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又名大研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三个部分。<br>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黑龙谭等景点,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另一个为山西省平遥古城)。<br>丽江古城有着多彩多姿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h3> <h3>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十三世纪下叶,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獅子山,开始营造房屋与城池。<br>丽江古城大水车位于市中心广场,是市民文化娱乐、集会和休闲中心。</h3> <h3>休闲广场</h3> <h3>东巴许愿风铃: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东巴教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教,东巴风铃源于六百年前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丽江古城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铃声给我们带来了吉祥和平安,正如所说:“山间铃响马帮来”,是铃声报来了马帮的平安,是马帮带来了古城的繁荣。东巴许愿风铃书写着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它的文字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它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祝福!<br>这是个神奇的地方,叫天天答应,叫地地答应…许下你心中的愿望吧!</h3> <h3>东巴许愿风铃</h3> <h3>茶马古道</h3> <h3>东巴图画象形文字</h3> <h3>东巴图画象形文字</h3> <h3>东巴图画象形文字</h3> <h3>四方街: 是古城内的小吃一条街,街道两侧有数拾家小餐馆,每家餐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且种类繁多,因此这条街也叫“丽江米线街”。<br>四方街是丽江古城中心,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柜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文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h3> <h3>科贡坊:位于四方街西侧,为一三层建筑,相传科贡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为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br>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为流”,由原来的土司世袭统治改变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清嘉庆年间,家住科贡巷的杨兆兰和杨兆荣两兄弟双双中举,道光年间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中了举人,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巷口建了楼高二层的科贡坊,1944年正月初三毁于火灾,三年后,科贡坊重修,并升为三层。</h3> <h3>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制的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h3> <h3>古桥:在丽江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桥梁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等,均建于明清时期。<br>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向东100米,由明代土司所建,因从桥下河水中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桥长10余米,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h3> <h3>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等各民族精华,并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h3> <h3>“天雨流芳”石牌坊</h3> <h3>中国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统中心</h3> <h3>中国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前广场,毛泽东主席雕塑像。</h3> <h3>民居</h3> <h3>官门口:是丽江木氏土司所建。木氏土司是指古代的封建领主(纳西族)。他们是丽江土地、森林、河泽所有者,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br>在以前,官门口是达官贵人与穷人的分界线,里面是富,外面是穷。这道门代表了权力、钱力和拳力,是不可侵犯的标志。</h3> <h3>木府: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位于古城狮子山东麓,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有大小房间162间,中轴线长369米,三清殿、玉音楼、光碧楼、护法殿、万卷楼、议事厅、忠义坊由西向东排列井然。其内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讲述丽江木氏土司风云故事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h3> <h3>“宫室之丽拟於王者”。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当年到木府后,发出感概。大概意思是说,木府像皇宫一样华丽,显现出像王者一样的气派。</h3> <h3>木府石牌坊</h3> <h3>护法殿</h3> <h3>万卷楼</h3> <h3>议事厅</h3> <h3>玉音楼</h3> <h3>三清殿</h3> <h3>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br>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h3> <h3>由三清殿平台处往下看木府及周围青瓦屋顶的民房,木府建筑艺术上造诣之高挌外夺目。</h3> <h3>由狮子山木府三清殿鸟瞰古城</h3> <h3>丽江古城</h3> <h3>丽江黑龙潭风景名胜区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园内有8万多平方米水潭,系数十眼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因潭水清澈如玉,而得名玉泉。后获光绪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改称黑龙潭,是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br>黑龙潭古建筑群由龙神祠、得月楼、戏台、锁翠桥等原生建筑外,还有后来迁建于此的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组成,堪称“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br>黑龙潭景区大门也称文明坊,原为文庙门坊,坊前两侧作八字影壁,前置四尊明代雕刻石狮,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原忠义坊遗物,后迁立于此。坊悬“黑龙潭”三字,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长李群杰题写。</h3> <h3>丽江黑龙潭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这里清泉喷涌而出,泉水澄清如玉,清澈见底,水珠溅玉,著名的玉龙十三峰倒映其间,不仅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风景画卷,同时也成为丽江旅游形象的标志之一。黑龙潭景区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汇集了众多明清古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黑龙潭景区作为丽江古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十年来,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建行、曾庆红、罗干、乔石、刘华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考察黑龙潭景区,中外游客络绎不绝。</h3> <h3>一文亭:建于清朝中叶,原建于古城木家院光碧楼前,相传是一位纳西族老太太,募化铜钱,只取一文,积少成多建成此亭,故名一文亭。</h3> <h3>黑龙潭最大泉眼,日夜涌流不息,为古城供水。</h3> <h3>锁翠桥: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廊屋式风雨桥,桥面铺盖五花石板,上部为人字形通廊瓦顶,飞檐翘角,造型轻盈优美,桥下有三个小瀑布,翠液飞进,故名锁翠桥,是丽江境内保存最完好的风雨桥,这里是黑龙潭的溢水口,泉水从桥下流向古城。</h3> <h3>古城源,泉水穿越锁翠桥流入丽江古城</h3> <h3>龙神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玉泉龙潭被敕封为“龙神”而悬匾“龙神祠”。祠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大院,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三间。前有月台,施作重带踏跺,四周游廊回互贯通。大殿和门楼高耸突兀,极富庙堂气息,大殿有“玉水龙宫”匾额,门楼悬“天光云影”四字榜书。</h3> <h3>古戏台 纳西古乐<br><br>龙神祠前的古戏台,单檐悬山顶,成品字结构,是丽江最早的戏台之一。纳两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纳西古乐经过了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触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h3> <h3>得月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63年重修。得月楼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0米,阔深皆三间,二、三层始作如意斗拱,一层四角有擎檐柱支掌角梁,翘角翼然,彩绘缤纷,缕雕传神。得月楼四面临水,悬有“得月楼”匾额及正面两副楹联为郭沫若先生亲笔,其中一联是集毛泽东诗词而成,曰: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另一联为郭老亲自撰写,曰: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h3> <h3>得月楼</h3> <h3>得月楼郭沫若楹联:<br>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br>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龙为神。</h3> <h3>解脱林:原为芝山福国寺的门楼,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解脱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斗拱有较强装饰韵味,建筑风格典雅。</h3> <h3>万寿亭</h3> <h3>五孔桥:黑龙潭的出水口为九眼洞,意为九龙治本,九眼洞上建有五孔的石拱桥,将龙潭一分为二,桥边围栏上刻有石象、石狮。象和狮是相思的谐音,故又称相思桥、玉带桥。<br>五孔桥是丽江标志性建筑之一。</h3> <h3>束河古镇:</h3> <h3>四方听音广场:如果说古老的四方街是传统的集贸市,那么,现代的“四方听音”就是古镇的文化广场,人流在这里交汇,艺术在这里交流。华灯初上,篝火熊熊,“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h3> <h3>八面来风</h3> <h3>茶马古道</h3> <h3>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老奖学生年会于2017.09.07----10日在丽江举行。会议地点:丽江金茂君悦酒店</h3> <h3>会议主题:一带一路上的丝绸之路</h3> <h3>会议间歇期间,来自德国的上海女婿阿福表演精彩节目助兴。<br>阿福德国名为 Thomas Derksen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娶上海姑娘为妻。</h3> <h3>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老奖学金生年会<br> <br> 2017.9.7----10<br> <br> 丽江</h3> <h3>同期学员(1981.10----1984.3)20人,到会5人,右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南京大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