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5月13日下午,我从深圳辗转兰州,飞抵敦煌。表面上看,我是为了参加108公里戈壁徒步挑战赛而来,而我的心明白:敦煌,这座古城,让我魂牵梦萦已经很久、很久了。来敦煌之前,我经常在一个人开车的路上,单曲循环听刀郎的《大敦煌》,我会听到内心酸楚,眼睛包含泪水,而在那个瞬间,我知道我真实的活着。<br></h3> <h3>“敦煌的风沙淹没了繁华/飘摇多少人家/一杯乱世的茶狂饮而下/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这首歌词写的太好了,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着艺术的美感、历史的沧桑,又闪烁着佛性的光芒。每每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在我人生最低谷的阶段,我一个人在遥远的美国。我经常会把自己关到一个小小的房间里,跪坐在地毯上,身前是一本袖珍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候,很多事情发生,我想不通,觉得自己很委屈,也有恐惧,但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一定要相信,佛菩萨不舍一人”。就是那份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于佛菩萨悲悯的爱着每一个生命的信念,支撑我走过人生最黑暗的一段路。<br></h3> <h3>此次来到敦煌,我充满了期待,而敦煌没有让我失望,敦煌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此行的主题是参加四天的戈壁徒步,所以真正在敦煌游玩的时间只有一个白天,两个晚上。看起来,这样短的时间对于游览敦煌这样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不够,可是我的感受是够了,来了就真的不遗憾了。敦煌,如果好比是一个人,他一定是我缘定了三生三世那个人,守望了千年,只为一回眸的那份相知相契。<br></h3> <h3>敦煌足够的阳刚,也极致的阴柔。敦煌属于白天,也属于夜晚。因为丝绸之路,敦煌的历史很辉煌,也很沉重;而因为一带一路,敦煌的未来很轻易,也很美好。这个城市,天很长很长,夜很美很美。这是一个华灯初上,你可以和几个朋友坐在夜市里大口吃肉,开怀畅饮,笑着笑着,就忽然想哭的地方。<br></h3> <h3>到了敦煌,必去的地方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而必看的是“又见敦煌”大型实景剧,我们此行虽然只有一整天时间游玩,但从早上到晚上,行程安排的很紧凑,不慌不乱的体会敦煌。敦煌独一无二的美、敦煌的柔情和粗犷,敦煌的繁盛和衰落,就是那么鲜明的、对立的、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让人心里升起种种无法言说的感受。<br></h3> <h3>传说1600多年前,有一位和尚名叫乐僔,他云游至敦煌,有一天早上,看见对面山上万道佛光显现,他惊呆了,决定不再匆忙赶路,就留在此处开窟造佛,从此敦煌就有了第一个佛窟。我想,乐僔师父一定没有想到,这样的开凿、绘制、建造佛像会延续了过千年。西北茫茫大漠风沙中,寸草不生,毫无生机可言的“死山”上,赫然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外在一点不张扬,可是走进去会让人惊丢了魂的璀璨艺术宝库。
莫高窟历经过千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我们在参观莫高窟时,一定要跟着导游,因为为了文物保护,大部分的洞窟都被加上了一个门,并被锁起来,不给游人参观。只有十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佛窟开放,有的还需导游拿钥匙开门,才可入洞参观。每一个洞窟都好像是一首史诗,我喜欢看那些佛像,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慈悲,他们的手印让我感受被守护的力量,而那些飞天的仙人,神采各异,轻盈飞扬,让人向往。<br></h3> <h3>从莫高窟走出来,风沙扬起,我不停的回望这看似断壁残垣的一排土墙,想着里面幽深处,沉静地守候了上千年的三世诸佛,菩萨们、有些没看够,还有很多舍不得。可是,当我走到莫高窟大门口,看到一座桥,而桥下是宽宽的已经干涸了很久的河道时,我的心里愈发觉得悲凉。历史的陈迹是否终将被风沙掩埋,如同沧海桑田变幻不定,任我们怎样的保护,都好像用手握沙,越想握得紧,沙就越流逝的快。当我们两手空空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沙充盈双手的感觉,是否还记得那些温暖过我们的瞬间。<br></h3> <h3>带着这样的心境,走进“又见敦煌”舞台剧,我被王潮歌导演的才情、舞台设计的精巧,那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以及超高的哲学视角惊呆了。虽然演出开始前,多次提醒观众不要拍照或者摄像,可是整个看演出过程,我的旁边都是举着手机不停的拍摄的观众。而我,真的,从头到尾,没有拿出手机,就是全然的沉浸在潮歌导演所展示给我们的敦煌历史的长河中,载沉载浮。<br></h3> <h3>整个演出都很精彩,演员的服装很精美、台词也句句动人,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第二幕。就是有关发现了藏经洞,又将珍贵的文物卖给外国人的那个王圆箓(王道士)的那一幕。