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兰雪堂 </h3><h3> 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h3><h3>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广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阁,空间开阔,具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桥廊榭,平宽间敞,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 </h3><h3> </h3> <h3>缀云峰 </h3><h3> 太湖石峰均系归田园居遗物。具有瘦、皱、透、漏特点的太湖石,尤得人们喜爱。</h3><h3> 缀云峰全用大小不等的湖石叠砌而成,高过楼房,并且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h3> <h3>芙蓉榭</h3><h3> 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h3><h3> 釆用了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框景”,我们将惊叹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h3> <h3>天泉亭</h3><h3> 中间巍然耸立的一座重檐攒尖的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了,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既富于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h3><h3> 在天泉亭外开阔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银杏,苏州的市树香樟和苏州的市花桂花等.</h3> <h3> 近景</h3> <h3>秫香馆</h3><h3> 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在此您可以留意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这些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的木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h3> <h3> “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 </h3><h3> </h3><h3></h3> <h3>亭子看里到的景色</h3> <h3>窗户里的北寺塔,用了借景的手法。</h3> <h3>待霜亭</h3><h3> 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h3> <h3>雪香云蔚亭</h3><h3>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 </h3><h3> 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h3> <h3>见山楼</h3><h3> 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下层“藕香榭”。</h3><h3> 从楼的北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靠背。。</h3><h3> 此楼三面环水,东南眺山,上层“见山楼”有蠡壳和合窗,下层“藕香榭”用落地长窗,沿水的外廊设有吴王靠。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小憩凭靠时,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景致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h3> <h3>香洲一一亭台楼阁</h3><h3>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从小飞虹即可隔水远眺。远远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园主烟波野航、身心俱隐的精神追求。 </h3><h3> 这艘石舫是由小桥、平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结构造型匠心独具: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临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 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飘逸;中舱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 走进香洲,抬头可见匾额上的“香洲”两字是文徽明的手迹。取唐代徐元固“香飘杜若洲”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是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h3><h3>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h3> <h3>别有洞天</h3><h3> 沿廊向西,有圆洞门分隔中、西两部,即是别有洞天半亭。走出厚实的圆洞门,又见中部疏朗景色,别有一番景色。</h3> <h3>浮翠阁</h3><h3> 浮翠阁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为全园最高点。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四面开窗,可登阁眺望。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h3><h3> </h3> <h3>与谁同坐轩</h3><h3> 如同展开的折扇一样的亭子。就是极具特色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h3><h3> 独特的结构一一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h3><h3> 最有意思的,还是站在与轩隔水而设的水廊上回望,轩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顶相接,巧妙地构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圆顶是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与谁同坐轩的屋面作扇面。这种利用亭、轩的屋面构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冲破一般的格调,别具匠心。</h3> <h3>笠亭</h3><h3> 笠亭掩映于丛竹茂树之中,如一位渔翁戴着箬帽静坐在那里垂钓自乐。笠即箬帽,亭以形似而取名,《诗经》中有“何蓑何笠”。笠亭浑圆形,因山小而亭亦很小,非常匀称协调,小巧美观。