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实施的高效课堂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春天,注入了活力,焕发了生机。我校实施“1+X”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习资源,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勇于展示自我,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改变学习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可以说,“1+X”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本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一种具有学生观、课程观的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实践探索,在探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当下,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h1> <h1> 王娟老师执教的是《有趣的推理》一课,这一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把“对现象的推理”作为教学内容还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也是学生正式接触逻辑推理的开始。教材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发展水平,选取的两个素材,难度不大,但又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在设计上力图让学生亲历有趣的推理活动过程,形成一种明确的推理意识,学会借助表格,运用分类、排除等策略进行推理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为后续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br>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展示与分享,他们对符号、分类和列表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运用。在生活中积累了合情推理的经验,具备简单的推理能力。</h1> <h1> 董焕梅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面积的认识》,本节课董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很多生活中的面,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线和面进行了区别,不仅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还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涂一涂、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面,帮助理解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摆正方形、剪拼、利用面积测量器、重叠等方法来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整节课扎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了面积!</h1> <h1> 石润玲老师的这节课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石老师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h1> <h1> 王丽美老师的这节课主要对第五单元《认识方程》中的内容进行了复习。</h1><h1>1、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与数量关系。</h1><h1>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h1><h1>3、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h1><h1>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h1><h1>5、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明显。</h1> <h1> 李润香老师执教的是《认识方程 》一课,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理论课教学抽象且枯燥无味,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为主,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 应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使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br> </h1> <h1> 李会丽老师执教的也是《认识方程》一课,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将情景中的等量关系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达等式,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究新知识。</h1> <h1> 杜瑞玲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在教学中,教学设计结合“1+x”教学模式设计环节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使学生受到启发记忆深刻。但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有些拘谨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练习的设计稍稍缺乏层次性,让学生缺少成功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提升和改进。</h1> <h1>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教师需要抓住继续教育的机遇加强学习,更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探索,这才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学习。</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