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川藏路

缚龙

<p>进藏线路中,318线早已闻名暇尔,而川藏北线317,无论是风光的变幻莫测,还是历史建筑物与宗教人文,其多样的题材远胜热门的川藏南线318</p><p><br></p> <p>巴朗山明净的天空</p><p><br></p> <p>这段公路,你走过了,不后悔!</p><p>(金川县神仙包梨园春色)</p><p><br></p> <p>四姑娘山</p><p>第二次来了,羞涩的幺妹子依旧半遮半掩</p><p><br></p> <p>大金川河谷的金川县、丹巴县境内,民众种植雪梨树近千年,春季的梨花漫山遍野,夏季的雪梨挂满枝头,秋季的红叶令人陶醉——好一块世外田园!</p><p><br></p> <p>丹巴县素以雕楼、藏寨、美女闻名于世,2018年的秋季曾来过其甲居藏寨。</p><p>(丹巴美人谷)</p><p><br></p> <p>甲居藏寨的特殊风光印象深刻,此外,还有阿热大哥家香甜的玉米饼和川味腊肉、热烈的篝火锅庄舞和美丽的格玛。</p><p><br></p> <p>寨子后山的卡帕玛群峰和美妙的晨光</p><p><br></p><p><br></p> <p>每家屋顶四角都有一个白色石堆,那是他们在播种、收获和节日祭奠神灵的。上面的几色旗含义是:蓝色——蓝天、红色——火焰、绿色——绿水、黄色——大地。</p><p><br></p> <p>春天的藏寨,树枝披上了嫩黄</p><p><br></p><p><br></p> <p>话说丹巴的美女,据传丹巴嘉绒藏族是西夏王室的后裔,西夏国破亡时王族及后宫嫔妃流落此地生根发芽繁衍后代,高贵的血统再加上良好的生存环境,让这里的男儿彪悍勇猛女子美丽聪慧。</p><p><br></p> <p>这里的民居沿陡坡向上延伸,由此可见其倔强的民族性格。</p><p>(2018年摄)</p><p><br></p> <p>三月,</p><p>油菜花簇拥中的</p><p>甲居藏寨</p><p><br></p> <p>出丹巴到道孚走303省道,一路溯流而上穿行于高山狭谷,进至道孚县境内。</p><p><br></p> <p>路边一处观景台可远观亚那雪山,或许是时间段的原因,这里看到的山景远没有我在塔公草原所见晨光下的亚那雪山漂亮。</p><p><br></p> <p>道孚古称“道坞”,译意为“马驹”,因县城地形如奔马而得名,被誉为“藏房艺术之乡”、“语言孤岛”、“文化走廊”等。</p><p><br></p> <p>千百年来,道孚县是川藏线和茶马古道上通往康巴北路各县以及西藏的门户,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甘孜州北路八县中气候和人居条件最好的地方。</p><p><br></p> <p>道孚属康巴地域,由于绝大多数的康巴地区都坐落于横断山脉之中,横断山地理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住房特色的多样性。</p><p>(道孚民居)</p><p><br></p> <p>  比如,同样是康南,乡城的藏房是白色的,巴塘的藏房却喜好红色;雅江热爱木材的本色,稻城却将门窗涂以黑色。在康北,甘孜因土质好,建房均筑土墙,道孚却因地处林区,木材是建房的主要材料,石渠、色达是牧场,牛毛帐篷是世代居住之所,新都桥盛产石料,石木藏房享誉康区。</p><p>(道孚民居)</p><p><br></p> <p>道孚惠远寺,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因西藏局势不稳而请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避难于此,特拨白银征地500余亩,修建庙宇、宫殿楼房。此后,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也降生于 此地,从此惠远寺在藏区影响深远。</p><p> (惠远寺)</p><p><br></p> <p>从道孚八美镇分路沿317线前往炉霍,沿途的蓝天白云和绿水。</p><p><br></p> <p>炉霍县</p><p>炉霍二字系藏语“山岩村”之意,因其原为霍尔章谷所属四土司所属地,加之此区域东南与打箭炉毗连而得名。</p><p><br></p> <p>炉霍民居 “崩科”,藏语之意是“木头搭建的房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炉霍,道孚相继发生地震,震后人们发现:只有这种崩科式房子相对受损较小,于是建新居时皆以此为模板,在旧式崩科上做些改进并辅以彩绘。崩科式民居,是在半圆木上下做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它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木质墙壁厚实可达到保暖目的。</p><p><br></p> <p>卡萨湖位于炉霍县西60公里处,海拔3510米、面积1.92平方公里,属于高原淡水湖泊,是川藏北线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早春的卡萨湖,湖水如镜,恬静美丽,如同巨大的松石戒面,镶嵌于317国道旁的山谷中。