</h3> <h3>盆景园</h3><h3> 留听阁西竹篱相隔,集萃着精美绝伦、多姿多彩的苏派盆景。这座开辟于1954年的盆景园,是建国后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建成的专业盆景园。创建伊始,就得到了苏州两位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和朱子安的特别关注。1955年,朱子安经周瘦鹃推荐来到盆景园工作,并在这里开始了对传统苏派盆景的改革。他大胆尝试,不受传统束缚,改过去小树栽培为挖掘野外的老树桩剪扎培养,加速了盆景成型时间。并按照每个树桩的特点进行扎片造型,融树桩自然美与造型艺术美于一体,形成了苏派盆景以桩景为主的特色。改革后的苏派盆景,古雅拙朴,老而弥健;粗扎细剪,结顶自然;潇洒隽秀,耐人寻味,独特的风格,促进了苏派盆景进一步的繁荣发展。</h3> <h3></h3><h3>卅六鸳鸯馆内的顶棚采用卷棚式,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可以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h3><h3>馆的四面窗格上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是当时最新的装饰材料,可以产生特殊的观景效果,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使人暑气尽消,凉意顿生。 </h3><h3></h3><h3>山茶花和荷花、杜鹃花是拙政园的三大历史名花。现在十八曼陀罗花馆南的小院里仍然种有多株名种山茶,每年春天拙政园举办杜鹃花节的时候,园内也同时展示出美艳的山茶名花,让大家对拙政园的历史名花增加了解。</h3> <h3>留听阁</h3><h3> 走过浮翠阁向南,是两面临池、前有平台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深秋季节,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栏静听淅淅之声,这种悦耳动听的水面清音,别有一种清冷萧瑟的诗情。阁内飞罩、槅扇雕刻细致精美,是园内装修最美的建筑。飞罩是银杏木镂空透雕,饰以松、竹、梅、雀图案,构图匀称,手法精巧,寓“岁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蟠龙怒目圆瞪,栩栩如生,周围云雾缭绕,造型非常生动。</h3><h3> 留听阁南面为一临水平台,沿着溪涧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烟波深远,与塔影亭成为绝妙的对景,并可互见水中倒影。</h3><h3>展</h3> <h3>远香堂</h3><h3> 远香堂,中花园的主体建筑。 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h3><h3> 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h3><h3> 堂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繁复。四周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图案精致,窗棂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 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h3><h3> 在远香堂环顾四周,临水碧波、山石亭榭、黄石假山,从远处的山石掩映,到近处的水波渺渺,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晨、月夜,还是春晓、秋晚,远香堂都是园内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处,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h3> <h3>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园结合的,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内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创造。 </h3><h3> </h3> <h3>植物配置</h3> <h3>拙政园植物取法于自然,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错落,虽由人工种植,却宛如自然 排列。 园林中的树还可起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透过枝叶扶疏的网络看景物也是既有遮挡,也有 显露,因而,还可因网络的疏密变化而分别获得程度不同的含蓄感 由树木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如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为 种界面,利用它还可起限定空间的作用。</h3><h3>拙政园中部景区 ,虽然也有几幢建筑,但终究因为彼此相距甚远 而显得稀稀落落·不能有效地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为此,则只好借茂 密的林木来补偿建筑的不足,并在限定空间中发挥主导作用。</h3> <h3>理水</h3> <h3>拙政园采用分散用水,虽然多中心的感觉不甚明显,但借水陆紫迥所造成的深邃藏幽 之感则十分强烈。 实际上就是一种带状的水系,即使在平坦的地段上有时也可借带状水系的连续性,以期造 成引人入胜的感觉。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有强烈的宽窄对比,借窄的段落起收束视野作用。</h3> <h3>山石</h3><h3><br></h3> <h3>山石作为景观的主题以点缀空间,还可起分隔空间和遮挡 视线的作用。 拙政园借 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借山石分隔空间与利用建 筑、墙垣分隔,山石更以不着痕迹的方法把人由一个空间引入另一个空间。拙 政园的入口处理,进腰门后,怪石嶙峋,苔藓斑驳,犹如一道翠嶂横在 眼前,倘无此山石,园内景色悉入目中,含蓄深邃之感便失之殆尽。</h3><h3></h3> <h3>拙政园中部景区,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为前后两个狭长的空 间,前部空间景观内容集中,变化丰富,后部空间则十分幽静,</h3> <h3>拙政园中的水池,一般都 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岸处理也务求曲折而忌平直。为此, 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或使山与池相结合而形成“山池”。以山石做成驳岸 既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则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各种犬 牙交错的形式。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过渡,而不致产生突 然、生硬的感觉。</h3><h3>拙政园转折自然:石块的大小和形 状搭配巧妙: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