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诗词的教学很难。这是由古诗词的特点决定的,它凝练含蓄,与我们隔着一个时空的距离。尤其是以姜夔为代表的文人词,对技巧精致化和内容深度化的追求更是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昨天学习了武汉四中黄谦老师的一节课,她通过抓意象和关键词、互文诠释等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打开《扬州慢》乃至打开一首词的正确方式。</h3> <h1><font color="#b04fbb">一、聚合意象,解读情感内核</font></h1><h3></h3><h3>黄老师按照寻找意象--想象场景--体会意蕴三步走程序,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词中意象散落,难以映现描写对象的完整面貌。通过师生共同提炼,扬州在词里由“青青荠麦”“吹寒清角”“无声冷月”等意象联合塑造,将意象聚合后明确“空城”这个核心对象,把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意象收拢、聚集,将意象所携带的各类信息集中到“靶心”,这样意象群就产生了巨大的合力,使核心对象扬州的特点更鲜明,更有力,学生也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词的情感核心--黍离之悲。</h3> <h1><font color="#b04fbb">二、探骊得珠,品读关键字词</font></h1><h3>每一首词都有关键字词,品读关键字词能起到探骊得珠的功效,在最短时间内接近词的内蕴。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环节中,黄老师适时地抓住全词感情的攒聚点、关键词作重点品读。课堂上品读出“窥”字是窥探、觊觎,是“胡马”对风雅文明的窥视,揣摩很细致;“空”字不仅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分析很充分;对“黍离之悲”这个典故追根溯源,体验很形象。这三处肯綮,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作了充分细致的品味,老师的定点细读和延展引证都做得很好。</h3> <h1><font color="#b04fbb">三、互文诠释,拓展课堂深度</font></h1><h3>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绝缘的,文本的真意往往在相关文本的遇合、交融、对比、映衬中被获取。在课堂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黄老师用互文性解读的方法探求《扬州慢》的主旨。学生能读出“ 黍离之悲”却难以读出“ 黍离之悲”背后的精神内涵,所以黄老师通过乾隆的一句诗“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与之作对比,得出政治家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财富与人才资源,而姜夔作为文人却看到了无形的文化,《扬州慢》“文化乡愁”的主旨就彰显出来了。这种互文性解读有一种升华、超越的气氛,起到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同时使课堂有无尽的绵延感与扩张性。</h3> <h1><font color="#b04fbb">四、首尾圆合,开掘文化内涵</font></h1><h3>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式解读《扬州慢》之前,黄老师匠心独运地展示了当年描写扬州盛况空前的诗句,如南朝宋人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特别是在扬州生活多年的杜牧的词,让学生极尽感受到了扬州的风景秀丽、繁华富庶、底蕴深厚,也领悟到了诗词的化用之美,不知不觉地接近传统文化的内涵。</h3><h3>课堂最后提出把扬州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来定位,在诸如浪漫、温柔、寥落、清冷的变化中,点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之恨和精神之恋,指出了一座城市可以遭受无数次的战争,只要文化还在,这座城市就可以不死,但文化地标消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也就湮没了。黄老师说“《扬州慢》里有姜夔深深的忧伤,忧伤一座被践踏的城市,忧伤一种消逝了的浪漫、风雅的文化”,这个解读独出机杼,绝妙至高。<br></h3> <h3>另外,笔者觉得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作为课堂唯一板书的“窥”字可否通过换词法改成“探”或“看”让学生揣摩它的妙处,胡马瞪大的眼睛里有羡慕、嫉妒、满满的野心,裹藏着这么多不可告人的东西,这也从侧面印证扬州的美与诱惑性,另外从结构上讲它连接了历史深处的扬州与现实中的扬州,是全词的津梁;二是“红药”即芍药这个意象很特别,苏轼诗云“扬州芍药天下冠”,芍药花中的“金带围”(像紫红袍上束了金带)因北宋曾做扬州太守的韩琦“四相簪花”而最为有名,韩琦担任扬州太守的时代与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时代相同,是扬州最繁盛的时代。所以“念桥边红药”其实是在念韩琦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扬州。</h3> <h3>一首词就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花园里草木葳蕤,芬芳怡人。这节课黄老师多措并举,探幽寻奇,找到了那些小径,走进了花园。愿我们都能闻到古典诗词的芬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