</p><p><br></p> <p><br></p><p>甘孜,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县城旁有甘孜寺,县城因寺而得名。图为甘孜县城和大解脱塔。</p><p><br></p> <p>甘孜寺始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同时期,在康北地区一共修建了十三座寺庙,和甘孜寺一起,统称“霍尔十三寺”。</p><p><br></p> <p>甘孜寺正对的雪山名为卡瓦洛日峰,是著名的财神山,我对着卡峰虔诚作揖敬拜。</p><p><br></p> <p>甘孜寺的僧人</p><p><br></p><p><br></p> <p>我们从甘孜县去亚青寺,走甘白公路。甘白路是一条没有编号的公路,全长214公里,全线有140公里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无人区,这里氧气稀薄,气候恶劣但风光无限。</p><p><br></p> <p>初春的甘白路,路旁还有昨日飘落的积雪,南方来的我们看见这美丽的高山雪景,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p><br></p> <p>汽车疾驰于荒原雪地,如不羁的野马,一阵苍凉狂放之感涌上心头。</p><p><br></p> <p>河谷地带的袅袅炊烟和潺潺溪流,牛羊在悠闲地散步和觅食,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p><p><br></p> <p>当汽车跃上山巅,一条起伏的天路直通卓达拉山峰,天云低垂仿佛伸手可摘。</p><p><br></p> <p>偏远的白玉县与西藏仅一江之隔,交通非常不便。距白玉一百多公里的一处美丽草原上,有座在藏区闻名遐迩的亚青寺。亚青寺是世界最著名的禅院之一,法王阿秋喇嘛是创始人,初建于一九八五年。</p><p><br></p> <p>来到山坡上,映入眼帘的是觉姆(藏族女性出家人的称谓)们密密麻麻的棚屋,沧凉萧瑟和难以置信的简陋。在亚青寺追随法王阿秋喇嘛学法的修行者中,觉姆人数就过万,是男众数量的数倍。</p><p><br></p> <p>这是一个神秘的“女儿佛国”,整个亚青寺片区,见到最多的便是那些各个年龄段的觉姆</p><p><br></p> <p>他们全身披被红色麻布僧袍,黝黑的脸庞盛开着高原红,美丽的大眼睛好奇地审视这我们这些山外的来客。</p><p><br></p> <p>碰见时,一句“扎西德勒 ”就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她们往住是羞涩一笑转身离去,仿佛天边的一抹云彩,那样乎近乎远。</p><p><br></p> <p>觉姆们居住的小屋,大多是木板拼起的,顶棚用塑料布和泥土覆盖,条件非常简陋。</p><p><br></p> <p>这里所有的活儿都是她们自己干,包括象这样爬电线杆检修电路和变压器的事。</p><p><br></p> <p>也还有暴风雪来临前,爬上屋顶系牢加固顶篷等等。</p><p><br></p> <p>但是她们表情淡定、从容,甚至一脸阳光,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们。</p><p><br></p> <p>带着好奇心上了觉姆岛。觉姆岛内不允许男性进入核心区域,只能在外围参观,所以我还是有些忐忑。</p><p><br></p> <p>壮了壮胆,继续向街区里走去。岛内的路错综复杂如迷宫,还有许多死胡同,方向感不好的人,很容迷路而走不出来。</p><p><br></p> <p>巧遇几个觉姆和师傅正在推一巨木拟切割成燃料,见状我抓紧按了两下快门并摞下相机,跑过去加入他们,一起把巨木推上平地。</p><p><br></p><p><br></p> <p>岛街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觉姆走过,还有手牵小孩的。</p><p><br></p> <p>据说在觉姆岛,允许未成年的男女孩子,跟随他们的姐姐或其他女性亲戚来此出家。</p><p><br></p> <p>岛街走了近三分之一,我被几个迎面而来的觉姆拦住盘问了。她们也听不懂我讲汉语,为证明不是坏人,我掏出了摄影家会员证给她们看,但她们仍不让我续进。向后方指了指,她们带我走回了入口处,指一个告示牌给看,上书:男众不可以进入尼姑区,我明白了。</p><p><br></p> <p>靠近觉姆岛有一小山名为修行山,山坡上有上千个木箱改造成的小屋,这是用来闭关打坐的修行屋。百日闭关是觉姆们一年修行中最重要的内容。每年入冬后,觉姆们每天早晨就会进入这个仅容一人的“火柴盒”小屋打坐静思参悟,直到黄昏才出来回岛上。</p><p><br></p> <p>亚青寺此外还有数千扎巴(和尚),扎巴生活区在修行山北侧的山坡上。</p><p><br></p> <p>从大殿内听完晨课出来的扎巴,一脸的轻松与顽笑,看来这天的晨课听得舒心。</p><p><br></p> <p>亚青寺外围,远处的章台大草原在晨光照射下格外的宁静和美丽</p><p><br></p> <p>德格,雪域中的文化古城,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藏文化三大中心之一。