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潭上村与军阀阎锡山

天马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潭上村全貌(油画) &nbsp; &nbsp; &nbsp;潭上村是五台县西南端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而阎锡山则是民国年间声名显赫的山西王。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无名小村,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看似毫不搭界的一地一人,却在上世纪初、中期结下了不解之缘。<br>&nbsp; &nbsp; &nbsp; 潭上村,顾名思义,因潭得名,村前村后较大的潭有两处,当地人叫前潭后潭,也称东潭西潭。两处潭均状似圆形,直径约20米,最深处可没人,潭水常年不竭,除人畜吃水饮用外,主要是村前村后的两河湾农田和村里的特色手工业--造纸用水所需。平时多余的水都排到流经村北的滹沱河了。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潭上之潭现状 &nbsp; &nbsp; &nbsp; 紫金山向东延伸,脚下就出现一座小山峰——馒头山,凸立在滹沱河边。再往东延伸五六里有坡有川,靠河是川,靠山是坡,无论坡还是川,均是土壤肥沃的农田,是潭上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这一大片土地就是潭上村的西汇。<br>西汇者,潭上村西的小溪小流小河小川汇聚在这里而得名也。如:从忻州定襄流经到此的牧马河,从原平同川而来的同河,以及发源于五台山南麓、繁峙县境内的山西第二大河——滹沱河,在此将它的支流汇聚在一起后,一泻千里穿山越沟经河北平原直奔渤海。特别称奇的是,从东冶北沟流出的小艮河,由北向南可以毫无阻碍地在东冶与滹沱河汇合,可它偏偏流到东冶之后,不惜改变自己流经的顺势方向,突然掉头,逆势向西,然后也到西汇凑热闹来了。<br>&nbsp; &nbsp; &nbsp; 西汇到村民聚居之地,有两座小山峰相隔,村里人叫近山、小山,两山相连正好形成一个龟形,高处眺望,恰似乌龟从文山脚下伸头探脑到滹沱河边饮水状,山顶上裸露的岩石,如龟甲一般,因而近山小山统称龟山。两山之间有通往村前村后的一条人行小路,是村民们通往西汇的一条山间小道。上述馒头山与龟山相聚四五里,两山都延伸至滹沱河边,其中间地带就形成了一大片河湾地或下湿地。同时,因龟山的阻挡,既保护了潭上村免遭洪水的肆虐,又造成了一大片肥田沃土,使潭上村民世世代代受益匪浅,既无干旱之苦,又无水涝之虞,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当地方圆数十里内外村庄均羡慕的旱涝保收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流经潭上的滹沱河 &nbsp; &nbsp; &nbsp; 龟山的北部有一片柏树林,不足百株,但春夏秋冬 郁郁葱葱,给潭上村增添了勃勃生机。龟山中部往西而下,不足百步有一个沟壑地带,沟两旁梯田第次,栽满桃树,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满沟遍野花团锦簇,错落有致,争奇斗艳,煞是惹人喜爱,撩人心扉,村民们将这一条沟取名桃树沟。<br>&nbsp; &nbsp; &nbsp; 阎锡山留日士官学校期间就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在山西清廷担任军职。1911年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汉爆发,阎锡山认为时机成熟,率部在太原积极响应,夺取了清朝在太原最后一任巡抚的军政大权,被推举为督军兼省长要职。从此在中国成为唯一一位辛亥以来没有中断其地位的地方军政要员,开始了他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生涯,创建了民国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模范省”。<br>&nbsp; &nbsp; &nbsp; 从1913年开始,闫在他的家乡河边村修建了自己的宅院,形成了近代中国罕见的私人庄园。但对阎锡山来说,可能还有些许遗憾。阎锡山虽自认为他的居住地文昌堡风水独特,但这里自然风光差强人意,至少不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地方,且与民居混杂在一起,使一些政务交往活动殊为不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距家乡河边村6里的潭上村西汇观光,立刻被这里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深感这里“真山真水好地方”,遂决定在这里有所作为,于是阎锡山开始与潭上村有了交集。<br>&nbsp; &nbsp; &nbsp; 他首先决定修建西汇园林别墅。此工程开始于1924年,历时8年,最后到1932年才全部完成。阎锡山对西汇园林别墅工程可以说是不惜成本,费尽心机。他从全国各地广招修建园林建筑方面的专家,聘请德国人搞工程设计,根据潭上西汇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或平地起楼,或挖沟筑地,或因沟筑室,或植树种花,别出心裁,花样繁多。