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情未了——《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 原空军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第二次聚会(苏州)纪实之四

学贤者

<h1><b><font color="#ed2308">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font></b></h1><h1>——原空军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第二次聚会(苏州)纪实之四 <font color="#ed2308" style=""><b>军营情未了</b></font></h1><h1> <b>( 学贤者 作品)</b></h1><h3><b><br></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oy6yuw?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原空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相聚苏州纪实》之《吹响集结号》《相见似首歌》</a><b><br></b></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53r1fb?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原空军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战友相聚苏州纪实》之三《饮欢岁月酬》</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eb8m3g?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原空军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战友相聚苏州纪实》之五《天堂美景恋》</a><br></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vwh10m?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难忘军旅情 再续战友谊——原空航空兵15师43团4中队战友相聚苏州纪实》之六《致青春—我们曾年轻》</a><br></h3> <h1><b>战友聚会,是当下有过军旅生涯人的热门话题。正可谓 :</b></h1><h3><b></b></h3><h1><b>叙离情,念军营,酒浓情更浓。战友重逢,难忘当年三点红。美好的青春,永远的梦。尘封岁月不老情,战友重逢,天南地北心相通,酸甜苦辣品人生,血浓于水,酒不醉人情自涌。</b></h1> <h1>原空军航空兵师15师43团机务4中队老战友,于2019年4月19~22日,在苏州举行第二次聚会活动。</h1><h3></h3><h1><br></h1> <h1>本篇反映老战友们重返硕放、光福军营参访的情况。</h1><h3></h3> <h3><b><u><font color="#ed2308"><br></font></u></b></h3><h1><b><u><font color="#ed2308">第四章《军营情未了》</font></u></b></h1> <h1>重返硕放机场、光福机场营区参访,充分满足老战友重返营区致敬青春的愿望,事关重要。已转业到地方多年的老站长张三谷、万凑水,通过荚厚成部长、韩站长等分联系上硕放场站袁晓伟站长、光福场站周正主任,一切参访活动都由部队首长安排。当应感谢!</h1><h3></h3> <h3>☆</h3><h1>游览著名的虎丘公园后,中午就来到光福机场,政治工作处周正主任亲自陪同参访。</h1> <h3>☆ </h3><h1>战友们来到光福机场营区。</h1><h1>几十年前的山坡上的旧营房印象一扫而光,这分明是一个城市的公园嘛。</h1> <h1>▽三辆大巴载着战友们来到光福场站营区,正在兴致勃勃走向文化活动中心。