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25日,清晨比我们东北晚一些拉开序幕,醒来先吃了早餐,酒店的楼上能眺望到布达拉宫,在其它建筑皆俯首称臣的状态下,布达拉更显得高大雄伟。</h3> <h3>昨晚入藏拉萨第一夜,其实没睡多少,晚上没有听妈妈们的话,安静调养,反而在大昭寺转到夜里10点多,姐妹两个快到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了,还是上妆试衣,体验了一把藏装,夜风极凉,单薄的衣饰竟还没冻感冒,心下窃喜。</h3> <h3>夜幕下的八廓街,煨桑的烟雾缭绕,满满的松柏枝和杜鹃花味道,旁边就是有名的玛吉阿米,弥漫着藏餐的香气……</h3> <h3>昨晚是初见大昭寺和八角街,几天后正式拜见,所以并不急于一时。</h3><h3>入藏后第一个早饭后,心情雀跃,立刻开始行程,西藏,我们来啦!</h3> <h3>首站就是甘丹寺,在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h3><h3>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点。</h3> <h3>当甘丹寺全景映入眼帘时,我们再一次被震撼。像小布达拉宫,又像小色达,傍山而立,红白相间,静默不语。</h3><h3>有人说甘丹寺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远离尘世,孤独地静默在旺波日山上。宁静、祥和,让人不由自主的伫足神思.......</h3> <h3>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 该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该寺是格鲁派的祖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h3> <h3>寺院全称“甘丹朗杰林”,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h3> <h3>甘丹寺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50多座建筑组成,主要由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夏孜扎仓及23个康村、20个米村组成。</h3> <h3>措钦大殿(意为大经堂,即大雄宝殿)建于1409年,宽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纳3300名僧内同时诵经。最初(公元1409年)是在达孜宗本索朗多吉的资助下修建的三层大殿,约在1720年由藏王加盖了金顶,1749年由晋美多吉进行了扩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殿内主供的是未来佛强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铜佛。殿中设有五只金色狮子承抬的法座,名为“甘丹拾赤”,也就是由宗喀巴创建黄教后的法座。殿后左侧有一小殿,门额上有一组“兜率天”的影塑,塑造技艺极其精细逼真。小殿内有宗喀巴静坐的禅床及纯金汁书写的全套《甘珠尔》和《丹珠尔》藏文大藏经。殿内的设置、供器、装饰等物均系明代文物。大殿中有一根大柱很奇特,它离开地面有一掌厚的距离,到甘丹寺朝佛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祷吉祥。</h3><h3><br></h3><h3><br></h3> <h3>米勒菩萨像,即强巴佛</h3> <h3>阿曲佛殿</h3> <h3>仪轨壁画</h3> <h3>宗喀巴(1357~1419),名罗桑扎巴,后尊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佛爷),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为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人。<br></h3> <h3>杰擦吉坐像,又译贾曹杰</h3><h3>宗喀巴的杰出弟子有八人,宗喀巴、杰擦吉、克珠杰合称“师徒三尊”,杰擦吉是大弟子,继宗喀巴之后甘丹寺的第二任领导;克珠杰,甘丹寺第三任,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创建哲蚌寺;绛钦却杰,创建色拉寺,被明朝封为“大慈法王”;根敦朱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创建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h3> <h3>法台宝座</h3> <h3>印经院</h3> <h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h3> <h3>殿内金碧辉煌,供奉七宝的大贝壳都是纯天然的。</h3> <h3>各种经书</h3> <h3>甘丹赤钦波米仁波切灵塔</h3> <h3>甘丹寺的最高主持人称为甘丹赤巴,意为甘丹寺法台。因为甘丹寺是格鲁派的祖寺,所以甘丹赤巴也是整个格鲁派的主持,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br></h3> <h3>赤妥康<br></h3><div>宗喀巴寝殿即“赤妥康”,是宗喀巴和历任甘丹赤巴(“赤巴”意即法台或座主)生前起居、修习密法之所,殿内主供文殊菩萨、尊胜佛母(藏语称为“措道那木玛雅”)和大白伞盖佛母(藏语称为“都噶”)等鎏金铜像。殿内还设有黄教修习密法的本尊坛城,即桑旺夺巴(密集金刚)、顿曲(大乐金刚)、继吉(大威德金刚)、多吉恰(金刚手佛)等4个“金科”(即坛城,又名极乐世界),并有宗喀巴生前用过的袈裟、坐垫、印章等。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及历任甘丹赤巴用过的衣物,因此也称“存衣殿”。</div><h3><br></h3> <h3>宗喀巴大师居室明洞,保存着宗喀巴圆寂时的宝座和发声大师壁像</h3> <h3>宗喀巴大师灵塔殿</h3> <h3>木质的地板被藏民们经年累月磕着大头磨的发光,我们也用大拜的方式表达尊重。</h3> <h3>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灵塔内尚存宗喀巴的肉身灵塔。宗喀巴修行的山洞位于寺庙东头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一处著名的古迹。</h3> <h3>在西藏的寺庙中,普遍都供奉着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偶像,藏族人对宗喀巴的尊敬,其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去世的日子,也成为西藏佛教中的一个节日,称为“燃灯节”。每年到了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人们都将燃着的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圆寂。