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语文主题学习”费县实验学校赴临沂市直学校跟岗研修活动

周老师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5月16日至5月17日,上冶小学21名语文教师,在中心校刘成文校长、葛强主任的带领下,赴临沂朴园、杏园小学参加为期两天的跟岗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华樾组织,参与学校为我县三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校,意在以学校结对的形式提高实验学校“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研讨能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朴园和杏园两所学校,是2015年才开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尽管起步较晚,但他们却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发展成为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名校。近两年来,这里的教师多次在全国、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们更是纷至沓来,寻求“语文主题学习”发展之道。</h3><h3> 在这两天的活动中,我们一共观摩了七节展示课,听取了三场报告。</h3></font></h3> 精彩回顾 课题:《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br>课型:阅读表达课<br>执教:徐茜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这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本课的语用点是“学习创造性复述”。</h3><h3>&nbsp; &nbsp; &nbsp; 首先,徐老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两种复述方法——简要复述和详细复述,并且在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运用示意图、表格等工具,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简明、有条理。接下来,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补充留白、续编故事、改编故事来理解、撑握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思路清晰明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朴园大舞台”的形式,让同学们即学即演、活学活用,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h3><h3>&nbsp; &nbsp; &nbsp; 本节课思路清晰,从口语表达,到练笔写话,层层递进,本节课形式新颖:依托文本,创造舞台,使文学与文艺相结合,本节课注重关注学生:从个人展示到小组合作汇演,孩子们的主体性充分得以体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徐老师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h3><div>(宫荣华)</div></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课题:《匆匆》</h3><h3>课型:精读引领课</h3><h3>执教:姜秀迎</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本课的语用点是感受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学习化虚为实的写法。</h3><h3>&nbsp; &nbsp; &nbsp;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是一次情感的体验,而聆听姜秀迎老师执教的《匆匆》这一课,更是让人如沐春风,如同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姜老师先用《长歌行》、《昨日歌》、《明日歌》作导入,很好的为本课奠定情感基调——珍惜时间,这也是本课的人文主题 。然后从预习单着手,提出探究方向: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把无形的时间写得具体可感?这正是本课需要探究的语用点。</h3><h3>&nbsp; &nbsp; &nbsp; 在这节课中,姜老师引领学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姜老师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引领,去预设,带领学生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结合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时间在哪些景物上留下了痕迹”。之后让学生读书之后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下,得出“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整节课中,姜老师用心引导,或通过几首古诗,或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或通过朱自清的生平事迹,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本节课语用点训练扎实,从课文到丛书拓展训练,从说话到写话的层层递进,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达成学习目标。从情感主题到语文要素,本课既体现了语文课上“双线并行”的设计理念,又实现了语文主题学习中“一课一得”的教学特点。同时,在这节课中,姜老师课堂驾驭能力强,过渡语使用巧妙,评价语丰富有较,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div>(祝娜)</div></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课题 :《井阳冈》</h3><h3>课型:略读整合课</h3><h3>执教:张文艳</h3></font></h3> <h3>  本课语用点:学习动态场面中“两两对抗”的写作手法。</h3><h3>&nbsp; &nbsp; “山东清河武二郎,景阳打虎美名扬”。朴园小学张文艳老师执教的《景阳冈》本课主要分为“吃酒-上冈-打虎-下冈”四个部分。张老师抓住文章最精彩的打虎部分(9-12段)进行讲述。</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本课一开始,张老师先让同学们读原著中的一些句子,感受其语言特点,然后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影视作品中关于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来写,应注意些什么?于是,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 ,带领同学们层层深入,解读本文在场面描写中所体现出的”回合适中“、”视角转换“、”动词精准“的写作特点。再后来,张老师又顺势引导学们生观察操场中的体育活动,启发学生们学以致用,将这种”两两对抗“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日常场面描写当中。</h3><h3>&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依托教材,学法迁移,拓展到丛书,让学生们对于本课语用点进行了强化掌握、加深理解,最后又引出施耐庵的《水浒传》并加以介绍,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h3><h3>&nbsp; &nbsp; &nbsp; &nbsp;略读整合课,重在广度。在本课当中,张老师将文本与生活对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放飞孩子的思维,增加了文本的广度。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处理略读课文时,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h3><h3>(贾富强)</h3> 课题 :《“书画”乡下人家 》<br>课型:阅读拓展课<br>执教:刘兆录 &nbsp; &nbsp; &nbsp; &nbsp;刘兆录老师执教的《“书画”乡下人家》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了生本课堂最成熟的形态。整堂课刘老师把课堂这个大舞台完全的交给了孩子,而自己则在幕后默默注视着孩子们,在孩子们需要他时他才会走上台进行点拨。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不仅如此,本节课的“整合学习”非常到位,不仅仅局限于段落的整合,文章的整合,而是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文艺节目形式与语文教学的整合。<br>&nbsp; &nbsp; &nbsp; 这堂课由两位同学以《朗读者》的形式进行主持。分别邀请了三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画作朗读自己的文章、谈自己对乡下的感悟。这些孩子们的画作、文章、口语表达能力令我震撼!貌似老师在这堂课上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老师背后的艰辛付出是巨大的!<br>&nbsp; &nbsp; &nbsp; 刘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br><h3>(林闪闪)</h3> 课题 :《北京的春节 》<br>课型:读写结合课<br>执教:刘世敏 &nbsp; &nbsp; &nbsp; &nbsp;写作课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不知从何处下手,很多学生对它也有抵触心理。