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永:一只破碗成就的美好人生——广丰优秀青年企业家徐庆永的创业史

娟子

<h3>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自己做主。</h3><h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 凌鹭)13岁那年,徐庆永的父亲因病早逝,致使本来就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但生活的贫困对年幼的他并没有太多深刻的记忆,而一次人格的侮辱却给小小的徐庆永埋下了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伤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下了一块永难磨灭的伤疤。</h3><h3>在父亲逝世后不久,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过生日,小徐庆永代表家人去祝贺。吃中饭时,他拿了一只有裂缝的碗去盛饭,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发现碗底有灰就习惯性地用衣角去擦,哪知碗突然就一分为二了,一半在手上,另一半就“当”的一声掉在地上,惊得所有的客人都被回过头来了朝他投来鄙夷的眼光。闻讯赶来的主人——父亲生前的朋友,看到这一幕,“砸我饭碗?”立刻怒火中烧,并奚落道:“死了父亲,没有父母教的东西,连吃饭都要抢,把碗都抢破了!”</h3><h3>手里拿着另一半碗,这突如其来的辱骂,让从小就有很强自尊心的徐庆永伤心地哭了,无论他怎么解释,引来的只是一阵阵嘲笑。卑微的出身带来自己的莫名的屈辱,让徐庆永倍感世态的炎凉冷暖。那时,他发誓,无论以后的道路多么艰难,自己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最起码要比父亲的朋友的儿子们活更风光,更精彩!</h3><h3>从此,无论生活何其困苦,工作何其艰辛,徐庆永在内心深处一直就以父亲的朋友的话为鉴,那只一分为二的破碗像一根无形的鞭子一样,时刻激励自己,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坷,路就在脚下。</h3><h3>但是,初见徐庆永,44岁的他看起来并没有像一般企业老板一样老成、盛气凌人,穿着休闲,阳光,帅气,根本看不出来是吃过千辛万苦的农家子弟,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更是滔滔不绝。</h3><h3>他打趣地说:“我可是‘老江湖’了,小学还没念完,就辍学在家放牛、打柴、种田、挖地。为了能赚钱养家糊口,15岁就隐瞒年龄,外出打工,学过木工,扛过水泥,搬过砖块,修过铁路,上山种树,下田耕耘......年轻时,有的是力气,哪样赚钱就做哪样,这是我最初的生活准则。”</h3><h3>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一身的力气,在厦门,徐庆永一天搬运60-70吨水泥,能赚到6.5元,只要天气好,一个月下来收入客观,比起内地的工薪阶层高出太多了。</h3><h3>如今回忆起来早年往事,乐观的徐庆永依然有些沾沾自喜,侃侃而谈。</h3><h3>但徐庆永绝不是一个只懂得蛮干的人。</h3> <h3>一、做学徒,学技术,埋头苦干出成就</h3><h3>17岁那年的夏天,吃苦耐劳的徐庆永正热火朝天地搬运水泥时,突然一场大雨来袭,一下午的活就等于泡汤了,想想都憋屈,卖力气的活,还得靠天气,不能旱涝保收。</h3><h3>在屋檐下避雨时,徐庆永第一次为自己的工作懊恼了,看着坐在办公室里的那些白领,工作轻松,环境整洁,旱涝保收,不像自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还朝不保夕,无论收入,还是身份地位,跟那些坐办公室的白领完全是天壤之别。</h3><h3>奈何自己文化水平低,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已先入为主,紧紧地束缚着徐庆永改变命运的理想。举头仰望白净的窗玻璃,他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奈和悲哀。</h3><h3>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体面地活着!</h3><h3>那天,徐庆永突然之间有种醍醐灌顶的顿悟,自己文化水平低,但并不代表自己笨啊,17岁,岁月青葱,本来就是一个大好的学习年龄,学技术,当白领,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h3><h3>第二天,徐庆永就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沿海地区的“高薪”,而回到落后的内地小城——德兴,通过亲戚介绍,他进了德兴五金厂当起学徒。</h3><h3>在家人不理解的疑惑中,在工友们诧异的眼神里,徐庆永从最基础的车工学起,然后钳工、刨工、电工,甚至是高深的机械制图,他也学的认真刻苦、有模有样。