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游

<h1><b>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b></h1><h1><b>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清—袁牧</b></h1> <h1><b>青龙桥</b></h1><h3>建造时间:初建名际恩桥,年代无考。明成化 18年,乾隆18年再建,道光29年重建。</h3><h3>型。 式:拱桥</h3><h3>材。 料:武康石,青石和金山石</h3><h3>特。 式:青龙桥桥匾、龙头和拱圈为武康石,桥身主要是青石,桥面为金山石。有轮回纹饰。</h3> <h1><b>河边人家</b></h1> <h1><b>游船级船工</b></h1> <h1><b>游船码头</b></h1> <h1><b>元代的棂星门</b></h1> <h1><b>黎里市河 驳岸 老街</b>(梨花街) 市河长1246米 两岸共保留驳岸3718米</h1> <h1><b>迎祥桥(缘起桥)</b></h1><h3>建造时间:明正统6年(1441)建造,嘉庆四年重建,同治八年再建。</h3><h3>形。 式:梁式</h3><h3>材。 料:金山石</h3><h3>特。 色:梁式三孔,桥北堍16级石阶,其中6级为礓礤:桥南堍17级石阶,其中7级为礓礤。礓礤,是用整块条石凿成的锯齿形坡道。2015年维修时恢复石柱嵌圆木原貌。</h3> <h1><b>礓礤</b></h1> <h1><b>道南桥</b></h1><h3>建造时间:康熙51年(1712)由里人陈永年捐建,光绪23年(1897)重建。</h3><h3>型。 式:单孔拱桥</h3><h3>材。 料:金山石</h3><h3>特。 式:桥面有“五福捧寿”图案,桥下的南江,通向嘉兴的主要河道,桥上原有桥亭。</h3> <h1><b>梯云桥</b></h1><h3>建造时间:初建无考,清乾隆38年重建,光绪 20年再建。</h3><h3>型。 式:梁式</h3><h3>材。 料:金山石</h3><h3>特。 式:梁式单孔,倒梯形,上宽下窄,黎里镇上最窄的桥,桥墩两端有方形的泄水孔。</h3> <h1><b>黎里老街套肠</b>,真正的大肠套小肠,早走明末清初已是黎里的一道名菜,清朝著名文人袁牧尝到这道名菜赞不绝口。</h1> <h1><b>鼎新桥</b></h1><h3>建造时间:明嘉靖29年(1550)建,清道光23年(1843)重建。易名鼎丰桥。</h3><h3>型。 式:单孔拱桥</h3><h3>材。 料:花岗岩</h3><h3>特。 色:此桥南有20石级,北有21石级,桥身高高耸立,成为黎里古镇中心重要节点。</h3> <h1><b>周公傅祠</b> 建于清乾隆60年(1795)是祭祀清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周元理的专祠,共六进。</h1> <h1><b>大陵桥</b></h1><h3>建造时间: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明 成化13年乾隆40年分别重建。</h3><h3>型。 式:梁式</h3><h3>材。 料:武康石 金山石</h3><h3>特。 色:梁式三孔,初建用武康石,后多次 用青石、麻石改建重建。</h3><h3><br></h3><h1><b>庙桥弄</b></h1> <h1>明月桥</h1><h3>建造时间:初建无考,元大德三年(1299)以石重建。明正德十三年(1518),清乾隆五年(1740),嘉庆三年(1798)都有修建。</h3><h3>型。 式:梁式单孔</h3><h3>材。 料:花岗岩</h3><h3>特。 色:明月桥首创从二位建桥相关者名字 中各选一字成桥明月,此后黎里有多座石桥照此取名。</h3> <h1><b>原吴江纺织一厂水塔</b></h1> <h3>鼎新桥和登瀛桥一方一圆,相映成趣,又一处三步跨过两座桥的古镇景观。</h3> <h1><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h3><b>柳亚子纪念馆</b></h3> <h3>原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前,窄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h3> <h3>雕绘龙凤的长窗画梁。</h3> <h3>惟妙惟肖的砖刻门楼</h3> <h3>柳亚子纪念馆总平面</h3><h3>1898年,柳亚子一家从北厍大胜村移居黎里,1922年再迁至于此。</h3> <h3>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海棠糕</h3> <h1><b>万昌号铜锡店</b></h1> <h3>锡器博物馆总平面图</h3> <h1><b>王家弄王宅</b></h1> <h3>由黎里秀才王燮卿翻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黎里镇中心街25号,坐北朝南。现存四进,均为三开间。</h3> <h3>如此精美的老宅, 却无门可入,只能在窗外望望。</h3> <h3>梁架,落地长窗和船蓬轩均有精美雕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