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际看牌坊

三叶草

罗怡文原创 <h3>朗际看牌坊</h3> <h3>在没有去朗际之前,我早在文字堆里对朗际牌坊进行了些许阅读,知道朗际节孝坊座落在肖田乡朗际村,是清代乾隆年间为该村萧行三之妻黄氏所立。当年寡妇黄氏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抚育成人,当儿子考取功名衣锦还乡时,她却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萧黄氏的事迹被当地政府上报朝庭,乾隆皇帝下旨,恩准敕建节孝牌坊,以彰节孝。</h3><h3>为了去肖田朗际看牌坊,我叨念了好长一段时间,虽没有去成也算是作了情感铺垫,今特邀了几个性情好友,大家情绪高涨,一路欢笑地欣然前行,终于可以走进朗际看牌坊了,这份激动,难以言说。</h3> <h3>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朗际,当我们站在牌坊前,以瞻仰的姿势细细品读,只见牌坊前面有“旌表儒童萧行三之妻黄氏坊”铭,上端书有“圣旨”二字,背面还有“节孝”大字。“节孝”该是这世上对女人最高贵的评价,赋予了最特别的荣耀。真没想到,在远离喧嚣繁华的朗际是这样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更没想到这里竟然有这么奇特的牌坊,仼何人到了这样的地方,心性定会变得从容平静,心灵也会变得纯洁高尚。在现代社会金钱至上的爱情观里,在现代人对两性态度越来越开放随便的背景下,在年轻人闪婚闪离甚至每离一次嫁一次可赚彩礼几十万的怪象中,更需要这种生命的庄严和灵魂的高洁来洗礼。人生虽然是世俗的,但不能没有高度,更不能不守妇道,即使生于低处,也要向上而生,向高而长,不能少了对高处的瞩望与登攀。朗际节孝牌坊可谓是高洁庄严地挺立在每个女人的心里,它距离信仰、距离神性更近,同时距离世俗、距离人性更远。据说乾隆年间,宁都上报的节妇多达百人,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皇帝竟然下旨为一个普通不过到了的女人建一座节孝牌坊,这本身就不是感性所为,而是道德典范的理性需要,它倡导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追求,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深山之一中会有这么一座牌坊,这到底是对女性最高的褒奖?还是轻蔑的贬损?</h3> <h3>朗际村的古井深塘,映着蓝色透明的天空。黛绿色的山峦起伏连绵,一团团灰白色的云雾缠绕浮动,久雨后的阳光格外轻柔,生怕破坏了牌坊线条的张力和呼之欲出的神性,也怕破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更怕惊扰了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萧黄氏。在这里,可以聆听到坚贞的声音,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体会到忠诚的爱情;在这里,我发现了女人的个体之小,生存之苦,生活之难,为了一个穷家,竟然可以低到尘埃里,除了这种精神荣誉及情感寄托,可以完全没有自我地向夫教子,孤寂苦闷一辈子。作为一个从事妇联工作十几年的我,似乎注定与这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扯不断的内在关联。朗际牌坊好像是在等待着我今天的到来和阐释,而我也在牌坊前得到了灵魂的升华与超越。这时同行的小曾建议我站在牌坊下留个影,而我提议同去的一行一起合个影,于是我们灿烂的笑容永久地印在了相片中,怀揣这张笑容可掬的近照,我负重的心态更无法释然,我们看到的只是牌坊的挺拔和矗立,可有谁能品读出牌坊被寄托被神往被默念的意蕴?又有谁有资格同牌坊一起站立一起撑起这生命的尊严呢?</h3> <h3>高大庄严的节孝牌坊,名义上是乾隆皇帝褒奖萧黄氏对配偶、对家庭、对子女负责的精神,实际上是要求女人要忠贞爱节,禁欲禁性,埋葬青春,禁锢人生的枷锁,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见那时的女人是如此渺小,生存环境是如此恶劣,但是精神力量又是如此强大,生存意志更是如此坚韧。仁义礼智信是当时统治者全力推崇的儒家思想,三从四德才是女人所谓的最高精神境界,与此冰冷的牌坊毫不相关,但神性与人性却在这样一座牌坊上奇迹般的相互成全了。</h3><h3>听着村委肖主任讲述萧黄氏的故事,我内心充斥的不仅仅是凄美和哀伤,更是对那段旧时光的缠绕和哀怨,它给了我一种深刻的启示:就萧黄氏而言,“节孝”本就是她的品质,立不立牌坊并不能对她予以肯定或否定,但后人需要这种精神来引领,需要这份荣誉来照耀,这才是节孝牌坊存在的真正目的。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能得到如此殊荣该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幸运啊!或许牌坊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能让女人的灵魂更加高贵,并且可以用这高贵的灵魂来拯救低俗的灵魂。</h3> <h3>在朗际与牌坊短暂的相视中,它对我的启示、隐喻和感怀,一如这徐徐吹来的山风,抚摸着我的透彻心扉,触摸着我的深邃灵魂,撞击着我的柔弱情怀,让我不敢在此多作停留,因为我已经粘附了太多的凡尘世俗,负载了太多的欲念追求。面对已经矗立两百多年的牌坊,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本应该匍匐跪下,长拜不起;更应该虔诚闭目,敬仰不止,但我只是用深深躹躬致以膜拜的敬意。朗际看牌坊,让我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彻悟,我已经不敢向它祈求清高、清纯和清净,更不敢奢求平和、平静和平淡,只能会意于一种超越时空的倾诉,惦念于山水相依的坚守。久违的阳光一直陪着我,半天时间悄悄过去,我默默低头、转身、离去……</h3><h3>朗际牌坊,我还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