自己文化基础薄弱,但徐庆永却深深懂得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别人每天学8小时,他每天学16小时。在短短的两年的内,他硬是学完了厂里的全部技术活,深得师傅们的喜爱、厂领导的欣赏、同事的信赖,工资也从0元涨到一般技术工的160元。</h3><h3>在回忆那段艰苦的学徒生涯,虽然仅仅是短暂的2年,但吃过的苦却历历在目。最累的时候,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站着都可以睡着。但徐庆永从未被这些困难吓倒过,后悔过,相对于那只该死的“破碗”所带来的屈辱,这些工作的艰辛算什么呢?磨砺,只是生活给予有志者的一种变相的馈赠,想想自己的家境,想想渐渐老去的母亲,他的坚持和隐忍就是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宝贵财富。</h3> <h3>二、刻苦学习,迎来人生的转机</h3><h3>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h3><h3>1993年,德兴五金厂与上海一家公司联营,新成立一家沪德铜制品厂,专门生产圆珠笔头。因为技术全面、精湛,徐庆永被委以重任,派他去担任新厂的技术员,专职机修。新的岗位,意味着徐庆永由一个零时工一下就变身为了正式工,但这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预示着他一生事业的开始。</h3><h3>身份的转变和地位的提升,似乎一下子实现2年前飘在外地的梦想,但对徐庆永来说,最大的意义是让他突然之间找回了丢失多年的自信。但徐庆永并没有沾沾自喜,面对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机制,他必须要更加的努力去适应,才能回报亲人的重望和领导的信任。</h3><h3>生活似乎就这么一如既往地过着,事业似乎就这么一帆风顺地前行,青春似乎就这么在平静的岁月里渐行渐远。</h3><h3>活到老学到老。但在学习的道路上,徐庆永一直就秉承自己名字的内涵:庆幸自己,永不知足。</h3><h3>在新厂开办之初,出于技术的匮乏,当时厂里每月以800元的高薪从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请来师傅指导工作,从冷墩到打眼,从光头到三冲,厂里分别聘请了四个师傅,工资高,待遇好,完全超乎了徐庆永想象。想想自己每月才160元的工资,同样是做技术活,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h3><h3>暗暗的,徐庆永跟自己较上了劲,他决心要学会所有上海师傅的技术。凭借自己车工、钳工、刨工的良好基础,徐庆永一个一个拜师学过去。经过一年的勤奋刻苦,徐庆永凭借自己技术的全面,如愿以偿地取代了四个上海的位置,成为了厂里的顶梁柱,职位也从技术员一跃变为了车间主任,工资也涨到了每月600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内地,这可是天文数字啊!</h3><h3>按说,徐庆永已经真真切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20岁,就在管理岗上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穿着干干净净的工作服,从事着高人一等的技术活,完完全全过上了技术工的体面生活了。但是勇于进取的人总会时时刻刻在平凡中挑战自己,是进步,还是原地踏步,狭路相逢勇者胜。</h3> <h3>三、勤奋精进,大展宏图创大业</h3><h3>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徐庆永转战到了浙江义乌的一家制笔厂,不甘平庸,不甘寂寞他毅然放弃了安稳而富足的内地生活。</h3><h3>这是一家刚刚成立的大型制笔厂,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进口新设备,但没有人懂得安装调试,技术上的欠缺让他们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情急之下,通过朋友的介绍,他们请到了徐庆永去。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悉心的钻研,年轻的徐庆永,手到擒来,只用了2天时间就全部搞定。崭新的设备终于成功运转了起来,机械的轰鸣让老板喜上眉梢,立马大大方方给了徐庆永一个千元的大红包,并主动抛来橄榄枝,希望栽下梧桐树能引得凤凰来。</h3><h3>再次来到工业发达地区,让徐庆永欣喜的并不是这份丰厚的大红包,而是发达地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他完全耳目一新。</h3><h3>回到原单位后,年轻的徐庆永再也坐不住了,学无止境,术有专攻。他要寻求更好的机遇,站在更高的平台,锻铸更加完善的自己。</h3><h3>第二年,该厂以2200元的高薪聘请到了徐庆永。</h3><h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达地区高新的生产环境,完全打开了徐庆永的眼界,激活了他沉潜多年的创业智慧和雄心。