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徐家的老照片(副本)

哈来路亚

<h1>  各位兄弟姐妹,大家期待已久的咱老徐家的老照片终于如期而至,此前,在老徐家的每位成员的积极搜寻、归集整理下,今天,它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与其说这是一次展示,不如说是咱徐姓家族在滚滚红尘几十年时间里一路心有所期、朴素向前的见证,历数这些照片,仿佛走进当时的场景,说过的话,做过表情,当时的心境都历历在目,这一切如同我们老徐家人携手走过的岁月,安静、深刻、壮美!</h1><h1> &nbsp;我们是同源、同种、同血缘的一家人。回忆过去,更能体会现在生活的美好。今年是父亲一百年华诞,有关父母的要重点回顾,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慰籍自己的心灵。同时希望老徐家的第三代及后人对我们的父母有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h1><h3><br></h3><h3><br></h3><h3><br></h3><h1> 谨以此美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以表达我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h1> <h1>  记忆并不一定是沉重的,比如说看到他,我们的爷爷,今年是爷爷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他给我带来的记忆都是温暖而美好的,愿我们可敬可爱的祖父在天堂一切安好!</h1> <h1>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2年了,今年如在世整好100岁。父亲出生于1919年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生于乱世,少小离家,一生坎坷,13岁去上海学生意(做学徒),从此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13上海战乱,我父亲被迫离开上海回到故乡绍兴。1942年24岁的父亲与小其3岁我的母亲成亲结婚,至于父母的罗曼史我就不得而知了。父亲的名字正好印证了他一生唯一的嗜好,中国早年最大的酒业公司张裕与我父亲同名,却没有象字义解释那样给他带来丰裕富足。此后若干年,我们姐妹兄弟相继面世,增人添丁固然为喜事,但在当时国家形势及家庭小环境下我的父母却经历了生活的凄风苦雨,备受辛苦,生活的苦难辛酸可想而知。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了一辈子,他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缩影。</h1><h1> 父亲十分辛苦养育了我们儿女七人,帮助我们成家立业,岁月让我忘记了很多,但唯有爱不可遗忘。</h1><h1> 父亲的一生过得是坎坷曲折,晚年饱受病痛折磨,父亲走了整整三十二年,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如今我也步入晚年,时间让我淡忘了很多爱和恨,很多话,曾经想说不屑说,后来想说不能说,现在想说无处说,您走了,却把思念留给了我,轻闭双眼,总是能够听到内心的呼唤:我想您。</h1><h1> <br></h1><h3> </h3> <h1><br></h1><h1> &nbsp;这张照片是我们现在能够追寻到的父母最早的影像,也是我印象中父母的唯一合影,拍摄于1947年冬,已有70余年了,时年父亲29岁,母亲26岁,是不是有点民国风范,长袍配锃亮的西发,也是那个年代最潮流时尚的装扮,当然更需要一定的气质,现在看起来也帅气十足,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大叔。母亲也不失娴静典雅、清秀端庄。当时中国大地上国共内战打的如火如荼,民众流离颠沛,大多人饭都吃不上,能去照相馆拍照更是寥寥无几,绝对是个高消费,这么有仪式感的拍照,可想当时父母充满着喜悦心情。</h1><h1> 据说当时拍照也是偶然之举,夫妇抱着婴儿去大街做戏客,路过相馆时由父亲提议,就留下了这么弥足珍贵的画面。但拿到相片回家被祖母看见后遭到了她的一顿怒斥:这么高大上的精神享受怎么没有我的份,你现在是老婆儿子热炕头,两亩水田一头牛,自己享受不管父母了。