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摩崖石刻一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乐天定禅

<h3> 在“上郡古邑”、“天下名州”绥德,能与石魂广场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的旅游景点,就是变废为宝、匠心独具的摩崖石刻群!</h3><h3><br></h3> <h3>  龙凤桥在滨河大道与学子大道连接处。龙凤桥,原名永定桥,坐落在县城东,为银川到太原公路横跨无定河的通道,建于1936年,长636米,宽6米,为石拱桥,有19洞。1991年改建,宽度加至6.6米,并在墩柱及栏杆上雕有千姿百态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晚霞辉映,犹如龙凤飞戏彩虹,亦称龙凤矫。与千狮桥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在有“桥城”之称的绥德县城,此二桥最为壮观。</h3><h3><br></h3> <h3>   “学子大道”题写者为曾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的张保庆。壬午岁即2002年,桃月为农历三月。这正是: 学问圣贤千古事, 子曰诗云十年情。大江东去今何在,道路锦绣奔前程!</h3><h3><br></h3> <h3>  题写者程安东曾任陕西省省长、陕西省委副书记。滨海春兰谱新篇,河塘夏荷寓清廉,大地秋菊抒壮怀,道旁冬梅颂凯旋!</h3><h3><br></h3> <h3></h3><h3> 功名元不负平生</h3><h3> 利钝于今见豪情</h3><h3> 千磨万击不畏难</h3><h3> 秋月春风赞英雄</h3><h3><br></h3><h3> 龙凤桥西边桥头的草坪中,立有张荣耀(不详)辛巳年(2001)吉月(正月)题写的“功利千秋”四个大字。<br></h3><h3><br></h3> <h3> 绥德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民歌之乡”、“秧歌之乡”、“唢呐之乡”、“石雕之乡”、“剪纸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高手辈出。龙凤桥西头有“民歌之乡”的立体花坛。</h3> <h3> 龙凤桥也属于摩崖石刻景区的一部分,由翻修一新的龙凤桥和两头相对应的石雕文化小广场组成。龙凤桥为1932年蒋介石钦定的十二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堪称无定河上第一桥。因桥身有19个石拱桥洞,也称“十九孔桥”。实施了翻新工程后,换上了圆圆的石雕栏板和精美的龙柱,均以一龙一凤为主题图案,两端桥头各安放一对踏狮石鼓,煞是威武。此为桥西头一侧的龙凤踏狮石鼓,未曾染色。</h3><h3><br></h3> <h3>另一侧的踏狮龙凤石鼓则染成了红色。</h3><h3><br></h3> <h3> 绥德印象<br></h3><h3><br></h3><h3> 李泉刚<br></h3><h3><br></h3><h3>疏属山巅望名州,自古陕北旱码头。</h3><h3>栋栋高楼新城貌,家家商贾催物流。</h3><h3>一首民歌红天下,千尊石狮守春秋。</h3><h3>五乡胜景醉远客,吾有诗心助歌讴。</h3><h3><br></h3><h3> “五乡”:国务院文化部命名绥德县为民歌之乡、唢呐之乡、秧歌之乡、石雕之乡、剪纸之乡。</h3><h3><br></h3> <h3> 傍晚时分,在龙凤桥的西头小广场上,有许多或唱歌跳舞或下棋打朴去的当地乡亲,我们则依在河边栏杆上,遥看桥对面夕阳照耀下的摩崖石刻全景,尤为壮观,格外迷人。</h3><h3><br></h3> <h3>  龙凤桥栏杆上雕饰的龙图案。</h3> <h3>  龙凤桥栏杆上雕饰的凤图案。</h3> <h5>  龙凤桥东两侧的踏狮石鼓都已染成红色。</h5> <h3>  “唢呐之乡”的立体花坛。</h3> <h3>  桥头左小广场中央为“毛泽东由此向东”纪念石,正面为题记,背面为繁华盛世图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爱民情怀,也充分佐证了作为无定河上第一桥的非凡经历和战略地位。</h3><h3><br></h3> <h3>  桥头右侧小广场中央有与龙凤桥相呼应的“龙凤石”,正面是根据桥名复原的“永定路”题字,由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题写;背面为石质的自然纹理,呈现出鲤鱼图案,右上方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底座刻有水纹,说的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h3><h3><br></h3> <h3> 广场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浮雕,展示了“将军夜引弓,没入石棱中”的盖世武功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豪情。</h3><h3><br></h3> <h3> 龙凤桥当年建成后,桥上还曾有过一副对联,句为:</h3><h3><br></h3><h3> 上联:这工程是汤、高、何三公所筑;</h3><h3> 下联:此大桥乃晋、蒙、宁数省通衢。</h3><h3> 横额:民众血汗。</h3><h3> 备注:汤指汤恩伯,高指民国期间驻绥84师师长高桂滋,何指何绍南(民国最后一任县长)。<br></h3><h3> 现今亭内石碑上所写“民众血汗”即当年对联的横额。