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乡村影像志(122)玉城河水脚下过,万木参天绿婆娑—————翠峰镇王家沟底村掠影

任峰毅

<h3>序</h3><h3> 一条清清的小河从村旁缓缓流过,几道深深的小沟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木,春来鸟语花香,夏至凉气袭人,秋到硕果飘香,冬日白雪皑皑…………这就是翠峰镇王家沟底,一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美丽乡村。</h3> <h3>村对面的“红圪梁山”百草丰茂,生机盎然。</h3> <h3>一、区位</h3><h3> 王家沟底村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翠峰镇良子焉村民委员会。位于县城东南约三十里远的山沟里,东与良子焉村接壤,南与牛王庙村比邻,西与冯家坛村搭界,北与碾焉村相距五里,距村东南的下王家庄村,将军城也就四、五里的路程。</h3> <h3>王家沟底在灵石的位置</h3> <h3>二、源流</h3><h3> 村里居住着王、张、李三大姓,一小户梁姓。村名因王姓居多而得名。其中王姓由静升王氏支出,先在下王家庄落脚,后定居王家沟底村已历九世。村的西头有座古庙,据现散落村庙中原存“石碑”记述,开始修庙至今约324年,王家沟底村的历史可见一斑。!</h3> <h3>三、村落</h3><h3> 村落面向西南,依山傍河而建,民居分散在几道小沟里,大多数人家以土窑居住,全村砖窑(院)或“砖码面”窑仅五幢。</h3> <h3>曾经的小井。就是这口小井的泉水养育了全村二百余名父老乡亲,如今井已不存,从横河引入的自来水已接入家中。</h3> <h3>四、绿色旋律</h3><h3> 走进王家沟底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海洋,盘根错节的古槐巍然屹立,腰杆笔直的小树茁壮成长,小小的村落掩映在万木丛中。</h3> <h3>五、古风遗存</h3><h3> 这是座立在村西的菩萨庙,据碑文考证,创自康熙27年(1689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庙已破落不堪,但却把该村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浓缩于此。</h3> <h3>六、红色记忆</h3><h3> 王家沟底虽然是一个小山村,但却有着光荣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分别在各距村五公里的南面李家山和北面燕家岭驻扎,当地百姓吃尽了苦,受尽了罪。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村又饱受阎锡山匪徒的欺压。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勤劳勇敢的王家沟底人民积极参加了抗敌斗争,涌现出了为国捐躯的王丑小、李昌茂,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连级干部王成奎,居功不言禄,清贫守初心的杀敌英雄王凯,随军南下赴贵州剿匪的李月堂等等。</h3><h3> 解放战争时期,全村百姓,肩挑粮担,将物资送往百里之外的沁源县鱼儿川革命根据地支援前线。</h3><h3> 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她的光荣历史!图为杀敌英雄王凯故居</h3> <h3>七、大路朝天</h3><h3> 去年政府投资30余万元,从水峪后山循环线铺通了水泥路,使该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h3> <h3>尾声</h3><h3> 王家沟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由于种种原因,村里如今只住三户六口人守着这片宁静的但属于自己的天地。也许有一天,这个小村会从版图上消失,但王家沟底的故事会永远讲下去,在这里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相信不会磨灭,因为,她记录了一个时代,书写了一段历史,祝福王家沟底,祝福王家沟底的父老乡亲,愿他们永远幸福安康,愿玉城河水长流,愿红圪梁山长青,愿王家沟底树长绿,人长寿………………</h3> <h3>后记</h3><h3> 本期美篇编写参考了《王家沟底村王氏族谱》部分章节,并得到了王连兴、张建国、王玉萍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