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园,奎虚书藏——山东省老图书馆

心香一瓣

<p><b> 济南大明湖西南岸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园子,这就是遐园。遐园为清宣统元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办山东省图书馆时所建。它占地9600平方米。参照了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而建,园内有读书堂、海岳楼、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筑。建成后因景致清雅,藏书丰富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北园”之称,是典型的馆园结合式建筑。</b></p><p><b> 现在这个园子的东面为一道长廊,罗正钧所书“遐园”二字就镶嵌在长廊正中的门楣上。长廊内两排石凳相对而立,走累的游人可以在这里歇脚。长廊的北头有一小亭子,这里长年歌声不断,老年合唱团经常在这里练声。遐园内青石板铺地,假山林立,小桥流水,绿树扶风,花丛艳艳。清澈的泉水穿过园子注入大明湖内。园子的东北角有一平面石板桥,过了桥是一幢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这里原来是图书馆的阅览室,现已改为“国学讲堂”了。穿过园子正中往西走,有一红漆栏杆的小拱桥,桥的南边墙壁上刻着岳飞的“前出师表”手迹,岳飞那苍劲的草书,刻画出他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过了小拱桥,有一个红色门柱的小门楼,门楼上的白底黑字“山东省图书馆”横牌便映入眼帘。这就是遐园的西小门。</b></p><p><b> 跨过了西小门就来到了“奎虚书藏”楼了。这是一座坐西面东,平面呈山字型的小楼,楼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书库,下层为阅览室,正中的大阅览室可容纳400人读书,楼后迴廊相接。它的典藏包括书籍、金石古物、书画碑帖等。由著名的教育家傅增湘书写的“奎虚书藏”四字纂刻在楼的顶部,为齐鲁书藏之意。这是一座红砖红瓦的小楼,楼的东墙上爬满了攀缘植物,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在空间上与遐园融为一体。</b></p><p><b> 1909年即清宣统元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办山东省图书馆,所建遐园,到1916年藏书已达13万卷。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时,日军炮火轰炸城区,遐园的藏书和文物损失惨重,事后图书馆曾以被炸残书设架在阅览室展示,适逢大雨连绵,房屋塌毁渗漏,书籍、标本、仪器损毁不计其数。</b></p><p><b> 1929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任命著名学者王献唐为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上任后即着手修订馆章,清点馆藏,购置新书。并于1934年由山东省政府拨款5万元,新建藏书楼“奎虚书藏”。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使山东省图书馆迎来一段事业上的辉煌时期。</b></p><p><b> 抗战时期,为使珍贵典藏免遭涂炭,王献唐与屈万里选善本及金石书籍装箱,分三批运至山东曲阜孔德成神宫府内。又从中选珍贵典籍运至四川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保存。至1950年保存在这两地的珍贵文物才完好地运回故里。</b></p><p><b> 1945年12月27日,日本向山东人民投降。投降仪式就在“奎虚书藏”一楼大厅举行。“奎虚书藏”一度成为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大礼堂。战区副司令李延年代表总司令何应钦接受日军投降。并挥手书写了“我武维扬”的匾额。如今这块匾额仍存放在一楼大厅里。</b></p><p><b> 1958年遐园划归为大明湖公园。</b></p><p><b> 2002年,山东省图书馆新馆开馆,老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的老图书馆只保留了“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和“国学讲堂”。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矗立在大明湖岸边的“奎虚书藏”小红楼依然完好无恙,只是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比有些狭小。这座小红楼见证了山东省的百年图书史。当你沿着湖边漫步,听着大明湖的波涛声,欣赏了岸边的美丽景色,走进这座老图书馆,静下心来,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那正是一种享受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