集句题民众血汗:民言令君明且清,众水东朝自有宗,血花溅作红心草,汗青千古玉玲珑!</h3><h3><br></h3> <h3> 物换星移,沧桑变迁,岁月流逝,变幻了几多风景。往昔的“绥德古八景”中,一些古景已经踪迹渐无,残存在字里行间任后人追忆;一些古景因人为破坏,景色不复当年;一些则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巍然挺立,焕发勃勃生机吸引后人络绎不绝前来寻访……回望绥德古八景,让人们感受古景韵味,追溯绥德悠久文化。绥德永定桥东小广场护栏浮雕版画用诗和画的形式再现了古绥州的锦绣河山。</h3><h3><br></h3> <h3> 古台凉月:古城西北,大理河、无定河二川会流之处,上有峭岩怪石,秦太子扶苏曾筑赏月台于其上。</h3><h3><br></h3><h3>嬴秦太子委棒荒,赏月遗踪尚未亡。</h3><h3>仄径棱层临浚壑,晚崖古峭倚洪浪。</h3><h3>冰轮绮席当时景,珠露吟恐此夜凉。</h3><h3>莫怅数弓衰草地,何如三月烬咸阳?</h3><h3><br></h3> <h3>  龙洞清流:古城东北,有岩石开似长龙,伏于石洞,清泉从龙口喷出,清流顺石涧而下,岩风幽景,历来为文人黑客所喜爱,每每题诗,刻于石上。</h3><h3><br></h3><h3>理水交冲卷浊腥,幽泉一线透沙明。</h3><h3>含岈巨壑云时补,滴沥灵源玉细鸣。</h3><h3>濯处未容流俗混,漱余顿讶彻胃清。</h3><h3>可怜不及茶经品,兰操孤音共此情。</h3><h3><br></h3> <h3> 理水秋声:大理河围绕古城自西向东,又向北急转,直拍石崖,每年秋季淫雨连绵之际,河水暴涨,谷深水急,浪击悬崖,实为壮观。</h3><h3><br></h3><h3>灵夏西来浩浩流,奔腾终古界鸿沟。</h3><h3>洄沙漩溜原无定,骇浪崩涛肯暂休。</h3><h3>雨过势疑千骑迅,夜阑声杂万山秋。</h3><h3>无情偏聒多愁耳,听得离人顿白头。</h3><h3><br></h3> <h3> 云岩朝爽:古城西门侧,石崖峭壁之上建有云崖寺一处,杰阁凌空,纵目万象,尽收眼底。登临其境,碧水青山,紫气萦绕,令人心旷神贻。</h3><h3><br></h3><h3>杰阁缘岩驾碧霄,登临何处著烦嚣。</h3><h3>当头水沸诸声摄,纵目天空万象超。</h3><h3>山木乍鲜径宿雨,溪云低度放晴朝。</h3><h3>西来爽气常如此,无奈浮生自郁陶。</h3><h3><br></h3> <h3> 戍垒闲耕:古城绥德因其地处边陲,历经兵燹。昔时,绥民既以防御,又兼耕作,以图安邦谋生之计。二郞山烽火台为戍垒之所,周边地肥土沃,又是耕作之处。</h3><h3><br></h3><h3>西河东夏古间关,壁垒犹殷战血斑。</h3><h3>一自烽烟消朔漠,欣看耒稆偏佳山。</h3><h3>春深塞草花争发,雨足沙田犊放闲。</h3><h3>如此太平曾未有,寒云陇树亦开颜。</h3><h3><br></h3> <h3> 西山钟磐:古城西山,凌空兀起,与文屏、雕阴、疏属诸山遥遥相对。山上天宁寺,亭阁建筑,颇具气魄。晨钟暮鼓,绥民梦觉之中依稀可闻。</h3><h3><br></h3><h3>西山刹宇面颓墉,石径沙坡款客筇。</h3><h3>古桧阴森香殿寂,败垣残剥紫藤封。</h3><h3>下方时处经余磐,隔浦遥闻梦后钟。</h3><h3>宝笈已空遭劫焚,铁碑孤寺锈重重。</h3><h3><br></h3> <h3> 雕山春社:古城面南有山如屏,故名文屏山,山上建一古庙,每年三月二十八为春社之日,绥德迎神游山,鼓乐喧天,旌旗漫山,其势极盛。</h3><h3><br></h3><h3>岩封上郡扼边屯,路入雕阴景一新。</h3><h3>井里每祈三月社,香花都赛二郎神。</h3><h3>灵风伴飨旌旗闪,磴道逶迤罗绮春。</h3><h3>犹记蕲王驰劣马,英标想见绝飞尘。</h3><h3><br></h3> <h3> 峨峁晴晖:疏属山自无定河川拔地而起,形似龙腾凤展,岌岌峨冠,扶苏墓、大定钟、巽地楼引人注目。天鸡唱晓,层峦未染,晴晖如纱,宛然如画。</h3><h3><br></h3><h3>东楼缥缈势孤擎,独上凭栏病眼明。</h3><h3>双水练拖天际下,千峰螺拥足跟平。</h3><h3>丹青写出秦林远,去汉昭回大地晴。</h3><h3>若是人间名利客,骎骎晓骑自纵横。</h3><h3><br></h3> <h3> 左侧广场护河栏板亦设置《红色绥德 彪炳千秋》浮雕,分别反映了绥德革命历史的几个重要片段,即: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创建陕北第一个党支部;陕北特委合龙山会议;刘志丹指挥的黑圪战斗;-在沟口视察造船工作;三五九旅指挥所;抗大总校和七分校在绥德;义合会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在绥德书写唐诗《绥州作》;彭德怀在绥德召开的攻打榆林动员会。这些浮雕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绥德革命历史中几个关键事件,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h3><h3><br></h3> <h3>起听清涧传金音</h3><h3>义熙子洲遂平生</h3><h3>暴风惊雷震渭华</h3><h3>动地红旗映乾坤</h3><h3><br></h3> <h3>合当风云聚绥德</h3><h3>龙门鱼跃志显豁</h3><h3>会挽雕弓射豺狼</h3><h3>议论新程勇开拓</h3><h3><br></h3> <h3>藏尾题围点打援</h3><h3><br></h3><h3>夜深研讨灯前围</h3><h3>集思广益细盘点</h3><h3>神出鬼没巧妙打</h3><h3>龙心虎胆勇攀援</h3><h3><br></h3> <h3>恩留陕北众窑洞</h3><h3>来时驱寒喜迎春</h3><h3>壮心东渡黄河去</h3><h3>怀古观