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美学特质

破禅

<h3>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流域,一度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楚地土著是以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混成,而其统治者却是来自北方祝融部落的芈氏贵族。所以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和中原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虽处蛮夷之地,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土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使得中原礼乐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h3><h3>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普遍风气,巫风遍布朝野。此风虽说不利于国家治理,却是艺术发展的沃土。楚地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具有开诗歌先河的特殊意义。</h3><h3> </h3> <h3> 之所以称其为“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造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着特别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的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则深深的影响甚至于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式及风格特征。</h3> <h3>  相对于《诗经》,《离骚》的表现形式,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不似《诗经》以整齐、划一为重点。屈原、宋玉等人在创作中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顿挫悲壮,或韵或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助词的灵活多样的使用,促成了形式上的变化,使这些句式与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适用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从而使得楚辞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增强了生活气息。</h3> <h3>  说到楚辞的美,自然离不开“香草、美人”。香草名目繁多,丰富并支持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h3> <h3>  楚辞当中,我诵读、抄录最多的还是《山鬼》,一是楚辞本就难懂,加上咱文学功底差,不反复读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压根就理解不了;二是《山鬼》相对于其他篇章,字数较少;三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它就是爱情的绝唱。</h3><h3> 美丽的山鬼披荔带萝,含睇宜笑,只能与赤豹文貍相伴,强烈的孤独感使她的爱情变得凄艳迷离,希望渺茫;“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描写一种解不开的愁结,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其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其语言自然清丽,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激楚扬阿,声音凄楚,所以能动人而感神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