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知报真君子

黎世纯

<h3 style="text-align: left;">古人云:“施惠无念,受恩莫忘”。人生所受之恩,我们要牢记心中,并应尽可能的报还。</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恩德让人感动,感激!施恩者品德高尚,受人赞誉,也应无所他念。受恩者有的可惠及人的一生,于个人,于社会大有裨益。如忘恩,则非君子,亦无良知。</h3><h3>恩欲报,怨可忘;怨不报,报恩长。人这一生,太多需要感恩之人,其中六大恩,我们须铭记,须报还,才是真君子。</h3><h3>俗语云:“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虽无涌泉,但应知恩知报。</h3> <h3>一、养育之恩。</h3><h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三生在佛教语中指的是前生、今生、来生)。父母缔造了你的生命,养育了你的躯体,品味高者也能塑造出你的好灵魂。其过程含辛茹苦,无私奉献。没有父母,就没有你,你可懂得从何而来,但不一定完全懂得父母的深爱。</h3><h3>你看那动物幼崽,有性命之忧时,其母可为此拼上一命;你看那地震的废墟下,其父母总是把子女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使儿女得以新生,父母则魂归天际;你看那火灾现场,父母把一五岁女儿护于阳台,使其得存阳世,母亲则魂下阴间(2019年6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可见,父母之恩是一种牺牲自我性命的无私,实属伟大。</h3> <h3></h3><h3>父爱如山,父亲是儿时的依靠,是儿时的脊梁,父爱虽没有母爱那么细腻与温馨,有时甚至严励苛刻,但他是为子女好。父爱深沉内练,时刻注视着子女而不表露,总是默默地为子女铺路前行,你看那父亲的“父”字,象形释意为肩披蓑衣,叉开双腿,为子女劳累奔波,你看那中国的父亲节,为公历每年的8月8日,释意为“爸爸”;母爱如海,滋润子女的心田,儿行千里母担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生活中的点滴,甚至内心中的牵邽与煎熬,无不时刻在脑中萦回。人生,只有父母最为牵腸邽肚。</h3><h3>中国的母亲节,为公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者,总是用康乃馨或忘忧草等各种方式来感恩于父母,才是中华“孝文化”的传承,值得称颂!</h3><h3>2019年6月14日,长沙晚报16版登载一篇《当我们懂时,父亲已滿头白发》的文章,但愿儿女早点懂得,让父母的白发来得迟点。</h3><h3>我的战友李平飞说:“儿女好比自己好还要重要”。可见拳拳父母心。高亚麟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意思是:父母在时,我们依然可以把自己当孩童,不知年华老,亦不惧死亡,一旦父母不在了,才会感觉自己老了,且开始担忧余生和身后事。</h3><h3>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h3><h3>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人生首恩,不仅不能忘,且必须报还。对父母的大恩,一定要趁他们有生之年好好报还。有一句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当到了那个”亲不待”之时,后悔至捶胸蹬足也毫无用处。因此,在“亲待”之时,抓紧时间报恩于父母,甚为重要。</h3><h3>须知:人间事,不能重来者太多。失去的或将永远失去。因而,人生——要永远珍惜当下。</h3> <h3>二、知遇之恩。</h3><h3>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h3><h3>知遇者,懂你,为知己者也。但你是什么?是正人君子?是三滥小人?是可造之材?是平庸之辈?是内心强大者?是内心虚弱者?是辛勤奉献者?是只求索取者?是刚正不阿者?是巧取豪夺者?是天理良心者?是昧着良心者?是正能量者?还是负能量者?</h3> <h3>无愧于天,天可佑之,无愧于人,人必助之。你要正、不要邪,正者益人益己,邪者害人害己。伯乐的知遇,应是君子,应是英才,应是正者。你不好,素质低,自己堵自己的路,高看你的人又有多少?!关键时刻能倾心帮你的人又有多少?<br></h3><h3>项羽兵败乌江进入迷途时,向一老农夫问路,农夫讨厌其盛气凌人、礼仪不佳、甚是厌恶,故意错引其道,使其陷入沼泽,进一步加速了项羽的灭亡。</h3><h3>而刘邦行侠仗义,群情拥护,终得天下。因而心正人好才能好。</h3><h3><br></h3><h3><br></h3> <h3>伯乐知遇了英才,才会欣赏你,帮助你,助你成功,可以说,没有知遇者的人,则难成功,而一旦得遇,机会和好运瞬间来袭,从而改变人生。因而要珍惜、铭记知遇之恩。懂你,助你,这样的人,有生之年一定要报还。姜子牙知遇周文王,虽含有一展宏图之大志,也竭尽全力助其灭纣兴周;诸葛亮知遇刘备,同样也欲鸿雁展翅,也把刘备从四方流浪中解救出来,建立了蜀汉政权。是知遇之恩产生的效果与回报,传为千古美谈。</h3> <h3>三、水火之恩。</h3><h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h3><h3>做人不能忘记的恩德之一就是,当你在水火之中时,有人愿意在你危难之时伸手帮你。或许他只帮助过你一次,而恰是这一次让你的生命有了转折。抑或他只是无意间指点了你几句,或是你困境时施点救济,从而让你的人生从此大不相同。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救你于水火,这样的人必须报还,因为他是你的贵人。</h3><h3>汉朝大将韩信,未得志时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在淮阴钓鱼时,一老妇人怜他而行善,赠与他充饥之食,后韩信拜将封王,赠与老妇人千金,以报当年恩惠。从此,“一饭之惠,酬以千金”之故事,传为美谈至今。