今傲苍穹</h3><h3><br></h3> <h3>战罢貔貅十万兵</h3><h3>前驱戎马出边城</h3><h3>动撼风雨连宵急</h3><h3>员外治中捷报频</h3><h3><br></h3> <h3>王者真如绥德汉</h3><h3>震雷撼山捷报传</h3><h3>将身自古多壮举</h3><h3>军民一家换新天</h3><h3><br></h3> <h3>生盼沧海变桑田</h3><h3>产此英杰战敌顽</h3><h3>自古风流谁得似</h3><h3>救时肝胆绥德汉</h3><h3><br></h3> <h3>整顿乾坤军纪明</h3><h3>党旗高扬发号令</h3><h3>决策功成人称道</h3><h3>议论磊落再出征</h3><h3><br></h3> <h3>摩霄神祇佑福寿</h3><h3>崖上龙洞涌清流</h3><h3>石题壮哉绥德汉</h3><h3>刻字奋斗旱码头</h3><h3><br></h3> <h3>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政府投资实施的这项工程,主体工程已于2009年全部完成。<br></h3><h3><br></h3> <h3> 出 塞 </h3><h3><br></h3><h3> 唐.王昌龄</h3><h3><br></h3><h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h3><h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h3><h3><br></h3><h3>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h3><h3>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卫青、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名将卫青和李广,他们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h3><h3><br></h3> <h3> 绥德摩崖石刻主体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最集中而又引人观注的为石刻部分,它由20馀块石刻题字和“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组成。绥德古城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使其声誉远播,摩崖石刻的题词者兼涉古今,既有古代帝王将相、官员,也有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以及作家、书法家、艺术家和各界名人。摩崖石刻的底部,沿路基装饰有总长190米的“西北丝绸之路一一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展示了绥德从古到今特殊的“旱码头”地理位置和商贸业的繁华景象,以及绥德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沧桑巨变。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是一处靓丽的文化景观,也反映了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h3><h3><br></h3> <h3>石磴攀援抒壮怀</h3><h3>刻字精妙放异彩</h3><h3>通绥自古多英杰</h3><h3>览德于今更豪迈</h3><h3><br></h3> <h3>  “秦汉名邦”,相传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年间私访路过绥德州时所题,仿制木刻匾牌镶嵌在南关娘娘庙坡下的大牌楼上。日本侵占山西后,每日派飞机轰炸绥德,意欲西渡黄河,木牌楼和康熙题词均毁于日寇飞机的轰炸。2009年3月重新仿制,雕刻在龙凤桥东石崖上。秦汉时绥德为上郡,系陕北政治、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帝王、太子、重臣名将往来不息,大型战争时有发生,皇帝的诏书频频传来。靓女昭君出塞和才女蔡琰归汉都经过这里。又有《山海经》所载:“上郡有疏属。二负之臣曰危,危与二负杀窫窳,帝梏之疏属之山。”疏属山在今绥德城内。当时的上郡是北方军事重镇,是非常有名气的。“邦”本指“国”,康熙皇帝颂称绥德为“邦”,确实是对绥德赞誉有加。</h3><h3><br></h3> <h3> 绥州作<br></h3><h3><br></h3><h3> 韦 庄</h3><h3><br></h3><h3>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h3><h3>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h3><h3>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h3><h3>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h3><h3><br></h3><h3>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谥文靖。</h3><h3> 这首诗是韦庄进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学浪游绥州时作。绥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冷落荒凉。