这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天方夜谭,可那时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其实父亲是个孝子,也意识到此事考虑欠周,立马向祖母道欠认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父母快乐的愿景,母亲怀中的男婴就是他们的希望与憧憬。</h1><h1> 看到照片中这个温馨画面,我有一个遐想,想象着如果父母都已经进入天堂,一定会在天堂的一角相会,父母在世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有这个资格与权利,手中都握有进入天堂的门票。天堂里没有疾病与痛苦,有的只有幸福、快乐。要不了多久,我也会来到父母的身边,到那时,我一定要好好与他们聊聊。拙笔难尽父母恩,思念父母,那是一段漫长的旅程。</h1> <h1>  照片中这个英姿勃发的男人居然是我的父亲,时年三十二岁,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么年轻容貌的父亲不曾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慈祥的面容,眉眼带笑,脸颊轮廓线条清晰,头发浓密居然是黑色的而且还发型时尚,在做这个家庭相册时我是第一次见到,看的我是心潮起伏,可以想象青年时期的父亲有多么的英姿飒爽。</h1><h1> 从我记事起正值父亲的壮年,他高大伟岸,1米80的大个,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爱子顾家,在哪吃不饱穿不暧的年代,生活过的很是拮据,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是被我们吃,最多时有七八口人吃着他,而且是前赴后继的吃他,我们就像老黄牛身上的蚂蟥叮着不放地吃他,吃的他身心疲惫、心力交瘁也不放过,奇怪的是父亲很愿意被大伙吃。小时候,只要知道今晚父亲要回家,孩子们都会心照不宣的等着盼着,那怕睡在床上也会睁着眼睛,努力坚持着让自己不睡着,一旦父亲回家,就会像变戏法似的从身上变出几个烧饼或馒头分给孩子,吃着父亲带回的点心进入梦乡,虽事过多年,仍然记忆犹新。</h1><h1> 父亲常常会自责没有给家人提供更好的日子,经常会说亏欠你们了,对待子女他心里有更好、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是当时的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而感到愧疚。世上好父亲很多,但像我父亲常把亏欠你们了挂在嘴边、成为口头禅的应该屈指可数,它包含着深厚的父爱在里面,这是大爱,让我承受不了,真是父爱如山啊!其实父亲真的没亏待过我们任何子女,该说亏欠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父亲,能做您的儿子真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h1><h1> 父亲从不攒钱,用母亲的话是:口袋里的钱不能放过夜。而且他买回家的好菜一定会比别人买的便宜许多,他总是要执意报低价格,免得母亲心痛与埋怨唠叨。其实母亲对父亲善意的谎言是心知肚明,母亲认为有钱不如给她,她可以更均匀地按排孩子们的伙食,但父亲依然是我行我素,下次还是一样。我心里是更暗暗赞同父亲这样慷慨大方的做法,母亲那种均匀地按排有点神不知鬼不觉,小孩子感受不到,能酣畅淋漓的大餐一顿该是多么美妙幸福的事情啊。父亲只要手上有点小钱,我家肯定是一桌丰盛的好菜,他亲自下厨,拿出他的一流厨艺绝活,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也许就是父亲最高兴得意的时光。</h1><h3><br></h3><h3> </h3> <h1>  看到父亲的相片,回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太多儿时场面涌入眼前。记忆中的父亲尽管过的艰辛,但是新潮时尚,注重仪表整洁,审美情趣高雅,做事干净利索,为人豪爽大方,他高大挺拔、仪表不凡,很有男子汉气概,每每提起古代某个英雄人物,我都会很自然地与自己父亲的形象联想在一起,非常的崇拜敬仰。小时候,能跟着父亲外出是我最大的乐趣,父亲常带着我和妹妹去看球赛,看田径比赛,我俩一前一后的坐在他骑的自行车上,一路上心不在焉地听着他讲绍兴的风土人情,但注意力总是会集中到路边的小吃摊上,父亲也心领神会我俩跟着他的主要目的与要求。第一选择是东街清道桥口的甜酒酿,父亲每次肯定是只给我们买,他自己就那么站在边上看着我俩吃,还不时的问好不好吃,童年的我也不知道让父亲也尝尝,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幼年的意识里,只要我们说好吃,父亲是从来都不吃的,这是多么博大深沉的爱,不是说在嘴上,而就这么始终让你感受的到。