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h3><h3> 元代大文人王实甫把晚唐诗人元寸稹的小说故事《莺莺传》改编成戏曲《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 西厢记》。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h3> <h3>莹莹塔是一座方型空心砖塔,原名舍利塔。</h3> <h3>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着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h3><h3> 莺莺塔还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h3> <h3> 这是莹莹塔的西面,因游人想听听声音的,长期不断的击打形成了一个击打的痕迹。</h3> <h3> 莺莺塔原是唐代修建,明嘉靖年间因晋中发生了一次八级以上特大地震,该塔被毁,仅留下塔基还在。八年后当时的知府大人深感民众修复此塔的心情,在物资银两不足的情况下,拿出自己三年的奉禄,并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而修复的,所以塔身所用砖料都不是一样的。</h3> <h3>吉祥鼓,号称中华第二大鼓,不过是重建时定制的,鼓面是用整张牛皮绷制的。</h3> <h3>西厢记相国夫人和崔莺莺、红娘就住在这个院子——梨花深院。现在各厢房还按当时各人居住的情况增添了蜡像。</h3> <h3>这是崔莹莹写给张生的情诗。</h3> <h3>崔相国修建的花园,也是张生和崔莺莺约会的地方。</h3> <h3> 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因殿内不准拍照只能看看。</h3> <h3> 这是普救寺保留下来的,没有被破坏的唐代菩萨洞,整个菩萨洞都是窑洞式的建筑,其中右边的洞里还留下了一座宋元代观音菩萨的泥塑,但颜色都退化的不形了。</h3> <h3>普救寺经过时间、战乱,特别是明代晋中特大地震的破坏,保留下来的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了,这个石牌坊是不多的保留下来的的。</h3> <h3>山门</h3> <h3> 鹳雀楼位于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h3><h3> 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鹳雀楼终毁于战爭。明初鹳雀楼故址尚存,但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改动频繁,其故址之今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古蒲州(现永济市)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h3><h3> 1997年12月,该楼在原古蒲州的旧址边上重新修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六楼,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h3> <h3> 现在的鹳雀楼是国家AAAA风景区,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鹳雀楼景区开发建设共分二期,目前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是一期,即以鹳雀楼为中心的名楼游览区。</h3> <h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铜塑像。</h3> <h3>困黄河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变化,加之天气不好和枯水期,已看不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色了。就是不知道秋天景色怎样,估计应该比现在好些吧。</h3> <h3></h3><h3><br></h3><h3>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h3><h3> 1989年7月,在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一带的黄河滩涂上,出土了四头总重量达230吨的唐朝大铁牛以及附属铁器群,它们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铁器群。它们的铸造工艺也十分精美。</h3><h3>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但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它似乎就是对蒲津桥命运的预言。随着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国都一直在东部的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游动,长安城则逐渐衰落。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使蒲津桥终于从冷清走向衰亡。唐宋以后,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乱砍滥伐,洪水泛滥,河道忽东忽西,蒲津桥多次被淹到大水中,于是有人认为黄河泛滥才是蒲津桥消失的真正原因。</h3> <h3>虽说蒲津桥是一座古代桥梁,但在今天它仍然不失辉煌的气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