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甬行4:宋家老宅

低板凳

<h3>  我有两个老战友,复转后的工作分配令人神往。一是青海的许新国,从省文化厅进入北大考古系;二是上海的徐仁林,被分在了中国福利会,至今仍被中福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返聘。比起他们,我则差远了。复转到地方后,开了六年的公交车。</h3><h3> 宋家花园(老宅)是宋庆龄的娘家。这栋英式乡村别墅建于1908年,隐匿在上海少见的黑竹篱笆墙后,一直未对外开放。这次欲借仁林战友在此工作之便,领略一下这座神秘的宅子。</h3> <h3>18日早,我们结束了在宁波的旅程,告别了住宿四天的“英莱达”酒店,准备返回上海。</h3> <h3>从宁波返沪,还是坐长途客运大巴走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桥跨越杭州湾,全长36公里,北起嘉兴海盐,止于宁波慈溪。三过大桥,又见到了那些熟悉的场景。</h3> <h3>回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徐仁林战友工作的地方看看。今天是休假日,办公室无人上班,可以仔细观之。</h3> <h3>陕西北路,机动车只能单向行驰。在这条狭小的马路上,教堂旁边有一排竹篱笆围墙,形成了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线。</h3> <h3>从黑色竹枪篱笆围墙的缝隙中想窥视院内景色是徒劳的。</h3> <h3>标有369门牌号的黑色大门紧闭,给这个高楼环绕的院落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墙上有两块牌子: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宋家老宅。</h3> <h3>门打开后,看见一座英国乡村别墅式住宅,二层半高、四面临空。</h3> <h3>该宅子建于1908年,建筑面积824平方米,园地面积1218平方米。宽敞明亮,楼前绿树成荫,景致怡人。</h3> <h3>这是一座百年老宅。原主人是外国人,叫约翰逊•伊索,后被著名基督教牧师宋耀如买下,成为宋家花园。</h3> <h3>当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三家,都与这座花园住宅有着密切的联系,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传奇故事。</h3> <h3>宋耀如,海南文昌人。他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惜倾尽家产,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洪流之中,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h3> <h3>宋耀如从一名美国《圣经)出版协会的推销员,发达为上海最早的买办之一。</h3> <h3>他把外国的机械运入上海搞印刷业,与人合办面粉厂,还涉足纺织、烟草业等,拥有百万富翁的显赫身价。</h3> <h3>1887年,宋耀如与徐家庄园一圣公会教徒倪桂珍结婚,养育了六个儿女。</h3> <p>宋耀如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这是宋耀如的全家照:太太倪桂珍、长女宋霭玲、次女宋庆龄、长子宋子文、小女宋美龄、次子宋子良、幼子宋子安。</p> <h3>1918年5月宋耀如去世后,其夫人倪桂珍就与当时还未成家的宋美龄、宋子安、宋子良迁居至宋家花园,也成了当时社会最瞩目的家庭。</h3> <h3>这是宋宅的正门。</h3> <h3>倪桂珍,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1931年7月23日在青岛逝世。</h3> <h3>倪桂珍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留校任教员。浓郁的书香氛围,造就了她的视野,乱世中,不惜重金送儿女出国深造。</h3> <p>倪桂珍是孙中山、蒋介石和孔祥熙的丈母娘,是清末民初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图为她和宋美龄、宋蔼龄、蒋介石、孔祥熙的合影。</p> <h3>老宅里的木护墙板壁、木踢脚及老壁炉、老座钟,似乎都在静静演绎着那百年的海派风情。</h3> <p>图为“中国最风光的丈母娘”倪桂珍与宋氏三姐妹合影。</p> <p>精通钢琴的倪桂珍成了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师。在她的呵护、哺育和熏陶下,三个女儿成为了轰动中国政治舞台的女性。图为老宅中宋美龄使用过的钢琴。</p> <h3>钢琴上摆放着宋庆龄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瓷盘照片。</h3> <p>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宋庆龄都把周恩来邓颖超二人当做中共的代表和挚友,而周、邓也非常尊重宋庆龄,称其为“国之瑰宝”。</p> <h3>宋庆龄在少年时代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h3> <p>宋庆龄学成归国后的抱负无由施展,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担任孙中山助手,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p> <p>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东京的孙中山结婚。