因为父爱,让我的生活自始至终沐浴着阳光,我的生命充满着温暖的底色,在爱的滋润里破土发芽。很庆幸自己能生长在一个有父爱的家庭,我们的童年也许物质短缺、食品匮乏,生活艰苦,但惟独不缺的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和情。</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没上过几年学,却能写一手漂亮好字,双手很巧。父亲一生勤劳,几乎所有的家务活他都拿的起、放的下,父亲兴趣广泛,爱好高雅,琴棋书画无不喜爱,对戏曲、艺术品、体育等都有所领略,游泳水平很高。他满肚子都是故事,记性好,口才更好,喜欢讲古代英雄故事,借鉴古人的优秀事迹来启迪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他会讲三部,夏日的傍晚,只要父亲回家,我家天井就会早早聚集儿时的玩伴,焦急地等待着父亲能早点出场,听他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三国、水浒、西游记。他嗓音低沉,有磁性,讲起故事特别好听。晚上油灯下,依偎在父亲暖暖的膝盖上,听他讲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听的故事,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想起这些,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父亲对我的关爱像一条小河,细长而源源。</span></h1> <h1>  这是我见到的最消瘦的父亲,面容清癯,看了让我既亲切又心疼,心像被揪住了的难受,居说当年父亲大病了一场,但双目仍炯炯有神,仿佛可以与你对话一样。看着这张照片,打开了我封尘已久的记忆:少年时期,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大山,真正的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权威,是我们全家的全部依靠。只要他堂前一坐,尽管和颜悦色,也是不言自威。儿女们对他很是敬畏,在他面前连走路做事都会轻手轻脚,说话的声调都会降低许多,只怕自己做错些什么,只见他眼睛一斜,我们都会敬而远之。</h1><h1> 记得八岁新年初一父亲带着哥哥、姐姐和我四个步行着去给祖母上头坟,当年的父亲应该是照片中清瘦的模样。回家的路上走不动了,大病初愈的父亲把我骑在他的肩上,也许是父亲自己也走累了,当时父子俩的一段对话让我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父亲说:你长大了孝不孝顺爹爹。我竟然鬼使神差地回答:不孝顺。父亲很惊讶:你这个小鬼,居然说不孝顺,下来。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孝顺的含义,问父亲:爹爹,那什么是孝顺啊!父亲气喘吁吁地向我阐释什么才是孝顺的道理,还讲了中国古代孝子孝女的故事,然后再让我回答孝不孝顺。我答:孝顺爹爹。父亲说:大声的回答。我就坐在父亲的肩上大声的喊:我孝顺。父亲听了是爽朗的哈哈大笑起来,也引来了路人的侧目。没想到童年的一句戏言:不孝顺,竟然成了我对父亲后半生的真实写照,给我留下了终身遗憾,成为自己无法弥补的伤痛,失去亲人,你要用一生也忘记不了他的好,想起这些让我不禁潸然泪下,阵阵噎动。</h1><h3> </h3> <h1>  76年下乡插队时母亲在衢州,是父亲给我准备了简易行装送我去乡下的,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很艰苦,城乡差别比现在更大些,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没水没电住在半山腰的牧场里,左边是兔场、右边是猪场,吃的饭都是用铝饭盒直接放在猪饲料上蒸的。父亲很不放心我一个人生活在那里,仅过了一周,父亲拿着食品,走了近三十里的山路,他满脸通红、浑身是汗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一遍急切地了解我的近况,一遍拿出带来的食品要我马上就吃。当晚,连招待父亲吃饭的条件都不具备,因为当天的猪食已经煮好,不能再在猪食上蒸饭了,而我吃着父亲带来的那条桂鱼也是难以下咽,暗暗埋怨父亲怎么要买这么贵重的东西,对当时的我是太奢侈了些,心里盘算着我这七天强劳动赚到的工分都抵不过这一条鱼的价值,我这一吃,七天的活白干都还不够呢。那晚,父子俩就住在不通水电半山腰的牧场里,周围漆黑一片,俩人睡在宽仅80公分的小木板床上,只能侧身而卧,年轻的我是倒头便睡,而父亲是一夜无眠,当时的感受直到现在回味起来还会感觉到父爱的温暖。