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对 老 年 观 的 理 解

元亨利贞 710757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要点提示:</b></p><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威胁老年人健康最常见的四种病要高度重视,一是新陈代谢"四高"病,即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二是心脑血管病;三是神经退化性疾病,即老年痴呆;四是癌症。其中"四高"最为普遍。</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理平衡。其中心理平衡是关键。</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老年人心理平衡的关键是心理强大;外部条件最好有"四老",即有老底,有老窝,有老伴,有老友。其中老底是基础。</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4、癌症的病因至今不明,什么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运动不足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我一直认为情绪是各种癌症的重要起因,虽然不是唯一的起因。</span></p><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5、老年慢性病治疗的一般原则是:能通过健身包括气功,站桩,八段锦,五禽戏……好转的,就不要吃药;能通过吃药好转的,就不要打针输液;能通过打针输液好转的,就不要手术。</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6、老年人因为心梗突发猝死的不占少数,主要还是平时自我关注不够。有一些前期症状,如短暂的心绞痛被忽略,许多老年人很注重常规性体检,但却很少进行心脏 CT 检查,或者感到检查费用太高,或者缺少这方面的意识,这都是造成心梗猝死的重要因素。</span></p><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7</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老年人骨折,特别是髋骨骨折一定要高度重视。必须毫不犹豫进行手术治疗,避免"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悲剧上演。</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8、要实事求是处理好长辈和小辈的关系,这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保证。</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9、好好活,不惧死。要这么认识:死亡不是终结生命,而是走出时间。</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0、本文稍长一点,我不需要您点赞,需要您耐心来看。看完此文,可能会给您老人家一个科学、明白、愉悦的晚年。</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何谓老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有了隔辈人,如当了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就算是老人了;有人认为:正常年龄退休就算进入老年了;有人认为:60周岁旅游去景点,被照顾半价,就是社会公认的老年人了;有人认为:年满65周岁,坐公交车可刷免费敬老卡,应该才属于老年人;也有人认为:人过中年,身体衰弱,器官老化,就已步入老年行列了……</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老年,这个当今社会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实际是一个社会“伪”命题。</p><p class="ql-block"> 上古无时间概念时,古人对自身年龄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即使现在一些高智商动物,由于对人类社会时间概念不理解,年龄大小也无从谈起,其年龄,是人类给它们计算的;一些地处偏僻山村的高寿老人,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对自己的实际年龄也并不十分清楚。</p> <h3>  可见,年龄的计算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h3><h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对年龄的影响也越来越敏感,特别是电视、电脑、微信等现代通讯的普及,信息交流空前活跃,年龄话题也越来越多。</h3><h3> 有的人想规避老年,提议要忘掉年龄,但忘掉年龄并不等于时间停滞,何况在时间支配一切的现代,能够忘掉吗?</h3><h3> 有的人利用老年人追求生命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开出了一剂又一剂健康安度晚年的药方,但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生命科学的要素呢?有的人为了迎合老年人,给他们配制了一盘又一盘的心理安慰鸡汤,但这些廉价的鸡汤究竟具备多少营养实际功效?都不得而知!</h3> <p class="ql-block">  年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个体,由出生到消亡过程的一个阶段,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走向。而老年就是这个阶段的后一段。</p><p class="ql-block"> 这种规律适合于大自然所有事物和现象:季节有春夏秋冬,生物有少青壮老,现象有成住坏空,事业有盛衰兴废;文章有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 规律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是千古不变,无可违背的!即使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也违背不了,他老人家80岁肉体涅槃就说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所以,作为一个人,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对规律性的东西都应该持敬畏态度。