</h3><h3>两年后,积极精进的徐庆永把公司打理得井然有序,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10机械设备扩大到200多台,月薪也是水涨船高到5000元。但此时的徐庆永并未沉浸在工薪的激增上,因为创业的星星之火已开始在他心底被悄悄点燃,只待时机成熟的那天厚积薄发。</h3><h3>1997年,在那个电脑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连许多大型的生产企业都没有一台,徐庆永竟然私自花8600元买了一台浪潮电脑,学起了当时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CAD。这一举动甚至连他当时的老板都感觉诧异、不能理解,一个打工仔花这么多钱买一台电脑,他到底想干什么?</h3><h3>树挪死,人挪活。4年后,徐庆永再次被温州一家制笔厂以月薪10000元挖走,聘请他担当起了全厂的技术总监。在温州,他依然延续一直以来的敬业精神,让这家公司从零开始,发展后来300多台生产设备的大厂,成为国内制笔业的龙头老大。</h3><h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十多年的打拼,良好的声誉让徐庆永的事业积累起深厚的人脉。</h3> <h3>四、返乡创业,前进路上霞光满天</h3><h3>2003年,29岁的徐庆永,在打工14年后,终于跨出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步。</h3><h3>在家乡广丰优惠的招商政策的召感之下,在当时深圳市文具厂领军人物——台湾客商——林春宗的力邀之下,当年5月,江西永智制笔厂落户广丰大南镇。</h3><h3>在创业之初,徐庆永就牢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并提出了“专业、敬业、质量第一”的办厂理念牢。他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产品不仅价格优越,质量更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创业至今,厂里从来没有过一名销售员,但横空出世的永智制笔厂的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得到了广大用户认可,树立了质量上乘的口碑。一时间,永智制笔厂可谓是门庭若市,产品供不应求,往往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要货,而且还必须排队等候。</h3><h3>经过3年的努力,永智制笔的生产规模就由创业时的17台机械设备猛增到235台,笔头年产量从8000万增加到8个亿。别人做不了的高质量的笔头都会找到了徐庆永,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永智制笔厂不仅在国内制笔行业站稳了脚跟,也成功打开了越南和台湾等国际市场。</h3><h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3><h3>考虑到当时国内圆珠笔头加工,90%以上的企业都在使用中国传统的笔头加工工艺和传统的设备。一个成品笔头,分别用4台不同的设备和工序加工而成,精度不高,只适用于中低端的圆珠笔,但是近些年出现了新品种,比如中性圆珠笔、中油圆珠笔、宝珠签字笔等,再用这种传统的设备加工的笔头,已经达不到标准。</h3><h3>而国际领先的二十四工位笔头加工机,一台设备一次性加工成品笔头,加工精度高,质量绝对优质,用于中性圆珠笔,中油圆珠笔,效果非常好。</h3><h3>国外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二十四工位笔头机,就连印度拥有的二十四工位笔头机数量远远大于中国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是中国做不出好笔的根本原因。</h3><h3>故此,在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拥有雄厚的国内生产技术的永智制笔厂毅然停用了工序多、耗时长,但价格优惠的国产设备,而以高价断然先后引进了8台瑞士米克朗公司多工位车,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好的生产工艺不仅为他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他带来像派克、得力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客户,并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h3><h3>醉翁之意不在酒。具有市场前瞻性的徐庆永,此时却有了个异想天开的决定:他要结合二者的技术自主研发生产多工位车。</h3> <h3>五、创新引领,苦尽甘来事业大放异彩</h3><h3>紧跟市场需求,把握时代命脉,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才是企业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源。