</h1> <h1>  我们的父亲于公历1986年11月28日(农历十月廿七)傍晚7时48分在家中与世长辞,走完了68个春秋!岁月无涯,人生苦短,父亲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人生的快乐,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子女的回报就离开了我们,生命是那么的脆弱,留给我们儿女是沉重的悲痛和深深的哀思。父亲离开了我们,父爱却从不离开。父亲远在天堂,父爱近在心里。</h1> <h1>  我的母亲出生于时局动荡的苦难家庭,她年幼失父,少年丧母。家庭给予她的除了生命再无其他。母亲是在教会办的孤儿院里长大的,从小在教堂读书唱歌,学习教义教规,是教会温暖的大家庭养育了她,也造就了她坚毅、隐忍、豁达的性格。</h1> <h1>  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她的心中,这种信仰是与身俱来、根深蒂固,甚至是植入骨髓、深入瑰魄的,即便是到了后来嫁为人妻,生儿育女,她也不忘在自己的亲人、子女、晚辈面前宣扬和捍卫自己的信仰。家里的成员都在母亲的影响下加入了天主教,从受洗到领洗,从每礼拜的弥撒到大小节目,孜孜不倦投身其中。</h1> <h1>  她总是一遍遍对我们子女说:做人必须懂得感恩,无论参加什么党派,首先做人要正派,人要勤劳、知足、低调、有信仰、有爱心,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言传身教,就像潺潺溪水流淌在我们心间,指引着我们的人生。</h1> <h1>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关于母亲的一个难忘的画面是:油灯下,她纳着鞋底,缝着衣服,脸上带着微笑,嘴里哼着圣歌。昏暗的灯光,渐渐淡化的背影,勾勒出母亲圣洁的轮廓。动听而绵长的旋律仿佛是天上来的,让我在那个充满贫穷、饥饿和动荡的年代,一次次安心而满足的睡去,这是我儿时记忆的原点。</h1><h1> 记忆中,母亲没有什么象样的衣服,始终穿着一件破旧却干净的蓝士领,但是逢年过节,她总会带着我去教堂借用缝纫机为我们几个小孩缝制衣服,小时候我们穿着母亲巧手设计和缝纫的衣服,总是特别的精神,心里特别欢畅。</h1> <h1>  母亲不仅含辛茹苦的为自己的子女恪尽天职,让我们健康成长,还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尽心尽责,每当寒暑假,母亲就要承担起帮我们照看孩子的责任,那个时候她不仅是一个看护人,更是一个十足的传教士。清晨,母亲拉着孩子们的手,走在水乡的石板路上,愉快的去教堂参加弥撒,听道理,在教堂一坐就是半天。午后,在孩子们醒来时,母亲拿出圣经、福音,一遍一遍给他们讲解故事后面的寓意,欢声笑语,语重心长,这一切都密密麻麻刻在了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关于童年的主要回忆,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牧师。</h1> <h1>  尽管晚年身体羸弱,母亲依然坚持参加每一个晚辈的婚礼</h1><h3></h3> <h1>  她的身后是天主教堂,我们及下一代们最为重要的童年记忆,很多年后回想起教堂,总是想起那些涂满彩色油漆的玻璃,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光和影,这是我的母亲,一个普通、朴素的劳动妇女,终其一生为我们带来的人生主色调。</h1> <h1>  母亲和我</h1> <h1>  母亲在东双桥上,身后是小桥、流水、人家,是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相继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的这片土地上。</h1> <h1>  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h1> <h1>  母亲一直秉承天主教的仁爱之心,她人缘非常好,常常把别人的喜怒哀乐记在心头,能为了别人的孩子考上大学或出国深造而笑容灿烂,也能为别人的一些烦恼事彻夜发愁、祈祷。身体还好时,她有听收音机的习惯,也通过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什么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都能讲的头头是道,对时事的了解并不亚于年轻的我,她时常在教堂为全世界死难同胞做追思弥撒,我戏称她是立足绍兴,放眼全球。