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无名英雄一一英雄的十二军前辈

清水无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题记】为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七十周年,近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在名牌栏目“国家记忆”中播出了最新制作的五集纪录片《血战上甘岭》。在第三集《坑道斗争》中,今年100周岁的原34师101团政委左三星叔叔精准的概括了坑道在朝鲜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坑道决定了一个部队的生存!在光秃秃的山上,要一个营去守卫它,有了坑道,一个班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此,12军之所以能在举世嘱目的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与其坚持开展“小兵群战术”和“构筑立体坑道”有直接的关系。当年12军34师101团在全军率先打出了最长的一条蛇形坑道,陈赓副司令员亲自到工地参观,并组织志愿军各部队参观见学。该团当时出了二个“一等功臣” “二级穿山英雄”肖贵强和李国玉,其事迹在十二军军史、三十四师师史、军史馆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和展示。虽然硝烟已散去七十年,但英雄的业绩永恒铭记在我们后代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三星叔叔是我父亲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多年的老战友、老搭档,也是十二军中目前惟一健在的抗美援朝时期的团级干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面这篇回忆文章就是左三星叔叔与许克杰叔叔(原三十四师侦察科长、十二军副军长)写的有关十二军三十四师当年打坑道的纪实作品。两位叔叔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晚年致力于撰写战争回忆录。在近年的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有关转战大别山、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的节目中,我经常能见到他们熟悉的身影。他们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见证者用朴实的语言不加雕饰的文字为我们原生态的描述了坑道在抗美援朝胜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歌颂了伟大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我们全面了解七十多年前在邻国发生的那场正义之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坑道是抗美援朝的伟大创举</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许克杰 左三星</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十二军三十四师在志愿军三兵团的建制内,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于1950年12月出川抵河北深县磨头一带集结,进行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教育,举行了参战动员和出征誓师大会。全师干战斗志激昂,对敌人充满仇恨和怒火,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彻底打败侵略者,捍卫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3月21至23日,我部相继由辽宁宽甸、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谷山地区,稍加补充即投入到战斗中。</span></p><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一)坑道的发明创造是被侵略者飞机坦克大炮狂轰滥炸逼出来的</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师入朝的第一仗是4月22日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攻歼500高地之敌,初战我军虽占领了高地,但伤亡较比国内作战要大。此战,我106团团长宋宗魁同志英勇牺牲。在尔后的战斗中各级指战员虽十分英勇顽强,连破敌数阵,战斗非常激烈……尤其是5月19日晚,在敌纵深内新村地区遭遇敌人凶狠的阻击和抵抗,激战一夜未攻破敌防御阵地,第二天天明后又遭到40余驾敌机的轮番轰炸和敌数个炮群的猛烈射击,101团臧克力政委和106团关熙参谋长光荣牺牲,100团政委苏长远同志负伤.....</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战后,尤太忠师长多次对我们说:朝鲜战场和在国内作战大不相同,因地形狭窄且无制空权等条件的限制,我军进攻必须先突破才能穿插分割,迂徊包围。敌人采取机动防御,每天黄昏机械化后退一小时,我军足足要走一整夜。敌人在我军前进必经的道路、桥梁、交通枢纽处设置多道航空兵、炮兵拦阻火力,我们走一夜挨打一夜。天快明了,将要接近敌人步兵时,敌人的飞机大炮又疯狂地对我们实行轮翻攻击,狂轰烂炸,我们又要挨打一整天。这样一来,我们的伤亡逐日增加,战斗力锐减。为此,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都不能发挥,处于被动受制于敌的局面。尤师长告诫我们:要战胜敌人,大家一定要研究想办法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尽量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充分发挥我军的优势才能战而胜之。