</h3><h3>随着书写时代的变革,中性圆珠笔完全替代了钢笔。2010年前后,市场的瞬息万变,让徐庆永当机立断:我要想做中性圆珠笔笔头。但是当时的国产设备,质量总不理想,好的笔头都需业内老大——瑞士米克朗二十四工位车制作,只是买一台米克朗多工位车,需要350万,而且还要100万的配套设施。</h3><h3>“为什么不自己生产一台多工位车呢?”在冥思苦想之后,年轻气盛的徐庆永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当这设想一经提出,立马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劝他早早放弃这种无谓的空想,“你厂小钱少,造那个机器要用很多钱,且成功的概率很低。”</h3><h3>生牛犊不怕虎。对的,徐庆永在家人眼里就是一头牛,倔强,狠干,但凡他所决定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到底,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也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收集资料,弄清楚多工位车的加工原理,不断的考察学习,无论是业内同行“不自量力”的风凉话,还是亲戚朋友的好言规劝,反正他就是干了,而且干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点“得意忘形”。</h3><h3>但徐庆永深知,制造机器是一门综合技术,不仅要懂得机械原理,会制图、撑握公差与配合,还要懂得材料的应用和物理处理,以及检测检验等, 仅有小学文化的自己无论是技术还是精力绝对是不够的,怎么办?</h3><h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行业内没有这方面的全才,他只有借助全社会的技术精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2009年,徐庆永把厂里、家里的事情全部托付给了老婆,独自来到广州,租好房子、租办公室,并高薪聘请了二位机械设计人员组成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近千个零件,几千张图纸,和上万个技术数据,他们天天研究、分析,不放过任何一张图纸,哪怕一个数据!为确保这些数据的精准,他们必须在电脑上用三维实体配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每出一张图,都要做充分讨论、充分的验证,确保万无一失。</h3><h3>为了打开视野,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徐庆永还带领团队到处拜师学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全身心投入到国产多工位车的研发上。只要有大型的机械展会他都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要让他的团队接触到最新的设备,最高的技术,生产出国内最好多工位车。</h3><h3>2010年5月,徐庆永带领团队再次来深圳参观机械设备展会,当他看到米克朗新型的多工位车时,立刻两眼放光,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台机器本是生产光纤接头的,生产工艺类似做笔头的多工位机器。徐庆永仔细地查看每一个细节,并把结构拍了下来,一伙人围着机械设备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他们全神贯注的观察引起了这家参展公司工程师的注意,并通过翻译非常不友好地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么仔细,肯定是想仿造。但是,就算是给你们3个亿,花20年,也不一定能造的出来哦!”</h3><h3>听完这番话,徐庆永非常气愤,倍感民族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斩钉截铁地回道:“你们老外再牛也都是人,你们能做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做到!”</h3><h3>经过二年潜心钻研,图纸画齐了,徐庆永聘请来专业人员反复审核,核对无误。但好事多磨,好几家有先进加工设备的企业看到图纸要求和加工数量,他们说都以“精度要求过高,数量太少”而婉言拒绝,没人肯加工,时间耗不起,怎么办?</h3><h3>托熟人,找关系,在徐庆永的执着和爱国情操的感动下,终于有一家精度加工企业的工程师说服了自己的老板,接下了这桩吃力不讨好的单。但因多工位车精密零件需要好几家厂的多种设备同时加工,精诚合作方能完成。有的厂家一拖就半年,碰到质量不合格,要求重做的,时间拖得更长。为了梦想,为了给自己、给国家争口气,徐庆永不得不陪着笑脸到处求人。前前后后用了2年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精密零件的加工。</h3><h3>功夫不负有心人。