在她嘴里从来听不到说别人的不是,她总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别人的好,在街坊邻居中颇受尊敬,深得与她相知相交一辈子的亲友和教友的肯定。</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老去的时光里,独品孤独、沧桑,守候我的到来成了母亲最大的动力,每一次离开时注视着我的背影,满脸的不舍。</span></h1> <h1>  母亲离开我们是在一个冬天的中午,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没有带给我们一点惊扰,就像平常午睡一样静静的睡去,再也没有醒来。</h1><h1> 母亲一走,我的人生,只剩下归途。</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r></h1><h3><br></h3> <h1>母亲与二叔、小叔在一起</h1> <h1>  三代人的餐桌</h1> <h1>母亲与教友在一起</h1> <h1>  母亲在车家台门,这是母亲一生中生活时间最久住处,先后历时44年。</h1> <h1>  母亲没有留下什么贵重的遗物,只在生前嘱咐我们子女要将她毕生的积蓄全部捐给教会。她的一生节俭不浮夸,低调不张扬,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上了最后一课。</h1><h1><br></h1> <h1>  历尽千帆,越过山丘,暮然回首,总会发现母亲还在推着我走,没离开过。<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的灵魂带着对我们深沉而厚重的爱,变成一个护守天使,永远的伴随着我们,守护着我们。</span></h1> <h1>  照片拍摄于父亲去世出殡后的那一天,毎个人的脸上都是流露出失去亲人的疲惫、沮丧、徬徨、惊恐、悲伤,依稀可见的笑容也写满了苦涩。你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失去了父亲的日子我们该怎么过。</h1> <h1>  缺少了父亲的全家福,不能算是全家福。</h1> <h1>现代版的五女拜寿</h1> <h1>  哥俩好!有路我们一起走,有饭我们一起吃,有甜我们一起享,有苦我们一起杠,有难我们一起当,就是为了两个字--兄弟。其实我与我哥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级别的,不能同日而语,我刚上小学,他就到乡下支农去了,俩人相差整整十年,他是我背后除了父亲以外第二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虽然相差十岁,记忆中从来没有以大欺小,也没有倚强凌弱,更没有打骂与暴力,有的只是保护与关爱。</h1><h1> 很小很小的时候,哥背着我爬过八字桥,走过水乡沿河的石板路,来到东街章家台门口,为了就是买5分钱一盘的螺蛳吃。螺蛳是用最最简单的加工方式用盐水煮熟的,一盘没有几颗,也没有其他歺具,就直接用手拿着站在路边吃。那时的我太小,不会用口唇、舌尖吸吮着吃螺蛳,是哥吸出来再把螺蛳肉放入我的嘴里,味道十分鲜美。这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当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高潮期,经历过的中国人都会想起可怕的饥饿年代。只记得那时哥姐们总喊饿,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感觉过,现在想起来是全家人的节衣缩食让最小的我吃饱,才让我在那个饥饿年代没有饥饿感。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亲情,是我们一生的铠甲。</h1><h1> </h1> <h1>  还有一件事也印象深刻,上小学三年级时在学校与同学起冲突感觉自己吃亏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让我哥替我去报仇,回到学校,学生都已经在上课了,我俩冲进教室,同学们个个惊讶,上课的老师也很诧异地看着我俩,我哥就说了一句话:以后谁再敢欺负他当心你们的小脑袋。那个扬眉吐气感觉简直无法形容。</h1> <h1>  老徐家的另一个兄弟</h1> <h1>  他日一去不回,你可好?</h1> <h1>  又是一对哥俩好,咱老徐家的第四代,我哥的二个外孙。</h1> <h1>  姐弟情:姐姐就是两个人挤一张床你把她踹到地下,她帮你盖好被子,然后自己睡地上的人。</h1><h1> 每年春节姐姐都回家过节 ,那年回家说是要送一件礼物让我自己选,思考了一天还是定不下来,我需要的礼物可多了,钢笔、皮带、胶鞋我都想要。