<br></h3> <h3>灵塔周围供奉各种宝物</h3> <h3>甘丹寺后山路边的石头,相传是宗喀巴大师亲自用指甲画的自画像。</h3> <h3>民风淳朴的藏村</h3> <h3>穿过了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之称的米拉山隧道,这是在一个月前(2019,4,26)刚刚通车,这标志着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全线通车。</h3> <h3>因为有了新开通的米拉山隧道,就没有经过原指定路线的米拉山口。</h3><h3>还是百科一下吧,海拔5013米,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着的地理分界意义。</h3> <h3>当然也没能到达墨竹思金拉措神湖</h3><h3>据说神湖犹如聚宝盘里用金银财宝向四周供奉曼陀罗,思金龙王以雪域财主的身份把财宝撒在大地上,撒满整个雪域山川,并用各种珍贵药材及树木、鲜花、野生动物将其点缀。神湖后面形如龟王的山上有莲花生大师修行的“仲巴”岩洞及许多历史悠久的修禅静地。</h3><h3>神湖往东望去的山脉上驻有十六尊罗汉,东南边还可看见雪域著名的摸顶山,供世人膜拜。</h3> <h3>车子在原始森林和高山峡谷中穿行,绿色的水时隐时现,豁然开阔处,满目惊艳,天使最后的一滴泪巴松措到了。</h3> <h3>巴松措又名错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 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h3> <h3>清澈、翠绿、洁白,这三种视觉效果是纷纷攘攘、难分难辨地交融在一起的</h3> <h3>浮桥、碧水、青山、雪峰、云朵、蓝天构成天地间巨大的画幅,令人陶醉,令人痴迷。湖水碧澄,微波荡漾,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h3> <h3>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h3> <h3>绿色的湖面,映着黛色峰林,且自粼粼,一副与世隔绝的模样。</h3><h3>巴松措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玉石般没有杂质的绿色。湖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湖里成群游动的巴河鱼。</h3> <h3>岛上又有一小巧玲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寺庙,名为“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吐蕃赞普时期,是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庙内主供莲花生,在一尊大威德金刚塑像脚下,有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有一凹进的圆窝,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战马留下的蹄印。<br></h3> <h3>巨大转经筒</h3> <h3>扎西岛沿着顺时针方向走,各种传说依次亮相,格萨尔王战马留下的蹄印、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桃抱松、水葬台,树叶上自然形成藏文字母的“字母树”、莲花大师洗脸的神泉等等。</h3><h3>寺南的桃和松的连理树,紧紧缠绕拥抱在一起生长。</h3><h3><br></h3> <h3>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湖西北还有一五平方米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h3><h3><br></h3> <h3>大师兄说了,我们这铁三角如今已经度化成了金三角啦!</h3> <h3>巴松错西北还有一块巨石,大石中心有可供一人钻过的洞,作为红教著名的神湖,每年来此转经观湖的群众非常多,湖周也有不少藏族人家。</h3> <h3>燃烧的火焰,这是这伟岸雪山的名字</h3> <h3>落霞下,火焰慢慢燃烧起来了</h3> <h3>名不虚传的燃烧火焰</h3> <h3>这是国王的宝座雪山</h3> <h3>他也身披亮金</h3> <h3>据说,巴松措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在湖边、村庄里闲坐,看风起云涌、看湖面微澜、看牧民洗衣做饭话家常,什么事也不用干,也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br></h3> <h3>感谢太阳给我温暖</h3><h3>感谢月亮给我安详</h3><h3>感谢碧水给我心胸</h3><h3>感谢山峦给我力量</h3><h3>你所不知道的远方,都是值得一去的天堂</h3><h3><br></h3> <h3>夜宿林芝八一,西藏的江南</h3><h3>林芝地区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 7个县,总面积约 11.7万平方公里,人口 14 万多。</h3><h3>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林芝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气候温和潮湿,年平均气温都在5℃以上。林芝海拔平均3000米左右,而最低处却只有900米,就高度来讲要低于西藏其他地区,是世界陆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带。<br></h3><h3>林芝的水力资源又占全西藏的70%以上,被联合国列为21世纪十大超级工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电站,装机容量可达6000多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三倍。</h3> <h3>远眺林芝</h3> <h3>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h3> <h3>这是没有在这次行程中的西藏线路,留在纸上和心里,希望不久我们可以将身影留在这里…</h3> <h3>冈仁波齐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 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h3><h3>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不断得以体现并加深……</h3> <h3>那一年</h3><h3>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h3><h3>这一世</h3><h3>转山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