诗人写登绥州城楼眺望所见,通过怀古伤今的写作技巧,描写在绥州途中的所见的肃杀、凄凉的边塞意象,表现了诗人离乡后的孤独以及不知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传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诗人寓情于景,感怀伤事,吊古伤今,惋而多悲,萧瑟凄怆,诗句充满了沧桑之感。</h3><h3>  毛泽东书写韦庄的《绥州作》,是转战陕北期间对边塞情境的真切认识,借以警示和激励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其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挥写自如,潇洒飘逸,风神荟萃,争奇竞艳,苍劲英茂,气势磅礴。犹如天马行空,风雷激荡。观之动人心魄,颇受教益!</h3><h3><br></h3> <h3> “奋斗”是毛泽东于1941年在延安接见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原省立四师)学生代表时题写的。毛主席勉励绥师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学好本领,为打倒反动派、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伟大领袖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殷切期望,是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h3><h3><br></h3> <h3>  奋斗,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奋力去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挫折。毛泽东主席在所著文章和题词中多次强调“奋斗”二字,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h3> <h3>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集镇合龙村有个韩老屋自然村。韩老屋之名与韩彦直有关。韩彦直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韩世忠长子,先为司农少卿,总领湖北、京西军马钱粮,兼发运副使,后授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留下后代并迁到黄陂枫梓山定居。至元末,韩彦直后代韩荣卿为追寻先祖韩世忠在光州足迹,同时也为避乱,从黄陂北迁光山。迁移途中,遇北方镇压了刘福通红巾军向南开来,遂避向深山,在1368年定居韩老屋,至今651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处于大别山敌后韩老屋韩家人为团结族人、坚定抗日必胜信心,决定再续宗谱。当时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少将秘书的族人韩家学,经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王世杰的帮助,请蒋介石及民国要人为家谱题字。蔣介石因韩世忠是抗金战将,且为激励民众抗战,于是写下了“破虏风高”这个题字。2005年,在整修韩老屋韩氏祠堂时,就把这些题字选刻放于祠中。因绥德是韩世忠的祖籍故居,所以特意把蒋介石为韩氏家谱的题词也镌刻在摩崖壁上。</h3><h3><br></h3> <h3>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h3><h3> 1926年11月底,李子洲筹建完成并筹划召开了国民党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创办了旨在“养成指导农民运动、办理党务及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人才”的西安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邓小平任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李子洲等也担任了两所院校的领导职务。摩崖石刻上的“李子洲”三字是邓小平题写的书名。<br></h3><h3><br></h3> <h3>  为了缅怀先烈, 纪念李子洲,1940年, 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李子洲同志墓碑 “陕北共产党发起人李子洲之墓”。1941年5月4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绥德城内树起 “李子洲纪念碑”。1942年9月, 中共中央西北局、 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绥德县立图书馆改为 “子洲图书馆”, 林伯渠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毛泽东同志亦题词称李子洲同志为 “陕北共产党奠基人”。1944年2月, 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 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在绥德西川及附近地区, 新辟子洲县, 以志纪念。1956年, 当地政府在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修建了子洲陵。