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各走各》

张连勇

<h3>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h3><h3> 同理,走进成都宽窄巷子,吃客看见的是美食,玩客看见的是热闹,购物客看见的是稀罕物,看客看见的是人文历史。我就是一个看客。我看见了青黛砖瓦的四合院,看见了舞文弄墨的书画家,看见了身穿戏服演唱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员;当然,也看见了无处不在的四川元素。</h3><h3> 成都宽窄巷子,是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仿古四合院落。这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为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h3><h3> 也许是取名宽窄巷子的原故,而井巷子往往被游客忽视。而我每次游览宽窄巷子,驻足在井巷子的时间最多,因为那儿的故事最生动。</h3> <h3>书法家胡明轩现场为这位老外书写了“大展宏图”</h3> <h3>上图是化妆师正在给小女孩脸上化妆,下图是男演员在戏场外休息</h3> <h3>四川元素之一红辣椒~真喜庆!</h3> <h3>  走进井巷子。巷子的多处墙上,都存列了放大了的老照片。有的老照片,经过设计加工,有了很强的立体感。</h3><h3> 看着这一幅幅的老照片,象我这样年龄的人,难免不回忆起那些艰难的岁月,但也回味当时人们虽处物资困境,却始终没放弃过精神上的追求。</h3> <h3>窄巷子宽度只有4~5米左右。由于窄,只有路面而沒有街沿。一场雨后,路面就会形成若干个浅浅的水凼凼。行人难免不踩到那些水凼凼。</h3> <h3>上图是:我想快走几步,去陪陪那位撑着伞在水凼凼里行走的人;下图是:这位女士一声“买一窝白莱”,登三轮车的卖菜人立马回过头来了。</h3> <h3>  晌午院门口有太阳。太婆就着两三样小莱把午饭刨完。成都冬天的太阳很稀罕,赶紧把衣服也晒在墙头阳光下。</h3><h3> “太婆,慢点刨,我喊了一个小女娃子来陪你哈”</h3> <h3>院门高墙内,一隅天井,鸟笼挂起,几把竹椅,一个小桌,搓几圈长牌…</h3> <h3>提笼养鸟历来是川西民众一大嗜好。成都平原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四季怡人,气侯温和。在这个聚宝盆里,各色各样的鸟儿歌声婉转,羽色鲜艳。悠闲的成都人龙其是大爷些,常常手拎鸟笼,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观鸟、斗鸟、论鸟。</h3> <h3>当年,管这种旁侧带车斗的自行车叫“pa耳朵”。这位从福建来成都的小游客非要享受一盘“Pa耳朵”。</h3> <h3>走进宽窄巷子,你得用北宋时期的“格物”精神,去细细地品味~这里的吃、玩、物、历史、人文。相信,你会更加喜欢成都的《宽窄巷子》。</h3><h3>最后,我要以下面这张图片作为这篇《美篇》的结束语。这个图片,是我给从内蒙到宽窄巷子游玩的两位女士拍照的。我们是在这张旧照片跟前偶遇的。拍下后,我在微信里传给了她们。她们回我:太有意境了,太喜欢啦!会马上发到朋友圈,我们要显摆显摆。我回她们:色彩的对比其次,主要是新旧的对比,你们好象正在穿越时空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