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诗经里的一场活动,不得不对《诗》方面的知识进行恶补,当兵时候在部队学了一句话叫临阵磨枪,不亮也光。</h3> <h3> 及至活动过后,却有些欲罢不能,和《诗》杠上了。《诗》中作品是那么的贴近生活,我所想表达的,几乎被它说完了。内容也十分广泛,像一轴巨幅画卷,把远古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惟妙惟肖的刻画其中。当然最出彩的还是那些泡妞诗,如《蒹葭》、《关雎》等;还有骗老婆诗《出其东门》,我出门在外,老婆你就放心,“有女如云,匪我思存”我的心里,就你一人。遗憾的是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诗》呢,到如今却是有锅盔没牙了。</h3> <h3> 《诗》的地理范围也很广,十五国风中的“国”指的就是地区、地域,其中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等地。而《诗》的源头无疑就是咱陕西,不读《诗》,便不知咱的家乡曾经有多美。</h3> <h3> 什么叫“出口成章”?《诗》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就像现在有的人在交谈中,放一两句洋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出国留学一样。那个时候你不能以“诗”句应对,就是没文化的表现。出口成“诗”,便成了身份的标识。</h3> <h3> 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更是常见。他们所引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实用价值,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诗》被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但庄子所谓的经,仅仅是书籍的意思。汉代独尊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于是《诗》、《书》、《礼》、《易》、《春秋》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h3> <h3> 自秦代的文化大革命以后,《诗》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韩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其经典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