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文/飞花落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飞花落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卉知识/网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文冠果》(平水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是東夷本土生,久親孔孟冠文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應時萬樹綻花瀑,循令千山舞粉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遍野馨香人自醉,漫川稠艷韻由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甘寂寞少年苦,白綠緋紅老更榮</h3><h5><font color="#ed2308">注:⑴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各部落的称呼,《春秋》载:任宿须句颛臾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⑵据明代文学家张岱记载文冠果是当时山东的特产。⑶文冠果命名于唐盛于宋,文庙的院内都有文冠果和银杏树。⑷文冠果开花时先白、后绿、次绯、再紫</font></h5><h3><br></h3></h3> <h3>文冠果(学名: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小枝褐红色粗壮,叶连柄长可达30厘米;小叶对生,两侧稍不对称,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利锯齿,两性花的花序顶生,雄花序腋生,直立,总花梗短,花瓣白色,基部紫红色或黄色,花盘的角状附属体橙黄色,花丝无毛;蒴果长达6厘米;种子黑色而有光泽。春季开花,秋初结果。</h3> <h3>文冠果耐干旱、贫瘠、抗风沙,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性冲积土壤、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食用油料树种。</h3> <h3>文冠果原产于中国北方黄土性山岭地区,天然分布于北纬32°-46°,东经100°-127°即北到辽宁西部和吉林西南部,南自安徽省萧县及河南南部,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宁夏。</h3> <h3>集中分布在内蒙、陕西、山西、河北、甘肃等地,辽宁、吉林、河南、山东等省均有少量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和宁夏等地区还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树林。在垂直方向上,文冠果分布于海拔52-2260米,甚至更高的区域。 </h3> <h3>文冠果适应在草沙地、撂荒地、多石的山区、黄土丘陵和沟壑等处、甚至在崖畔上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北方许多地区如内蒙、山西、陕西、河北等省曾大面积栽培。</h3> <h3>文冠果树姿秀丽,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长,甚为美观。可于公园、庭园、绿地孤植或群植。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既扎得深,又分布广;根的皮层占91%,就像根的外面包着很厚的一层海绵一样,能充分吸收和贮存水分。</h3> <h3>文冠果是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在国家林业局2006-2015年的能源林建设规划当中文冠果已成为三北地区的首选树种。</h3> <h3>文冠果自古以来就是吉祥树,备受文人士大夫的欢迎。 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奚渔隐丛》后集卷三十五记载:上庠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本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h3> <h3>宋朝时文冠果叫文冠花。概因当时的文官,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而文冠花的花之颜色变化,也正如当时文官的袍一样,官越大袍的颜色也逐渐变深,先白次绿次红次紫,故名文冠花。到了朱元璋的明王朝,朱驌(朱元璋第五子)在《救荒本草》完整的演绎了文冠果的各种吃法。</h3> <h3>文人雅士喜欢文冠果,因为文冠果寓意“文官镇院”——文冠果有保佑官员官运长久的作用。全国各地的文冠果古树,多为宫殿庙宇、达官显贵所栽。在文化深厚的晋中、晋北地区,人们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他们就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文冠果也象征长寿、吉祥,栽种在院子里作为观赏树。</h3> <h3>文冠果---传承着深厚中华文化,激励着代代学习积极向上。难怪唐、宋、明、清的书籍记载颇多,也难怪故宫、天坛、圆明园、八大处、法源寺等跟皇家有关的名胜都栽植有文冠果了。</h3> <h3>文冠果历史上曾经风靡京城,备受尊崇。如今的文冠果因为花美、叶可制茶、种子可以榨取健康食用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冠果这一产于中国全身是宝的特有树种,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