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土陶的高级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用品己被各种新型材料取代,土陶制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狭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可是人们日常居家生活仍有对土陶制品的需求。比如泡菜坛、花盆、酿酒缸、制酱缸、酿豆瓣缸等。由于土陶盆、缸等器皿具有透气防腐的优点,因此它也还有一些市场。随着很多土陶作坊采用新工艺电炉窑恒温烧制。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土法烧陶己是凤毛麟角。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川西埧的一处仍然使用传统土法烧制陶瓷的企业,人们都将它称为“同治龙窑”。</h3><h3> 同治龙窑在天府新区(原双流县)的永兴镇丹土地村。当地的粘土天生就带着红色因而得名叫丹土地村,这种粘土是烧制陶瓷的绝佳材料,因此从清朝咸丰年间,该地便开始烧制土陶器皿,至今己有百多年的历史。该村現还存有一座由同治年间修建的龙窑,在历经百年沧桑岁月后的今天,其炉火仍然没有间断,使保留下来的民间土陶烧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传承!</h3><h3> 龙窑顾名思意,这烧制土陶的窑似条卧龙躺在山间。丹土地村的同治龙窑座落在一条乡村公路旁,窑依山势呈约三十度左右倾斜,窑身系用土砖砌成,长度约六十余米,宽约十一米,顶高约五米而形成的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窑分为三部分,窑前部是燃烧室,俗称灶。计有三个灶门,燃烧室是燃烧木材、煤炭产生热能的地方,也就是龙头;窑身即龙身它将筒形隧道分隔成十来个小的空间组成,每个小空间里边是放置要烧制的陶坯的地方,每间烧制室下边有火(烟)道相通,热能由火道沿此顺山势遂室而上。通过对放置的土坯器皿加热使其成为陶器。最后是窑尾也即龙尾。它有三个烟囱对应龙头的三个灶,燃烧的烟最后从这三个烟囱散到空间。从龙头到龙尾高差略有二十多米。在三个烟囱下边的墙上有约八十厘米见方四个大字“同治龙窑”。字近似宋体,其“龙”字为繁体。字写(刻)在抹平的土陶形状平面上,龙字上边画有龙形图案。整个窑头与窑身建有简易屋顶遮盖。</h3><h3> 2009年3月26日我曾经前往该地参观了土陶的制作过程。如今十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永兴镇己划归天府新区管辖。从天府广场那条几十米宽的天府大道向南延伸,经过第二绕高速附近,向左几公里就到达丹土地村。今年我想再去看看这里有什么变化,并想把土陶烧制的过程作个记录留下,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介绍给那些无法前往参观和一些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四月二十六日我再次踏上了这片士地,把它作了如下记录。</h3><h3> 注:未标注拍摄时间的系2019年4月26日拍摄。</h3> <h3>刻有“同治龙窑”四个大字的龙尾处,它面对着公路。此片摄于2009年3月。</h3> <h3>同治龍窑的地理坐标位置。</h3> <h3>一到达丹土地村,你会看见公路左边立有一块“同治龙窑欢迎您”的牌子,那便是到了,这里正好是处在公路的三岔路口。</h3> <h3>欢迎牌的对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小院,它便是制陶厂的办公地。院子大门口的墙上挂了十多个成都地区各级学校的美术或工艺方面的实践基地牌子。诉说着这里的兴旺。</h3> <h3>制陶厂(作坊)的生产车间靠另一侧公路旁一排笔直的大树下是用三层陶制水缸壘成的围墙。</h3> <h3>公路边的同治龙窑的窑尾全貌。摄于2009年3月。</h3> <h3>龙窑的窑头有三个灶冂,灶门下边是五个灰仓。燃料在灶里燃烧完后的灰通过炉桥落到灰仓,同时灰仓也向灶内输送氧气助燃。</h3> <h3>灶门处堆放着大量烧窑的材火。</h3> <h3>从同治龙窑的龙头外看整个龙窑的全貌。</h3> <h3>与同治龙窑并排着的另一座龙窑全貌。</h3> <h3>制陶厂一共有两个制陶车间。一个车间是瓦房,一个车间是茅草房。图瓦房车间外貌。</h3> <h3>瓦房车间内部。</h3> <h3>另一座茅草房制陶车间外貌。</h3> <h3>瓦房车间外堆放着如山的制陶粘土。</h3> <h3>粘土堆边安放有一台将粘土进行粉碎的机器。</h3> <h3>在茅草房车间里制陶的陈师傅。</h3> <h3>陈师傅正在制作一个小型陶罐。</h3> <h3>粉碎和好的粘土(泥)需要拍打均匀增加柔性。图为陈师傅正在用手拍打泥土。</h3> <h3>用工具方木捶捶打泥土。</h3> <h3>将拍打好的泥土拿到车盘上开始制作一个中型陶缸。</h3> <h3>制作缸沿。</h3> <h3>制作缸沿的手部细活特写。</h3> <h3>对缸沿部位进行花纹加工。</h3> <h3>用鋼絲将做好的缸坯剝离车盘。</h3> <h3>将做好后的陶缸搬下车盘。这可是个仔细活,因刚做好的缸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因搬运不当导制缸垮或变形,从而前功尽弃。因此得小心搬运。</h3> <h3>搬到一个木板上进行晾晒,说晾晒实际上是等它自然阴干。不能用太阳晒,过快的水份蒸发会因温差大使陶坯开裂。</h3> <h3>一件陶缸做好后,陈师傅来个暂短休息,抽根烟,歇口气。</h3> <h3>陈师傅准备对一个小陶罐做花。</h3> <h3>陈师傅将一个己经要干透的缸子搬到瓦房车间里去。</h3> <h3>阳光透过房上的亮瓦,照射到车间里。陈师傅对着陶缸观赏。</h3> <h3>瓦房车间光柱下的陈师傅。</h3> <h3>这位师傅正在制做一个大型瓦缸。摄于2009年3月。</h3> <h3>另一位师傅正在对缸壁用方捶逐一捶打。</h3> <h3>对缸壁捶打的部位要在里边用工具顶着。缸壁的两边得配合好。</h3> <h3>瓦房车间里堆放着己经晾干的陶缸。缸上边己经上好了釉。</h3> <h3>己经晾干的陶坯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烧窑了!图为工人将小型陶器用箩筐从车间挑往窑上。</h3> <h3>大型陶缸(器)坯得由两人从车间里抬到窑上去。</h3> <h3>工人们担的担、扛的扛,将陶器运到窑上。</h3> <h3>己将陶坯搬运到窑上。</h3> <h3>将陶坯装进窑内。装窑也是技术活,得经验丰富,要大套小。使窑内空间最大化,从而节省燃料,在有限的空间里烧制出更多的成品来。</h3> <h3>窑内己装有部分陶坯器皿。待全部窑内陶坯装好(完)后。会用土砖将每个窑门封上。这时就可以点火烧窑了!一般一炉窑会烧十天左右。待火候达到要求便停火。等整个窑冷却下来后,就可以起开窑门的封砖出窑。将己烧制完成的陶器搬运出窑。</h3> <h3>露天堆放有出窑后的各种土陶器皿。</h3><h3>土陶的制做工艺流程基本为:取土——碎土——和泥——捶泥——制坯——晾晒——上秞——晾晒——装窑——烧窑——出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