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h3> 雁荡,也写作雁宕,荡者,浅水的湖。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h3><h3> 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境内,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按山脉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北、中、南、西、东雁荡山之称。</h3><h3> 其实,对于普通的旅游者来说,讲雁荡山,就是指北雁荡。</h3> <h3> 知晓雁荡山,是读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其实,它的名气之大,在我们常说“三山五岳”的“三山”之一就有雁荡。</h3><h3> 下面这个雕塑就是我们称为“中华游圣”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h3><h3> 《徐霞客游记》开篇记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就是说,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农历癸丑年)阴历三月末(这一天也许是公历5月19日),徐霞客从宁海出西门,开始了他长达34年的伟大游历,第一站便是雁荡山。据说,他三次游雁荡,可见其对此山之钟爱。</h3><h3> 聪明的宁海人,以此为契机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获得了批准。“519”被谐音出“我要游”的意思。</h3> <h3> 当年,徐霞客游雁荡,历天台,抵黄岩,行数十里,方登上黄岩与乐清交界处之盘山岭。“望雁荡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入眉宇。”先生远眺雁荡,连绵起伏的山峰,像一片片莲花盛开在莽莽的天宇,映入眼帘,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开始了他为期四天的第一次游雁荡。</h3> <h3> 徐霞客第一日游灵峰,第二日游灵岩,览小龙湫。第三日经常云峰、连云峰,因见龙湫之神姿而“神飞雁湖山顶”。第四日,为寻雁湖,历无数绝境,乃至“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衣履俱敝”,其境绝景奇,真乃惊心动魄,无怪乎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h3><h3> 先生终因寻雁湖无果,悻悻然前往乐清去了。为补寻雁湖不果的遗憾,十九年后,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再游雁荡,历时十一天,终于登上山顶,找到了雁湖。</h3><h3> 读其日记,先生不畏艰险,坚韧卓绝之精神可钦可敬!</h3> <p class="ql-block"> 400多年后的一天,我们七个(共500岁)古稀老人,清晨6:30分,从东海之滨的港城出发,历三个多小时车程,随“一日游”旅行团,打卡雁荡山。在不足6个小时的时间,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游览了灵峰、灵岩(小龙湫)、大龙湫三个景区,差不多遍览了现代雁荡山之精华。下午回城仍还只是华灯初上的时份。</p><p class="ql-block"> 相较古人,吾辈此行此境,幸耶非耶?</p> (二) <p class="ql-block"> 灵峰以悬崖叠嶂、奇峰怪石、石室洞天、碧潭清润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网友评论,灵峰夜景最美,移步换形,变幻多姿,妙不可言。白天看似普通的山峰,在闪烁的霓虹灯中,披上了神秘的盛装,经导游天花乱坠地一吹,真使你如入仙境。遗憾了,吾辈今打卡一日游,无法享受美丽的灵峰夜景了。</p><p class="ql-block"> 导游给了我们一个多小时时间。我们仅游览了观音洞,望了望合掌峰,算是“到此一游”了。</p> <h3>这是合掌峰吗?</h3> <h3>这是合掌峰吗?我不知道。</h3><h3> 但这雁荡山的石峰,多有中间开裂的特性,据说这是火山爆发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h3> <h3> 四位“男神”率先从这块摩崖石刻边登上观音洞。</h3><h3> 亲爱的,你认识这摩崖石上的两个字吗?