但是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后,我们对写作课有了不同的认识。<br>一、谈话导入<br>&nbsp; &nbsp; &nbsp; &nbsp;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老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问题简单而又不失趣味,同学们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在课初就活跃起来。<br>二、感受春节,体会表达方法<br>&nbsp; &nbsp; &nbsp; &nbsp;首先刘老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依次说出作者分别写了哪些节日。同学们根据表格一目了然的就说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轻松的把老师要传授的第一个方法说出。接着刘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哪些节日详写,那些节日略些,并共同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详略得当。最后老师通过出示详写片段,和学生一起对对联,赏年画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说体会,感受过春节时的热闹。<br>三、拓展阅读,提炼方法<br>&nbsp; &nbsp; &nbsp; &nbsp;刘老师出示了两篇作品,分别是本班同学的《除夕》和金波爷爷的《守岁》,要求同学们细细品读,再次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提炼写作方法。<br>四、学以致用<br>&nbsp; &nbsp; &nbsp; &nbsp;根据上一环节总结的写作方法自己去写除夕的习俗(直白的语言、印象最深刻的、运用修辞手法……)同伙学生的作品展示环节,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老师所授方法掌握牢固,并表现得淋漓尽致。<br>&nbsp; &nbsp; &nbsp; &nbsp;整堂课刘老师都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是较高的,他需要学生们活泼有效的“动”起来。但刘老师对整堂课的把控非常到位,起主导的同时又没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轻轻松松的就授人以渔,这令人佩服。阅读,是一张永久有效的车票。不限日期,不限车次,不限路途,不限终点。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先把课堂变成阅读的前沿阵地,在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里去,使阅读成为他们喜欢做的事。<h3>(刘成彩)</h3> 课题 :《舌尖上的美食 》<br>课型:习作指导课<br>执教:徐娟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 本课的语用点是学习”多点关注“、”重点突破“的写作方法。</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徐老师的这节课以一个非常自然的对话导入:喜欢吃什么?在讨论交流的同时,老师出示了同学们最喜爱的冰淇淋和辣条的图片,并让学生们来介绍一个最喜爱也最熟悉的这两种食物。在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中,老师引出了本节课的任务——写美食。</h3><h3>&nbsp; &nbsp; &nbsp; &nbsp;接下来,徐老师带领孩子们聚焦于三篇文章,分别是作家笔下的《狗不理包子》、《端午的鸭蛋》、《豆汁儿》。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在这种对比学习当中,让同学们领会”多点观注“和”重点聚焦“在写作当中的运用。三篇文章学习完成后,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去自己写,而是先一起欣赏点评本班学生自己写的一篇优秀作文《粽子》。徐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如果直接开始写,很多同学可能会”望而生畏“;而通过师生共品学生自己写的这篇作文,同学们不仅能够更加理解掌握本课所训练的写作的方法,而且减少了同学们挑战写作的心理压力,减缓了从”学名家“到”自己写“的坡度,让同学们更有创作的信心。徐老师的这一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h3><h3>&nbsp; &nbsp; &nbsp; 正如徐老师所说,写作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的生长点。在练习片段写作环节,徐老师给学生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去写。在写作完成后,老师引导同学间的互评,也是本节课一大亮点。在这一环节,老师把评价的机会也充分留给了学生,自己只是在恰当的时机补充、引导。在这一学生互评环节,学生们语言清晰、流畅、大方,分析透彻,让人印象深刻。</h3><h3>&nbsp; &nbsp; &nbsp;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徐老师带领孩子们读了大作家笔下的美食,也写了自己眼中的美食,学习了两种写美食的方法。徐老师表现了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优秀的表达能力,也让我们在坐的老师们无不惊叹。整堂课中,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孩子有话可说。</h3><h3>(周彬)</h3></font></h3> 课题 :《读绘本写句子 》<br>课型:低年级表达运用课<br>执教:徐唐妮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h3></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近些年,绘本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常见。这种将图画故事与语文课程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尤其受到低年级教师的青睐。尽管绘本课更容被低学段儿童接受和喜爱,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绘本课应承载与语文教材、课标相符的教学任务。在这节课上,徐唐妮老师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br>&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引导学生学习简单句子,到学写复杂句子,再到练习写生动句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扎实有效,孩子们跟随老师,通过《我妈妈》这样一本充满温情的绘本,完成了从句式仿写到自主写话的学习目标,而且通过情感的总结与升华,让孩子们体会母爱的细微与伟大。在课的最后,徐老师带领孩子们把本节课上练习的句子,组成一首小诗,使整节课更具诗意。<br>&nbsp; &nbsp; &nbsp; &nbsp;徐老师在本课中反复引领孩子们细致观察并大胆表达,汇报交流,学生在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徐老师在这节课中内敛又不乏个性,她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带领孩子们畅游在绘本的天地里。<br>(周彬)<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这两天的学习,除了授课教师们优秀的个人素养、高超的教学水平、巧妙的课堂设计让我难以忘怀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学生妙语连珠、落落大方、求知若渴的一个个课堂瞬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徐娟老师所说,孩子们如此出色的表达能力源于厚积而薄发。我想,这“厚积薄发”则得益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杏园小学的开展,得益于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层面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落实,得益于朴园、杏园两所学校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这处境界,值得我们向往。这种情怀,值得我们追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短短两天的学习一晃而过,留下的是沉淀,是启发,是思考。著名作家曹文轩说,语文是由一本书到一座书山,再到一个人生。大语文教学观念下的“语文主题学习”,使我深深感悟到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窗口,通过课内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看到的是文学,是文化,是人生。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正是成长。<br>&nbsp; &nbsp; &nbsp; 每一次外出学习,我总是能看到那些让我向往的教育道路上的美景,尽管我们身处偏远村镇,尽管很多条件还不尽人意,但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学生

老师

本课

学习

语文

同学

刘老师

这节

孩子

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