我们既然改变不了生老病死规律,就得勇敢地去面对它。</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既不能讨厌老,也不能纠结老,更不能恐惧老。</p> <p class="ql-block">  以大自然季节变换为例,各个季节有各个季节的风景。人生也是这样,青年有青年的生机,老年也有老年的沉静。</p><p class="ql-block"> 各有各的特色,谁也取代不了谁!</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同样也是老年人的世界,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吗!</p><p class="ql-block"> 而且由于老年人是过来之人,对世界万物认识的更清楚。许多老年人说,我那时年轻气盛,凡事缺乏深思熟虑,当时自以为得意的一些往事,现在回想起来都脸红,如果现在让我再处理这些事情,我绝对不会那样的。</p><p class="ql-block"> 可见,人老成精,绝非浪言!因为夕阳是经历过朝阳的,而朝阳却未经历过夕阳,您不可能在初春就能看到秋色满目,在盛夏就能看到冬季雪景吧?</p> <p class="ql-block">  人老是自身一种感觉,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即使超越现实的宗教,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佛教就有人生“八苦”之说,其中老苦、病苦、死苦这“三苦”更是与老年人须臾不离。</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理解佛教这个“人生皆苦”概念,下面,我以现代语言简释一下。</p><p class="ql-block"> 所谓老苦。就是人衰老时的苦。人生在世,由盛而衰,总会老至。人一旦衰老,就反应迟钝,行走不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男人由昂藏七尺的健壮之躯,到老态龙钟的步履艰难,女性由妩媚动人的明眸皓齿,到令人生厌的鸡皮鹤发。</p><p class="ql-block"> 不仅肉体上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如果遇上不理解、不同情你的人,还会有许多无法言喻的隐痛。</p> <h3>  所谓病苦。就是人患病时的痛苦。人生一世,难免疾病相随,不但有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创伤。</h3><h3> 常言道“得病如墙倒,治病如抽丝”,一些身心疾病不是有钱就能够治好的。这要看缘分,缘分不到,甚至就得带病延年,病痛、忧戚、烦恼将会无时不刻地伴随着你。</h3> <h3>  所谓死苦。就是死亡的悲伤。人生无常,有生必有死。不管你生前多么健康,多么有财富或有权势,都难免一死。生命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慢慢走向终点,况且还可能遭遇意外事故或灾难中途夭折呢?</h3><h3> 事实上,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向死亡迈进,死亡的恐惧始终与人为伴。特别是寿尽命终之时,不论是濒死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有一种对生死离别难以接受的留恋和痛苦。 </h3> <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年才明白,所谓老苦、病苦、死苦这”三苦“,只有”病苦“,体现在主观感受上最多,也最受煎熬。</p><p class="ql-block"> 而”老苦“,只要您不在乎它,它对您几乎就起不了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 “死苦”则更是体现在一种短时间的状态中,这些您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自主。</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所谓的老苦。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颠覆这个理论,老乐才是应有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虽历经春华、夏长、秋实,但未经历过冬藏,未体验过严寒冰雪,是很可悲的。孔子曰:“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什么意思?用现代语言解释,即: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的人,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孔子管这样的人叫“三季人”。人生一世,谁愿意当三季人?我想恐怕没人愿意当!</p><p class="ql-block"> 所以,人从壮年进入老年,虽然容貌有点沧桑,头发有点稀疏,身体有点变形,这都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更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当有一天,我们翻出自己有的早逝同学、朋友甚至家人照片时,会有很深的感触:他们逝去的太早了!他们的老态我们没有看到,也很难想象是个什么摸样,这就意味着他们缺失了一个完整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尽形寿,哪怕牙齿掉了,眼睛花了,脸上布满老年斑,头发一根都不存在了,也是圆满的标志,福寿的标志,这种标志不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哪能轻言痛苦呢?</p> <h3>  再说说所谓的死苦。如果冷静想一想,死难道就那么可怕吗?有人说,可怕!太可怕了!那种感觉,那种氛围,想起来都心惊肉跳!</h3><h3> 实际上这种可怕也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遗体的消失性处理,告别仪式亲人们那种哭天喊地气氛,无一不对活着的人心理上产生冲击,换位思考,死确实可怕。</h3><h3> 我倒认为,死的本身并不是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对死的渲染!</h3><h3> 同样对待死,一些宗教处理的比世俗要高明一些,如基督教葬礼称之为安息礼拜,强调人死是归回安息,将来还可以与主一同复活;佛教则强调轮回往生。</h3><h3> 总之他们都不认为人死如灯灭,不论是即将逝去的人,还是守灵的人,都坚信他要去天国,去西方极乐世界。</h3><h3> 一句话,在他们的心里,死后去的地方都比现实世界要好,这样的企盼氛围,毫无疑问,会很大程度地抵消人们对死的焦躁和惧怕。</h3><h3> </h3> <h3>  之所以有死苦一说,是针对世俗而言。