事后我看过一个关于王潮歌导演如何创作“又见敦煌”的采访,她提到关于王道士的这个剧情,她想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天她顿悟了。为什么人类一定要用是非对错来评判每一个人,佛菩萨不是这样,那些被用木箱子运走,保存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佛菩萨从没有责备过王圆箓,因为如果他们的内心还会有是非对错、有国恨家仇,他们就不可能是值得人类追随了两千五百年的佛菩萨。佛菩萨之所以被人类如此的信仰,甚至生命的交托,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比我们高出太多太多。他们极致通透的智慧、慈悲大爱,才会有乐僔、玄奘、鸠摩罗什等等高僧大德历经千辛万苦取经、传法,才会有历代无数的豪门望族开凿佛窟,无数的画工奉献了一辈子在敦煌的佛窟呈现出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br></h3> <h3>第二幕的开始,王道长耷拉着脑袋,弓着腰,一脸鄙陋,像被钉死在审判台,接受着历史的拷问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惶恐和委屈,他的无知无明让他犯了永世都无法挽回的大错,所有人都可以唾弃他,所有人都对他怒目而视。而就在他悲苦不堪到极点时,那一个个大木箱子突然裂开一道道缝,飞天的菩萨闪着红光,开始从木箱中跃出,翩翩起舞。有一位菩萨,用包含深情女声的对王道士说:“我一直都在,我从未离开。”就在那一刻,我想现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留下了眼泪,我明白了为什么“又见敦煌”如此受欢迎。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痛,都有需要忏悔的罪恶感,而就在佛菩萨开言的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被救赎了,所有人都被宽恕了。我觉得潮歌导演对于传播佛法、提升人性的贡献,真的不亚于当代任何一位高僧大德。真正的艺术,真正的信仰,原本不需要讲道理,也不需要讲佛法,如果一个人,可以用佛的心,佛的眼来看待一切人事发生,那他就是佛了。<br></h3> <h3> 看完“又见敦煌”,我们才来到鸣沙山和月牙泉,好在敦煌要晚上九点多才天黑,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欣赏这壮丽的自然景观。在鸣沙山,我们坐在骆驼行进在沙丘中,看那笔直的沙山剪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流沙鸣响,傍晚清风下,心情豁然开朗。大漠的骆驼非常温顺、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它们慢悠悠,驮着游人来来回回的走着,脚印蜿蜒,驼铃阵阵,仿佛我们回到了汉朝,回到了唐代。<br></h3> <h3>在鸣沙山的高处,可以远远的看到那沙山脚下的一片绿地和泉水,就是有名的月牙泉。泉水的周围,地是那么绿,水是那么蓝,和四围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大漠形成千百年都没有埋没这一眼清泉,让人不得不叹服自然造化的神奇。自古至今,多少游人从远方风尘仆仆而来,只为一睹鸣沙山的壮丽,月牙泉的秀美。他们翻山越岭,穿过无尽的荒漠戈壁,而和我们一样,在那个落日黄昏时,这沙泉辉映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记忆中。<br></h3> <h3>我去过很多地方,国内的,国外的,敦煌独特性真的几乎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的,而我想来想去,最接近的城市竟然是巴黎。文艺复兴时的盛况,璀璨的绘画瑰宝,虔诚的宗教信徒,驰骋疆场的将军挽着婀娜多姿的贵妇,多个国家交汇,多种文化融合,有豪情,有诗情、有爱情、有悲情。尤其是最近巴黎圣母院又遭遇大火,看到视频里那样难得保留下来的历史文明圣地被火苗肆虐摧残,就如同我看到敦煌的莫高窟里残破的墙壁,缺失佛像的底座,飞天菩萨斑驳的衣衫,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心疼。<br></h3> <h3>是的,敦煌,就是这样一座让人想起来,会心疼的城市。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这个世界。它甚至不属于人类,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诸佛菩萨。它的存在,是人类一千多年来向诸佛菩萨的献礼。那份虔诚,感动天地。一千年有多长?就在一瞬间。我们的生命有多长?也是一瞬间。<br></h3> <h3>敦煌这个城市,真正让我思考的是人该怎么活才不枉此生?“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其名,就是一个盛大,繁荣的地方。张骞、解忧公主、乐僔、法良禅师,常书鸿……哪一个不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就如同人们大漠戈壁中可以凿出如此瑰丽璀璨的莫高窟,我们每个人平实的外表下,是否也藏着一个可以被挖掘的金矿?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是否都闪耀着如释迦摩尼佛、药师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的光辉?敦煌,让我学会了不要妄自菲薄。敦煌让我明白了,一切有形的都终将消失,而那些无形的精神力量,将永存人们的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