百姓的关系,他赞同“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他还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马和车的关系,马可驾车,但其受惊亦可翻车。 </h3><h3><br></h3><h3> 这种舟水、车马之喻,说明荀况认识到了下层人民的力量。他认为君主如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平民的关系,不仅不能富国强兵、一统天下,而且还会招来惊涛骇浪,把统治者推翻掉。正是基于他这样的认识,所以荀况提出“等赋、政事、载万物,所以养万民”(《王制》),认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富国》)。 </h3><div><br></div><h3> 甚至荀况提出的“平政爱民”政治主张,就是基于他认识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即“唯民为上”的观点。</h3> <h3>  <b>三、“天下为一”思想及“隆礼重法、尚贤使能、平政爱民”三条政治理论,对后世中国产生重大影响</b></h3><h3><br></h3><h3> “天下为一”思想,无比强大,是后世中国版图不断扩大、疆域得以稳固的根本,其深深扎根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人历朝历代上层当权者头脑中。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几千年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下来而从未间断。</h3><h3><br></h3><h3> 隆礼重法,是提出的治国政治路线;尚贤使能,是社会任用官吏所遵循原则;平政爱民,是争取民心、维稳持定的好办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互为一体,才能做到富国强兵,从而构成了实现“天下为一”的大政方针。 而这一切,一直作为历朝历代治国之策,为每个朝代的稳定与繁荣,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h3><h3><br></h3><h3> 荀况所提出的这上述三条政治理论,应该说直到现在,都有重要意义。甚至是治理一个团队,也具有相当参考价值。</h3> <h3><br></h3><h3><br></h3><h5>注:除旬况头像载自网络外,均为本人拍摄。</h5><h3><br></h3><h3> 行文/齐鲁一夫子</h3><h3> 编辑于2019年5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