</h3><h3> 即使传统世俗再怎么折腾,对死者来说,也是眼睛一闭,生命便走向永恒。而对人类社会这些所作所为,不可能有所感受。</h3><h3>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也会哂笑:“生死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你纠结什么?出生前,我征求你的意见,去世界走一回怎么样?你不愿意,我只得把你推出去。刚出生时你还哭着喊着要回去,没想到在这个世界待了几年,不论贫富贵贱,你又死活不愿意回去了。”</h3> <h3>  佛教更有轮回一说,给生者和死者都带来了再生的希望。或者说,还带来了可能转化为更高层次生命的希望,所以修佛的人趋之若鹜。</h3><h3> 那么有人问我:轮回之说,孰真孰假?</h3><h3> 这我很难回答。因为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回来过。可能那边风景独好,去了后便再也不愿意回来了。</h3><h3> 所以,人到快尽形寿的时候,消除焦虑,平静心态,诚心向往能去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是幸福的。既然如此,还惧怕什么死苦呢?</h3><h3> 不论是宗教还是世俗,实际有句话说的最令人信服,也最令人坦然: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h3><h3> </h3>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病苦。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老不可怕,死亦不怕,但如果人老疾病缠身,还真很难找到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当身体失能,生活不能自理,连累了家人,不但身体痛苦,心理更痛苦,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再三强调老年人一定不要一心追求没病,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不要失能。</p><p class="ql-block"> 所以,健康就成为了老年人永恒的话题,老年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也成为了社会热点,现在,各类保健品五花八门、充斥市场,各种新疗法、偏方、神药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这方面没有更多要说的,只是诚恳告诉读者一条原则:老年得病,能用健身锻炼方式解决的,就不要吃保健品;能用保健品解决的,就不要服中药;能用中药解决的,就不要吃西药;能用西药解决的,就不要打针;能用打针解决的,就不要输液;能用输液解决的,就不要手术。</p> <p class="ql-block">  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的身体器官已经运转了几十年,有一些疾病是很正常的。常言道:有病是常态,没病是例外。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过于纠结,更不要过于追求生理指标的年轻化、理想化。</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有的病是可以治愈的,有的病甚至可以不药而愈,但有的病即使千方百计,百计千方也是难以治愈的。如果一些病不能彻底治愈,也不要勉强,更不要焦虑。只要不影响寿命,不会带来不能忍受的痛苦,带病延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上面说了老年病常见病的治疗原则,下面试着分析一下老年人第一杀手——癌症的病因。</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医学业余爱好者。尤其对中医,从小就非常感兴趣,而且在专门院校系统学习过,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当上专职医生,但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关注着人类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的盛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认为,至今未能攻克的人类死敌——癌症,其病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因素是情志,也就是说,除了高强度污染这个外因外,中医常说的致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其主要内因,其中怒忧思悲尤甚,即人的情绪因素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我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大家可以回想,有癌症潜质的人一般都多愁善感,遇事想不开的多;有的人表面看着大咧咧,实质外粗内细,有点事就不断在心里纠结,很难忘掉。中医认为,忧思郁结。这个“结”,这个积累不化的“结”,就是患癌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有人调侃,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病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吓死的。那两个三分之一不在我们评论之列,但听说得了癌症,恐惊忧虑促使病情加快发展的,确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个由情志致病的癌症,特别钟情于年龄偏大,情绪郁积偏多的人,当然也不排除虽然年龄不太大,但郁结偏重的人。</p> <h3>  最近,台湾马偕纪念医院院长,著名的治癌专家杨育正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我离去之前》。</h3><h3> 书里探讨了他患癌症的病因:“第一就是长期郁闷会得癌。生病初期,这样不平的情绪确实有段时间一直缠绕着我。我很难平静接受的,是生病前一年我所遭遇的种种不堪的中伤与攻击,令我情绪低落,郁闷至极,或许才种下了我的病因。早有研究证明,抑郁导致情绪低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h3><h3> 杨育正的这段话,是一个当代医学家在不幸患了不治之症后,反复思考得出的一个清醒结论,也印证了我多年对此病的观察和所思。</h3> <h3>  进入老年期,除了癌症的威胁,还有心脑血管及血糖高等常见的老年病,因为较普遍,所以更会令人上心。