他反复强调:"只有做到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0月,吸取第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党中央毛主席根据朝鲜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英明地决定在军事上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卸”的战略方针,积极削弱敌人,发展壮大自己,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后战胜敌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月下旬,正在谷山休整的我军奉命开赴金城前线,接替六十七军防务。我军正面之敌为美军二十四师,***军第二、六师。我师为军第二梯队,配置于上堂岘、下观音、曲至里地区。尤师长传达了志司、兵团及军首长的有关作战指示和筑城有关规定,他再三强调了构筑钢铁阵地的重要性,要求部队依托阵地,发挥我军近战、夜战、敢打敢拼的优势,很好地保存自己,以小的代价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1月8日我师各团进入自己的陣地。我们接防后友邻部队留下了少量工事,但均为土木结构,且多数已被敌人炮火摧毁。为了稳住阵地,我师按军筑城要求火速展开施工,构筑掘开式掩蔽工事。但这种工事目标大,易被敌人摧毁。经我干战劳累数日所构建的工事不是被敌机轰炸,就是被敌炮击,或是被敌坦克直接瞄准射击,不用一个上午,有时只个把小时即被敌人全部摧毁,前功尽弃。见此情景,气得大家跺足骂娘。为了构建坚固的摧不跨打不烂、能藏能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期坚守的防御阵地,逼得大家只有开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创造坑道作战的根本原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在东海岸100团驻地,父亲与政委李天茂(左)、参谋长许克杰(右)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二)尤师长到101团召开营以上干部会,</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统一思想发动群众构筑钢铁阵地</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对阵地不能改善,防御不能加强,部队的伤亡逐日增加的情况,尤师长不时用手指拧自己的眉心,这是他在深入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一天,他带领师工兵主任石国瑞和参谋来到101团团部,找到成冲霄团长和左三星政委,说:"像现在这样的做法,我们修多少掩体都不能解决问题,对我们的作战都无济于事,更达不到长期坚守持久作战的目的。另外,修工事所用的树木也将要被砍光,无材可取了,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大家想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重大的难题。是否可考虑学习传说中的土行孙往地里钻的办法,能不能行,要靠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听了师长的一番话,成团长说:我和老左最近几天都在下面和干部、战士谈话搞调查,大家都说,我们筑的掩蔽部掘开式工事一个个全被敌人的飞机和炮火给摧毁了,看来我们要停止构筑掘开式掩蔽部工事,要想办法往山里深处打洞,才能构筑摧不跨打不烂的钢铁阵地。从我们的了解,全团同志当前对构筑工事的想法和看法与师长所谈是一致的,大家想到一起了。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是有群众基础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同志们定会拥护,应该立即停止构筑土木结构的工事,构筑能藏能打的钢铁阵地才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尤师长听成团长说的句句在理,连连点头说:“老成,既然我们和大家想到一起了,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就应该马上开始行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三星政委接着说:"师长,我看咱们是否把营的干部找到团里来先开个小会,一来听听他们对构筑工事的意见,二来师长对大家做做指示,进行一下动员,把干部的思想认识先统一起来,这样群众就好发动了,群众一旦发动起来,我们穿山打洞的方法就会有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尤师长听了左政委的话哈哈大笑,说“还是你这政委考虑得细,说得对,应先统一思想,就按你说的办”。</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和成团长研究,决定趁热打铁,下午就召开营以上干部会。当天下午各营干部到齐后,成团长主持会议,说明了会议内容,首先听取大家对构筑工事的看法和意见。因为营里干部对工事被敌人多次摧毁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大家也很着急,考虑意见较为成熟,发言十分踊跃,总的精神是挖土木质掘开式工事不管用了,应该立即停止。必须在原猫耳洞、防空洞、防炮洞的基础上向里挖变成短洞,由短洞再向里挖,一直把青石山挖通就成了两个出口的隧道了(后称坑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成团长听了大家的发言说:“大家谈的情况和意见大致都一样,现在请师长给我们作指示。”