</h1><h3></h3> <h3>▽</h3><h1>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部队自媒体听取和观看空军建设最新动态的情况介绍(军事秘密不可在此泄露,你懂的)。</h1> <h1>▽战友们在认真听取部队首长介绍情况,观看电视片。</h1> <h3>▽</h3><h1>这组照片看得出,战友们正在走出文化活动中,参观营房去。</h1><h3></h3> <h3>☆</h3><h1>老师长韩德彩空军中将飞过的歼6飞机被安放在大礼堂广场前。</h1> <h1>▽尽管我们对歼6飞机,太熟悉不过,但今天再次目睹这飞机时,仍然肃然起敬:</h1><h1>一是对英雄师长的致敬,</h1><h1>二是对歼6捍卫祖国蓝天近40多年的功绩致敬,</h1><h1>三是对我们自已几年,几十年一直在维护歼6飞机的历史致敬!</h1> <h1>▽在英雄老师长飞过的战斗机前照相留作纪念。</h1> <h3>☆</h3><h1>45年前,我入伍后的第一站就是在光福机场度过的,我在寻找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时住过的大马棚。当年我县同批入伍的战友共702人,其中分配到空15师的有170多人,当兵的第一天到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时,都是住在光福场站的两个大马棚里。</h1> <h1>▽脚下这诠释《孙子兵法》军营文化的孙武广场就是当年的马棚原址。</h1><h3></h3> <h1>马棚早就没有了。</h1> <h1>▽军营文化广场给战友们留下深刻印象。</h1> <h1>▽当年,我们这帮新兵蛋子,栽下的樟树葱青飘香,</h1><h3></h3> <h1>▽当年爬过的荒山坡正鲜花盛开,</h1><h3></h3> <h1>▽当年走过的石子路成了平坦的水泥路…</h1><h3></h3> <h3>▽</h3><h1>当年那个18岁的小伙也已年过花甲,正回到这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深情回望…</h1><h3></h3> <h1>▽</h1><h1>新兵连每次半夜里紧急集合后,就要跑去的洞库牵引道(直通战备洞库),现在,仍是这般神密。</h1> <h1>▽这几栋有意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可以想象出当年光福机场的模样。</h1><h3></h3> <h1>▽孙品基战友41年前就住在这儿,拍照纪念,他成了"焦点老兵“。</h1> <h3></h3><h3>☆ ☆ ☆ ☆ ☆ ☆ ☆ ☆</h3><h1>有点点遗憾的是,因部队正在执行新任务,我们没能去机场塔台,看看飞机起飞、降落,听听发动机的隆呜巨声。</h1><h3><br></h3><h1><br></h1> <h1>▽第二天,战友们乘三辆大巴车,从苏州铂丽春申湖度假酒店前往硕放机场,20多分钟时间就到了。</h1><h3></h3> <h1>▽这就是硕放机场。</h1><h3></h3> <h3>▽</h3><h1>这里是曾经的“7154部队,“7403部队",寄给家人的信封上的“无锡市901信箱"的部队。</h1> <h3>▽</h3><h1>曾经驻防于硕放机场的空军航空兵15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抗美援朝作战中的空军四大主力师之一,先后两次入朝参战,参战近12个月。两次参战共战斗出动240批2836架次,空战77次,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取得了辉煌战绩;涌现出韩德彩、蒋道平、吴胜凯3名二级战斗英雄。更让战友们值得一提的,是45团1大队2中队(由李世英、阎清水、宋义春、蒋道平组成),在11次空战中,击落敌F-86型战斗机10架、击伤4架,自己无损失,取得了14:0的光辉战绩,荣立集体一等功。空军党委授予该中队为“李世英中队”的光荣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战绩的飞行员占飞行人员总数的47%。出现了吴胜凯、樊玉祥、江震、蒋道平、韩德彩、房福堂、李世英、王文炳、王林、乔华南、张牛科、李福才、张德荣、戴风良、阎清水、祁建君、朱凤歧、马建忠等英雄模范人物。有637人次在战斗中立功。他们为师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b>我们向英雄前辈致敬!