</h3> <h3> </h3><h3></h3><h3> 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内建有九叠危楼,极具匠心,与天然洞穴融为一体,称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观音洞高110多米,从山脚历403级石阶,逶迤而上,达顶层大殿。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坐像,旁立十八罗汉塑像。洞顶有泉水三处,名洗心、漱玉、石釜。仰望洞顶,中开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一线天光泻下,名“一线天”。</h3><h3> 手机拍不出它的全貌,只能拍几张从洞穴内往外看的照片。</h3> <h3>看,“朝圣”者虔诚地冒雨攀登,来拜观音了。</h3> <h3>是不是合掌峰中的瀑布流水?不记得了。</h3> (三) <h3> 灵峰、灵岩、大龙湫,谓雁荡三绝,而灵岩正当其中,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h3><h3> 从灵峰景区到灵岩景区,有十多分钟的车程。此时已近中午,又下着大雨,导游很有些怠惰,把我们带进了景区,到了小龙湫,便轻描淡写地说,上面还有个玻璃栈道,上下六百多级台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然后规定我们12:30赶到餐馆吃中午饭。</h3><h3> 其实,这个景区是雁荡山的中心。景色为全山之冠,峰峦雄壮,青翠叠绿;绝壁斧削,高耸千仞;奇石险峻,形态万千;栈道陡峭,峰回崖环;古洞幽冥,神异诡怪;涧溪峡谷,飞瀑溅珠;更有天公作美,大雨滂沱,山泉流瀑,訇然雷鸣。幽静处山花烂漫,溪流平缓,小桥飞渡,湖潭碧绿,旁有亭榭飞檐。</h3><h3> 这里,山是鬼工雕镌,水是形态万变。古人说,“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古之人,不余欺也。</h3><h3> 看来我们是被导游忽悠了。</h3> <h3> 小龙湫瀑布是灵岩的主要景观之一。小龙湫的瀑顶岩石外突,往下则向内凹陷,形成一段悬瀑。而离瀑下水潭二十多米处,又有石头凸起,瀑从悬崖环峙间飞落,触石腾空结旋,然后流转飞洒,姿态十分飘逸。</h3><h3> 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写道:“两峰南坳,轰然下泄者,小龙湫也。”这个瀑布的落差只有67米,但是今天大雨倾盆,水流格外汹涌,水瀑已经完全失去了平日的飘逸潇洒,气势变得澎拜激荡起来。</h3> <h3>小龙湫瀑布,今日大雨,更显气势磅礴。</h3> <h3>从玻璃栈道看小龙湫瀑布。</h3> <h3> 离开大队伍,怀着好奇,我冒着滂沱大雨,独自攀登着导游说的三百级台阶。然而这一路的风景让人喜出望外。我懊悔没有邀上我的同伴们,他们也后悔错失良机。</h3><h3> 现在, 我只能把我的这些粗劣的照片分享他们,聊以弥补我的过失于万一了。</h3> <h3>峰峦叠翠</h3> <h3>怪石峭壁</h3> <h3>小桥古朴,流水如雪。</h3> <h3>涧谷溪流</h3> <h3>栈道陡峭</h3> <h3>奇石殊立</h3> <h3>大雨滂沱</h3> <h3>烟雨山峦,如诗如画。</h3> <h3>俯视脚下</h3> <h3>山涧谷底</h3> <h3>玻璃栈道</h3> <p class="ql-block">《神雕》断肠崖。据说,《神雕侠女》电视剧的许多镜头都拍摄于此。</p> <h3>龙口湖潭水澄净碧绿,游鱼戏逐。</h3> <h3> 这是一幅十分悲壮的图。小龙湫瀑布就从这龙口湖探下身去,由此开始了她67米高的粉身碎骨的跌宕之旅。</h3> <h3>卧龙谷山花烂漫</h3> <h3>山洞幽冥</h3> <h3>溪流平缓</h3> (四) <h3>吃过中午饭,游览大龙湫景区。</h3> <h3> 沿小溪进入大龙湫景区,前面是一座耸立的石峰,上部一分为二,状如指向蓝天的剪刀。被称为剪刀岩或剪刀峰。很奇特,你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变换位置,看到的景象会不同。清朝有位叫钱宾王的游客说:“百二峰形各不同,此峰变态更无穷。”这款“变态峰”,导游给了它一个很文学的名字,叫“移步换景”。</h3> <h3> 远望此峰,状如一只鳄鱼仰天,张开了它凶恶的大口。</h3> <h3> 遥望峰顶,中有裂隙,它很像是用来剪树枝的一把剪刀,所以称剪刀峰。清代诗人袁枚认为,可以用来剪裁天边虹霓:“远望双峰截柴霓,尖叉棱角有高低。倘非山中藏刀尺,那得秋云片片齐。”诗人想象真丰富。</h3> <h3> 前行几步,剪刀峰裂缝的右侧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位少女的模样。她脸朝右前方,眉毛、睫毛依稀可辨,身着披风。此景人们说是“昭君出塞”。不!