尤师长说:"同志们的发言都很好,我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土木结构的掩蔽部应立即停止构筑,要在猫耳洞的基础上向山里深处打,穿山打洞构筑钢铁阵地。要把我们的想法变成大家的想法和实际行动,这就需要深入地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干部战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大家的聪敏才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希望你们团发扬光荣传统,要用你们汝河决战“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去战胜坚石,打穿青石山,构筑成摧不跨、打不烂的钢铁阵地。要求你们不能丢失一寸土地,要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长期坚守完成任务。穿山打洞是对我们部队新的考验,谁英雄谁好汉,穿山打洞比比看!我坚信我们101团这个英雄部队,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这个筑城任务,我等侯你们的好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家听了尤师长的讲话,群情激昂,信心百倍。二营营长王明山、教导员王民善两人回营后,立即进行了研究,决定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尤师长指示,让大家发表穿山打洞的意见。会议开得很好,大家情绪很高,要求尽快施工打洞。各连党支部还召开了支部大会进行动员发动,大家说:为了长期坚守阵地,多消灭敌人,宁意多流汗少流血,打穿山洞为建设钢铁阵地贡献力量。营长、教导员考虑战士们没有打山洞的经验,怕施工走弯路,他们决定四连肖贵强小组、五连李国玉小组为营里的打洞试验组,边打边研究边总结,及时指导全营施工。从此他俩对肖贵强、李国玉小组的施工更加关心,经常在一起研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因开始作业时无经验,战士们打大锤把双手都震裂了,伤口也化了浓,战士们咬牙忍疼仍坚持作业。由于作业苦累、营养不足,肖贵强等人患了夜盲眼,医生给他们治疗后不休息仍继续干。</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刚开始作业费力很大,进度不快,工效很低。大家研究决定由原来用大锤和十字镐的手工作业,改为爆破作业。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打眼、装药、点火、排烟等困难,使作业进度不断提高。由开始一天掘进几公分逐渐提高到几十厘米,最多的一天达1.2米。</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肖贵强小组经过28个日日夜夜,终于在1951年12月5日早晨打出了我军第一条24米长的马蹄形坚石隧道(即后来称坑道)。李国玉小组也比原计划提前6天在烽火山的坚石上打出了第二条长33米的蛇形隧道。当肖贵强小组打通丁山山洞的消息传到营里后,教导员王民善立即打电话报告了团首长,成团长又火速报告了尤师长。尤师长听到青石山山洞被肖贵强小组已打通,高兴地说:"好!好!同志们干得好,我要向上级请求给肖贵强他们请功,要师里各团派人去参观学习。你们要好好地总结经验,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天成团长、左政委、李文绪付团长在二营召开了排以上干部现场会,参观学习肖贵强打隧道的经验,并对隧道口的选择、开切、伪装与交通沟的连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使其坑道更加完善适用符合作战要求。至此,我们穿山打洞的理想变成了现实。</span></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奇迹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上级指挥的正确,师团各级领导穿山打洞的决心。101团广大指战员政治觉悟高,战斗意志坚强,聪明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大家群策群力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上级为了表彰肖贵强、李国玉的英雄事迹,分别给他们俩人各记一等功,授于“二级穿山英雄”的光荣称号。志愿军总部的首长和机关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三十四师文工队还编排了节目到各部队演出,大力宣扬肖、李两人的英雄事迹,全师上下都为他们热烈庆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01团二营营长王明山,二位穿山英雄肖贵强和李国玉都出自该营。</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春天34师组织战斗英雄下基层宣讲,前排右为肖贵强,左为战地女记者贺应芳。后排左为100团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黄家福,中为106团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高守余,右为100团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杨道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三)101团被志司指定为各部队的示范参观点</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肖贵强、李国玉小组打通青石山坑道的胜利消息一时传遍了金城前线,“穿山英雄”的动人事迹极大地鼓舞激励了广大指战员。师、团立即帮助他们总结出打坑道的经验,广为传播,多次组织人员到现场参观学习,并和肖、李小组人员座谈。1952年1月传达学习了三兵团有关筑城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制定了各种工事的标准和筑城的立功标准。