</p><p><br></p> <p>千百年来,德格以她秀丽俊美的湖光山色、神韵悠久的壮丽历史孕育了深邃浩瀚的藏民族文化和古朴肃穆的人文景观。</p><p><br></p> <p>德格素有“格萨尔王故里之称”,格萨尔王传记在德格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域内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精博的寺庙,如宗萨寺,甘庆寺,砻雅寺,这些寺庙在藏区享有盛誉。</p><p><br></p> <p>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为了保护珍贵的木刻经版与佛经典籍,德格印经院上百年来不用烛火,也不通电,光源就是天上的日光与月光,仿佛回溯到远古年代。</p><p><br></p> <p>在藏区,只要是德格印经院印制的佛经,所有人都会心生敬意奉若珍宝,几乎所有寺院都以珍藏德格印经院的佛经为荣,所有的僧侣,都渴望摩挲着德格印经院的佛经,参悟佛陀的无上妙法。</p><p><br></p> <p>经版的雕刻是件苦活儿,据说刻版过程中,刻经人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边刻边念经,一刀一刻,刻出的版又好又准确。</p><p><br></p> <p>目前印经院已珍藏有三十二万块印版,这些都凝聚了一代代刻经人的虔诚与功德。</p><p><br></p> <p>据介绍印经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经版,另两人高低相对而坐,一人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滚筒一滚,揭下,一气呵成,瞬间便印下细密整齐的经文。他们每印一张都会向佛经鞠躬顶礼,并默念经文,这是他们与佛祖沟通的方式。</p><p><br></p> <p>经所用纸张是狼毒纸,狼毒纸即是用草原上狼毒花根成浆而制,因为藏民深信:佛祖的思想,必须写在不被虫子鼠辈接近的最圣洁的狼毒纸上,千年不腐不烂,才能对抗时间,绵延永续。</p><p><br></p> <p>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德格印经院依然坚持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佛经?或许,在他们心中,雕版印经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信仰。</p><p><br></p> <p>印经院外,千里而来的朝圣者们捻着佛珠,摇着转经筒,顺时针绕着印经院而转。他们相信,绕着印经院走完一千一百一十一圈,就是修一个功德。</p><p><br></p> <p>出德格沿国道317西行20余公里,就进入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境内。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汇流域,位于西藏东部,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p><p> 初春的矮拉山草原未返青,山头残雪尚存,大地呈现出红褐的肃杀色块。</p><p><br></p> <p>山顶莽莽雪原一遍壮阔</p><p><br></p><p><br></p> <p>下山接近昌都市区,公路边陆续可见步行前去拉萨朝圣途经的人们</p><p><br></p> <p>宿住昌都,次日我们沿着214国道的高山峡谷早早出发前往邦达,去汇入318线。</p><p><br></p> <p>浪拉山是昌都至邦达必经的山峰,也是昌都附近的最高峰,垭口海拔4572米,属于横断山脉自东向西的第五条山脉,</p><p>是澜沧江和怒江的分水岭。浪拉山垭口平缓开阔,山势也并不陡峭,很多平缓之地有房屋帐篷和人家。</p><p><br></p> <p>年拉山垭口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远眺着冷硬孤傲的横断山峰高耸入云,我想起了伟人诗词:</p><p>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p><p>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p><p>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p><p><br></p> <p>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昌都市的八宿县境内,垭口海拔4658米。说起八宿这个地名,传说川藏线刚建成通车,从成都出发,第八夜正好宿住八宿此地。</p><p> 过了垭口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拐”。