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徐师”情缘——写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

封侯虎

<h3>● 张振华 </h3><h3> </h3><h3> “徐师”,是我的母校,她的全称叫“徐州师范学校”,那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在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和激情,在这里我学到了教书与育人的本领。如今我从母校毕业已有二十余载,母校从当初全国最小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成为五年一贯制的高等师范学校,我也从一个普通的教学新手,成长为一名省特级教师。回望成长之路,深感与母校多年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我困惑彷徨之时,总能感受到母校的谆谆教导,我与母校结下了不解之源。每次回到母校时,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回想在母校读书时的幸福光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h3> <h3>一、虚心实力</h3><h3>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大人们总是在田间不停的劳作,一年中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生活的贫困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哥哥和姐姐们都辍学参加劳动了,那时我成了家里人唯一的希望,父母期望我能用读书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h3><h3>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不负众望,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我主动放弃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毅然报考了中师。读师范国家有生活补贴,上师范为的是不用家里再花钱,还能为家里节省一份粮食。1988年我以徐州市文化课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徐州师范学校。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我,选取了美术教育专业,我知道这是一所名校,我渴望在这里能学到赖以生存的真本领。</h3><h3>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全新的,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依然高涨,至今还记忆犹新,回味悠长。</h3><h3>当时学校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几乎和大学的课程没什么两样,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手工样样都有。一周两天的美术专业训练课时同学们感到不够用,大家就自觉地充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画室里通常是灯火通明,一片寂静。熄灯时间到了,每次都有值班的老师前来催促多次,大家仍然不愿离去。有时等到宿管员休息了,同学们又悄悄地溜回画室,拉上窗帘继续创作。</h3><h3>记得有一次,蔡葵老校长值晚班,他悄悄地从宿舍尾随我们几个来到画室,不知过了多久,他轻轻的敲门声着实吓了我们一大跳,坐在门边的王训波同学立即关灭了电灯。画室外面响起了蔡校长亲切的声音:“开门吧,我知道你们在里面画画。”于是我拉灯,开门,大家显得局促不安。蔡校长亲切地说:“天太晚了,快回宿舍休息吧,不要影响明天上课。你们刻苦努力的精神值得赞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要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你们能脚踏实地,明天的你们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是师长用关爱点燃了我们求知的热情。</h3><h3>“虚心实力”是母校的校训,它时刻鞭策着我们,永不停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精神,让一届届的莘莘学子受益终生。</h3> <h3>二、怀揣梦想</h3><h3>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就像弹指一挥间。1991年我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贫困,我放弃了考大学深造的机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和对家乡的热爱,来到沛县实验小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来到了孩子们中间,那年我19岁。</h3><h3>年轻人的天空总是那么明朗,我认认真真的当着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浑身总是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孩子们们的干劲儿被我的激情引燃,可是,我有时也感到困惑和彷徨。</h3><h3>九十年代初的农村美术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画画、课本上欣赏、图画簿上做作业,仅有的几堂手工课也只是形同虚设。由于农村实际状况的制约,手工课很难实施,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画画简笔画。有的学校由于美术师资缺乏,美术课也不能正常开设,这很是常见。</h3><h3>当时的美术教材,是人教版试验教材,没有教学参考书。为了上好课,我就向语文教师学习,借鉴他们上课的经验进行美术教学,并大胆改革美术教法,孩子们很喜欢上我的课。</h3><h3>那时音乐、体育、美术课被当作副课,语文、数学是主课。特别是临近考试的那一段时间,学校让音、体、美课给语文、数学课开绿灯,我的课就被他们堂而皇之地要走了,那时的我几乎无课可上。学生们只要看到我就问:张老师,你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课?那眼神中的期待让我不知所措,为了不让他们太失望,我更加珍惜上课的时间,精心设计每一堂课。</h3><h3>毕业一年后的金秋,同学们相约到母校聚会。又见到和蔼可亲的老师和意气风发的同学,大家欢快无比。记得当时分管教学的张兴朝校长接待了我们,他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料峭的春寒也被火热的心融解了。张校长特别询问在县区工作的情况,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我们把自己的教学感受向师长一一汇报,并提出心中的困惑:我们的视野太狭窄了,如何改变滞后的现状?。</h3><h3>张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首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努力成为教学中的行家里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困难只是暂时的,机会总是会有的。”</h3><h3>听了张校长的赞许和鼓励,一个信念在我心底升腾——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h3> <h3>三、专业追求</h3><h3>1993年的4月,徐州市及六县举行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在同年级的不同班级试讲过多次,教案修改了十多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后来我获得了全市评优课的一等奖。