而韩信之嫂在他落魄时冷眼相待,待韩信辉煌叔嫂相见时,其嫂羞愧甚余,韩信也淡漠了之。</h3><h3>人啊,还是善德为好。</h3><h3>曾记得:在一九八零年代,一穷困潦倒者在深圳罗胡口岸被一素不相识者施以十来元钱的援手,后受援者用这点钱(当时可算得上大钱)靠勤劳奋斗彻底改变了人生,此人通过电视台多方寻找恩人并以报恩,这些才是君子,受人以敬!</h3> <h3>四、伴侣之恩。</h3><h3>伴侣之恩是相互的,她有恩于你,你也应有恩于她,如相互有恩,才有爱的产生。这一生我们总是感谢太多人,伴侣之恩是长久的,一点一滴积累的。这种恩多为长久生活中的发现,大多为一种心灵的默契,心灵的感应,心灵的理解。</h3><h3>有理性人的一生中,自己“反对”自己的事不少;自己改正自己错误的事不少;自己干的后悔的事也不少,何况她(他)人。因而,对伴侣不要求全责备,更多的应是自我反省与宽容。这才能伴而终老。</h3><h3>你看那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那两口子以及那个大家族里的人嗑嗑碰碰、吵吵闹闹、矛矛盾盾,但从不过分地往心里去,从不影响大局,他(她)们知道: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且,这也是社会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因而也提醒:现代年轻人不要要求十全十美,但求良好则可,人无完人啊!</h3><h3>对于伴侣,不要以为,步入一个门,从此就是一家人,可以享受伴侣的爱和付出。但她爱你,是一种责任,她付出,你必须感恩!</h3><h3>伴侣不仅是陪伴我们终生的人,更是照顾你一生的人,因此,终极一生者,唯伴侣是也。伴侣之恩不仅不能忘,余生还要不辜负,回报这份爱,你将收获更多爱。也为社会中的这个“细胞”健康产生积极作用。</h3> <h3>五、师育之恩。</h3><h3>人生除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外,还有学校之师与社会之师。学校之师与社会之师更愿意教授的是素质高的学生。学校之师给人知识,并能塑造灵魂。</h3><h3>革命烈士向警予生前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良师益友,环境于人影响甚大。因而,我们应在社会上、环境中寻找、拜学优秀的社会之师。社会之师是实践之师、能力之师、产生人生效果之师、供你求之生活之师。</h3><h3>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社会之师在社会上,在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并不少,可供你终生学习,点滴积累。而且,大多数的实践经验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这些都可供你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可见,社会之师也甚为重要。</h3><h3>因此,师育之恩绝不能忘。但德育不强者,本身“翅膀”硬了,师育之恩忘于脑后,甚或棒打师傅,这类人于舆论所不齿。</h3><h3>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表九哥、杨怀中等,都令这位伟人终生不忘,足显其美德!</h3> <h3>六、伟人之恩。</h3><h3>我们今天的大一统中华,无战火纷飞、无颠沛流离、无“东亚病夫”与“华人与狗”的鄙称,能挺直腰杆、能安居乐业、能足食丰衣、能享受现代科技的快乐,是因伟人们与前辈们的英勇奋斗所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山河一英魂的代价,是那些著名科学家舍身忘我,牺牲亲情与家庭利益的收获。</h3><h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国有强军,潜心研究核潜艇,“失踪”三十年,其母寸断肝肠地思念了三十年,并哭瞎了双眼。当母子相聚时,二人哭成泪人。后母亲召集其它儿女,叮嘱他们不要埋怨黄旭华,体现出一个伟大母亲的国家意识与情怀。</h3> <h3>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荣获世界华人终身荣誉奖。</h3> <h3>毛泽东等伟人所缔造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其智慧与高超能力,把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惨遭蹂躏(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日本侵略军的奸淫妇女,烧杀虏虐——甚至有两个日本兵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杀人比赛,他们一路杀来,每人各杀了一百多名中国人等)的中国变为当今强国,此恩极广极深极远。因而,我们也不能忘记伟人们与先辈们的浴血奋战,血洒疆场而赢来今天的美好。</h3><h3>毛泽东的一句“战争的伟力藏于民众之中”,集“人民万岁”的磅礴力量而面对强敌,所向披靡,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集“为人民服务”而收心于党,才有了《党啊!亲爱的妈妈》、《唱支山歌给党听》、《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这些优美深情的感恩之歌。</h3><h3>感恩是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这些恩,都是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的。</h3><h3><br></h3> <h3>人生六大恩,恩恩惠人生。</h3><h3>德者不忘恩,报恩须践行。</h3> <h3>作者军照</h3> <h3> 作者:黎世纯</h3><h3> 2019年5月28日初稿于长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