</p><p><br></p> <p>邦达草原,这里海拔4200米左右,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个宽坦山源盆地,怒江东支玉曲河上游河段蜿蜒曲折流经于其间。邦达草原长80多公里,宽约2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于位此地,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也再次相会。</p><p><br></p> <h3>来古冰川是西藏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游人可这是观赏到南北极冰川之美。我们去时遭遇到了暴雪,冰雪路面车轮滑,我们就下车步行,由于未预先准备防滑鞋套,有二位队员先后摔倒雪地,为了安全我们只好放弃前去观赏。 返回然乌镇途中停留了来古村。来古村的藏语意思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村子不大,十多户人家,暴雪中村口干草朵旁的牛马在安静的吃草。见我们进村,多事的家犬汪汪着向主人报信,村子里三两个在清理屋顶或家门口积雪的藏民淡定地干着他们的活。一个和母亲清扫家门积雪的男孩,双颊红二团、流着清鼻涕,表情刚毅眼神有些许忧愁,一副活脱脱高原男子汉气概。</h3> <p>走近然乌湖,幽蓝深遂的湖水恍若天空滑下的一滴眼泪,寂静得没有丝毫声息。湖岸岩石林立,雪山就在不远处,安安静静地倒映在湖面,和我四年前看见然乌湖又是另一番美景。</p><p></p> <p>波密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北高南低、高山连绵、雪峰耸立。县政府驻地扎木镇海拔2720米。</p><p><br></p> <p>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影响,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进入帕隆藏布河和易贡藏布河,抵达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因此,波密境内海拔2700米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带,2700-4200米属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4200米以上属高原冷湿寒气候。</p><p><br></p> <p>波密境内有帕龙藏布河和易贡藏布河,其支流数十条,水资源非常丰富,两河流域面积达4500余平方公里。</p><p><br></p> <p>波密桃花沟是中国最大的桃花沟,从卡达桥的波密桃花谷入口进入,绵延几十公里均是桃花,这些桃花盛开在波堆藏布两岸,沿线的如纳村、倾多镇、玉许乡都是比较热门的赏花点。</p><p><br></p> <p>这里的桃树,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风雪吹割淬炼,枝干黝黑形态怪异。春天,枝头盛开的桃花依偎在高耸入云的雪峰背景上,令人叹为观止。</p><p><br></p> <p>桃果很小如指头大,没人采摘食用。掉下的桃子随地腐烂,其果核在喜玛拉雅山脉烈风的吹拂和江流的冲运下,沿河谷山岗随处播种,而形成现在漫山遍野的野生桃树群。</p><p><br></p> <p>鲁朗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涌入的印度洋水气带区域,与波密县、墨脱县、察隅县一样,素有“西藏江南”美誉。</p><p>鲁朗小镇是由广东省援建的国际旅游项目,小镇坐落在开阔的峡谷坡地间,四周的群山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春有杜鹃秋有彩林,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家的地方。</p><p>(鲁朗小镇)</p><p><br></p> <p>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西藏林芝县东部与中西部的分界带,也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p><p>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这次我们运气极佳,看见了南迦巴瓦,还有其上方的旗云。要知道,在色季拉山口看南迦巴瓦可是极不容易的,必须要在南迦巴瓦和色季拉山两处的气候同时最佳才可。我的虔诚之心得来了善报,幸运,感恩!</p><p><br></p> <p>尼洋河,全长300多公里,流域面积在雅鲁藏布江众支流中排第四,但水量丰足,仅次于帕隆藏布江。她发源米拉山的错木梁拉,在林芝市巴宜区汇入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是西藏林芝市的“母亲河”,又称“娘曲”,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沿河两岸植被完好,风光旖旎迷人。