</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大指战员群情激昂,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人人争取立功,决心打穿青石山,修成地下长城。这时我阵地上各单位竞相挑战、应战,你超我赶,施工阵地上钢钎铁锤声响个不停,爆破声此起彼伏,形成了构建地下长城的壮观情景。在大家的努力下,施工至1952年6月底,我34师共修筑坚石坑道690余条,全长l8 830米,各种掩盖工事2745个,堑壕62452米,交通沟107 299米,提前圆满地完成了筑城施工任务。</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种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在我军作战时它能藏、能打、极大地避开敌人的火力优势,充分发挥了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特长。坑道内又能屯兵,屯粮、屯弹、蓄水,能达到减少伤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期作战、持久防御的目的。因此,这种阵地在朝鲜战场上大大发挥了作用,依托它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猛烈进攻,直到最后打败了美帝侵略军,为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尤其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我101团筑城成绩突出,工事修得又快又好,尤其是领导与群众结合创造性地打出了第一、第二条坑道,立即受到了军、兵团与志愿军总部的表扬和重视。除大张旗鼓宣扬推广肖贵强、李国玉打坑道的经验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外,军和志愿军总部还组织了全军连以上干部到101团参观学习,交流坑道作业的方法和经验,军党委号召全军同志向肖贵强、李国玉学习,在他俩的激励下,加速和推动了全军的阵地筑城。</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天,101团阵地上,正当指战员们在叮叮当当干的热火朝天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首长带领机关的同志在尤太忠师长的陪同下,来到了101团。先去丁山,随后又到烽火山,视察了肖贵强、李国玉他们改进完善后的坑道,并亲切地看望了战士和连、排干部。陈赓首长对大家进行了鼓励和表扬,说坑道打得好,大家为防御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关心地向肖贵强、李国玉小组的同志们问寒问暖,询问还有什么困难?有的战士坦率地说:“报告首长,我们其他困难没有,就是打坑道缺少炸药,请首长给我们解决一些……”陈赓副司令员连连点头答应,你们提得好,他马上告诉跟他来的秘书,通知有关单位设法帮助解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首长一行看完了坑道又看野战工事,沿着交通沟边走边看,看得十分认真,看了掩蔽部,又看了各种掩体和战壕,他越看越高兴,对尤师长说:101团修筑的工事既坚固,又符合作战要求和筑城标准,这种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防御阵地,真正解决了能打能藏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阵地我们才能很好地对付美帝侵略军的现代化飞机、大炮、坦克的凶猛进攻,我们才能够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实现毛主席中央军委“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他越谈越高兴,对101团的阵地连说了几个好!好!好!我要立即叫志愿军各单位派人来101团见学、参观,太忠同志你要告诉他们好好的总结经验,向来参观的同志很好地介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此以后101团的阵地上,来见学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批走了,又来一批,直到我师1952年秋换防下阵地时还见有兄弟部队来人参观,101团修筑的阵地变成了陈赓副司令员所要求的“示范参观点”。</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我军有了坑道依托的阵地,在与敌人作战中能够充分发挥我军的优势和特长,做到了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以小的代价,大量消灭敌人,直到最后战胜敌人。例如:我101团1952年9月在金城前线,依托坑道坚守618阵地54昼夜,与敌激烈作战反复争夺197次,以小的代价歼敌3 950余人。达到了“保存自己歼灭敌人”、“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目的,为防御作战做出了范例,受到了中朝联司的通令嘉奖。</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如: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和友邻依托坑道与敌“美联军”激战历时43昼夜,敌投入兵力先后为6万余人(美七师、***二、九师),出动了飞机3千多架次,投掷炸弹5千多枚,使用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3百多门,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我军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两个连的阵地上,最多一天落敌炮弹30多万发,把山头炸的削低了2米。敌人有时冲我军一个小山头即使用了3—5个营的兵力,一天冲击多达30余次。