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三金的美篇

木子三金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nbsp;晏&nbsp;墅&nbsp;教&nbsp;授&nbsp;谈&nbsp;读&nbsp;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读书是精神世界的亊情,可是发乎其外,爱读书和不爱读书,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来说,结果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色列这个国家曾经被解体,后来又重建并快速崛起,其快速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同这个国家的人特别爱读书亦是有关系的。据专家研究,这个国家连乞丐都离不开书,罪人在押赴刑场的囚车上还捧着书。他们14岁以上的国民每月读书1本,全国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仅有450万人口的小国,100万以上的人拥有借书证。他们的国民从小就被灌输“书中藏着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别人是抢不走的”的理念。所以,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nbsp;工农业生产、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诸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nbsp;&nbsp;&nbsp;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1本(教科书除外),这和韩国(11本)、日本(8.5本)、法国(8.4本)、以色列(64本)相比,中国人读书就显得太少了。中国要真正崛起,国人就必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读书。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超越岁月的碾压。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林清霞息影之后潜心读书,一复出就带着自己创作的散文集。她飘飘洒洒出现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芳姿,那种骨子里的美,由于读书的加持,淋漓尽致。这就说明人只有肯读书,才会有知识、有力量、有进步。读书可以使人减少浮躁、庸俗,增加人的清纯、儒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孔子、毛泽东之所以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100人,因为他们爱读书有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只有5000多字和10000多字,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毛泽东说:“我凭我的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真的很灵验。马英九的父亲说:“黄金非宝书为宝”。毛泽东肯读书,从湖南到南湖,从南湖到中南海,建立起新中国;张瑞敏肯读书,由一位政府的科长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泽卫尔肯读书,由一位普通的埃及人成长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总统顾问。当然,一个人要肯读书,还要会读书。歌徳说:“你不理解的东西你是无法占有的”。会读书才能理解书的精髓,用于指导行动。&nbsp;要读能打基础的书,读自己专业的书,读使知识能够整合活化的书,读催人奋进的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方。在渲嚣的世界里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不会迷失方向。有人说:朋友圈里没朋友很孤独,摆脱孤独寂寞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当我们在身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说话的时候,打开一本书,里面有万里之外、千年以前的朋友等着和你交心交流。我们只有进入读书的“独钓”境界,才有“独钓”的意境。读书是成就快乐的契机。读书是辛苦的,更是快乐的,“头悬梁&nbsp;,锥刺股”为了明天而读书是其乐无穷的。龙应台要求儿子认真读书,他并非是要儿子跟别人比成绩、比学位,而是希望儿子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让人知道什么叫人生意义。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人生没有再世之说,人这一辈子要给人类留下点东西,惟有读书才能做到。当你知道做什么才对你有意义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快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为单位领导,一定要为你的部下树立爱读书的榜样;作为家长,一定要为你的孩子做爱读书的楷模,否则,你就没有教你部下、教孩子勤奋读书的底气。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培养部下、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做到读书的范围宽一点,读书的起点高一点,钻研的程度深一点,产出的成果好一点,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读书的“虫子”,把自己、把部下、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型的终身学习者。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国民的读书习惯一定会养成,世界的未来一定是属于肯读书的中国的。</p><p class="ql-block">(李晏墅&nbsp;&nbsp;南京师范大学教授&nbsp;&nbsp;博士生导师&nbsp;&nbsp;南通理工学副校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