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来敦记

毛歌

<h3>1929年,英国伦敦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厚达1000多页的《各国精品随笔》(《GREAT ESSAYS OF ALL NATIONS》),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精选了229篇散文随笔。我有幸收藏了这本书的原版,其中精选出来的中国散文随笔文学作品,尤为值得记述,不仅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在世界化进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更可以发现当时编选者的独到眼光,有些史实更是令人感动。</h3> <h3>精选的中国散文随笔,包括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孙子兵法》部分篇章,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袁枚《随园食单》里面的文章,编选者用了一个很好的英文标题“THE ART OF DINING”——《吃的艺术》。今天讲中国饮食文化,离开袁枚,就没有办法讲下去,今天任何一个所谓的“吃货”,没有读过袁枚的《随园食单》,就会大打折扣,至少从文化内功上一败涂地。</h3><h3><br></h3><h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英文题目非常单纯、形象,而且触碰内心:《HOME AGAIN !》还加了一个惊叹号,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这一选择,我个人以为更加符合英国文化。到过英国的人知道,英国人喜欢乡村生活,英国文学的核心一直在乡村,在那些安静的村子里。</h3><h3><br></h3><h3>随笔里,还选了苏东坡等人的,其中晚清著名外交家和散文大家黎庶昌的《卜来敦记》,是最为值得引起注意的。</h3> <h3>黎庶昌(1837-1898),遵义人,是近代整个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曾经和吴汝伦、薛福成等人成为晚清有名的“曾门四弟子”,是曾国藩的得意门徒。他是第一代近代中国外交官之一,在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多个国家任参赞,以“文化外交”独领风骚,有《西洋杂志》等作品,是几乎被淹没的中国近代著名人物,在中国如何和世界发生关系,并且力主更新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甚至有人认为他比林则徐更为伟大。</h3><h3><br></h3><h3>我因为收藏有江西人蒋彝193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英文随笔《伦敦集碎》(当时震惊西欧,蒋彝是翻译可口可乐的人,他的书画功底深厚,行楷和隶书,尤为精深。),所以,看到黎庶昌的随笔的时候,就在猜想,也许蒋彝当年读过黎庶昌的文章的。</h3> <h3>1877年,黎庶昌游历英国,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和民众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1880年,写下《卜来敦记》,至今成为他的随笔代表作品,以至于目前能够谈论黎庶昌的散文的,都会从这篇文章出发,也是唯一的一篇。</h3><h3><br></h3><h3>卜来敦,是英国的一个海滨城市,brighton,现在翻译为布莱顿,那是一个宁静美丽的港湾,普通百姓尽享英伦闲适生活。这种文明状况,被黎庶昌用文字记录下来,充满了东西方文化比较之后的深刻感情,原文读起来,温婉多情,英文翻译后更是流畅自然,引人思考。在早期描述西欧的游记里,黎庶昌的这篇文章,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地位。</h3> <h3>除开黎庶昌的文章是从别处引用过来的以外,其他随笔都是转自H.A.Giles教授的《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这个教授值得大书特书,他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中文名叫做 翟理斯,这本书是他精选中国文学代表作品的选集,中文《中国文学瑰宝》,也有翻译为《古文选珍》的。</h3><h3><br></h3><h3>翟理斯(1845-1935)是英国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文化、思想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在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文化方面,可以说做出了毕生的努力。1867年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5年,1897年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担任第二任汉学教授。他是第一个编辑介绍中国笑话,中国绘画历史,中国文学历史等到英国的学者,1877年,他还写了一本《汕头语言手册》,这是中国语言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他翻译的《聊斋志异》一直到今天都是最为全面的翻译版本。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研究、翻译等方面的成就令人肃然起敬。</h3> <h3>有心研究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朋友,或者关切早期西方学者在那种荒漠一样的文化隔阂里如何尽最大努力翻译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朋友,这样的一本书,就值得拿来仔细阅读,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且对于像翟理斯、卫礼贤(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题签,卫礼贤翻译的《易经》,我收藏有最早的翻译版本,非常珍贵)这样的西方学人,表达深刻的敬意。</h3><h3><br></h3><h3><br></h3><h3>(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