1985年,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革命英烈丛书 《李子洲》, 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书名。</h3><h3><br></h3> <h3>  “开发西北”是林伯渠(1886~1960)题写的。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林伯渠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h3><h3><br></h3> <h3>   “革命英才的摇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为绥师题写的。绥德师范于1923年建校,1924年建立党团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成为陕北革命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并培养出大批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和革命干部。诸如刘澜涛、马文瑞、马明方、安子文、白介夫、张达志、白如冰、汪洋、白明善(黄埔军校教官,著名烈士)和蒲子华(红24军军长、著名烈士)等。习老的题词,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绥师培养革命英才的历史功绩。</h3><h3><br></h3> <h3> 绥德印象</h3><h3><br></h3><h3> 刘锦占<br></h3><h3><br></h3><h3>扶苏蒙恬两冤魂,至今呜咽泣不平。<br></h3><h3>秦汉名邦旱码头,抗金良将韩世忠。</h3><h3>新政习老布大道,绥德汉子天下行。</h3><h3>民歌悲欢流泉水,唢呐一吹万马呤。</h3><h3><br></h3><h3>习老:1943年习仲勋曾在绥德任地委书记。</h3><h3><br></h3> <h3> “绥民以德” 是绥德得名之缘由,此四字由曾任陕西省委书记的绥德籍白纪年(1926~2015)在2009年6月题写。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塑造了很多性格饱满的人物,在几个干部中,除了田福军,他给另一个人物安排了两个章节,故事丰富,可独立成篇,这便是新上任的省委书记乔伯年。乔伯年的原型,人们公认为原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白纪年被誉为“平民书记”,2003年8月,他为《绥德文库》题词:“传承文明,造福乡梓。”</h3><h3><br></h3> <h3> “四省通衢”、“早码头”是泰国正大集团总裁助理郑翔玲和陕西省政协主席马中平分别题的词。他们的题词,是对绥德发达的交通最好的形容和赞扬。绥德地处陕北中心,包头至西安铁路与太原至宁夏铁路在此交会,210国道与307国道也于此交会。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确实是四省(晋、陕、宁、蒙)通衢,陕北交通枢纽,从而促进了商贸和运输的发展,大量的货物在绥德周转,不停地运入送出,是陕北物资的集散地。每日大批旅客往来不息,走西去东,南来北往,途经绥德或在绥德换乘,故绥德素有“旱码头”的誉称。</h3><h3><br></h3> <h3> 绥德为什么被称为旱码头呢?因为绥德东靠吴堡,西接子洲,南邻清涧,北连米脂,东北角与佳县接壤,东南隔黄河与山西省柳林县相望,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历为陕北交通枢纽。向东可直达吴堡、山西,向南可直达延安、西安,向西可直达定边、宁夏,向北可直达榆林、内蒙。故而被称为陆地上的旱码头。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而绥德就是这其中之一的上郡,属于秦国都城北部边塞重地。</h3><h3><br></h3> <h3>  “上郡古邑”是绥德县的旧称,此四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陕西八大家之一的钟明善题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绥德“天下第一楼”牌坊上“天下名州”、“上郡古邑”均出自钟明善之手。</h3><h3><br></h3> <h3> 2009年5月,曾任总参测绘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全军地理学会理事长的绥德籍少将崔世芳题写了“蕲王故里”四个大字。蕲(qí )王即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两宋之际的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h3><h3><br></h3> <h3>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当出自宋孝宗题写的韩世忠墓碑。“中兴”,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多数出现在朝代乱世或衰世之后,使王朝在一段时期内免于衰亡,并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之路。“佐命”,古代帝王得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称辅佐帝王创业为“佐命”。