建筑物更是样式纷呈,吸收当年最时髦的样式,特别是吸收中国园林建筑方面最先进的苏杭模式,有庙堂式的,有西洋式的,也有乡村茅屋式的,更有当时当地普通老百姓最喜欢的具有冬暖夏凉功能的窑洞式的。阎锡山出身草根,不忘草根,即使到台湾后也不居住繁华闹市,而是定居在与潭上村西汇大致相同的台北阳明山,住在与潭上西汇园林别墅相差无几的窑洞里,并将他所居窑洞取名“种能洞”。何谓“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相同的就是,阎锡山终老在异域他乡,时时不忘他的故乡故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建设中的西汇园林别墅 &nbsp; &nbsp; &nbsp; 潭上西汇园林别墅由7部分组成:古式楼、秀卿楼、紫金楼、小杭州、地下室、年龄树、夜明珠。<br>&nbsp; &nbsp; &nbsp; 古式楼和秀卿楼的地址在桃树沟,四面环水,周围树木葱郁,楼前有假山喷泉,种有奇花异草,环境十分优雅。秀卿楼是以阎锡山继母的名字命名的楼房,有10栋,24柱,32脊,飞檐翘角,栏杆林立。站在楼上眺望,西汇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这座楼房是专供闫家人休闲消遣用的。<br>&nbsp; &nbsp; &nbsp; 紫金楼建于桃树沟东侧,潭上村民居自西面的龟山山腰,是一座中式八角三层楼房。因此楼坐西朝东,可观日出,可见紫气升腾,金光万道,故有此名。此楼外观虽为传统样式,但内部功能结构则按现代建筑设计,有浴室,餐厅,各式套房,专门用来接待政府的达官贵人。每逢盛夏,阎锡山也会同如夫人前来避暑,一般就住在紫金楼的二楼。<br>&nbsp; &nbsp; &nbsp; 地下室是因沟筑室,亦洞亦房,有的显于地上,有的则藏于地下,顺地势高低错落。地下室外有一大片平地,种花种草,总占地面积多达数十亩。在地下室外临近高岗之处,建有一座凉亭,因蒋冯闫大战前,闫冯策划倒蒋事,冯玉祥将军在此住过,此厅遂得名为“迎冯厅”。<br>&nbsp; &nbsp; &nbsp; 小杭州实则为一处人造景观,从山脚下的滹沱河盘旋而上,直至山顶,蜿蜒长达两里之多。小杭州里山路崎岖,绿草铺地,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情趣。山顶平坦之处,筑有一个长14米、宽10米、深2.6米的大水池,底部用砖砌成约一米见方的“造产救国”四个大字,池中央建有八角亭,四条高架通道,通向四边。池中之水是从山下河水中用水泵抽上来的,然后由水池流出,经人工瀑布,泻入山底深涧,最后汇入水渠,作为灌溉之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小杭州里瀑布高挂,水声如雷,山石突兀,曲径通幽。整个景观构思独特,巧夺天工,确有人间天堂杭州风光的韵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造产救国池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弹药厂 &nbsp; &nbsp; &nbsp; 年龄树是一片柏树林,坐落在龟山北端村民叫小山的地方。阎锡山53岁时,到别墅避暑,命人在此栽下53株柏树,以此纪念,象征其健康长寿之意。并嘱咐下属每年在此栽种一棵柏树,用以纪念他的年龄。因此,此处便被称为“年龄树”。<br>&nbsp; &nbsp; &nbsp; 夜明珠是一座小型发电厂,建于1932年10月,是潭上西汇园林别墅区最晚建成的建筑。选的地址在别墅区集中地桃树沟西1000米处的一个当地人叫窨子沟的地方,当时电厂的大烟囱至今还屹立在那里,以告诉后人曾经的辉煌。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3000千瓦,投产后,别墅区的夜晚灯火通明,流光溢彩,景色更加迷人。夜明珠不仅解决了别墅区的用电问题,也使河边、东冶、潭上、建安等村的一些富户商号用上了电灯,同时,还为五台窑头至甲子湾的高空索道煤炭运输提供了电力。这些生活、生产设施用上电之后,电力仍有富余。阎锡山为充分利用电力,还在西汇建起了西汇弹药厂、西汇器械厂,生产投掷弹、手榴弹、手雷和步枪等武器,以补充装备他的晋绥军部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发电厂 &nbsp; &nbsp; &nbsp; 任何建设工程总离不开土地,空中楼阁仅仅是幻想、想象,所以阎锡山的这一系列工程用地基本全部涉及到潭上村村民。潭上村民的土地本来就不多,按当时的人均也就是一亩多一点,主要是村前一块、村后一块。另外西汇山坡还有一些坡地,这些坡地仅仅是生活的补充,而非主要依靠,风调雨顺时有收成,天旱时基本没有收成,潭上村民的生活主要依靠村前村后这两块土地。村前一块是滹沱河水淤下的水浇地,面积不大。村后的西汇这一块面积大一点,光别墅占地面积就达200余亩,这都是潭上村民赖以生存的保命地养命田,可以说潭上村将西汇的土地看得比命还重要。<br>&nbsp; &nbsp; &nbsp; 这样,由于建筑与土地的矛盾,阎锡山与潭上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交集。<br>&nbsp; &nbsp; &nbsp; 阎锡山让其内弟徐玉峰(小名东喜,因腿不变,人称拐东喜),以“庆山堂”的名义购买所需要的土地。