</b></h1><h1>在国土防空作战中3次作战,击落击伤敌机5架;多次入闽、入桂轮战,击落敌空飘气球22具,圆满完成执行保卫重要目标、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参加重大演习,保卫了祖国的领空。</h1><h1>我们为自己曾经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而自豪!<br></h1><h3><br></h3> <h3>▽</h3><h1>现在外界称"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对于空军航空兵15师的1978年以前入伍的战友来说,实在是太亲切太熟悉了,1956年3月起,空15师就驻守在这里,1978年12月,师所属的43、44、45团和独立大队移防至山西大同、定襄机场,(后来还管辖着毕克齐机场、公庙子机场),从此离开了硕放、光福机场。</h1> <h3><br></h3><h1>40多年后,我们这些老兵回来了!</h1> <h1>▽</h1><h3></h3><h1>在硕放的田野上,不再拥有稻花的芬香,却充盈着幸福的韵味,已成现代化城市的模样。</h1> <h1>▽我们找不到记忆里的从硕放火车站,直通营房的路和大门。</h1> <h3>▽</h3><h1>从西门直达营区,场站袁站长、邓副参谋长、胡干事等官兵正迎候老兵们的到来!</h1> <h1>▽</h1><h1>部队领导在车上介绍营区布局和建设情况。</h1> <h3>☆</h3><h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眼前看到的硕放军营,已不再是记忆里的俗称为"营房“和“外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群,园林公园式的营区,充满军旅文化气息的道路,让战友们流连往返、兴奋不已。</h1> <h1>▽</h1><h1>老营区的新营房。</h1> <h1>▽绿村成萌,园林大道。</h1> <h3>▽</h3><h1>我们在寻找曾经住过的楼房,寻找曾经工作过的机库、工作房,寻找记忆里的办公楼、马路…</h1> <h3>▽</h3><h1><b style="">其实,我们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寻找永远的记忆。</b></h1><h1><i>(此视频由林勇拍摄)</i></h1> <h3></h3><h3>▽</h3><h1>战友们来到几栋既陌生又熟悉的红砖楼前,有的指指点点认真辨认方向,有的奔前跑后察看位置,有人喊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家",顿时热闹一片,相拥抱团,拍照留影,有老兵竟泪流满面,40多年,真的又回家了…</h1><h3><br></h3><h1><b>战友们兴奋的呼喊:"我们回来了!”</b></h1><h3><i><br></i></h3><h3><i>(左起 张岩松 徐卫平 陈俊龙 马传治 舒兴银 程兆良 熊行文 娄朝荣 张明杰 李安和 孙聘基)</i></h3> <h3></h3><h3>▽</h3><h1>参访军营的战友中,1968、1969、1971年入伍老兵不少,在那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年代当兵,那可是最为光荣、最为荣耀的事。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硕放,他们最珍贵的满腔热血,洒在军营…</h1><h3><i><br></i></h3><h3><i>(左起 吴乐杰 陈文兴 庄金聘 尹京利 闫晓彬 严凤祥 王丁扣)</i></h3> <h3></h3><h3>▽</h3><h1><b>寻找到这栋红砖二层小楼,这是我们曾经的家!</b></h1><h3><i><br></i></h3><h3><i>(张志明 闵参军 王贺强 郭金华 郑兰英 李德勇 张士莲 赵凤英 闫志军)</i></h3> <h3></h3><h3>▽</h3><h1>你一定记得,机械分队一组、二组住的东一层,无线电分队、炊事班住在西一层。</h1><h3><br></h3><h3></h3><h1>你也一定记得,军械、特设、修理分理住在二层。</h1><h3><i><br></i></h3><h3><i>(单建康 赵建中 李志根 吴东升 齐鲁平 张根荣)</i></h3> <h3></h3><h3>▽</h3><h1><b>我们仿佛又听到当年的欢声笑语,又看到战友手舞足道的身影。