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分别五十年 相聚恰似回少年

钱凤敏

<h3>难忘那些青葱岁月</h3><h3>五十年前我们豪情满怀,——走进了上海新闸中学68届三班</h3><h3>从那天起,命运之神将我们用~同学~这两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h3><h3><br></h3><h3>五十年风华岁月 弹指一挥间</h3><h3>昔日风华正茂的同学如今都已两鬓白发。五十年后再聚首,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我们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的是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在此,向辛勤培育我们的潘织人老师,王志源老师,沈建民老师,陈春兰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您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五十年来,我们承担着老师的寄托,我们前行的背后有着老师关注的目光。</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五月九日,我们班二十八位老师和同学相聚在苏州西山晶彩人生酒店🏨,庆祝我们五十年后的大团聚👬👭💐🌺</h3> <h3>从1969年到2019年,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转折点。如今不论人生得失与境遇顺逆,我们的心紧紧相联……因为我们有良好的班风,是个令人羡慕的大集体。👍👍</h3> <h3>五十年的悠悠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想当初,我们这些同学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教室里,同学们看书学习,娱乐休闲的身影历历在目!🎸🎻🚴‍♀️🚴‍♂️</h3> <h3>班主任潘老师,不顾身体不适,克服困难,合理安排时间,与我们一同来到苏州西山,参加为时两天的聚会。五十年来,潘老师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联系,关心同学在异地他乡的知青生活,关心同学各个年龄段的喜怒哀乐……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我们。🌸🌷</h3> <h3>蔡鸿德从百忙中抽出一天时间参加聚会,晚餐后匆匆离去。并为聚会表示了心意,在此表示感谢!</h3> <h3>四个同在江西务农的插兄共叙旧情。</h3> <h3>张林生——我们班里的热心人。为了有更多的同学参加聚会,跑前跑后,想方设法,终于把失联的董学涨找回来了。👍</h3> <h3>钱若敏为了不影响大家的聚会情绪,不顾家事的变数,毅然带上才半岁大的外孙女参加聚会,她成了我班年龄最小的插班生。😄😄</h3><h3><br></h3><h3>聚会前她多次与主办方沟通、协调,精心策划,由于她的努力,保证了这次聚会成功🌺</h3> <h3>董学涨,下次别潜水了,让老同学找得好辛苦😀😀</h3> <h3>叶秀琴(右一)是我班的班长,也是同学口中的叶班长。为了迎接这次聚会,她早早地准备了许多零食带给大家享用</h3> <h3>没想到五十年后,我们这些同学在太湖边悠然自得地聊天,太惬意啦!</h3> <h3>王一仁(左上),聚会前联系了同在江西插队时的同学,能来的都来了,你尽力了🤝🤝</h3> <h3>赵素贞是我们四十八团响誉全团的小会计,也是班级每次活动的财务主管,思路清晰,分毫不差。👍👍</h3><h3>陶斯咏为这次活动真是不少操心,事无巨细,也是她全科医生严谨的工作习惯使然。👍👍</h3> <h3>亦师亦友的潘老师,我们全班同学祝你天天快乐!健康平安!🌸🌼🌞</h3> <h3>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h3><h3>虽然不能时时相聚</h3><h3>但却能一见如故</h3><h3>这就是同窗之情</h3> <h3>同学是没有血缘的亲人</h3><h3>同学是见面什么都可以聊的人</h3><h3>同学是不用天天想起却从未忘记的人</h3><h3>也许同学不是一生中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h3><h3>但同学绝对是一旦同了学就很难忘记的人</h3><h3> </h3><h3><br></h3> <h3>为能参加聚会,马孝均拖着病腿前来参加。在途中又不慎崴了脚,上海长征医院拍片结果是骨折。在以后的一天多时间里,蒋建诚给他送饭、借轮椅,不离不弃守在他的身边,一直等到他儿子的到来……看着很感动,浓浓的同学情👬💐</h3> <h3>徐向前——我们班级的摄影师,每次活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h3><h3> 为了留住美好的瞬间,忙前跑后,不言辛苦。