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5月24日至26日,由“千课万人”组委会主办,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承办的全国小学科学STEM研讨峰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位教师齐聚一堂。</h3> 5月24日 李子平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h3> 原上海市科学教研员、上海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研究李子平特级教师做《走向探究的科学课》首场报告。李特从30年前的一节语文课《翠鸟》开始说起,向我们讲述了我国第一次跨学科整合的课例。随后,李老师从探究课堂的项目的理念、探究的技能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多次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能力的重要性。</h3> 章澄瑶 《可寻回的卡包》 章澄瑶,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滨江区优秀教师,低段科学备课组长,浙江省模型竞赛优秀辅导员。课堂氛围轻松,语言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多篇论文获区市省级一二等奖,出版多篇刊物,课题立项,在省市区各级平台公开课展示均获好评。其带领的建筑模型队连续5年获浙江省青少年竞赛一等奖,获奖总人次高达200人次。 她认为:STEM不仅仅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真实的情境出发,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实践全过程,深度学习,促进真正思考,让思维在碰撞中提升,不仅学有所成还能学有所用。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本节课,章老师就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现丢失饭卡的真实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一些材料及寻回器装置制作出可寻回的卡包。课堂的最后,通过“寻找卡包”小游戏,检测产品性能。本节课融合编程、设计、制作等内容为一体,重视反馈和评价,让思维的碰撞在课堂中自然地发生。</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们再来听听章老师是怎么设计这节课的。</p></h3> 各位老师大家好, STEAM 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与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在多学科碰撞中提升自我素养。在学习、研究了很多STEM项目中也发现很多项目只是停留在动手制作、设计方面,学生的思维提升度不高。而我们学校本身有很多多年来成绩很出色的社团、拓展性课程对学生思维方面很有促进作用,比如说航模、建模、机器人课程、创客课程等。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比较幸福,中餐是刷饭卡自主选购,但经常会有学生弄丢饭卡。于是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将STEM与创客有机结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出发,思考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改进等STEM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对于寻回器蜂鸣方式的设定、扩展板上小图案的设计,这些程序的编写都在促进着孩子真正的思考与思维的参与,深度地学习。<br> 五年级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电路的基础上,学习该课程的一系列活动,而本节课以此学会:科学:正确连接电路的基础上了解各个电路元件的结构与功能,技术:掌握编程技能和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工程:绘制设计图并设计安装电路、设计制作外观、组合拼装,艺术:美化外观,数学:成本预算,数据测量并处理。最后在交流研讨中提出日后继续改进和运用的方向,通过不断循环迭代,不仅使方案和作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而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STEM项目的严谨和创造性。<br>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项目实践效益,我运用了双量表评价——产品达成度量表和小组实践参与度量表,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用于衡量产品达成度的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在量表支持下开展项目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利用学生实践参与度评价表衡量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参与状况以及团队中的表现,让学生在互评、自评、师评中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br>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而作为一个教龄四年的教师,课堂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本节课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沈亚萍 《空气火箭》 <h3>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的沈亚萍特级教师从火箭升空的情景出发,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设计制作小火箭的兴趣与热情,从引出到构图、选材、设计制作再到改进,一气呵成,也在学生的心里默默地种下一颗航天事业的种子。</h3> 李霞 《生存的本能》 <h3> 浙江省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的李霞特级教师带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在东非大草原,以角马为主角的迁徙的活动中。两幅柱状图,不断地比较、分析、相互质疑和推理,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达成。</h3> <h3> 之后,李特结合这节课,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与策略》。她指出,STEM课程不仅局限在每节课各个学科的融合,还应当是强调思维型科学探究的教学研究,由现象聚焦本质,思维作为素养的核心,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命题。而认知,应当是发展中的认知,进阶中的认知。</h3> 颜世萍《风的形成》 <h3> 风,熟悉又陌生。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二实验小学南京路校区的颜世萍特级教师从一首《风》导入,并带领孩子们逐步寻找风形成的原因,同时进一步尝试“制作”风。颜特的课,从生活积累出发,一步步地铺垫,都是为了透过现象找寻本质,帮助孩子们建构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h3> <h3> 在基于本课的报告中,颜特指出我们需要挖掘教学中的STEM因素,解决问题应当从设计实验开始;调整教师备课角度,探究从设计器材开始;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探究要从生活观察开始;有效的教学评价,要从解决问题的效果着手。</h3> 5月25日 喻伯军 《STEM课堂的特点与实践》 <h3> 上午,活动在浙江省教研室小幼特部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特级教师的《STEM课堂的特点与实践》报告中拉开序幕。喻特就STEM教育的发展简史、STEM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施建议三方面与老师们做了分享。</h3> 仇丽君《今天天气怎么样》 <h3> 符号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记,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也不例外。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小学的仇丽君特级教师抓住这一点,常见的符号着手,引导学生设计天气符号,并通过评选,将自己设计的符号迁移到国际通用标准。</h3> 曹庆明 《高高的气球》 <h3>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曹庆明特级教师从两个小游戏导入,迅速轻松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让气球的位置尽可能高?曹特的课堂在轻松的课堂中鼓励孩子们跳出现有框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h3> 章鼎儿 《小学科学STEM活动中的科学与探究》 <h3> 下午,原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著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特级教师从“杭州庆春路天桥被撞坍塌事故”导入,强调了当代教育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思考。再从一节节生动的课例解读中引发老师们对STEM课堂的思考,讲座干货满满,意犹未尽。</h3> 姚伟国 《鱼缸换水器》 <h3> 海宁市硖石小学姚伟国特级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经历出发,从一根橡胶管导入,逐渐深入,不断优化鱼缸换水器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启发孩子们发现生活,科学就是从生活中来,不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h3> <br>曾宝俊《古画中的桥》<br> <h3>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曾宝俊特级教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古画名画,带领孩子们认识、欣赏古画中不同类型的桥,剖析桥并搭建古桥,一步步向孩子们的空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起了挑战,又通过自然的引导,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随后,曾特从STEM教育的现状,STEM教育学科融合的实践等方面与在座的老师们分享了《中国STEM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突破》。<br></h3> 5月26日 徐杰 《暗盒里的秘密》 <h3>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徐杰特级教师从“狡兔三窟”导入,引导孩子们了解和关注身边的暗盒,并通过任务的形式,带领孩子们带领开启探索暗盒秘密之旅。随后,徐特基于本课的设计和大家分享STEM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活化·物化·优化》。</h3> 雷富平《走向融合的STEM教育》 <h3> STEM教育如何走向融合,江苏省台东市实验小学雷富平特级教师认为我们在推进STEM教育时应当联结儿童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世界。STEM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是基于情境中的学习,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程设计为主导,在不断改进中完善,并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在开放动态中创新。讲座过后,雷特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平衡的秘密》。</h3> <h3> 为期两天半的培训里,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各年级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可圈可点,自然大方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表现,积极主动的思考,严谨与活跃兼备的思维更是赢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满堂喝彩!</h3> <h3> 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康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顶点。为期两天半的“千课万人”活动已经结束,参与活动的每位老师都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但在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我们永不止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