</b></h1><h3><i><br></i></h3><h3><i>(左起 赵建中 谢在根 王龙根 张根荣 李邦华 朱康华 王志清 李福生 齐鲁平 吴学贤 徐卫标 施建新 曹芳信 吴东升)</i></h3> <h3><i>(范效法 魏锋 李肓成 王陕生 吴乐杰)</i></h3> <h1>▽</h1><h1>门前照张相,越照人越多,</h1><h1>几回按快门,才有这定格。</h1><h1>普通红砖墙,两扇旧木门,如此背景,战友们却争相在这里合影留念,因为那是值得回忆的地方,那曾经是我们的家。</h1><h3></h3><h1><br></h1> <h1>▽</h1><h1>1979年入伍的李安和,征兵体检时,接兵排长还说是去无锡硕放,但却因部队调访,却直接去了大同机场,这次来到硕放四中队住过的楼前,他拉上14岁起,在硕放当过8年兵的齐鲁平,才有了这传说里的硕放与老兵的合影。</h1> <h3>▽</h3><h1>空15师原来对飞机定检维修的单位叫五中队,1970年,部队编制进行调整,师属三个团,即43、44、45团,每个团都编配机务定检中队,五中队撒消编制。从此,我们43团机务四中队就居住在这栋二层红砖楼里。</h1> <h1>▽</h1><h1>从门缝里瞧瞧,看看与40多年前有什么变比没。</h1> <h1>▽</h1><h1>我们在寻找,寻找那曾经挥汗洒泪的机库和工作房。</h1><h1>但是,早已拆除了。<br></h1><h1><br></h1><h3><br></h3><h3><br></h3> <h1>▽现所见的机库一派令人震撼的新景。</h1><h3></h3> <h3><i>(机库和飞机图片都来自网络)</i></h3> <h3>▽</h3><h1>1978年底,离开硕放机场,40多年后重返这洒下过青春年华的地方,老兵们怎能不激动?</h1> <h1>▽</h1><h1>这几位是1978年入伍的战友,他们庆幸自己是四中队最后一批住过这小红楼的兵,因为当年底,我们就奉中央军委命令,随空军航空兵15师,调防至山西省大同机场了。</h1><h3><i>(右起:孙聘基、汪传文、李邦华、吴东升、徐卫标、费锋、孙亦刚</i>。)</h3> <h1>▽</h1><h1>还记得吗,小楼南门前,是晚点名最多的地方。40多年前,中队有一台14吋的"孔雀牌”黑白电视机,每周一、三、五看电视时,就摆放在南门口。那时,因为电视传输信号不稳定,中队丛自英指导员、李文才队长就让每个分队选一名“信号调试员“,值班负责在信号出现雪花点时,进行调试,以保证电视正常播放。我当时就当过“信号调试员”。</h1> <h1>▽</h1><h1>林勇战友拍摄的这段视频里,正是运河支河边的四中队住过的楼房。请看看,老兵们在寻找什么?<br>是青春?是汗水还是热泪?</h1><h1>是记忆?是回味还是憧憬?</h1> <h1>▽</h1><h1>这是当年住楼的西门边景象,我似乎看到无线电分队战友们,坐在小马扎上,遥看着村姑,在运河支线上划着小船,缓缓而去的场景。</h1> <h1>▽无线电分队战友们的合影,所见的房子窗户,当年,他们不知曾擦拭过多少遍?房子在,当年住的人也在,真好!</h1> <h1><i>▽徐进生老兵说,这小红楼前,必须留个影。</i></h1> <h3>▽</h3><h1>1956年入伍的原修理分队分队长李福生,在老伴王老师及孩子搀扶下,来到了营区,大家围了上来,让李老前辈猜猜名,每当认得出战友叫出姓名时,都会激动得拥抱起来。84岁的老兵激动得眼含热泪,一个劲的说好!好!好!因年高体弱,他没能参加全程活动,这次见到老战友,了都几十年的心愿。</h1><h1>临别时,他竟拿出一个装得鼓起来的红包,要我和舒兴银老前辈一起安排,请修理分队的战友吃饭,战友们说那敢承当得起呀!</h1><h3><br></h3><h1><i>▽王金寅老队长与李福生分队长</i></h1> <h1><i>▽卢湘源老指导员与李福生分队长握手。</i></h1> <h1>▽每当记起了战友的名字,大家都乐了。</h1><h1><i>(李分队与吴学贤、周卫东)</i></h1><h3></h3> <h1>▽(李分队长与尹京利、魏锋、冯振华、孙春京、吴学贤等)</h1><h3></h3> <h1>▽(李分队与林勇、朱康华、魏锋、吴学贤)</h1> <h1>▽(李分队长与周福珍、古卫东、齐鲁平、张根荣、严风祥、吴学贤、赵建中等)</h1> <h1></h1><h1>▽还得特别的记录一笔:</h1><h1>李福生分队长参军入伍那一年,我刚出生。