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童年一直充斥着经高温加热后菌袋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骨子里。在我看来,那是一种独有的香味,这香味像丝丝缠绕着的藤,条条依恋着的根,令我永生难忘!而那一顶顶盛开的、半盛开的,刚采摘的、和已烤得芳香扑鼻的香菇,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成了不经意间闯入心尖的镜头,是我心灵成长的节点。</h3> <h3> 似乎从睁眼的一刻起,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乡种植香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了。1986年村里头涌现外出学习种植香菇的思潮,且村里头不缺少有进取心的青年。如德荣、英贤、水龙、德昌、炳盛等成了第一批的取经者,来到古田进行系统学习后,回家便毅然截然地搞起了香菇的种植。随后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种植,种植能手还被聘请到外地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将军村也成了本县首屈一指的“食用菌之乡”。</h3> <h3> 香菇蛋白质含量高,是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其味鲜美,营养丰富,是生活中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由于袋料菇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所以我们现在种的大多是带料香菇。每年六七月份的时候,菇农把买好的木屑拌上稀释了一定比例的糖水、石膏、尿素等。搅拌均匀后用装料机装进专制塑料袋里,这种装好的菌袋经过一天一夜的高温灭菌以后,可以搬培养房冷却三至四天,便可点上菌种了。点菌种前得先进行烟雾消毒,福尔马林混上高锰酸钾的气味总是熏得我泪流满面,现在想想还觉得不寒而栗。而父辈们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完成菌种的接种。点完菌种的菌袋开始发酵生长菌丝,大约过了一个月后,菌丝开始长满了部份菌袋,这时,如果不曾受感染的菌袋整个菌袋都是有规则的白色菌丝,而如果受感染了,感染处会有青霉、水霉、或红霉生成,这便成了废包。又过了一个多月左右,菌袋转色成了棕色,便说明菌袋已发育成熟了,可以排田间去了。当然,期间还需打眼、脱袋、覆薄膜等工序,这边便不一一累述。菇农们必须熟悉地掌握每个流程,为了节约成本,每一个流程都是菇农亲手操作的。在装料、点种等工作量较大的流程上,菇农选择相互帮忙。大伙聚一起,谈笑间便完成了工作,热情的主人家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或宵夜,也算是当时父辈们的一种文娱生活了。顺便说下,小时候见的最多的画面便是父母边看着电视,边捆绑并用酒精灯密封着一个个装料袋,然后卷成花束状,方便装料时用。而我们依偎在旁边,不时塞个从后山摘的枇杷到父母嘴里,看他们吃的香甜,小小的心灵也能涌现出无限自豪感。</h3> <h3> 相信我们这年龄段的人都小时候在家里见过这种东西------在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竹板上固定一只破鞋子,一般为解放鞋。注意了,这不是父母用来教训我们的顺手“家伙”,而是用来击打菌袋的。这还有个儒雅的名称,叫“惊雷促菇”,原理大概是长完一批香菇后,菌袋会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用外力唤醒菌丝,形成第二批香菇的生长。在无数重复敲打动作中,菇农们嘴上也闲不住,骂道:“叫你不长菇,叫你不长菇,看我不打你!”真是令人啼笑皆非。</h3> <h3> 包括父亲在内的十几户种植户,还负责收购其它村民的香菇,然后利用摩托车运送至隔壁省城,蕉岭、梅县等地进行销售。每天尽可能得多收香菇,车后头多时放四个五个大筐子,跟特技演员似的。头戴安全头盔,脚捆绑腿护膝,不管刮风下雨,穿行于遥遥路途中。这个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勤勉,风餐露宿,劳心劳力,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做卓绝的抗争。父亲脚上那道刺目惊心的伤疤,还在控诉着生活的不易。奶奶在寺庙祈福来的平安符用红布缝着,总会放在摩托车前头的箱子底下。由于途径两省交界处,当时社会治安也不是很好,摩托车队不时会遇上半路劫道者,辛辛苦苦一天,连本带利赔个精光。因此,接下来车队出发前还会在车上放根铁管、斧头之类的防身武器。小时候一到傍晚,姐弟几个总是喜欢守在大门口,等待父亲的归来,远远地便能从发动机声音上分辨出这辆是不是父亲的摩托车。有时候父亲因为天气或别的原因耽搁了,入夜都不曾回家,躺在床上我们总是翻来覆去合不上眼,只有听到楼下熟悉的摩托车声音,才能安心入梦乡。想想那段岁月真是不容易,像极了网络上时兴的那句话:“世上何来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h3> <h3> 就这样,一辆辆摩托车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父辈们用他们的艰辛守护着他们暖意融融的家;用非凡的胆识、勇敢的气魄书写着他们那一代的冒险与开拓生涯。对于他们个人来说,这种生涯无疑是一种闪光和辉煌,这些经历也成了他们毕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勇敢卓绝及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也将成为我们人生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h3> <h3> 2000年,村里开始养猪,由于环境污染大,香菇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种了。种了半辈子菇的菇农也被迫终止种植,转为养猪。香菇的种植似乎已经永远定格在遥远的历史长河。然而,诚如之前所述,村民们永远不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2012年6月,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有日产3万袋食用菌菌包生产一条线,20吨产品保鲜冷库1座,并建立了无菌接种车间和食用菌良种生产车间。合作社以规模化经营,统一规划布局,实现菌种、菌包一体化生产设计,专业化生产,建立了“合作社+基地”的生产发展模式,主要生产白玉菇和杏鲍菇。近几年来,还有村民选择了林下林芝的种植,通过野生环境培育模式,使其充分吸收大山中的精华养分,形成非常优越的品质。</h3> <h3> 我想,不管是白玉菇还是林芝的种植,都算是村民种植香菇历经的传承、交融与发展的结果!那记忆里承载着一个个家庭希望的香菇,还有那芬芳扑鼻的味道,那些人,那些路,那一个个诉说着艰苦奋斗的小故事,都将成为故乡的一部分,定格在时光里,挥散不去。而那根植于将军村民血脉深处的拼搏开拓精神将继续沾染岁月芬芳,沉淀成一世的佳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