</h3><h3>徐州市教研室的美术教研员刘仁乎老师打电话通知我参加省教育厅举行的“江苏省首届青年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我听了激动万分,半信半疑地追问刘老师:“这是真的吗?”刘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当然是真的,你一定要认真比赛,争取优异的成绩,你代表的是整个徐州地区。”</h3><h3>刘老师特意坐汽车来到沛县指导我备课。那天,下着雨,刘老师从汽车站一路走到实小,看到他老人家两脚的泥泞,我感动极了。他细致地分析要比赛的教材,提醒我每个环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讨论如何应对。一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临走前他还特别嘱咐我:“上课要沉稳,在才艺展示方面,你要仔细地斟酌。”刘老师的谆谆教导给我的激励终身难忘。</h3><h3>参加比赛的是来自十一个大市的优秀选手,我是唯一的男教师。年轻的女教师们个个活泼开朗,朝气蓬勃,没有一点比赛的紧张气氛,大家注重的是比赛过程中的交流和碰撞。在才艺展示时,我的表现让所有人吃了一惊:我飞针走线,两个小时内缝出了三只憨态可掬的布老虎。</h3><h3>做布老虎是我的家传,这是母亲手把手的教给我的才艺。然而,我知道由于时间短,那“布老虎”不算精制,只不过因为很少有人能见到民间布老虎的制作过程,一个青年男教师穿针引线做针线活,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比赛结束,我获得了省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才艺表演一等奖的好成绩,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记者还采访了我,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有了把家传布老虎传承下去的想法。</h3><h3>回到徐州后,我把比赛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老师,刘老师欣喜地说:“还是徐师的学生‘管打’,我没看错你。你还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你的想法很好,县区条件是差一些,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h3><h3>随后的日子里,我多次参加省、市县优质课评比获奖。</h3><h3>“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的心中再次升腾起热热的期望!</h3> <p class="ql-block">四、且行且思</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的一天,我给孩子们上《民间玩具》欣赏课时,我特意做了一个布老虎,同时我让他们也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探讨,孩子们却喜欢上了我自己做的布老虎,下课后也好奇的跟着我,问这问那。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渴求。于是我开始思索,难道不能教孩子们亲手做吗?教学方法能不能改革呢?农村地区有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能不能吸取其中的艺术精华用于教学中?农村儿童美术教学能不能与当地民族艺术相结合呢?</p><p class="ql-block">1995年3月,我在所带的四(2)班进行了美术教学改革的尝试。首先成立布老虎课外美术兴趣小组,利用星期天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当地风俗和民间艺术作品,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生的创作中去。</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开始思考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家传布老虎,并引发出了新的美术教学理念: 让“布老虎”走近孩子,走进课堂。</p><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我的布老虎教学扩展到学校整个四年级,在每周五下午的科技课时间进行,后来又扩展到了中高年级实施。</p><p class="ql-block">每周五下午的两节课,是“布老虎”的制作时间,没有教材,我自己动手编写;没有助手,我请出教语文的妻子。针对不同年级制订不同课程。我把布老虎制作过程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通过背投彩电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则 4个人一组共同制作布老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制作,这小小的布老虎带来的收获远超出我的想象。 </p><p class="ql-block">从电脑制图、购买制作工具和原料到布置制作室,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带着希望而来,揣着收获而归。</p><p class="ql-block">2003年我担任沛县实验小学副校长,仍然没有中断我的布老虎进课堂实践。</p><p class="ql-block">直到2004年的一天,母校开展对优秀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母校的张逢成老师一行来到了沛县,我再一次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教学情况,师生汇聚一堂,畅所欲言。母校领导的一次沛县之行更坚定了我对美术教学改革探索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2004年秋,我作为年轻的小学副校长被市教育局选派去苏南名校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挂职锻炼。在无锡挂职的一年里,我更加意识到要读书学习,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我边挂职边学习,慢慢提升自己的学养。</p><p class="ql-block">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苏南名校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和方法。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苏北与苏南教育的不同。我写了10万字的挂职考察报告,回到家乡以后,我的调查报告《感悟无锡 解读教育》,引起很大的反响。沛县掀起了向苏南名校学习的热潮。随后在教育局的组织下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也赴苏南进行参观学习。 </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一年,沛县教育局党委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让特级教师引领我县骨干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与特级教师结对子。在“拜师活动”启动仪式上。我看到许多语文、数学学科的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们零距离对话,研讨教学,我心里羡慕不已。