我坚守部队依托坑道与敌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900余次,毙伤敌25 490余人。我军阵地寸土未失,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范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侵朝军总司令克拉克公然承认这次作战是失败了,把上甘岭称之为“伤心岭”,从此乖乖地坐在了谈判桌上。</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这场最激烈、最残酷、最持久的战役中,我军各作战部队依托坑道,充分发挥了我军的优势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抗美援朝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坚守阵地的部队有了坑道作依托,能够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减少我军的伤亡,保存自己,大量地消灭敌人。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有力地展示了我军创造坑道的作用和重大意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尤太忠师长和我34师全体官兵,积极贯彻中央军委和志司关于"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毛泽东主席关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思想,在朝鲜战场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坑道作战的战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上甘岭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初父亲在金城前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中)与许克杰(右)、李天茂(左)三个老战友1953年于朝鲜元山100团驻地。</span></p> <h1><br></h1> <h1>1953年父亲与战友武英、曹向晨及警卫员摄于东海岸元山。</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朝鲜写的战地家书</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家保存的战利品,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产的柯达牌照相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34师政治部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刘忠敏阿姨,回国后考上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在成都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几十年。她常年带领学生在野外和山区实习、找矿,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在遥感遥测地质应用方面颇有建树,曾被评为成都市“三八红旗手”,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她晚年写的回忆文章《东海岸筑城记》是我所见到描写筑城细节最详实的一篇。特节选部分内容。</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附】东海岸筑城记</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原12军34师刘忠敏</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节选) </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原12军军长成冲霄同志曾是我的老首长。他在朝鲜战场指挥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衘战、东海岸反登陆设防等。我有幸于1952年底从师里下放到101团跟随他领导的部队奔赴到东海岸前哨,冒着硝烟弥漫的战火,投入到紧张的筑城工作之中。</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是在1952年底,朝鲜东线金化战场经过数月的阻击战,敌方已感到从正面难以突破我军的防线,长期陷在朝鲜三八线泥沼之中。于是改变计划,艾森豪威尔吹嘘“要亲自在朝鲜赢得战争胜利”。企图凭借他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过诺曼底登陆的战绩,妄想在朝鲜东西海岸再施伎俩,准备实施两栖登陆以扼杀我军。 &nbsp;</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志愿军司令部当即识破了敌人的这一阴谋,立即采取了紧急行动,作了充分的“反登陆”准备。中央下达了反登陆作战方针,提出了《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指示,确立了“积极防御、坚决歼灭敌人”的反登陆作战方针,组成庞大力量设立海岸防线坚决阻击敌人登陆,将敌人歼灭于海岸或滩头。1952年底,12军所属各师、团召开了紧急动员,会后立即紧急行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成冲霄团长带领的101团刚打完618高地争夺战撤至金城前线后正在谷山休整,奉命立即开赴东海岸元山地区文川郡永兴湾进行筑城。