之前,孙中山与分居多年的卢慕贞已协议离婚。这是半年后䃼拍的结婚照。</p> <p>图为年轻时的宋庆龄。孙中山弥留之际,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p> <h3>宋家老宅的客厅。会客厅玻璃立面和落地百叶窗外的绿意,散发着超然隐世的闲适姿态。</h3> <p>在中国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是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人。一定程度上,她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p> <p>宋霭龄、宋庆龄都曾做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以精明厉害著称,其夫孔祥熙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美龄是蒋介石的最后一任妻子,曾多次出访美国,为国民政府争取美国的多项援助。</p> <h3>宋美龄婚前在宋家花园老宅居住了近十年。二楼正房间曾是宋美龄的闺房。</h3> <h3>早在1922年12月某晚,蒋介石认识了宋美龄,当即被宋美龄的姿色和气质迷住,由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求婚历程。</h3> <p>1927年初,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抵沪后,欲与宋美龄联姻。图为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一起,蒋介石露出难得的笑脸。</p> <p>蒋为表达诚意,表示可做基督教徒,与发妻毛福妹离婚。</p> <h3>新郎蒋介石四十、新娘宋美龄三十岁时,正式在上海结婚。结婚典礼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进行。</h3> <h3>随后又在大华饭店举行传统婚礼,证婚人是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蒋、宋婚礼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h3> <p>为给宋家三小姐一个风光正当的婚礼,蒋介石赴日向宋母面见求婚之际,在上海《申报》连续三天刊登了题为“蒋中正启事”的单身申明,称:“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p> <h3>蒋介石当日在报上发表《我们的今日》。文章称:“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彼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h3> <h3>婚礼热闹隆重,所接受的财礼大大超过婚礼费用。不过,蒋宋在婚礼前宣布将当日婚礼所收礼钱,用来做慈善事业,建立荣军院照顾在北伐中受伤的军人。</h3> <h3>由于这里举办过轰动一时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蒋宋联姻后,各路军阀、政客、大买办、商界头面人物纷纷造访宋宅,该别墅一度成为蒋介石在沪设谋定计的政治场合。</h3> <h3>一楼大厅里的罗马廊柱,见证了大厅里所有的趣闻轶事。据说,宋庆龄曾在这座宅子的一层居住和办公过。</h3> <h3>解放初期,宋庆龄在这里创办了中国福利会托儿所,邓颖超、许广平、胡子婴、廖梦醒等应邀来到宋宅参加开幕典礼。</h3> <h3>1981年宋庆龄去世后,宋家老宅由中国福利会管理,多年后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使用,一度成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临时办公地点。</h3> <h3>2003年 “上海宋庆龄爱心会所”成立。2005年10月,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老宅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11月,被公布为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h3> <h3>这间房子以前是倪桂珍住的。</h3> <h3>而旁边这间小一点的房间是宋美龄的闺房。</h3> <h3>1983年1月10日,仁林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中国福利会办公室工作,中福会坐落在常熟路157号,那是一幢四层楼老洋房。上图为仁林后来在宋庆龄基金会工作的办公室。</h3> <h3>办公室连着阳台,我们在阳台上小憩。在中国,以宋庆龄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有两家,一家在北京,是“宋庆龄基金会”;另一家就在这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h3> <h3>在阳台上可以看到宋宅附近的高楼大厦,这些变化映出了大上海突飞猛进的发展。</h3> <h3>又下到宋宅的地下室参观。</h3> <h3>地下室有许多宝贵的老照片和一些画作。</h3> <h3>紧挨宋宅的基督教堂“怀恩堂”,由美国南浸会派宣教士乐灵生创建于清宣统二年。