第一是钢笔,我将要上初中了,大多数同学有我且没有,而且学习上也确实需要它。第二是皮带,我们家的皮带都是父亲用舤布带,俩端再加个铜丝扣自己手工做的,他自己也这么用着,虽然牢固耐用,但不美观漂亮,小孩子爱丑美,也很想望拥有。第三是胶鞋,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穿过新胶鞋,也想尝尝它的嗞味,但是只能是一件,犹豫再三,最后定下的还是钢笔。记得买的好象是暗红色的,7角9分钱,兴高采烈地买好笔,隔壁左侧就是绍兴最大的人民照相馆,姐姐提议俩人要照个相,就留下了这么稚嫩青涩的瞬间。照完相,一直还在想着我的皮带,实在有一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心想要是不拍照片买一支皮带该有多好。幸好,我家姐姐多,就在同年春节,小姐满足了我皮带的愿望,真可谓双喜临门。</h1> <h1>   十指最连心,血脉最相亲,</h1><h1>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h1><h1> 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亲情。</h1><h1> 这辈子,</h1><h1> 最不能舍弃的人是兄弟姐妹,</h1><h1> 二话不说帮你的人,是他们;</h1><h1> 出钱出力对你的人,是他们。</h1><h1> 兄弟姐妹,</h1><h1> 是一辈子也不可分割的家人!</h1><h1> </h1> <h3>芳华</h3> <h1>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h1> <h1>  花谢了还能花开,人的生命却只有一回,不可能今儿谢了枯了,明儿个又长出来,开出来。</h1><h1> 每年清明时节回到那座父母安息的山头,我总会有种往昔重来的念想。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当你有一日也离开这缤纷世界时,一定要以最绿色、环保的方式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叫声爹娘挺好!</h1> <h1>  似乎找回了青葱岁月,仿佛我们的芳华依旧。</h1> <h1>  我们风华正茂、我们激情飞扬。</h1> <h1>  老徐家的第三代即将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可以飞得更高、更远。</h1> <h1>  我们羽翼渐丰,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被依靠。</h1> <h1>  看看多有明星范</h1> <h1>  渐渐地我已长大,就有了他的风骨、他的气质、他的模样,我是他生命的延续。</h1> <h1>  感谢上帝把你赐予给了我,自从有了你,你就是我的世界,我的全部,儿子我爱你,就像我的父母爱我一样!</h1> <h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快过年了,带着孩子,带着年货去看老母,身后挂着的粽子是带去礼物的一部分。小外甥牵着外婆的手臂笑容多灿烂,这就是言传不如身教。</h1> <h1>  我们曾经都不是胖子</h1> <h1>  咱老徐家的第三代</h1> <h1>  小汽车是当时的稀罕物,站在街头拿着相机想要孩子与汽车合个影,能捕捉到那一瞬间,已经很满足了。这也许就是禅吧!刻意等不到,不经意间自然来了。</h1> <h1>  徐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h1> <h1>  解放军叔叔,咱老徐家的唯一。</h1><h3><br></h3> <h1>  这对哥俩就是我妹常说的:放学一回家,就要去抱他的二个外甥,从一出生就由父母抚养,直到学前才被大姐领回,先后时间一共十年,可以说是我与小妹少年时的最爱,是我俩的跟屁虫,用形影不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只是我们现在联系的不是太多,但我想在我们彼此的心底深处一定会留有比较重要的位置。</h1> <h1>  大姐和她的第三代</h1> <h1>  我和妈妈谁漂亮</h1> <h1>  至此,老徐家老照片展接近尾声,一路走来,我们的父辈们负重前行、流血播种、含泪歌唱,是故事、是音乐、是画卷,但愿我们的后辈,能够扛起老徐家壮大和发展的重任,同时也不要忘记回报自己父母的一缕沉沉芳馨,千万不要给得太少,别总以为,离别很远,假如有一天你后悔了,再想回头,你会发现无路可走。愿老徐家照片展能够世代延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