一开始徐玉峰等人凭借自己是大村大姓的优势和特殊身份,倚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官逼民,强买强卖,不管谁的土地,也不管地的肥瘦,每亩只给10块白洋,并强行在他们划定的范围内栽种柏树、松树、柳树、梨果树和刺梅花等。如果本主不卖,又不敢找他们讲理,便以无主地白占。结果,把潭上村老百姓的80多亩土地强行霸占。在他们霸占的土地上,首先盖起了五间平房,作为前期工程的办公地点,并派人看护。俨然以地主身份不让本主到自己的地里作务。更有甚者,徐玉峰还下意识地从附近雇来了一位名叫康成狼的地痞无赖为他看家护院。潭上村是杨姓居多的小村,“杨”“羊”谐音,徐玉峰带着历史的偏见,仗势欺人,以“狼”吃“羊”。徐玉峰这一系列不得人心的做法,特别是侮辱性的行为,激起了潭上村村民的强烈不满。潭上村杨姓自明末清初由本县古城迁来至今,凡四百年,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老实本分,勤劳勇敢,历史上也经历过大风大浪大灾大难。但都靠村民的坚韧不拔顽强抗争度过了一个个的艰难险阻,跨过了一个个的坎坷曲折。面对夏季波涛汹涌的滹沱河,潭上村村民,从来没有惧怕过,没有胆怯过,而是将这一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造船摆渡和人力背渡,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困。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人,只要有需求,必然随叫随到,为滹沱河两岸的人民提供了诸多便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当洪水爆发时难免有上游被淹没的人畜和财产,漂流至此,不管多大的风浪多深的水,村民们争先恐后跳到河里,捞物救人,如果救起的人已无生命体征时,就地处理,做上记号,待上游来人寻找,而且不求报答,分文不收。<br>潭上村村民继承了祖先的尚武精神,当时的年轻人,都在老辈人的指点下,闻鸡习武,健体防身,人人都有一两套护身法宝,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伤害无辜。即使面对对方袭击,也是让了又让忍了又忍,先礼后兵,只求防己绝不伤人。特别对邻村上下,更是以礼相待,和睦相处,绝不主动挑衅。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水”的纠纷,只要不涉及村民的核心利益,都是潭上主动退让,圆满得到解决。<br>&nbsp; &nbsp; &nbsp; 在涉及潭上村村民的核心利益,在村民利益被侵犯的危急关头,潭上村的老者一呼百应,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到大建安后茶窑找徐玉峰当面评理,并将要害讲明, 想以此感化这个相邻乡亲。谁知徐玉峰根本不顾邻村上下的关系,不听村民的陈述,反而还恼羞成怒,强词夺理,并扬言:我就是这样,你们不服到县里告我去!当时的社会并不是法制社会,潭上村村民,也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但他们有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任何社会任何统治者也不会让人不能活。于是大家一合计,凑了些钱,派村里敢于仗义执言不畏权势的杨存官等人到五台县衙告状。知县一看诉状,得知被告是阎锡山的内弟时,大惊失色,说什么也不敢受理此案。杨存官等人看到五台县令如此昏聩无能,怒责几句后,直接奔赴太原府,向阎锡山告御状。到太原后,经熟人联系省府,很快得到了阎锡山的接见。杨存官等人当面向阎锡山申诉潭上西汇被强行占地的不法行为,以及村民们的要求和自己来此的诉求,讲的合情合理,清晰明了。阎锡山耐心地听杨存官的申诉,还不时询问村里的情况,多少人?多少地?多少出门人?多少念书人等等,听完后,阎锡山说:“你们先回吧,不管谁家的地,愿卖就卖,不愿卖就不能强买。”<br>&nbsp; &nbsp; &nbsp; 杨存官等人回到村里向村民们汇报了面见阎锡山的情况后,村民们才稍有心安,静候佳音。不久,省政府出文下令并告示村民:凡愿卖地者,水地一亩付白洋两百元,岗地坡地按质论价,不能一刀切,不能强买强卖,更不能亏了老百姓。省政府的命令直接打脸徐玉峰,徐玉峰在村民面前无脸面对,难以抬头,从此在西汇园林别墅工地上销声匿迹了。<br>&nbsp; &nbsp; &nbsp; 村民杨某某有水地十亩,卖了两千块白洋,彻底解决了他的家庭需要和养老的后顾之忧.其他被占地的村民也在自愿的前提下,合理得到了补偿。村民杨计义有地七分,不愿意卖,因为这七分水地,是全家生活的主要来源,他认为钱再多,终有花完的一天,地虽少却能确保年年有收成,他的地正在工程设计的范围之内,经多人说合,他说什么也不卖,阎锡山听下人讲了这些后,下令设计人员重新修改了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修改一处容易,已经整体设计好后,都得随着进行改动。<br>&nbsp; &nbsp; &nbsp; 由于建西汇园林别墅,主要占用了潭上村民的耕地,他还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每当他在别墅居住期间,总要到村里与老者座谈,以了解村里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当他了解到,村里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文化偏低的情况后,都一一让随行人员记录在册,伺机给予解决。