</h3><h3> 老年人绝大多数患有传统“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高”,即高血尿酸症,如果严重,外在症状会出现疼痛难忍的“痛风”病。</h3><h3> 实际这些以“高”为主的病,病源就是新陈代谢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代谢不畅,积淀太多,出现点这种病是再正常不过了。</h3><h3> 因为人老有个渐进过程,但也有个量变到质变过程。有的人很奇怪,去年体检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今年怎么突然就有那么几项不正常了呢?是不是吃的有问题?运动量不够?休息的不好?等等,于是就胡思乱想,焦虑不安,有病乱求医,没病瞎折腾,恨不得一时就想恢复正常。</h3><h3> 实际上,一些生理性指标的改变,不一定完全属于疾病范畴,是随着年龄增长,长寿之人增加引发的必然结果。说穿了,是身体老化的体现。</h3><h3> 也有的人得了老年病不是和自己纵着比,而是横着比,为何某某年龄和我差不多,他就不得这个老年病呢?这涉及到基因、家庭、工作生活环境、医疗条件等一系列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清的。有的人腿疼胳膊疼就感到痛不欲生,你怎么不想想,有的人心肝脾肺肾都非常健康,为何单单脑袋出了问题,得老年痴呆了呢?</h3> <h3>  老年痴呆病也是威胁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病"。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h3><h3> 临床表现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老人,女性较男性多。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h3><h3> 第一阶段(1~3年)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h3><h3> 第二阶段(2~10年)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h3><h3> 第三阶段(8~12年)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h3><h3> 这种病初期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确诊预治。但随着年龄增长,有的老年人可能表现出一些记忆力减退,动作缺乏协调等症状,但不一定是这种病,不要谈虎色变,抑郁不乐。</h3> <p class="ql-block">  心脑血管病现在已成为威胁老年人最大、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有两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中风,亦称脑卒中。多由脑梗、脑出血引起,初起时突然头痛,眩晕,短时间内失去知觉,后遗症容易形成半身不遂或截瘫,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p><p class="ql-block"> 二是冠心病。按程度分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短暂的冠脉狭窄阻塞引起的胸痛,就是心绞痛,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或紧绷,通常发生在胸部的中间或左侧。一般由劳累或情绪激动引发。通常在停止活动,平静休息几分钟,或含服扩张血管药后疼痛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当冠脉被完全堵塞时会引起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包括胸部压迫性压力和肩膀或手臂疼痛,伴有呼吸短促和大汗等症状,一般服用扩张血管的药不能缓解,应立即和医院联系,注意不要随意移动。</p> <h3>  骨折是多数老年人面对的一个常见疾病。由于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导致稍微扭转或摔倒就会出现股骨颈骨折,甚至有的老年人没有明显外伤就会发生骨折。</h3><h3> 股骨颈骨折常被称为"老年人最后一次骨折",因为治好了,患者行走如初。不治,极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情况。有的老年人骨折后此生再不能行走了。由于长期卧床,压疮、血栓等并发症也会接踵而来。据统计一年内死亡率高达36%。</h3><h3> 所以,老年人骨折后,一定不要拖延,要毫不犹豫的进行手术。</h3> <p class="ql-block">  即使身体如何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逃脱不了老化规律的。金秋时节,蛐蛐此起彼伏的唱响是不是很司空见惯?但您没听过在冰天雪地里还有蝈蝈欢叫吧?这是一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的观点是出现这些老年病要有针对性的吃点药,加强运动量,加速新陈代谢,注意监测,防止“失控”。</p><p class="ql-block"> 我所说的“失控”二字,就是不要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引发的脑血栓,脑溢血;高血糖引发的综合征;高血尿酸引发的“痛风”、“肾衰”等改变性质的重病。</p><p class="ql-block"> 如果出现这些严重后果,就会行动不便,长年卧病在床,影响生命质量,自己受罪不说,还拖累家人。</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老年病一定要重视,但不一定要追求彻底治好,只求稳定,不恶化,带病延年即可。</p> <h3>  众所周知,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h3><h3> 其中心理平衡这一条虽然放在最后,但我认为放在最后的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是起基石压轴作用的。</h3><h3>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前三条是出题,后一条是答案。如果答案对了,整个题就解开了,如果答案错了,题出的再好也等于零。</h3> <h5><font color="#ff8a00">邵逸夫先生生前照片</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钱学森先生生前照片</span></h5><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人统计了一些高寿名人情况,结果令人深思。