而当我当兵到部队时,他是我的第一任修理分队长,他和单健康师傅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原相约去他家探望,他在与我通电话时,却坚持要到机场见见战友们。见面几天后,他电话里说,见战友前几天激动得睡不好觉,见面后睡眠好多了,吃饭也更香甜了。</h1><div><br></div><h1>愿李福生老分队长健康长寿!</h1> <h1>▽(这是我与40多年前的入党介绍人李福生、单健康在四中队楼前见面的情景。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h1><p class="ql-block"><br></p> <h1>▽</h1><h1>战友们来到军官训练中心。</h1> <h1>▽看到“<b>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新质战斗力的倍增器</b>”的醒目标语,你就知道现在的硕放机场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了!</h1><h3></h3> <h1>▽“有灵魂 有本事 有血性 有品德"张贴画前,成了战友们照相留念的景点。</h1><h3></h3> <h3>▽</h3><h1>听部队首长介绍空军最新发展情况,并观看作为空军特种航空兵师的内部电视宣传教育片。</h1> <h3>▽</h3><h1>空军作战能力大提升和武器装备大改装,让老兵们震撼、兴奋,为我们的空军点赞!</h1> <h1>▽虽说离开部队多年,但战友们对空军的发展、建设仍是一往深情的关注着。</h1><h3></h3> <h1>▽老兵们听得很认真啊!</h1><h3></h3> <h3>▽</h3><h1>原计划参访机务中队,但因部队执行新的任务,没能如愿,改为参观警卫连。</h1> <h1>▽连队首长欢迎老兵们的到来。</h1><h3></h3> <h1>▽崭新的军营,让老兵们绕有兴趣。</h1> <h3>▽</h3><h1>战士们的擒敌格斗拳,赢得阵阵掌声。</h1> <h1>▽一边看表演,也一边交流着观感。</h1><h3>(王金寅、朱康华、凌冬生、陈寿清、吴丽勇)</h3> <h1>当兵真帅!</h1><h3></h3><h1>军营真好!</h1> <h1>▽</h1><h1>48年前的四中队体操王子谢在根,今天打了几拳。</h1><h1>吴乐杰也试着爬了几步。</h1> <h1>▽</h1><h1>整洁的内务卫生,折叠成豆腐块的被褥,有序的储藏室,现代气息的电教中心,让老兵们再感受到了当兵的味道。</h1> <h3>☆</h3><h1>了却了重返硕放军营的梦</h1><h1>了却了重回曾经住过的楼</h1><h1>了却了重见思念战友的面</h1><h1>了却了重走营区大道的路</h1> <h1>又该说再见了,硕放!</h1><h3></h3><h1>再见了,军营!</h1> <h1></h1><h1>☆</h1><h1>军旅数载,我们在绿色的军营生活,结下今生不解的友情;<br>离开硕放四十年的岁月,割舍不断我们对你的深情的向往!</h1><h3></h3><h1>军营的情怀,正如一杯杯醇烈的甘露,色光四溢,味香远久。</h1> <h1><b>▽战友情未了!</b></h1> <h1><b>▽军营情未了!</b></h1> <h1><b><i><br></i><i><br></i><i>(后面还有第五章《天堂美景恋》,第六章《我们曾年轻——致青春》,敬请关注!)</i></b></h1><h3><b><i><br></i></b></h3><h1><b style="">附:</b></h1><h1><b>1、徐晋生</b><b>《相逢硕放机场》</b></h1><h1><b><i>2、</i>齐鲁平《一个硕放小兵的记忆和祝福》</b></h1><h1><b>3、孙聘基</b><b>《硕放的记忆》</b></h1><h1><b>4、程兆良</b><b>《点滴回忆》</b></h1> <h1><b>附一:徐晋生</b></h1><h1><b></b><b> 《相逢硕放机场》</b> </h1><h1> 盼望着,盼望着,苏州战友聚会终于得以成行。说服了孩子和亲人们的担忧,与医生协商,将两个月一次的 全面检查推迟(包括一个头部核磁,4个部位的加强CT,以及常规、免疫、生物等的 血液检查),因为每次都要折腾9天。 </h1><h1> 我终于像出了笼的鸟儿,飞向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硕放机场。