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风乍起

张传桂

<p class="ql-block">29军大操场。</p> <p class="ql-block">1975年的春节,我是回山东老家过的。假满归队,在南门岗下汽车以后,我看到军部大操场上新增了一排大字标语:“全体动员,扎扎实实抓好部队的教育训练。”每面字牌有一米见方,白漆底,红漆字,以主席台为中央,雁展翅一般伸向两方。蓦然间,我似乎觉得扑面而来的春风强劲而又温馨,让人浑身酥融融的,犹如浅醉微熏。</p><p class="ql-block">我预感到部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路走回政治部宿舍,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原本多处失修的柏油路面,已经修补一新。公路两侧的木麻黄,剪除了低乱散枝,根部一律用石灰水刷得雪白雪白。放眼望去,两道齐刷刷的白线向前沿伸,仿佛将前方的天空也渲染得亮丽了许多。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到直工处上班后才知道,部队上下正在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军队要整顿”的重要讲话精神。1975年1月5日,邓小平同志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月25日在总参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恢复优良传统,要提高党性,消除派性,要加强纪律性。这,就是让我感觉到春风扑面,满目皆新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我们新闻报道组的学习,由新闻干事尹德甲主持。在讨论会上,同志们例举了大量事实,慷慨激昂,说明军队要整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部队已经多年不提教育训练的口号了,许多情况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管理松散,纪律性差,训练计划不落实,有的甚至没有训练计划。有的部队搞步炮协同训练时,炮弹落在冲锋的步兵队形中,造成重大亡人事故。天天搞生产,许多部队的战士,当兵三年摸不到枪。有位江西籍新兵给军首长写信说:他入伍以后就拉到福清农场种水稻,早知道来部队天天种地,还不如让他爷爷来当兵。归结到一句话,军队再不整顿,有状况拉都拉不出去,强拉出去也是吃败仗。我也讲了不少,却没好意思联系实际,讲自己当兵多年还不会打枪的事情。我当兵后总共打过两次枪。第一次是手枪,就瞄过一次靶,然后每人三发子弹,我打中一发。到大学里以后,参加过一次北大组织的民兵射击训练。这是我第二次打枪,但却是第一次用步枪,而且还是日本三八式梅花大盖枪。因为从未用步枪练过瞄靶,趴在地上两手一端枪,心里直紧张,三枪打完,居然还中了一发,总算是让自己在地方来的学员跟前保住了点面子。</p> <p class="ql-block">部队战术动作训练照片。</p> <p class="ql-block">全体动员,扎扎实实抓好部队的教有训练。动员令一下,各部队立时就动了起来。军部驻地后卓,85师驻地三山,以及西天尾,涵江一带,开训的部队拉动频繁,气氛紧张而又热烈。各部队的训练课目,以提高单兵素质及班、排、连战术为主,突出强调训练“三打”,即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其中,又以打坦克更为重要,投入训练时间更多。我曾经到工兵分队反坦克训练现场观摩采访过,工兵分队的训练科目,以《步兵反坦克技术教范》为教材,结合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反坦克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捆绑炸药包,训练战士们捆绑炸药包的速度和质量;如埋设反坦克地雷,利用大面积的雷区,阻挡敌坦克的进攻;如设置反坦克火障,在敌坦克必经之地挖掘壕沟,内置汽油等易燃物,待到敌坦克临近时,点燃汽油,造成火障;如挖掘反坦克壕沟,在敌坦克必经之地,按照一定的宽度深度挖掘壕沟,使其上宽下窄呈锥状,敌坦克陷入壕沟即动弹不得。尤其是军工兵营自己研制的火箭布雷,让人眼界大开。即用细绳索将反坦克地雷串起来,置入火箭弹内,将其发射布撒至敌坦克必经之地,迟滞敌坦克的行动。</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步兵分队的反坦克训练,遇到了一个难题,福州军区没有坦克分队,步兵训练反坦克没有靶车。原来28军编有一个坦克团,驻地晋江,那是福州军区唯一的坦克部队。1969年底,这个坦克团随28军调防去了山西。因此,部队要训练反坦克,只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木板制作成坦克炮塔形状,固定在吉普车两侧,用作步兵反坦克训练。不久,传来一个好消息,说是在福州军区军械修理所,有一辆老旧的坦克,已经卧趴了好些年。