“定国”,使国家得以安定。“元勋”指立大功的人。</h3><h3><br></h3> <h3>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韩世忠在忧郁中病逝,葬于苏州灵岩山下。乾道四年(1168),宋孝宗赵昚(shèn)即位,追封为蕲王,谥忠武,修陵墓、建享堂,并亲自为其书写“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绥德是韩世忠的故里,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州守舒元烺、吴忠皓先后新建、增修蕲王专祠于山寺,由是山寺之名、会事之由遂悉以蕲王取而代之。”庙宇坐北向南,院前有韩世忠像一尊,石牌坊左右各一,顶额分别镌书:“中兴佐命”、“定国元勋”,这是对韩世忠一生功业的赞誉。<br></h3><h3><br></h3> <h3> 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位于绥德县城5公里的一步岩。一步岩为当地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地两峰矗立,中间近山巅处仅通一隘口,宽不过三尺,一步即可跨过,故名一步岩。此隘口地势险要,确有“一夫守岩,万夫莫开”之势,曾为绥德的重要屏障。过去,交通不畅,绥德城赖此直通南北,北达漠塞,南抵关中,实为绥德攻守之咽喉要道。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h3><h3><br></h3> <h3>  绥德的石狮历史非常悠久,是汉代随佛教的传入,当地人们将山石崇拜和狮崇拜巧妙的结合,创作出惟妙惟肖的石狮。一尊尊绥德石狮现在己经成为一种生命符号,守护和庇佑着绥德人民,也寓意绥德人民具有胸怀天下、威震八方、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曾任青海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的绥德籍黄静波(1919~2014)特意书写“英雄绥德人,敢为天下先”题词。黄静波曾任清涧县委书记、县长,他在大生产运动中有力地支持了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 1943年1月在陕甘宁高干会议上受到表彰。毛泽东在奖状上为他题词“坚决执行党的路线”,以示褒奖。</h3><h3><br></h3><h3><br></h3> <h3>  “无定河桥”四个端庄的隶字,是汤恩伯的题词。汤于1936年任国民军13军军长驻防绥德,并和国民军84师师长高桂滋、国民党绥德专员何绍南,共同主持于绥德城东修建了无定河上第一座石拱大桥。此桥成为陕北的交通要道,为陕北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h3><h3></h3><h3>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全长491公里,流经定边、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县,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上游红柳河源于定边东南长春梁东麓,东南流向,沿途纳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 。</h3><h3> 无定河因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而家喻户晓。诗曰:“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记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而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见到已成白骨的丈夫。这是何等悲惨啊!诗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h3><h3><br></h3> <h3>  集句题龙洞清流</h3><h3><br></h3><h3></h3><h3> 龙集载看新岁纪</h3><h3> 洞口飞琼佩羽霓</h3><h3> 清韵初调众乐随</h3><h3> 流年自可数期颐</h3><h3><br></h3><h3> &nbsp;“龙洞清流”是1937年6月高桂滋所题写,雕凿在龙湾龙洞右侧石崖上。字大显目,每个字高约1丈,宽8尺,现保留完整。&nbsp;<br></h3><h3>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毛泽东称赞其“抗日之役,光荣历史国人同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陕西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等职。</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自强不息”也为高桂滋题,与“龙洞清流”相近,每个字见方约二尺,现保留完整。</h3><h3><br></h3><h3> 集句题自强不息</h3><h3><br></h3><h3> 自许高材老更刚</h3><h3> 强栽松竹养烟光</h3><h3> 不废江河万古流</h3><h3> 息驾林祠意绪长</h3><h3><br></h3> <h3>  “绥德自古多俊秀”是原全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笔迹刚健铁硬,功夫老道,是非常宝贵的书法艺术珍品。