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幼虫识别、为害状、趋势及防治建议

老李农技站--李新良

<h3>草地贪夜蛾     中文别名:伪黏虫</h3></br><h3>    该虫为多食性,但明显嗜好禾本科。最常为害杂草、玉米、水稻、高粱、甘蔗;也为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芦科、花生、苜蓿、洋葱、菜豆属、甘薯、番茄及其他茄科植物(茄皮紫、烟草、辣椒属)、多种观赏相物(菊科、康乃馨、天竺葵属)。</h3></br><h3>幼虫识别特征:末节正方形排列4个斑,每节背中线两侧有刚毛2根,头部黄白色倒V型纹。</h3></br><h3> <h3>        该虫明显具有随气流迁飞习性,成虫可以迁飞,能自行扩散相当距离。蔬菜或水果夹带幼虫是重要的国际间传播方式。在我国是由于印度被侵入后通过季风从南亚次大陆传入云南。在印度扎根后,今年已经进入云南和广西大面积危害,下面的田间图片多来源于广西的田间照片。</h3></br><h3>       其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发生情况概况: </h3></br><h3>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虽定殖在气候暖和的南部地区,但可每年迁飞扩散到美国全境,并进入加拿大南部。夏末和秋季,它仅在北部各州发生。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分布于整个中美洲和加勒比群岛。   南美洲:分布于南纬36度左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h3></br><h3>      该种在美洲有规律地1年迁飞1次,扩散至整个美国。实际上,每年夏天迁飞到加拿大南部。迁飞是该种生活史对策中一个主要因子。产卵前期(性成熟发育)广泛扩散。在美国,成虫可借低空气流在30小时内从密西西比州扩散到加拿大。夏末或秋初,幼虫常成群迁移,因而,成功地局部扩散,有利于减少幼虫死亡率。 </h3></br><h3>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很大损失。在大一些的作物上,如玉米穗,幼虫可钻入为害。取食玉米叶时,留有大量孔。低龄草地夜蛾幼虫幼虫取食后,叶脉成窗纱状。老龄幼虫同切根虫一样,可将30日龄的幼苗沿基部切断。幼虫可钻大孕穗植物的穗中,为害番茄等植物时,可取食花蕾和生长点,并钻入果中。种群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环境有利时,常留在杂草中。    </h3></br><h3>       结合国外资料及其发生规律,云南、广西已有部分面积发生,6月份后过长江到达黄河几乎是既定事实了,7月份越过黄河到达河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h3></br><h3>       所以务必重视,加强学习,及时发现和识别该虫,及时应对。 </h3></br><h3>田间玉米为害状:</h3></br><h3> <h3>         田间玉米被危害成孔状:</h3></br><h3> <h3>        与玉米螟典型的穿孔不同,明显要   “烂”   多了</h3></br><h3> <h3>       危害生长点,玉米螟一般只是危害叶片,最多造成茎干穿孔。</h3></br><h3> <h3>        生长点被破坏后基部分蘖丛生状。</h3></br><h3> <h3>        虫子在喇叭口内</h3></br><h3> <h3>        虫子在叶片上</h3></br><h3> <h3>        虫子危害生长点</h3></br><h3> <h3>        农户自己在田间  “抓” 的虫子:</h3></br><h3> <h3>        防治指标和防治用药上:</h3></br><h3>      在玉米上,5%种苗断茎,20%幼小植株叶丛(生长前30天)受害,就需要化学防治。高粱上,该虫经济阈值为每叶1头(或2头)幼虫,或每穗上有2头。</h3></br><h3>        在一些地区,该虫已经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的困难。</h3></br><h3>        老李农技站的防治建议:</h3></br><h3>        1、以测报为准及时用药,参考稻纵的防治经验,测报预警后在防治期三天内完成灭蛾、灭卵,压低幼虫基数。</h3></br><h3>          2、幼虫孵化后及时补防,切不可麻痹大意,3龄后防治,不但用药成本倍增,效果还不会非常理想,更重要的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2019年用药建议:甲维盐、茚虫威、溴虫腈、虱螨脲、虫酰肼、氟铃脲、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等农药复配使用。</h3></br><h3>        最后,“老李农技站”欢迎大家关注和留言,给大家提供更专业和支持和服务。</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F21b7e3ki8j-GZBuyYNL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