军司令部首长如获至宝,立即请军区修理所将这辆坦克修起来,虽然不能用于实战,但可以作为靶车,用于反坦克训练。</p> <p class="ql-block">部队开展反坦克训练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5年冬季,军里为了检验部队教育训练的成果,将教育训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决定在泉州湾的将军山举行一次抗敌登陆实兵大演习。处领导向我们一吹风,我就感到有点憋气,怎么又是抗登陆?1970年3月,我曾参加过29军组建后的第一次合成军大演习,战役方向也是将军山,战役设想也是抗登陆。老是抗登陆,到时怎么登陆台湾?于是,我便试探着问处领导:“怎么不搞渡海登陆演习?”我们处长李文生是胶东人,性格豪爽而又幽默,爱开玩笑。他哈哈一笑说:“还登陆呢!目前部队的素质,装备,战役战术思想,都不具备登陆作战的条件。经过这半年的教育训练,能够拉得出去,冲得上去,就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已经多年没搞大规模的三军合同实兵演习了,又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整顿以后,在东南沿海举行的一次针对台湾的大演习,总部首长和军区首长都十分重视,亲临29军检查演习准备情况,听取战役,战斗,战术思想汇报。一时间,荔枝林中军车出出进进,军用直升机频频在大操场上起降,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尖啸声,给人一种如临战场的感觉。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与焦急等待中,战役动员令终于下达,部队开始从各自的驻地向指定的集结地域开进。铁路输送的,摩托化开进的,徒步行军的,从闽北到闽中,从江西到福建,空中,海上,陆地,各类飞机,各种舰艇,各式火炮,汇聚成一股强烈的战争气氛,让军人们热血沸腾,豪情倍增。</p><p class="ql-block">我们报道组分两拨行动,尹干事他们先行随军前指开进,我于两天后随工兵营运送炸药的车队赶往将军山。我的化学知识有限,对炸药的性能了解也不多。平时处里搞生产种冬瓜,种西葫芦,种辣椒茄子,我们有时会打电话让工兵营送几箱硝氨炸药来,当化肥往地里撒,那劲很猛,很管用。可是,当我爬上装满炸药的大卡车时,想想屁股下坐的是几吨烈性炸药,心里便没了拿炸药当化肥撒时那种轻松感。同车的战士大概担心我紧张,说:这些都是梯恩梯,黄色炸药,威力大,可离了雷管不会爆炸。听他这么一说,我心中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将军山。</p> <p class="ql-block">将军山终于到了。五年后重返将军山,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在我29军的作战区域内,从闽中向北至浙江,向西到江西,群峰巍峨,山岭相连,将军山既不算高,也不算险,但它在作战挂图和沙盘上的标志却极为明显。那面牢牢地标在将军山位置上的红色三角旗,是军首长战役设想及作战思虑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军指战员信心与勇气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将军山位于晋江县磁灶镇苏垵村,原名苏垵山,因抗倭名将俞大猷去世后葬于这里,该山因他得名“将军山”。俞大猷是福建泉州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戎马生涯四十七年,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明万历八年,俞大猷逝世于家乡,葬在磁灶镇苏垵山上,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从此改称苏垵山为“将军山”。</p><p class="ql-block">将军山,确实像一位立马横刀的将军,牢牢地把守着泉州湾。泉州湾属丘陵状海岸,地势起伏,山丘连绵,山与山之间地势较为平缓。其海岸线曲折,港湾,岙口较多,滩头底质较硬,便于敌登陆和机动,是我29军重点设防地区。将军山离海岸大约有两公里,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头。控制住将军山,就能俯视控制整个作战区域。演习的战役设想是,在突遇敌军登陆时,我前沿守备部队以将军山主阵地为依托,利用一切兵力兵器,阻击和迟滞登陆之敌的进攻,待增援的野战部队赶到后展开反击,将登陆之敌消灭于滩头水际。</p><p class="ql-block">将军山,英雄的山,我29军将士利兵秣马,等待你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29军卫生所医护人员正在开展战场救治包扎训练。左起:吕晖,徐祖兴,吴良华,胡玉芝。</p> <p class="ql-block">此文原载本人作品集《登高望太平》,海风出版社,1999年出版,2019年5月22日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