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升教学水平的必须之路

小岳岳

<h3> 2019年5月21日下午海口市唐政虎历史工作坊特级讲师大讲堂在海口市实验中学6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大讲堂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马新冬老师和陈业老师就《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课进行同课异构;第二部分两位老师谈各自的教学设计构想及其他老师进行评课;第三部分由羊世通老师做题为《教学设计·阅读》的专题讲座。</h3> <h3>  第一节课由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南分校马新冬老师进行。马老师的课堂强调充分利用教材,主抓基础知识。马老师的用十月革命中颁布的三则法令引入新课。整个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一、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二、谋发展:新经济政策(1921.1927);三、图崛起:斯大林模式(1928.1953)。</h3><h3> 马老师的课强调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与材料展示的有效结合。并通过引用材料来引发学生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思考。如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时,马老师引用了丘吉尔、《俄罗斯史》一书以及泰戈尔和纪德的观点,通过不同材料在引导学生思考,到底对斯大林模式如何看待。材料新颖,立意深刻。</h3> <h3>  第二节课由来自琼山中学的陈业老师进行。陈老师的课以一时间轴的形式展开。通过这一时间轴,学生从宏观角度掌握了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发展历程。</h3><h3> 陈老师的课打破教材编排,大胆进行教材整合。整个课程分为:背景篇、内容篇、评价篇。通过大量的实施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推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如何评价上述三项经济政策。</h3> <h3>认真听课的历史同行们。</h3> <h3>  授课结束后,首先由两位老师针对该课谈个人的教学设计思路。马老师提出本课教材内容多为盖棺定论式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有效展开,无形中给教学带来很多难题;在与陈老师对比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缺乏时间”,这是需要向陈老师学习的地方。陈老师提出自己在进行开课的设计中,紧抓核心素养展开;必须承认备课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料缺乏的。</h3><h3> 其次,听课老师进行评课。侨中陈老师认为,马老师的课堂学生互动不错,陈老师的课则敢于大胆整合资源。侨中课组长劳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对斯大林的评价过低,劳老师提出,苏联领导人所做的是他们那个时代所要求的,不要过多的苛求那个时代给苏联领导人带来的局限性。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省特级教师刘剑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关注了史料教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刘剑老师提出:1、历史课堂应该有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两节课在进行对一系列经济政策从背景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入追问,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内忧外患”,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苏联领导人面临这种困境应如何解决?2、历史课堂应该有思考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苏联能对是农民进行盘剥?这一问题不一定要答案,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公开课呈现出的材料要精准、对材料的解读也要精准。对知识要全面的去理解和把握,如斯大林模式不只是经济的高度集中,还得强调政治的高度集权,可惜的是两位上课老师都没有关注到这点。</h3> <h3>  第三部分,由海南华侨中学、海南省邱桂兰卓越历史教师工作室、海口市唐政虎工作坊坊骨干羊世通老师做题为《教学设计·阅读——壮大经验 创造经验》的专题报告。羊老师根据自己具体教学实践及其听课中的反思,提出自己的阅读感悟。</h3><h3>1、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第一 层次能力):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2、专题阅读,如个人集中寻找西方代议制有 关的文章和著作。(1)收集多个版本史料,摘编(整合)材料为教学内容(课堂立意)服务 ;(2)多读书、读好书、了解该领域的学术权威,顺着学术权威专著(注释)去寻找能为自己课堂立意服务的历史细节,如根据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科出版社),寻找到[法]乔治·杜比《法国史》等;(3)寻找好的“材料”应:关注史学动态、学术权威、出版社、学术论文、网络资源、别人设计的资料出处……</h3><h3><br></h3> <h3>  教学本就没有固定套路、模式可循,每一位历史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形成个人独特的上课风格,同课异构就给了上课老师展示自己风格的机会。不管哪种教学风格,都要求历史老师多多阅读、搜集和整合资料、在此基础上思考并最终服务于个人教学工作。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没有终点,它需要每一个历史教师在这条路上不断思考、探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