就在这时,师部派遣我和胡坤芳两位女同志到101团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到了团部,成冲霄团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安排我们跟随团部一同行军奔赴东海岸前哨。</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那里是朝鲜东海岸永兴湾山峦背后的一个村庄——陵前里。它曾在敌人仁川登陆时受过搔扰,虽不是战场,但经常有敌机和舰炮来侵犯,村民们都设防空掩体转入山谷之中,但当地村民为了生存还冒着炮火,下地种田,在田野里还可看见郁郁葱葱的庄稼生长着,沟谷中溪水清澈、流水潺潺,山坡上开放着一簇簇鲜艳的野花。如果没有战争的影响,那儿真是一块风水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部队到达陵前里后,立即搭起了防空掩体驻下来开展工作,而我和少数几位女同志(仅有四人)暂时安排住宿在一位孤独的朝鲜老大娘的防空掩体中。老大娘非常热情的接纳了我们。住下来后我先在团部教一些战士练习英语喊话,开展文娱宣传活动,收集编写几位团里“穿山英雄”的事迹。为功臣们请功、填写立功表上报。不久春节来临,我们为了增加节日气氛,用彩纸做了些花朵,将树枝扎成牌坊,红纸写了些对联贴在那牌坊上,安放在人流集中来往显眼的路口,节日那几天团部又开庆祝大会又加餐,军师文艺团体也下到团里进行慰问演出,当地的朝鲜老乡也忙于捶糯米做年糕,准备过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晚上,村里来了几位朝鲜人民军的同志,他们来到老乡家中联欢,当他们发现了我们几个志愿军女同志住在老乡家中,感到非常稀奇,就邀请我们也去玩,我们来到老乡家中后,用简单的朝鲜语加手势进行交流并表示心中的话,高兴的我们一起合唱了《金日成将军之歌》、《朝鲜人民军战歌》、《斯大林元帅之歌》等朝鲜语歌曲,并跳起了《桔梗谣》、《阿里郎》等朝鲜舞,热情、友好的气氛不仅增强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也表达了我们共同守好海防,坚决粉碎敌人登陆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节过后,我便分派到连队工作,一路上冒着敌机的盘旋扫射和轰炸,急速赶到一营的一、二连,我去的连队是英雄辈出的部队,我采访了以穿山坑道有功的穿山英雄肖贵强、李国玉、王小明等几人,总结连里的好人好事,工程进度好的经验,同时还在连里开展文娱宣传工作,白天经常深入到各坑道去查看工程进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1团的筑城设防地带正好在永兴湾海湾的正中部,北侧有松田半岛前伸,正面有敌占的的岛屿清晰可见,每当我走到筑城的山脚下,便可听见山上铁锤和钢杆打眼锆石的叮叮当当的响声,还有那已装好炸药爆破岩石的隆隆声,除石倒渣的哗啦啦声,加上敌机和巡舰丢炸弹声和海炮声,天上地上的各种声音,形成了一曲备战的交响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每当我攀上高处坑道时,即可看见那茫茫的大海和对峙的敌占岛屿,海岛的附近常常能看见几艘敌舰在海中来回游弋,好像在窥视岸边的军情,并经常发射狂呼乱啸的海炮来威胁海防战线的人们。从山上往下俯视,可清晰看见前沿海岸是一片开阔的海滩,滩后海岸带有一片片被炮火毁灭的废墟,废墟中有几个半节烟囱残留着,地面堆放着杂乱的砖瓦块、水泥条,烧焦的木条,看样子那就是过去元山城的残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滩后便是连绵的山峦,据说山上还有历史上设置海岸炮台的残墟。此地可真是敌人理想的登陆点。故我志愿军依托滩头后的山势,大修反登陆工事以抗敌登陆。我为能来到这个重点工地工作感到非常的有意义和荣幸! &nbsp;</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修筑坑道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朝鲜沿海岸一带山势虽不算太高,但岩石却非常致密坚硬,战士们以三班倒连续作业方式工作,每个班都要完成一定进尺,并进行登记记录.坑道内仅有菜油灯照明,所用作业工具非常简陋,只有铁锤、钢杆、铁铲、十字镐用来剥离岩石,遇上坚硬顽石地段,战士们便采用打眼放炮来粉碎岩石,然后将爆破碎石清理倒去,好像蚂蚁啃骨头似的,凭着顽强的决心和吃苦耐劳地精神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战士们在作业中手上打了许多血泡和茧疤,当坑道掘进较深时,炸药所产生的浓烟难以排除,坑道中常常是浓烟滚滚,战士们为了抢时间,抢进度,根本不顾这浓烟熏烤仍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他们被熏黑了脸,衣服被碎岩石刮破,当他们走出坑道时,满头满脸一片漆黑,以致于有些战士日后还患了肺病后遗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的都是粗粮和干菜,偶尔打打牙祭也只有少许几个罐头,上山作业时就带上几块压缩饼干和水充饥。居住的地方都是在山沟里搭的防空掩体,是用圆木加泥土盖的地堡,整个防空地堡中修了一排冷坑,战士们休息时就像沙丁鱼似的挤成一排。我是连里唯一的一位女兵,连队将我安排在连里防空地堡中一个角落里,用一块雨布拉了一个布墙,凑合着隔了小块地住了下来。晚上很冷,我就将带去的棉大衣用绳子将袖口扎紧,将两腿往里直伸进去,就当成棉被睡了。不久,军文工团下来一位女同志徐芬还陪我住了几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又来了三个女同伴,我们就相约白天一同上山,到坑道中为战士进行小型演出,受到战士们的欢迎。记得,那时我还借作曲家时乐蒙的《歌唱二郎山》的曲调填写了新词,教战士们唱我编写的《筑城谣》,这首歌词至今还保留在我多年留存的日记本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深入连队的几个月中,使我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深深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本色。