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族的汪山土库——久远辉煌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往昔的辉煌虽已远去,但那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记,却永不磨灭。</p> <p class="ql-block">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中国家族史中的丰碑一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家族史中,汪山土库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家族的荣耀。它不仅见证了程氏家族的兴衰,更成为了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六年,道光皇帝为表彰“逢寿公”程楷,特颁旨赐匾:“操修淳笃,矩范严明;术在诗书,克启趋庭之训;业恢堂构,实开作室之模。”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嘉奖,更是对整个家族精神风貌的高度肯定。</p> <p class="ql-block"> 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这里珍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往昔的辉煌与记忆,见证着程氏家族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称号不仅是对汪山土库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传承意义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1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首页头条位置推出第86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江西南昌汪山土库:操修淳笃 矩范严明》,专题报道了以忠、孝、廉、节为精髓的汪山土库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这不仅是对程氏家族家风家训的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汪氏后人汪天行厅长的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氏先人别大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重水复欲断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地依稀回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库房不知在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途忽至徽卅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发孕育好儿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世英名传千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妙家风万年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更寄托了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筚路蓝缕与积善重教的“鸭太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00多年前,汪山程氏始祖徽州客程玉琭初到此地,见梅岭山脉绵延不绝,山水相依,遂决定在此定居。他与夫人鲁氏辛勤耕耘,围湖造田,以力穑起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几乎毁了他们的希望。但程玉琭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灵机一动,通过养鸭致富。他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常常在寒冬腊月为邻里提供帮助,被尊称为“鸭太公”。这种积善行德的精神,为后世子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大塘程氏璀璨夺目的人才星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程氏家族在汪山土库聚族而居,历经百年,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就出了21名举人、7名进士,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辉煌。程氏家族不仅在官场有所建树,更在教育、音乐等领域有所贡献,如著名音乐教育家程楙筠等,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家族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一门三督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程矞采</span>(1783-1858年),谱名新胜,字蔼初,号晴峰。他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及第,后历任礼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为江苏巡抚,后改任山东巡抚、广东巡抚等职。在广东任职期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积极修筑虎门炮台,加强军事防御,为国家的安定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担任过漕运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为国家的发展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程焕采</span>(1787-1859年),谱名新瞳,字晓初,号霁亭,程矞采胞弟。他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湖南衡州府知府,任上兴利除弊,政绩斐然。后历任湖北盐法道、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为地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程楙采(</span>1789-1843年),谱名新曦,字曜初,号憩棠,程矞采堂弟。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甘肃凉州知府、陕西凤翔府知府、代理西安府知府、代理山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任上曾治水修堤、抢险救灾,深受百姓爱戴。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任安徽巡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因操劳过度,未到浙江赴任,病逝于安徽巡抚衙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程天放</span>(1899—1967),江西新建大塘乡人,系湖广总督程矞采曾孙。191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就读的程天放是五四运动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毕业后,赴多伦多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30年代理安徽省主席,首任驻德大使(1935-1938),中央宣传部长,教育部长。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的教育和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程懋筠</span>(1900年-1957年7月31日),江西新建大塘乡人,毕业于东京音乐学院,著名音乐家。出身官宦世家的他,自幼热爱音乐,在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院深造,专攻小提琴,后留学日本,主修声乐,两年后兼修作曲。他的代表作有《国立中央大学校歌》《中华民国国歌》等,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程介一,</span>原名懋增,1914年生于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乡。他七八岁时到北京读书,后考入辅仁大学,攻读外国文学。青年时代接受进步思想,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辅仁大学地下党组织第二任支部书记。1937年回南昌,在吉安做统战工作。1938年调到安徽从事革命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某炮团政委,1952年回国。1954年从部队转业到安徽省任该省机械工业厅厅长。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家族的家规家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四、恢宏伟绝的建筑群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半个世纪,同治年间(1851年前后)建成主体。这座建筑群落将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廷建筑完美结合,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整座土库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3间房,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四周青砖围墙4米多高,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这里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家族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沉淀厚重的家训家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鸭太公”在开疆拓土中留下了淳朴的家风家教;随着家族兴旺发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