该堂经装修焕然一新,可容纳两千人作礼拜,是上海各基督教会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h3> <h3>从宋家老宅出来,饭口时间已过,附近这家大名鼎鼎的“绿杨屯酒家”,排队候餐的人少了,我们吃午饭。</h3> <h3>这家的金牌素菜包和灌汤包(蟹黄)很有特色,制作的非常精细,桂花酒酿圆子的桂花香也很诱人。</h3> <h3>徐仁林又带我们拐去北京西路,坐无轨电车前往静安寺附近的中国福利会所辖的“少年宫”参观。对于一个七十年代的电车老司机来说,见到电车倍感亲切。</h3> <h3>因静安区大部分境域原为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免受侵华日军战火袭扰,保存下来的老房子确实不少。</h3> <h3>静安寺是上海著名真言宗古刹,静安区即由静安寺而闻名。</h3> <h3>静安古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时期,南宋时该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早于上海建城。</h3> <h3>静安寺为前寺后塔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h3> <h3>寺内设有真言宗坛场和真言宗大德持松法师纪念堂,今尚存宋光宗题词的石碑和洪武二年的大钟等文物。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h3> <h3>静安寺地区以集高楼林立、商厦栉比、宾馆云集、交通便捷、科技繁荣、人文荟萃于一体而闻名沪上。</h3> <h3>中福会少年宫在静安寺斜对面。回望十字路口对角的静安寺。</h3> <h3>绕过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延安西路64号的中福会少年宫大门了。</h3> <h3>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手创办的中福会少年宫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宫。这座原嘉道理爵士住宅位列上海十大老洋房第二。</h3> <h3>宋庆龄非常熟悉这座大厦,解放前夕,她曾在此举办过一场儿童福利募捐舞会。视野开阔的草坪,对称端庄的建筑,宛如皇家宫殿的华贵惊艳。无论从地段还是建筑规模,都十分适合办少年宫。</h3> <h3>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大理石房子”的原主人,是沪港鼎鼎有名的实业大老板、英籍犹太人埃利•嘉道理。嘉道理父子三人置身于此,偌大的宫殿经常宾客满座。</h3> <h3>嘉道理一家1947年离沪赴港居住,闲置的“大理石大厦”由政府托管。经过一番努力,上海市政府同意将“大理石大厦”租给了中国福利会办少年宫。</h3> <h3>1919年,嘉道理原来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着让保姆逃走,自己却不幸丧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带着孩子回伦敦散心,委托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h3> <h3>布朗把此事交给了洋行承包。承包商刻意豪华,花了四年才造好。当嘉道理接到100万两银子的造价时,大吃一惊。不过,新居的确美轮美奂,成为嘉道理的最爱。</h3> <h3>嘉道理住宅气势恢宏,占地140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显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匀称整齐的柱石,撑起了宫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狭长的阳台,充当了天然走廊,它成为少年宫是最适宜的造化安排。</h3> <h3>这幢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楼大厅是舞厅与餐厅,整个一楼都是招待客人共同享受娱乐的场所。</h3><h3></h3> <h3>大厅顶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铺设了大理石,中间则以柚木拼成花纹,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h3> <h3>楼上各个房间的装修、色调都别具特色。内外墙面、地坪几乎全部采用意大利大理石,入门处有爱奥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h3> <h3>连楼梯的石级、扶手与栏杆都是大理石的,所以称为“大理石大厦”。可以告慰嘉道理的是,这座建筑的哲学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它在孩子们的快乐笑声中,实现了大理石的永恒――代代铭传。</h3> <p>1998年少年宫举办外事活动,恰逢住在对面宾馆的埃利•嘉道理家族来看"大理石大厦”,徐仁林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宋庆龄的“缔造未来”事业,对方当即有捐赠意向。</p> <p>1998年11月28日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出资300万人民币,为期5年的“小伙伴助学金”和“中福会嘉道理流动少年宫”教育扶贫项目。</p> <p>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1945年12月,“保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迁至上海,完成了从抗日救亡组织到社会救济福利机构的转变。