</h1><h1> 江南的小桥流水,如同过眼烟云,饕餮盛宴,视为家常便饭。我思念的是将近半个世纪前的战友们,我的心早已回到50年前。 </h1><h1> 我如一片雪花,轻轻的来,无声无息的走。又仿佛是一颗不起眼的流星,宇宙中一划而过。我在4中队只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是表现得最差的那一位。相聚的那一刻,我的心不住的怦怦直跳,时隔久远,又从无联系,可能会犹如阡陌,找不着号头。还好还好,认识的热情如故,不熟悉的和不认识的自报家门。总归我们都老了,都太想辨别对方和留住倩影。 从每一张激情四溢的脸上,我都读到了艰辛,幸福和成功,或者还有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h1><h1> 第二天,重返硕放机场。从进入营房前那一刻开始,车中就沸腾了,一会儿啧啧声,一会儿唏嘘声,还有不断的讲解,后面跟着的便是指正声。任何的遣词造句,都无法表达当时的复杂心情。</h1><h1> 往事沧桑,不管你是否同意都可以这样说,部队是奠定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路口。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h1><h1> 大巴将我们拉到了一处所在,荷!这不是我们的宿舍楼吗!机场里仅存的三座红砖二层楼,第1座就是我们43团四中队的。依次为五中队和修理厂的宿舍。另外机场还保留了一座水塔。 </h1><h1> 半个世纪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这座年代久远略显残破的红砖楼,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一下子全部泛起,如同王金寅大队长一样,许多人老泪纵横。……楼前在蚊虫伴奏下的歌咏,楼道里的中队会,楼外小马路两侧的高大悬铃木,斑驳的外皮上还喷涂着“语录”,林荫路上摇曳着的谈心身影,起床时 赵老兵先轻后重的长音,飞机降落时美丽的弧线 和风驰电掣般掠过的啸鸣,还有那房中队长那白胖的肚子和俏皮的天津话,邢指导员被香烟熏得发黄的手指,机库里彻夜穿梭的“黑皮”的身影…… </h1><h1> 我的心逐渐的平静下来。 </h1><h1> 宿舍楼的南门离河很近,也就两米左右,如今门已用砖砌上,路也铺上了水泥砖,岸边架上栏杆。我想起久远的过去,这里常有王八探出鼻孔呼吸,西边不远处的河里常常停着一只舢板,我几次上去,把橹支上,比划着摇橹的架势,一次也没有成功。</h1><h1> 这里的夏日炙热无比,晚上睡觉,钻进棉线织的蚊帐里,一点风都不透,早晨起来,每个人的凉席上都是一个人形的水印。有一阵子,部队有个军医,是权副师长的妻子,还是全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做好事关心基层战士,夜里到连队巡视,所见的都是光着身子的,以后再也不来了。 </h1><h1> 中午去食堂吃饭,北方兵 热得只想哭,到食堂转转,如果饭菜一般扭头便走,吃点西瓜也就将就了。因为大约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人每天配给 三斤西瓜。 </h1><h1> 冬日冷得不行,就用背包带将脚下的被子扎紧,甚至盖上雨衣。晨起,毛巾冻得粘在一起,需要耐心分开。 </h1><h1> 宿舍楼的后面,曾经郁郁葱葱生长的一大溜栀子花。如今有几棵水杉巍巍挺拔。栀子花仅剩下楼旁的几棵,虽不如原来的繁盛,但仍然倔强的活着。那任其野蛮生长的栀子花,肯定开不出如意的花朵,因为他们老了,已经老得脱了相。 </h1><h1> 忆往昔,青葱岁月。看今朝,已见夕阳。俱往矣,理应活在当下,让过去不愉快的人和事,永远永远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之中。</h1><h3> ……</h3><h1><b>(徐晋生 1969年2月,从北京市入伍。《相逢硕放机场》是参加战友聚会后,于2019年4月24日所写的日记 。 )</b></h1><h3><b><br></b></h3><h1><b>☆ ☆ ☆ ☆ ☆ ☆ ☆ ☆ ☆ ☆ ☆</b></h1> <h1>附二 :<b>齐鲁平</b></h1><h1><b> 《一个硕放小兵的记忆和祝福》</b><br>离开部队己整整38年了,在这38年岁月中,我无时不刻思念着軍营那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日思夜想牵挂着相 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战友。近日,《战友相约,梦回部队》活动又点燃了我激动己久的火炬,虽然有多种原因不能成行,但我的心己经飞回部队和战友们跳动在一起。<br>我是70年12月参军入伍,当时只有14岁。记得身为军人的父亲在我离家前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儿子去吧,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到了无锡硕放机场,分配在四十三团四中队。部队首长和战友们从政治,工作,生活上都很关爱关心我这个小兵。我自己也很努力,学知识,学文化,写诗歌,演节目;学业务,学技能,练三伏,强本领;出早操,勤锻炼,练打球,赢比赛,很快就融入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和战友们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间屋,早晨齐步走,夜间晚点名,工作讲合作,生活相帮肋,交流心里话,共叙友谊情,在大熔炉里我的心身发育健康成长。<br>部队首长对我关爱有加,73年四十三团推荐我上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没想到在无锡医院体检时,医生说我心动过速,(误以为是选飞行员)不合格,未能成行。74年部队又让我提干,在师卫生队体检时,认出我去年上大学有心动过速,我竭尽全力说这是欢愉带来的激动!但体检还是没有通过。当时,我那个痛呀!对于一直想在部队贡献青春,干一番事业的我,仿佛天都塌了下来,在我年青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br>78年,我怀着爱恨交加的心情,离开了恋恋不舍的部队和战友,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虽然几十年在地方上自己也尽心尽力干得生龙活虎,但峥嵘的军营岁月已象初恋那样永刻在我心中。战友呵,五湖四海的兄弟!……文武双全"老九",京城机师褔珍,老外师傅秋玲,拼命三郎"马拉",赤膊兄弟康华,同门师兄根荣,青春亮丽阿根,胡子大哥兆良,英俊小帅京利,鹰击长空文兴,足球先生林勇,高大威猛北陵,青年才俊新力,灵气飘逸学贤,才华横溢卢指,老兵新传王队,文学才子志侠,清新文雅庆云,还有福安第一次相见的“绍兴师爷”卫东和未曾谋面劳苦功高的“群主"安和……四中队的各位战友们,我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存难忘!<br>向时任指导员丛自英,分队长李福生敬礼!</h1><h3></h3><h1>46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人渐老,夕阳虽美近黄昏 。祝福,再一次祝福“战友相约,梦回部队"活动圆满成功!</h1><h3><br></h3><h1><b>(齐鲁平 1970年12月从浙江省平湖入伍,此文2018年底发表在《战友相约》微信群)</b></h1><h3><b><br></b></h3><h1><b>☆ ☆ ☆ ☆ ☆ ☆ ☆ ☆ ☆ ☆ ☆</b></h1> <h1></h1><h1>附三 :<b>孙聘基</b></h1><h1><b></b><b> 《硕放的记忆》</b></h1><h1>——当年第一年,在硕放机场生活了八个月。三十七年过去了,却仍有点点记忆,那么温馨甜美甘醇。硕放机场分两片驻地,师部团部那边叫营房,43,44团定检中队和师修厂,场站的汽车连警卫连四站连等驻外场。外场到营房穿越过群众的稻田,只有一条窄窄的柏油路。农忙季节,可以看到劳作的农民和成熟的稻谷,就像自己的家乡。<br>我一下中队就到了炊事班,无法体验维护战鹰的辛苦与快乐,只能从战友们脸上的表情和话语去感受大家的情感。硕放的地勤伙食真的不错,当时地方保障也很好。太湖的鱼,无锡大米,常熟的西瓜,至今仍让人馋涏欲滳。中歺晚歺四菜一汤,每周加歺每半月会夕,加上三个食堂在一起,我们老炊就象天天过年。中队的同志最喜欢一件事是跟凌冬生去买西瓜,既放松又解馋啊。<br>要吃混饨外面条面片,要到附近村庄一个阿姨家加工,早上送去面粉下午取回成品。