邵逸夫活到107岁,是全球最年长的上市公司主席;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活到98岁;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活到102岁;为围棋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吴清源活到100岁;著名的医学家吴阶平活到94岁;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活到95岁等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们的长寿秘诀虽然各有特色,但却普遍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好心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后的结论是:好的心态胜过任何灵丹妙药!</p> <h3>  老年人还有一个与晚辈和谐相处的问题,其实质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处理好了,身心健康,处理不好,身心俱废。现在有的微信引导老年人不要管晚辈的事。理由是,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旅游,娱乐,聚会,享受……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生。</h3><h3>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因为家庭情况不同,亦不应该一概而论。</h3> <h3> 古语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对儿孙的事过于投入,把自己押在子女身上,当马牛固然不对,但对子女工作生活不闻不问,过于自私自恋亦不对。</h3><h3> 凡事都有个度,老年人在关爱儿孙的同时,也尽享了天伦之乐。虽然占用了一些休闲时间,但其人生意义是不可低估的。</h3><h3> 老年人在精力许可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在成年子女家庭上放多大精力,还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h3> <h3>  不过与成家后的子女接触过密绝不是一件好事。有一个阳光老太太介绍了他与家人处和的经验,她说她从来不待在儿子家。</h3><h3> 她认为:婆婆媳妇同在一个屋檐下,超过一顿晚饭的时间,就是不明智的。会容易引发不和谐的情绪,甚至会因为一些事情的处理而看不惯,激发矛盾。</h3><h3> “眼不见,心不烦”,当婆婆看到媳妇在儿子面前强势一点,就感到心里很不舒服,甚至会有相当一段时间念念不忘。</h3><h3> 实际从自然属性,血缘关系上说,父母和子女是最亲近的,这应该毫无疑问。但从独立人格和社会关系上说,子女长大成人后组成了新的家庭,他和配偶,他们的子女就成了一家人。当父母的充其量也就是他们的直系亲属。</h3><h3> 这个阳光老太太认为:“我不能把我儿子夹在两个女人中间,让他为难。我更不能给儿子出如果我和你媳妇掉到河里,你应该先救谁的愚蠢话题。我愿意让他更爱他媳妇,他媳妇应该是他最重要的女人。”</h3> <h3> 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经济能力,但如果子女太孝顺,物质条件太好也会产生副作用。</h3><h3> 实际生活我们看到,为何许多人在进入老年后迅速退化?</h3><h3> 有一个百岁老人说的好:我的子女很孝顺,给我雇了保姆,让我享清福。但我最讨厌的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自己做,房间不用他收拾,电视频道节目别人调,甚至洗澡也不用自己动手。这样虽然既不伤体力,又不动脑力,整日无所事事,感到自己像一个多余的人,时间一长不退化才怪呢。</h3><h3> 所以,做子女的,把老年人调动起来,使他们身体动起来,脑袋动起来,才是最明智的孝顺。</h3> <h3>  老年人过于养尊处优,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对自己失去掌控的人是躁郁的。</h3><h3> 于是他们会莫名其妙地抱怨:认为汤太热,认为电视声音太大,认为电梯太慢..... 。</h3><h3> 问题是,汤太热,就不会等一等,您真那么有急事吗;电视音量大您动手把音量调小一点不就行了;即使电梯快如飞,您又能去哪呢?.......”</h3> <p class="ql-block">  老年人退休后,社会活动逐渐减少,人际关系逐渐淡化,一般最忌孤独和封闭,当然做专门学问,习惯了独处的老人则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 重点强调一下参与集体健身活动问题。集体健身特别适合于城区,包括广场舞,站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既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又能广交朋友,解除孤独寂寞之感,这是许多过来之人的经验之谈。</p><p class="ql-block"> 所以,只要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就能够在新的人生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既对社会有利,家庭有利,子女有利,也对自身有利。</p> <h3>  总之,老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自立、自强、自乐应该是其主旋律,</h3><h3> 俗话说,老年有“四老”,幸福到永远。即:</h3><h3> 一要有个老伴,生活上相互照应,精神上相互慰籍。</h3><h3>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的老年人配偶先殇了,再找个互相满意的老伴更好。但如果一时没有合适人选,自己能够独立生活,感到精神愉悦也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h3><h3> 二要有点老底,经济上才能自主,人格上才能自尊;</h3><h3> 三要有处老窝,老骨头才有依托,心理上才有安全感;</h3><h3> 四要有群老友,特别是兴趣接近,志同道合的人多交往一些,平时一起交流思想,探讨学问,排遣心事,才会感到心情愉悦。</h3><h3> 祝愿每个人,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h3> <h3><font color="#ff8a00">   撰文制作:张子军(元亨利贞)</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曾刊载于《百柳》文学杂志2017第一期 (图片取自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