音体美学科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隆重的研讨活动呢?</p><p class="ql-block">这次师徒结对活动中,母校的张兴朝校长被沛县聘为指导老师。张兴朝校长是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全国知名校长,他的思想理念很具有前瞻性,他是一个浑身冒着书卷气的校长。</p><p class="ql-block">在研讨课活动上,张校长对执教老师的评价切中肯綮、有的放矢,令与会人员豁然开朗、心悦诚服,会场里掌声雷动。</p><p class="ql-block">虽然是一节数学研讨课,张校长的讲话却让我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领悟。我心里默默地想:什么时候我有机会与大师对话呢?在茶歇的间隙,我向张校长请教几个问题,他和蔼地对我说:“不同学科也有相通之处,你要多读点书。”</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工作之余,我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我读苏霍姆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和崇高;我读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学说》,体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和伟大;我读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心中升腾着敬仰和崇拜;我读哲学,尝试着深度思考;我读历史,积淀着文化底蕴……</p> <h3>五、耕耘的歌者 </h3><h3>记得那是2002年2月28日,一个改变我思想的日子。在徐州市教育学会王兴举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的《民间玩具“布老虎”教学研究》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这时我的布老虎进课堂已整整8年,从来也没想到它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实际上我已经做了8年的研究,那只是一个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2004年我还特地买了电脑、数码相机,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题实验!从课堂教学走向课题研究,再从课题研究走向课程开发,历时十多年,且歌且行,亦作亦述。</h3><h3>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惑,我多次给张兴朝校长发邮件,他总是及时回复解答,化解了我心中许多的疑惑。一个教育专家高尚的情怀令我感动不已。</h3><h3>有时在交流课题研究问题时,张校长还会关切地问我:“你最近又读了什么书?”他简单的问话对我的影响和促进很大。我深深懂得教育科研需要理论支撑,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博览群书。</h3><h3>为做好进一步的研究。2006年初,在课题实验的基础上我又申报了《以布老虎为例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中作用的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开始了我的第二轮实验。这一年我被调到沛县体育中学任副校长,课题研究也扩展到了中学。</h3><h3>2006年下半年,我开始尝试把布老虎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申报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布老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中央电教馆正式批准立项,又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重点进行布老虎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并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相关研究论文。</h3><h3>2008年我的课题《布老虎民间美术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实践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 青年课题。</h3><h3>就在这一年,我被省政府授予了“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的荣誉。2010年4月17日,我被母校徐州高等师范学校邀请参加“探访校友成功之路、领略特级教师风采”活动。32位特级教师校友回访母校,与师长们欢聚在美丽的校园,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启动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倪正华主持,张兴朝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对特级教师校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我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内心激动不已。</h3><h3>母校向32位特级教师校友颁发了“成长导师”聘书,我被聘为母校美术专业班的导师。随后,特级教师校友与师生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校史馆。与大师们同行,我感到自豪。身边缓步前行的是张庆、于永正等学长。</h3><h3>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h3><h3>2010年,从最初的尝试实践上升到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过来。随着研究逐渐深入,我还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1年我又被选入“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工程”。一路走来,有欢笑,也有泪水,更有回味悠长的甘甜。多年来我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执著地往前奔跑,再奔跑。</h3><h3>在我的带动下,我的爱人朱桂金也成长为一名省特级教师。我们共同研究的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课题《基于“小人书图画读物”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成果喜获了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h3><h3>人的境界取决于他的视野,当我们的学习能力越强,当我们的欣赏水平越高,当我们的活动半径越长,我们完善自己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我们心中有梦,只要信念依然,我们完全可以豪情纵歌。</h3><h3>感谢母校——她是我生命的林子,根植其中,志存高远,潜心静修,生命才会开花结果。今天,母校已经110岁了,110年的风雨历程里,她在我心里依然年轻、美丽、温馨。</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作者:徐州师范学校88级91届美术班毕业生)</span></h3>

布老虎

母校

特级教师

美术

教学

课题

校长

教育

沛县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