干这活基本是我这样新兵的事,骑自行车三轮车也是个技术活。到这阿姨家次数多了,她也拿我们新兵逗乐。有一次她突然问我有对象没,羞的我脸红到了脖子。不过后来发现她还真有个十八九岁的女儿,可惜当时连正眼也不敢看。<br>当年的中队文化生活虽谈不上多彩却让人充实。看电视大概是晚间最主要的享受。每晚电视还没开,摆放电视的空地却早已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木椅十八櫈马扎和四中队特有的铁皮櫈,因为电视太小只有十四寸还是黑白的,大家都想占个好位置。<br>想游泳,外场得天独厚。中队不远处就是全师唯一的泳池。炊事员上完早班就可尽情畅游一番而且水还干净。<br>那时侯,中队战友爱唱歌的多。几乎人都有歌曲手抄本,特别珍贵,谁得到一首新歌就轮着抄录。尤其是电影歌曲,一部新电影的歌用不了多久,就几乎人人会唱至少会哼。象妺妹找歌泪花流,心中的玫瑰,牡丹之歌等等。以至于到今天电影的名字忘了但里面的插曲还记的住。想想当年的歌,词雅曲美。不像现在低俗泛滥。<br>七八年的硕放是一幅原始的乡村画卷,军营夹杂在村庄农田间。夏秋时节,干部与战士老兵与新兵三两两漫步于沟渠边小道上,既是谈心享受美景。这样的场景我也曾置身其中。</h1><h3></h3><h1>2015-11-24 仰视地勤。——入伍时,对自己能当个地勤战士信心满满。因为福建同批入伍的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30%,而我是其中之一。新兵分到连队前,组织了一次文化考试,自我感觉还不错。被分到炊事班的原因是多年后才得知缘由。……看大家修飞机,真的羡慕,每每都用仰视的目光。其实,机务工作十分辛苦,尤其冬天,零下几度,手碰一下蒙皮就脱皮,钻进气道更是考验人的意志,而这些是自己当了机务中队指导员后才体会到的。……中队虽然和谐团结,但竞争同样激烈,只不过是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大家都暗中憋着一股劲。……一名地勤战士,是不是有人缘有威信,除了遵守纪律,首先看技术。因此当年大家学技术的劲头足啊!当然相互间在技术上也有不服气的,这点俺这个局外者倒是常常能听到看到……第二就是要多做好人好事。炊事班因此受益非浅,因为要做好事,大家抱着帮厨,减少了我们不少工作量……谁要有特长就更是香饽饽,不说那些老兵,就拿七八、七九伤心的说,陈进龙蓝球好,连我这样不懂交际的都会打菜时多给打一两块肉(可恶,陈进龙现在不认帐);李安和细皮嫩肉又有文艺特长,真是人见人爱(还好中队没女兵);还有汪冀、张明杰等都是活跃分子。那个时侯,我也想学点什么,学打扑克学了半年没长进,被凌老管屌的狗血淋头就再不敢凑这个热闹了,以致到现在,八十分仍是幼儿园水平[流泪]……啊,转眼快四年了,往事不断被勾起,战友之情反而日益浓厚,就象绍兴老酒走就越醇。昨晚跳出炊事班参加混合组讨论,也算补上四中队时的地勒梦。——敬礼!战友。</h1><h3><br></h3><h1><b>(孙聘基 1978年2月从福建省连江县入伍。《硕放的记忆》2015年11月发表于《战友相约》微信群)</b></h1><h3><b><br></b></h3><h1><b>☆ ☆ ☆ ☆ ☆ ☆ ☆ ☆ ☆ ☆ ☆</b></h1> <h1>附四 :<b>程兆良</b></h1><h1><b> 《点滴回忆》</b></h1><h3><br></h3><h1>1970年以前十五师只有一个机务大队,大队下面分别设一中队:(负贵43团)二中队(负责44团)三中队(负责45团):独立中队(负责独立大队机务保障)五中队负责除独立大队以外的全师各团的定检工作:。修理厂则负责独立大队的定检和全师平时的故障检修工位。七0年六月一日,一二三中队分别归属于各团並称为各团的机务大队。原五中队也一分为三。归屋属于三个团,分别为各团的第四中队。我们中队分队长以上的干部最年青的是特设分队镸蒋连杰〈六三年的兵)其他分队兴以上的干部都是六二年以前的。其中中队长庌淑涛56年的。指导员丛自英60年修理分队长李复生五六年,无线分队长舒兴银五九年付队长一个五三年一个五八年的付指导员六O年的,六六年以前的老兵只有不到十个其中我是六六年的,王金寅六三年的。六五年两三个六四年的两三个。我为团支部付书记。邢贵林付指为书记。</h1><h3><br></h3><h1><b>(程兆良 1965年12月从江西省弋阳县入伍,此回忆发表于2015年11月《战友相约》微信群。)</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