</h3><h3>2014年10月,我国第一台在夹具、锁口、动力头和加珠四个环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工位车组装成功,并俞2015年3月份试生产笔头。经过反复测试,质量对比,产品达到了瑞士米克朗二十四位车的产品质量。而这台以米克朗多工位机为原型的国产多工位机生产成本仅仅为80万元,相比较近350万一台的米克朗多工位机,成本足足下降了80%。</h3><h3>时隔四年,在研发这种高精度、高效益的设备的同时,徐庆永心里还有一个打算:要凭自己的能力,把这种机械设备制造得更加完善,到时候米克朗公司参展到哪里,他就要把自己的机器设备拉到哪里,同台竞技,并扬眉吐气地告诉他们:“我只是中国内地的一个小工厂,仅仅花了500万,用了4年,就研发出了比你们更经济实惠、更加精密的加工设备!”</h3><h3>与此同时,善于钻研的徐庆永还成功研发铆接头、微孔芯自动排料、夹具、铜件自动送料与机械手(两样)六个环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孔笔头自动组合机。此外,他在保持笔头主体部分材料与工艺不变的前提下,辅助部分变铜质为塑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按现在我国每月生产笔头用铜400吨来计算,该技术推广后,用铜可降低到70至80吨。</h3><h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经过6年的精心研究,永智制笔厂现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成为国内制笔业的科技领先企业。</h3> <h3>六、心存感恩,回报桑梓</h3><h3>如今的永智制笔厂已跻身国内圆珠笔行业新一代龙头企业。</h3><h3>作为广丰一家永葆青春的实业代表,永智制笔厂每年可接纳本地务工人员60余人,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的就业难问题,每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增收200多万元。尤其是近年来,永智制笔厂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行“企业+扶贫”精准模式,聘请了曾成满等3户精准扶贫户到厂里做工,为他们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h3><h3>感恩社会,回报桑梓,就是当初徐庆永返乡创业的初衷。</h3><h3>而今事业上顺风顺水的徐庆永依然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家境贫寒,13岁丧父,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他说:“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应该懂得感恩。无论事业上的成功,还是生活上的幸福,我都要感谢身边激励、帮助我的人。”</h3><h3>二十多年后,永智制笔厂开张的那天,父亲的朋友前来祝贺,并为曾经的失言真诚地向徐庆永道歉。已为“老板”的徐庆永不计前嫌,大大方方地接纳了他,并依然向从前一样,尊为长辈,拜为上宾,为他宽心:“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二十多年的事情早就过去,更不会记恨在心。”宽大的胸怀,暖心的话语立刻融化了横亘在彼此心头二十多年的坚冰。</h3><h3>从此,两家人成了无往不来的亲戚,每逢年节,或者父亲朋友家有喜事,徐庆永都会备上丰厚的礼物,带上老婆孩子去他家送节,道贺,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h3><h3>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心存感恩,人生之路方能逢凶化吉、左右逢源。</h3><h3>突然想起一句俗话:“螺蛳壳里做道场!”</h3><h3>而今,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每每回想时,已然成为了徐庆永记忆里轻描淡写的谈资,再苦再难的回忆都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个小插曲,小故事,甚至是一个个无忌的笑谈。</h3><h3>乐观、开朗、锐意进取的徐庆永,其实他的人生就像自己生产的小小笔头,以博大的胸怀,在狭小的空间里大有作为,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也描摹了他青春而美好的人生。</h3> <h3>好笔头,杜克造!</h3> <h3>杜克®文具产品明细</h3> <h3>杜克®文具产品价目表</h3> <h3>诚招各省级代理商</h3><h3>杜克®文具销售部:徐晓娟</h3><h3>财富加盟热线:15995120857</h3>

徐庆永

工位

笔头

制笔厂

自己

圆珠笔

永智

设备

技术

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