</p><p><br></p><p><br></p> <p>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江水的冲刷而形成,她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依靠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使藏东南地区成为“西藏的江南”。这条水气通道对青藏高原意义重大,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的分布向北推移、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庇护而不至灭绝。</p><p>这是2015年在大峡谷宜淀村拍摄的颇有瑞士山地风光的田园春色。</p><p><br></p> <p>这次我们从大峡谷另一岸公路进入,并入住索松村。晨间,蓝调下的苯日神山和雅鲁藏布江宁静安详格外美丽。</p><p><br></p> <p>在1991年和1993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探险。1994年刘东生等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5382米。</p><p><br></p> <p>国家测绘局最后公布的数据: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也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p><p>(2019大峡谷索松村拍下的南迦巴瓦主峰)</p><p><br></p> <p>随后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英文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p><p>(2019索松村拍摄的苯日神山)</p><p><br></p> <p>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国家科学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一步确认了在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p><p>(2019派镇公路边拍摄)</p><p><br></p> <p>这是本次在索松村拍摄的南迦巴瓦九连峰</p><p><br></p> <p>林芝到拉萨的拉林高等级公路通车,将两地的距离拉近不少。4年前从拉萨到林芝的318线全程限速40公里,还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米拉山口够折腾的,现在是5小时内一路顺畅到达,唯一的遗憾是不能观赏米拉山口的壮景了。</p><p>(拉林公路工布江达段路边民居)</p><p><br></p> <p>拉林高等级公路墨竹工卡段风光</p><p><br></p> <p>拉林公路曲水段路旁风光</p><p><br></p><p><br></p> <p>拉萨大昭寺</p><p>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藏王松赞干布所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座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p><p> 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现供奉于寺内。</p><p> 西藏的寺院多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p><p> </p> <p>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p> 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p>(终日守候于大昭寺门口的朝圣者)</p><p><br></p> <h3>返程飞机航拍的雅鲁藏布江和江岸伴行的拉萨至贡嘎公路,江内涨水和仅现的土丘与树冠。</h3><h3>(2018年)</h3> <p>大昭寺外巧遇一队从四川阿坝州出发的朝圣者,这群康巴汉子,他们用了两个多月,沿着317线步行来到拉萨。</p><p><br></p> <p>贡嗄县的上空航拍的大地色块</p><p>(2018年)</p><p><br></p> <p>都说西藏是个“病”,不去治不好去了会上瘾。这里有太多的美丽和神秘,这块土地值得一去又去再去!</p><p><br></p> <h3>拍摄及后期:缚 龙</h3><h3>配 曲: 缚 龙</h3><h3>资料参考:青藏探秘</h3><h3> 网 络</h3><h3> 2019.5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