其词意更深远:绥德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教育早兴,人文蔚起,英才辈出,俊彦迭现。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57名,总兵副总兵80人,尚书、侍郎、按察使、布政使、监察御使、翰林、钦差大臣30多人。近现代,有省军级高官100多人,地师级领导400多人,歌唱家、舞蹈家、音乐家、美术家、作家、外交家、金融家、科学家、企业家、雕刻大师、教授等不计其数。他们是各条战线的精英,为祖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著名的有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韩世忠,被誉为“重延宋祚”第一人,死后配享高宗庙,追封蕲王。明末抗清英雄李定国,率兵在湘桂打败十万清兵,阵斩清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被南明永历帝封为晋王。清末民初近畿毅军司令、热河都统米振标,曾于1942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并为主和通电第四位签字人。还有陕北革命先驱、西北党的重要创建人、曾任陕西省委代理书记的李子洲,他于1924年在省四师创建党团组织,领导开展革命运动,点燃了陕北革命烈火。</h3><h3><br></h3> <h3>  “美在绥德”是著名画家刘文西所题。绥德二山绕城,六山拱卫,十桥连郊,四道(堤)锁蛟。山河壮丽,地灵形胜。东有雄美的千狮大桥,南有壮美的巨型石牌坊。名胜众多,文物古迹美不胜收,女子靓丽美艳,男子英俊伟美,更有美食、美歌、美音、美舞、美画、美雕、美文、美剪纸闻名遐迩。</h3><h3><br></h3> <h3>  “秦风汉韵”是全国作协副主席、《白鹿原》作者、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题词。绥德继承秦风汉韵,女子风度高雅、风韵长存,男子气质典雅、风度翩翩。民风淳雅,石雕剪纸具有神韵。唢呐高亢乐韵,民歌悠扬音入韵声留韵,秧歌精彩形带韵步有韵。陈忠实对绥德的褒扬确实到位。</h3><h3><br></h3> <h3> 2003年,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在绥德拍摄期间,担任艺术指导并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唐国强,应邀题写了“壮哉绥德汉”。</h3> <h3> “延绥重镇”是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题词。绥德历为塞北军事要地,兵家必争。绥德城三面临水,易守难攻。兵家认为:要夺陕北,必先攻绥德,占据绥德,则陕北可控。由此可见绥德军事地位的重要性。秦汉时,大将蒙恬和“飞将军”李广率重兵驻守上郡(今绥德),隋至元,皇廷都派重兵守卫。明代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驻地,担负着抵御北方异族进犯的重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绥德是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北大门,又是河防司令部和绥德警备司令部的驻地,担负着指。黄河防卫日寇西渡和阻止陕北国民党反动派骚扰的重要任务。</h3><h3><br></h3> <h3>  《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它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它的诞生地,也就是陕北绥德县城东30华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这首后来成型的民歌也就以“三十里铺”命名了。</h3><h3> 2014年10月8日晚,电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被称为“张艺谋御用美术指导”的绥德籍霍廷霄担任美术总设计师的音舞诗画《我的三十里铺》在西安首演。霍廷霄说,他为《我的三十里铺》准备了两年的时间,在绥德排练了四五个月,用全新的舞台设计和大型交响音乐的形式打造新的陕北形象。期间,霍廷霄题写了“三十里铺”四个大字。</h3><h3><br></h3> <p> 摩崖石刻最高处是颜真卿书写的“神祇”二字,“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预示天地保佑绥德繁荣昌盛,保佑中华国泰民安。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p><p><br></p><p>浣溪沙.神祇</p><p><br></p><p>浣花龙凤桥上行</p><p>溪亭会意驻祥云</p><p>沙头鸿雁传佳音</p><p><br></p><p>神寿遐昌绥群黎</p><p>祇缘奇观德有恩</p><p>赞道颜公颂清臣</p><p><br></p><p> 神祇(qí)是宗教观念之一,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认为不具物质躯体,但有其躯体形象。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反之却高于自然规律,主宰物质世界,能对物质世界加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中,多少存有这种概念,但因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神的认知却又千变万化。