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风吹麦浪

知行合一

<p>  初夏,走入田野,骄阳似火,热气蒸腾,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的味道,金色的麦浪,在烈日下随风涌动,沙沙作响。</p><p> 麦浪里的乡村,麦浪里的童年,麦浪里的情结,此刻一直在心里荡漾。</p> <h3>  农村有古语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h3><h3> 随着小满节气的远去,对于农民来讲,一年中最为忙碌的麦收季也即将到来。</h3> <p>  小时候,麦收是个隆重的季节,持续半个月左右。那时的人们要早早磨好镰刀,买好草帽,压好打麦场,准备好木锨、木杈,缝好装粮食的麦袋………等一切准备就绪,烈日下的奋战也就开始了。</p><p> 因担心阴雨天气,面对丰收的季节,人们既充满着喜悦,又有点畏惧,因为地里那一垄垄金黄的麦子,就是老百姓一年中最爱吃的、香喷喷的白面馍啊!</p> <h3>  这时的乡村,所能看到的,所能听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忙"。</h3><h3> 那时仍采用传统的手工麦收方式,用镰刀收割,用板车拉运,用碌碡打压,全人工晒藏。越是天好就越得抢收,若是一旦遇上阴雨连绵,麦子因没法晾晒就会发霉,就会令人心焦。</h3> <p>  这时的季节,所能想到的,所能回忆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累"。</p><p> “春雨贵如油,麦收累死牛”。头顶火辣辣的骄阳,一天就会晒脱一层皮,麦芒如刺一样,扎着胳膊,再加汗水浸泡,浑身刺痒,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唯有此刻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 <h3>  麦子成熟了,农民手持镰刀,挥汗如雨,弯腰抢收麦子,于是整个田野中就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h3><h3> 割麦子可是个技术活,左手轻松的抓一把麦杆,右手自如的挥舞着镰刀,在清脆的"刷刷刷"声中,麦杆就整齐的被放倒在了脚下。</h3> <h3>  双手抓起两撮麦秆在麦穗那头轻轻一拧,捆“麦个儿”的绳子就做好了,然后把散放的麦子捆绑成一个个的"麦个儿"。</h3><h3></h3> <h3>  再把一个个厚实的"麦个儿"装上地板车,一车一车的拉回,放到早已压好的宽阔平坦的打麦场中。</h3> <h3>  接着是"捋麦秸秆",就是将麦穗头与麦秸秆分离。在农村,麦秸秆的用途很大,盖房子时常常用来盖在屋顶。麦秸秆比稻草滑,雨水跑得更快,而且冬暖夏凉。</h3> <h3>  再接下来就是"压场",农民赶着牲口,拉着笨拙的碌碡,在干燥的麦穗身上一遍遍的碾压,直到所有麦粒都脱离麦壳而脱落。</h3><h3> 半机械化的脱粒机很快就出现了,“压场"也就逐渐退出了麦收的舞台。</h3> <h3>  时至傍晚,当天空中开始有风时,"扬场"的活也就开始了。</h3><h3> "扬场活"好的人用木锨把混杂着麦麸的麦粒迎风抛到空中,那晚风就把麦麸皮轻轻地吹落到一边,干干净净的麦粒就噼里啪啦的落到平坦的打麦场上,另外一个人接着用扫把将麸皮扫走,这样借助风力人们就把麦穗皮和麦子粒完美地分离开来。</h3> <h3>  当夜色来临时,晾晒过的麦子被争分夺秒的装进早已备好的麦袋里,扎口装上木板车,拉回家,第二天再拉出来晒,一遍一遍,直到全部晒干。</h3> <h3>  麦粒收走后,还要将打碎的麦秸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漂亮的“麦秸垛”,以后可用来喂牛、当柴烧等。</h3><h3> 因为麦秸如绸般顺滑,要形成一个个漂亮的"麦桔垛"可不容易,这需要有"踩垛"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活。</h3> <h3>  为了麦收,农村学校要放十天左右的假,这是专门的麦收假,老少齐上阵。儿童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收割后的麦田中拾遗漏的麦穗,真正做到颗粒归仓。</h3><h3><br></h3> <h3></h3><h3> 麦收假对孩子们来说,可是一个欢乐的假期,特别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h3><h3> 孩子们可以在宽敞平坦的打麦场里翻滚,可以在柔软的麦秸中捉迷藏,可以不参与干活下河捞鱼,酷暑难耐时还可以被允许两分钱买一只老冰棍,解渴降温。</h3> <h3>  那时的农村孩子就是坐在粮袋上,睡在麦秸中长大的。</h3> <h3>  这种传统的人工麦收方式,是一项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其繁杂流程和农村术语,今天再也见不到了,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讲,也无异于天方夜谭。</h3><h3> 在感叹我们的父辈承受了太多苦累的同时,更感慨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古老农耕技术的渐渐消失。</h3> <h3>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机械化洪流浩荡荡,解放了农民的双手,缩短了麦收的时间,让麦收这个既隆重又繁忙的季节,变得面目全非、转眼退逝。</h3><h3> 现在也只有通过遥远的回忆,才能记起那艰苦并快乐的岁月。</h3> <p>  时过境迁,生活日新月异,但在匆匆岁月深处,总有一些事,触动过你的灵魂,温馨过你的记忆,即便是渐行渐远,也时刻提醒自已,永远也不要忘记……</p><p><br></p> <h3> (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