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薛城古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南距成都180公里,西至县府24公里,属理县四大建制镇之一。</h3> <h3>薛城古镇有汉藏羌三个民族的居民和谐共处,这里浸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可谓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独具魅力的明珠。</h3> <h3>薛城古镇是阿坝州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镇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边陲重镇和重要的治所地,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建薛城戌以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h3> <h3>据理县县志记载,红四方面军的数支部队在当时的理县驻扎半年之久,并在县城薛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在薛城,就有近400人参加红军,其中大多数为革命牺牲,解放后回到家乡的只有不到10人,在薛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过红军,从没有人说过后悔。</h3> <h3>革命文物有1935年红军在古老的“宁江门”城墙上凿的石刻标语等。</h3> <h3>1935年红军长征途径理县在薛城的梓潼宫(梓潼宫战役)发生激烈的战斗,红军在薛城宣传革命真理,打土豪、分田地,还在薛城建立过造币厂、被服厂、红军医院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h3> <h3>当年,李先念、徐向前等中央领导同志曾走过这里,无数藏、羌儿女在这里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h3> <h3>红军在理县,遍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篆刻革命标语,广泛发动群众,深受各族群众拥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380余名各族儿女参加红军,出现了红军长征史上罕见的母女4人同时参加红军的感人事迹,母亲杨金莲(藏名板登卓)参军时已近花甲,59岁的母亲为投身革命,毅然带领22岁的大女儿姜秀英,14岁的小女儿姜萍及12岁的小儿子一道参军红军,经历无数战胜艰难险阻后胜利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后小儿子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两个女儿相继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h3> <h3>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当年红军书写的石刻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h3> <h3>红军长征标语,文字说明。</h3> <h3>薛城古镇有唐式风格的民居、商铺,沿着有展示古镇发展历程的浮雕墙的茶马驿道,老街风景。</h3> <h3>农业学大寨,1969年。现在成文物。</h3> <h3>作为一小镇,它的历史可谓丰富,事先不知道,一看吓一跳。</h3> <h3>行走进古镇,可感受远古大唐的遗风与藏羌文化走廊的神奇魅力。</h3> <h3>筹边楼位于理县薛城镇薛城小学内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岩石顶上,雄伟壮观,为唐蕃对峙时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李德裕字文饶,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直至宰相位。政治上力主削弱藩镇势力,重用公卿子弟。唐文宗太和年间任西川节度使时,正值唐蕃边境战事不断。李德裕到此,在薛城修建“筹边楼”,以筹划边事。遍访熟悉功事的人,以山川、道路、城邑之险易远近绘图,乃筑城堡、积粮、运粟以赈饥民,招青年和土兵日益精炼,保边境平安。</h3> <h3>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h3> <h3>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内柱4根将其空间隔成进深、面阔各3间。内外柱为方形,四棱卷刹起弧线,方形须弥座石质柱础。</h3> <h3>楼外建石栏杆一周,石栏杆、桩、条栏均为方形,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石珠。</h3> <h3>二楼高3.60米,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h3> <h3>大厅四面各开方形大窗三幅,厅外有一周木栅栏走廊。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苏区决策筹边楼上,经此楼北上翻雪山、过草地、留下长征足迹,为解放边疆建立新中国铺平道路,正因如此,“筹边楼”的历史价值,就显得格外深远。</h3> <h3>名臣李德裕(公元787-850)修建筹边楼不以作为军事要塞,而作为筹边宜事的交际场所,与少数民族将领、头人联络感情,为边境安宁和谐作出贡献</h3><h3> 筹边楼建成后,李德裕书信诗人薛涛,薛涛几经周折,辗转来到薛城,登楼观望,感慨万千,即兴作诗一首《登筹边楼》-</h3><h3> 平临云鸟八千秋,</h3><h3> 壮压西川四十州。</h3><h3> 诸将莫贪羌族马,</h3><h3> 最高城处建边头。</h3><h3>(意:筹边楼建筑之高峻,为边陲局势要塞,不要以强势侵害少数民族的利益,要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谐,保边境和平,百姓安居乐业)。</h3> <h3>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杂居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接木卡,南靠蒲溪,西倚甘堡,北通下、上孟,下辖11个村和一个居委会。</h3> <h3>薛城是古城,历史悠久,为历代兵家必争边防重镇和州县治地。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戎,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五代孟蜀置保宁县。明供武六年(1373年)去“宁”字称保县,东西叫宁江门,西面叫伏羌门。</h3> <h3>薛城是古军事重镇,风景优美,历来有“熊耳秋风”、“笔架献奇”、“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等薛城十景,引人入胜。古迹是“筹边楼”、古人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革命文物有1935年红军在古老的“宁江门”城墙上凿的石刻标语等。</h3> <h3>薛城有新街老街之分,古镇位于老街,其实新老街是连着的,都是不长的小街,但老街的建筑却与新街迥异。</h3> <h3>薛城古镇,号称大唐遗风呢。薛城镇海拔1647米,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小吃是藏羌饮食文化的精华。</h3> <h3>民族地区,蓦然看到了久违的大唐风韵,这种感觉很奇特,天朝的威仪与边远小镇的温暖同时升腾而起。</h3> <h3>午后的薛城古镇太宁静了。青石条的水街,而逐渐兴盛的旅游业,也会给居民们带来异想不到的改变。</h3> <h3>才女薛涛在此留有墨迹,气势非凡的诗,“凭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h3> <h3>据史料记载,蜀中女诗人薛涛当年发配边关,因仰慕李德裕的德政和人品,提笔写下了“凭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的诗句。</h3> <h3>唐代诗人薛涛吟诗赞美薛城:“梓橦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h3> <h3>薛城,在历史上从隋开皇四年,就设立了薛城戍,自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是县一级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h3> <h3>浓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h3> <h3>薛城古镇有汉藏羌三个民族的居民和谐共处。</h3> <h3>溪水潺潺流过的青石板古街。</h3> <h3>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独具魅力的明珠。</h3> <h3>怀远思古之情油然而生。</h3> <h3>薛城古镇的游客极少,漫步其间,山风习习。</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挂满红灯笼的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仿古明清式木楼。</h3> <h3>薛城古镇有唐式风格的民居、商铺,沿着有展示古镇发展历程的浮雕墙。</h3> <h3>薛城古镇门楼。</h3> <h3>展示古镇发展历程的浮雕墙的茶马驿道。</h3> <h3>茶马古道牌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