</p> <h3>  陈抟(tuān872~989),字“图南”,号“扶摇子”、“希夷先生”(“夷”指视而不见,“希”指听而不闻),常被视为神仙,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主张以睡眠,休养生息,时常一眠数日,人称睡仙。相传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皆为陈抟之创作。五代末、北宋初普州崇龛人(四川资阳市安岳、乐至一带,一说重庆市潼南县),生平事迹和出生时地众说纷纭,难辨真伪。</h3><h3> 流传甚广的 “福寿”二字,属一字隐含多字的合体字,耐人寻味,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寓意极深。据专家分析:行书“福”字,是“白鹤踏芝田”;笔力饱满,布局如画,流露着孩童顽皮活泼之态。篆书“寿”字则是“青龙蟠玉柱”;工整凝重,结构严谨,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而且,“福”字可拆分为“田”、“给”、“予”、“福”四个字,“寿”字可拆分 为“富”、“林”、“弗”、“寿”四个字,又恰是一幅绝妙的四言对联:“富林佛寿,田给予福。”充分地反映了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也寓意天地人自然相处,归于一统方能和谐美满的永恒理念。</h3><h3> 同治丙寅岁(1866),春望日知绥德州事沈际清鸠工勒石,将“福寿”二字敬立于南关娘娘庙内,每字高约5尺,宽4尺,现收藏于县博物馆。<br></h3><h3><br></h3> <h3> 天宁寺,因坐落于绥德县城西山山顶,被绥德人俗称为西山寺。该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8),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道士张三丰当年他云游四方,也曾来到天宁寺。传说张三丰对天宁寺的建筑非常赞赏,便在寺中山门楼壁西北处用西瓜皮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h3><h3><br></h3><h3>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h3><h3> 雁字数行随影落,寒烟淡月两悠悠,</h3><h3> 彳亍西塞柱筇龙,半帧明霜横远峰,</h3><h3> 五百年前乘鹤到,文屏依旧白云封。</h3><h3><br></h3><h3> </h3><h3></h3><h3> 彳亍读音为chì chù,意思为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张三丰所题诗句,后由绥德本邑人士蔡渐磐勒于石板,刻石长206厘米,宽80厘米,现收藏在县博物馆。诗中第三句因年长日久,石头风化脱落,已模糊不清。</h3><h3><br></h3><h3><br></h3> <p>天风吹落桥边云</p><p>下马归来日未曛</p><p>名士故人问何处</p><p>州城又见旧时文</p><p><br></p><p> “天下名州”,是今绥德县的美誉,亦是别称(代称)。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事江士松题写隶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每字1.5丈,宽1丈,外方内圆,纯厚雄浑。 绥德也因此称作“天下名州”。1956年因凿崖取石修公路,将“州”字炸坏。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将“州”字复原。</p> <h3>  “钟灵毓秀”雕凿在绥德东城门外的石崖上,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钟灵毓秀”与“天下名州”四字好似姊妹篇,同为江士松题刻,可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同东城门一并被拆毁。</h3><h3><br></h3><h3><br></h3> <h3>商鉴警世辅三秦</h3><h3>贸金得玉释尘蒙</h3><h3>通览浮雕心绪宁</h3><h3>道义为根终有晋</h3> <h3>  摩崖石刻景区包括古城墙景观部分,位于摩崖石刻上方。一道蜿蜒连绵的古长城,曲曲折折将以古绥州四座城门永乐门、银川门、安远门、镇定门为原型的烽火台连接起来,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h3><h3><br></h3> <h3> 绥德印象</h3><h3><br></h3><h3> 姬明州</h3><h3><br></h3><h3>商贸繁华旱码头,人文厚重冠名州。</h3><h3>无定河畔观雕艺,纪念馆里数风流。</h3><h3>古朴独特旧村舍,典雅别致新城楼。</h3><h3>诗情画意绥德范,更上一层展鸿猷。</h3><h3><br></h3> <h3>绥福无疆颂太平</h3><h3>德星元自倍精神</h3><h3>永和祥瑞千百度</h3><h3>乐会欢娱又一春</h3><h3><br></h3><h3><br></h3> <h3>  “永乐门”下的石崖洞中,安放着“三佛”、“四菩萨”、“二罗汉”共九尊石雕像,洞崖畔上散落着一群石羊,古老的城墙边滋生出勃勃的生机,让生硬的石崖增添了动感,同时也预示着绥德将“羊”眉吐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