为村里扩大水浇地面积,别墅区管理人员另辟蹊径,将水池或瀑布多余的水引向附近的农田;别墅区用工用人要潭上村民优先,如杨某,赵二某,曲某在等等,都常年在别墅担水、做饭、打杂,以解决困难村民的就业问题.他还多次向村公所的负责人宣布,只要村里有人考上中学,一律免费上学等等。<br>&nbsp; &nbsp; &nbsp; 阎锡山还帮助潭上村按照西汇园林别墅风格,建起了村公所,村公所共五孔石璇窑洞,外墙岩石砌面,非常典雅大气,庄重气派,是村民自治的活动场所,也是阎锡山“村本政治”的又一试验点,他要求山西每一个行政村要做到:整理村范。如设村民会议,定村禁约,立息讼会,设保卫团等。用他的话讲,政治之本在村,村之本在户,户之本在人,“整理村范”就是把村中的坏人去掉,把好人扶起来;村民会议则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村禁约”就是立乡规民约,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得清清楚楚;“息讼会”就是村里如有民事纠纷,解决问题不出村,村里息事宁人;“保卫团”就是村民自保自卫,保障本村平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村公所 &nbsp; &nbsp; &nbsp; 阎锡山不仅将自己修身养性的阳宅建在了潭上村西汇,而且还准备将自己的祖坟阴宅也建在此,可谓其对这里用心良苦,达到了以身相许的程度。偶然之发现,必有必然之道理。阎锡山在民国大员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阎锡山的典型性是不容置疑的。同侪中,无论在哪一方面鲜有出其右者。他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认识有自己一套独到的眼力,因而他对潭上西汇的青睐就不足为奇了。<br>&nbsp; &nbsp; &nbsp; 阎锡山的阳宅在潭上西汇已经实现,其阴宅则刚有个开头就寿终正寝了,一是由于江南风水大师与本地风水大师意见相左,一时难以决断;二是其父死得突然来不及修建;三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他本人长眠于异域他乡,终未实现。<br>&nbsp; &nbsp; &nbsp; 但是阎锡山对于潭上西汇的眷恋,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动上,而且也表现在他的诗文里。景色宜人的潭上西汇园林别墅,在当时,每到春暖花开季节,附近的农民、学生,都成群结队地到这里参观游览,阎锡山也曾写了《西汇登龟山眺景》一诗赞美这里的景色。<br>&nbsp; &nbsp; &nbsp; 龟山顶上眺西东,流水云烟和春风。万柏摇头争献媚,千桃摆枝竞赛红。<br>&nbsp; &nbsp; &nbsp; 东潭西汇双泉涌,南冰北色两景隆。造产救国池顶上,迎冯亭前草蓬蓬。<br>&nbsp; &nbsp; &nbsp; 这首诗发表后,一时间在当时的潭上西汇,成为山西和全国名人汇集之地,西汇不仅是水系的“汇集”,也成为名人的“汇集”。潭上西汇成为山西政治活动的中心。阎锡山的军政要员赵戴文、赵承绶、王靖国、徐永昌、杨爱源、周玳、张培梅、孙楚以及冯玉祥、卫立煌、张学良、李宗仁、汪精卫等本人及代表,都曾住在这里,或参观祝贺,或汇报工作,或商谈要事。那年月。潭上村也因为有西汇开始走出封建闭塞,贫穷落后。潭上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放眼外界,开拓进取。从潭上先后走出来的众多商界精英和青年才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汇园林别墅带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文化的影响、熏陶。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家建设之时,毫不犹豫,投身革命与建设,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br>&nbsp; &nbsp; &nbsp; 由于潭上村拥有西汇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幸与阎锡山结缘,更由于土地买卖发生纠纷,双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阎锡山对潭上村这个人少户稀的小村也不能小觑了,对于村民的团结、勤劳、勇敢、执着以及不屈不挠,不畏权势,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非常赞赏;潭上村对阎锡山的认识,也不像结识之前单一化,脸谱化了,而是更深入,更全面,更客观了,开始认识到阎锡山的另一面。他不仅是戎装挎军刀的“军阀”,也不仅是精于算计的“掌柜”,更不仅是惯于看风使舵的“枭雄”。同时也是一位从我们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潭上村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