战士们在筑城的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工作经验,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观察岩石的纹路(地质学称岩石的走向或节理、裂隙),以最少的时间去打孔凿岩,以达到快速的掘进速度,他们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摸索出如何对一条相向贯穿式坑道,采用前后同时掘进且不发生上下左右错位,又能达到合笼的办法。在修建坑道的内部结构上还作了合理的布置,考虑到持久的海岸防御。生活上也作了合理安排,如坑道中挖掘了休息室、储藏室、储水池、弹药储备室等。空间、坑道还用元木支撑以加固防倒垮,合理的部署真是惟妙惟肖。</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几个月后,修建的山上已形成了大纵深,多梯式的立体式上、中、下多条坑道.上层是设制高点,便于观察敌情,若敌人来侵犯便以直射火炮对付敌人登陆舰艇的坑道。中层半山坡坑道有一个进口多个出口,是用来作步兵防守歼敌的前后贯穿式用的战术坑道.下层谷地及沟口的坑道的布局建立起了打不垮,轰不毁的钢铁长城,从而为粉碎敌人登陆的阴谋作了充分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当海防筑城准备工作快要完毕时,敌方已知道我军设防严密难以实现它的登陆阴谋,不得不被迫取消了登陆的伎俩,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要求。一天,我突然接到团部通知,要我回去接受新的任务,回团以后,才知道军部要在所属师团抽调部分高中学历的女同志,回国去高校学习深造。那时我的心情是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我有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了,难过的是从此我就要离开部队,结束我的战斗生活!</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临别时,成团长又一次接待了我,勉励我要好好学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因去师里报到还要翻一座大山,为了安全,成团长特意派了一名警卫战士送我到师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离别时真舍不得曾经和我共事的首长和战友们!我不断的回头看东海岸那山山水水,遥望着那片修筑坑道的地方……再见吧!东海岸、元山港、永兴湾,这块我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它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刘忠敏阿姨(前排左二)、贺应芳阿姨(二排左三)与34师文工队的战友在朝鲜。</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父亲(右三)与老战友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右二为左三星叔叔。</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4月,在徐州江苏师范大学召开的由我主编的《兵妈妈》座谈会上,许叔叔发言,认为我们十二军后代又打了一场“上甘岭战役”!</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春天,我去成都开会时特意去拜访了12军转业在成都的原34师的邱月杭叔叔、刘忠敏阿姨等志愿军老战士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年7月中旬接到原12军军长、五圣山指挥所总指挥李德生叔叔的次子李南征将军的电话,让我为央视《血战上甘岭》执行总导演沈芳女士寻找12军当年参战老兵和师团领导的后代,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为此沈导将我的名字列入了片尾“统筹”中,另二位一是央视的工作人员;二是十五军后代。<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硝烟散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乌云已走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赤子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红了一片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铮铮铁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且与山河作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身正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过你的平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啊,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啊,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即使有一天倒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要与忠诚相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啊,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啊,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那逝去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无愧也无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