真心说声谢谢啦!</h3> <h3><br></h3><h3>一张跨越半个世纪时空的照片,好好珍藏🌺</h3> <h3>谢金芬(左一)当年去江西插队,早早在那里安了家,是个享有四世同堂的幸福太奶奶。听说班级要搞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特意从江西赶到上海,与老师同学相聚👴🏻👵🌷我们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真的好感动!——我们是有凝聚力的大家庭🌷💐</h3><h3>还望你老伴早日恢复健康🤝🤝</h3> <h3>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同学</h3> <h3>一九九九年二月,我们在赵万麟的提议下,董学涨提供了自己单位的场地——静安区政协,举办了一次小小的活动。也是我们下乡后第一次聚会,潘老师也来了。👬👭👫</h3><h3><br></h3> <h3>两千年前后,我们在江宁电影院又组织了一次活动。</h3><h3>同学们热情高涨,像滚雪球一样,找回来许多断了联系的同学</h3><h3>王志源老师、沈建民老师、陈春兰老师也都参加了。</h3> <h3>让我们把酒杯高高举起——敬健康!敬友谊!</h3><h3><br></h3><h3>萧桔森提供的场地——南京西路的南京饭店</h3> <h3>得悉谭瑞英同学回上海了,我们在赵万麟家小聚</h3> <h3>二O一三年夏天王立斋回沪,我们在新闸路上的建工宾馆聚会</h3> <h3>二O一五年十一月七日 中山北路麦兴时尚餐厅</h3><h3>我们聚办了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再次邀请了潘老师、王老师、沈老师、陈老师参加👏👏👏</h3><h3>热情欢快的活动持续了一整天。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br></h3> <h3>二O一六年十二月十日,常德路曹府酒店聚会</h3><h3>饭后下午三点了,同学们迟迟没有离去,酒店门口留个影吧!📷</h3> <h3>二O一八年的五月,在浦东海辰农家乐自娱自乐了两天,很开心噢!</h3> <h3>那天玩得很嗨,唱起了我们年轻时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h3> <h3>看着那些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年代</h3><h3>那时虽然尘封土裹,却历久弥新</h3><h3> 虽然不谙世事,却刻骨铭心</h3><h3> 虽然不解风情,却让人心生感动,久久不忘!</h3> <h3>文革伊始,我班十一位女生结伴去武汉大串连</h3><h3>武汉长江大桥下合影🎢🔱📷</h3> <h3>我们曾经也年轻过,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是快七十的老人了👵</h3> <h3>当年的帅哥们,随着五十年时间的磨砺,都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头👴🏻</h3> <h3>陈俊豪(后排左一),患病去世已好多年,愿天堂不再有病痛🙏🙏</h3> <h3>临下乡前的留影</h3> <h3>邢文英、葛颖君两位女生,我们真的好想你们,现在哪里?都好吗?</h3><h3>每次聚会总会提到你们👩‍❤️‍👩👩‍❤️‍👩</h3> <h3>青葱少年</h3> <h3>右下角的施国蘋,自从下乡开始,她去了余姚老家插队,其间通了几次信,但以后再也没有见到面。</h3> <h3>回上海探亲,我们在长风公园</h3> <h3>董继平穿军装好帅气哦!</h3> <h3>看着下面两张照片有点心酸</h3><h3>徐立云(左一)等我们找到她家时,告知已去世。</h3> <h3>刘永华(左一)曾在江西插队</h3><h3>2017年传来他患病不幸离世的消息。</h3> <h3>蔡金发在黑龙江兵团“战天斗地”🤨🤨</h3> <h3>这次大家欢聚一堂,心情格外舒畅,彼此互问近况,当然离不开健康。让我们一起努力,享受这人生最美时光,,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纵然芳华已逝,初心从不沧桑。</h3><h3><br></h3><h3> ——摘自张林生微信</h3> <h3>五十年奔赴更地的亲们如今再相聚是缘</h3><h3>留下珍贵的影像满满的回忆值得,</h3><h3>同学、兄弟、姐妹间友谊长存👫👬👭</h3><h3><br></h3><h3> ——摘自方文萃微信</h3> <h3>我们的友谊像这棵1200年的古樟树一样——长长久久👭👬</h3> <h3>相聚真好 谢谢大家彼此陪伴走过那段青春岁月</h3><h3> 谢谢五十年大家对友谊的默默守护</h3><h3> 有了这份情谊</h3><h3> 我们的人生不会孤单🌹🌺🌷🌹🌸</h3>

同学

我们

聚会

五十年

老师

相聚

参加

插队

董学涨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