此刻应似一对情侣相偎相拥。右边这位女神,身披豪氅,眉宇间神态可亲,其情惟妙惟肖。</h3> <h3> 再往前,从这个角度望去,有人说像只啄木鸟。</h3> <h3> 此刻,像一只龟吗?有点像,也不那么像。</h3> <h3> 不是啄木鸟,也不是一只神龟。有人说,这叫熊岩。是不是像一只向上攀爬的笨熊?</h3> <h3> “横看成岭侧成峰”。再往前,刚才剪刀峰的裂缝已全然不觉,只见一柱秀美的桅杆拔地撑天,矗立在眼前,高约200米。有人叫它玉杵峰,有人叫它桅杆峰。此峰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棒槌岩”十分相似。有游客评论说,从这相似的景物,不同的命名,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差异。是的,大自然也是有文化的。</h3> <h3> 继续往前走,桅杆峰成了“ 一帆峰”,其形名副其实,如一叶风帆远航。古人有诗云:“谁把片帆挂,日悬夜不收。风行云作线,天地一孤舟。”啊!把天地比喻成一片孤舟,可见诗人的胸怀之宽广了。一帆峰,好听的名字,好像也善于琢磨游人的心思,给予了新的寓意——“一帆风顺”。祝愿所有来雁荡山的朋友事事顺心,祝愿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路顺风!</h3> <h3> 岩还是那块岩,峰也还是那个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变的叫客观存在,变化的是主观意识。人的地位,决定着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点不同,得到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噢,原来观景也是哲学,观景也由人的地位来说话。</h3><h3> 什么移步换景?说得文绉绉,用我们农村人的方言和土话说,那就叫“合形”。说得难听些,叫“附会”,说得大众化一点,叫“联想”。导游十分肯定的说,到这里来看风景,特别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就要勇于展开丰富的想象。</h3> <h3>这个山洞叫什么?导游说,这是“虎口拔牙”。</h3> <h3> 上两幅图是同一山峰。亲爱的,展开你的想象,给这个山峰“合”个“形”吧!它像什么?</h3> <h3>上面的三幅图是同一块岩石,叫骏马图。亲爱的宝贝,不知你能看出多少匹骏马来?</h3> <h3> 大龙湫瀑布与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中国四大瀑布。大龙湫瀑布以其落差之大而有“天下第一瀑”之美誉。</h3><h3> 下午,大雨甫歇,大龙湫象一条发怒的银龙,从197米的高处猛扑下来,飘飘洒洒,飞花溅玉,声如雷鸣,震天撼地,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h3><h3><br></h3> <h3> 大龙湫从雁荡山主峰百冈尖流出,经连云嶂顶悬空跌落。大水时,直捣龙潭,势如排山倒海,声如夏雷怒吼,数里之外,常为瀑声所震慑。小水时,瀑水不到深潭就已随风飘洒,犹如烟雾。清人袁枚描绘道:“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h3><h3> 看来,大龙湫之美,还体现在四季的变化:春天娇媚多姿,夏天雄伟壮观,秋天潇洒素淡,冬天冷艳傲慢。</h3> <h3> 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中这样记叙:“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明天,“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h3><h3> 先生的描写,跟我们看到的景象差不多。“轰然下捣”、“怒涛倾注”、“轰雷喷雪”,其势恐怖吓人。“腾空飘荡”、“变幻极势”,其形多姿多彩。“踞坐久之”、“坐至暝”,让人不忍离去。</h3> <h3>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相传,唐时印度僧人诺巨罗常常来此“宴坐”,欣赏瀑布美景,消暑纳凉。后人在这里建了“观瀑亭”。亭柱上的对联是康有为撰写的:“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来”。龙湫潭边的摩崖石刻、人文景观还很多,但我们得赶紧回去,导游在催了。再见了,雁荡山!<br></h3> <h3> 南飞的大雁终回归。我的亲爱的伙伴们,明天就要飞回洞庭湖畔去了,那里是“洞庭波涌连天雪”,“芙蓉国里尽朝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