宋庆龄一直担任中国福利会主席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p> <p>中福会少年宫坚持“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交往与合作”的办宫方针,积极探索、创新与实践少儿校外教育的途径。图为少年宫成立五周年时宋庆龄的题词。</p> <h3>50多年来,少年宫共为2500多万少年儿童创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近30万上海中小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兴趣培训和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h3> <h3>大约接待了15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和来自50多个国家的元首、总理、部长、元帅、将军、政党领袖以及他们的夫人等重要贵宾。图为在"大理石大厦"会客室分别接待美国客人(上)和日本客人(下)。</h3> <h3>先后前往美、英、德、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访问,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被誉为“民间小大使”。</h3> <h3>“三毛之父”张乐平,是中国儿童连环漫画和中国原创无文字长篇连环漫画的的开创者,也是徐仁林战友的忘年交,曾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右图是张乐平为“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而作的红领巾“三毛”。</h3><h3></h3> <h3>参观少年宫时,一名从美国回来寻找儿时记忆的女性认出了徐老师。</h3> <h3>当年8岁进少年宫的她如今已41岁了,这正是徐仁林当年在少年宫工作时的年龄。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师生都已同步老矣!</h3> <h3>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让从上海市少年宫艺术团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家喻户晓。</h3><h3>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的孙俪。在其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母亲便送她到中福会少年宫学习舞蹈。11岁时,就随上海东方小伙伴艺术团出访过英美日等国。</h3> <h3>江欣荣曾在少年宫小伙伴礼仪团学习交际礼仪、英语口语、形体。曾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国际礼仪少年,荣获最具有文化气质奖和首夺中华小姐冠军。右下图为她与徐仁林老师的合影。</h3><h3></h3> <h3>17000多平方米的中福会少年宫综合活动楼已于2005年6月1日落成。中福会少年宫将为宋庆龄勾画的“缔造未来”的宏伟大事,创造出新的辉煌!</h3> <h3>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下午要去参加顾士飞夫妇款待我们的晚宴。好在徐仁林和顾士飞两家还不算远,都在闵行区。</h3> <h3>晚宴酒楼在东川路和瑞丽路十字口的西北角。我们从地铁金平路站下了车,看到瑞丽路隔离带上的花木,真叫一个漂亮!</h3> <h3>瑞丽坊酒楼东川路店,在老闵行算是一家名气餐馆,无论环境还是服务都很不错,其江浙菜在闵行区排前15名。</h3> <h3>1969年秋,我和顾士飞、张云飞(已故)乘同辆火车从河西走廊来到了兰州,在同一个班里学习机要业务。图为毕业时的分别合影。</h3> <h3>在甘肃省军区机要训练队里,顾士飞是我最要好的同学,我俩无话不谈。毕业后他分到甘南军分区,再后来听从党的安排,转业到青海格尔木,据说调回老家江苏海门,可费了大劲!</h3> <h3>记得七十年代后期,顾士飞来看我。我正在一路电车上跑车,只好让他坐在驾驶室里陪我上班,从火车站经解放路、东西大街到西郊转了几圈,把古城的繁华街道看了个够。</h3> <h3>今晚三战友欢聚一堂,抚今追昔,我们举杯同庆,尽兴舒怀,无悔那艰苦环境的军旅岁月。为战友之情地久天长,干杯!</h3> <h3>顾妻张琦伟是68级高中生,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从教,至今还辅导学生英语,是个很实在的人。他俩的儿子非常优秀,曾考上美国加州理工,只因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未果,在上海交大读到博士毕业,现承担上海地铁17号线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h3> <h3>顾士飞夫妇原邀请了仁林的女儿女婿,预订了八人的酒席,没成想他们公务缠身无法前来,满满一桌菜剩下了不少。</h3> <h3>三个战友的妻子:周月梅 张琦伟 庄玉玲。</h3> <h3>记住这个时刻——三家战友上海相聚。时间2019.5.18;地点闵行瑞丽坊酒店。</h3><h3>庄玉玲 朱振光 张琦伟 顾士飞 周月梅 徐仁林</h3> <h3>顾士飞夫妇宴请我们两家的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