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 往事如烟

印象

<p class="ql-block">  蹉跎岁月,芳华难忘。1971年2月14日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开始知青生活,那年我17岁。一个毛头学生,说青年有点小,说少年又有点大,人称知青。文化不高心气劲高,其实是少不更事。</p><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时代造就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那些年陆续奔向农村边疆的全国知青约5000万,那是一代人用年青的热血谱写的青春之歌。我们站在卡车上,怀着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壮志,迎着带有寒意的春风告別美丽的城市,沿龙门大道奔向关林公社南王大队。</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在锣鼓声中来到南王大队,党支部王米贵书记在欢迎会上讲话:南王大队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那稍有点沙哑的声音,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南王大队有二个自然村组成,东为黄村有一队和二队,西为王村有三.四.五.六.七队。 大队部在两村交界处。简单欢迎仪式结束,生产二队的李队长将我等十二名知青带到黄村与社员见面。老的.少的.年轻的约有八十余人。</p><p class="ql-block"> 社员们在大杨树下,在街道上与新到来的知青见面。欢迎者与初到者面面相窥,都是新面孔,初来乍到的陌生又不知如何表达。</p><p class="ql-block"> 队长宣布十二人的住宿分配,九人入住社员家中,由三户人家各腾出一间房,我们三名男知青被分配到位于饲养棚院小队会计室住,床是几块木板放在长凳上,铺上稻草、席子。我们三人将带来的行李铺开,住的问题解决。</p><p class="ql-block"> 午饭按驻队干部待遇,队长将知青分派到社员各家去吃,加上前来送行的家人,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客人,各家忙的如过节一般,那个年代吃碗鸡蛋面条就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下午队长召集知青开个短会,与付队长会计保管妇女队长见面,介绍生产队基本情况。十二名知青分别做了自我介绍,一家人从此认识。队里还为知青配分发铁铣,锄头等农具。</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二人下乡前,在市第三中学自然结合分为二组,我们组三男三女,另一组四女二男。女的负责做饭,男的负责担水等重体力活。做饭的女知青可提前收工。</p><p class="ql-block"> 队长很关心知青的生活,开始起火做饭时,担心女知青做不好,专门指定村里的二位大嫂到厨房具体传授技艺,让劳累一天的我们吃上合口饭菜。热心温暖的画面,我记在心上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黄村的东头有座规模不大的小庙,仅有的一间殿房座南朝北,有个小院大门朝西。庙一般是座北朝南,不知当时建庙人是何用意。此庙背靠寨墙,墙南边不远是条奔流不息伊河,这是一座奶奶庙。在农耕时代信奉多子多福,敬送子奶奶以保佑黄村百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庙傍边有棵大杨树,树令200多年,树围很粗需二人合抱,树高二十余米,枝繁叶茂,夏日里犹如巨伞为村民遮风避雨。树下有口老井,青石井台由于历史久远磨地光滑,辘轳闪着亮光,站在井口向下望去,井不太深,依稀能看到人影,井壁的老砖长着苔藓,井水依然清凉甘甜,造福一方百姓。</p><p class="ql-block">  根据庙的建筑外形看应是清代,是先有井还是先有庙说不清,起码是先有人居而后掘井。在此居住耕种的百姓生活富庶,为了防止土匪抢掠,由族人牵头集资建庙修寨墙挖寨沟。</p><p class="ql-block"> 据队里有人说,她小时候还在这小庙的大殿里上课念书,后来大队建了小学校,她们全部到新校上课,这里改为二队的仓库。</p> <p class="ql-block">  文革破四旧的风刮到黄村,有几个年轻人鼓动拆掉奶奶庙,动了几块砖,第二天其中有人患了不知什么病,村里再没人敢提拆庙之事,此小庙逃过一劫。黄村的寨墙当年修的很壮观,把不大的村庄围的严严实实,虽说是土围子,防范土匪起了大作用,给村民带来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南寨门面朝东南方,青砖圈的大门洞,土石结构,上部门楼是小庙,正面两边各一个园洞,中间有栅栏,后墙高台上有尊泥塑河神,寨门两侧放着两头铁铸的牛,以镇河妖。说也巧从那年起伊河汛期再也没有因洪水毁坏村庄、农田,河床逐渐南移,奔腾的河水从此安澜向东流。</p><p class="ql-block"> 黄村南寨门当年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不幸在文革初期被当作四旧拆掉,铁牛也不知下落,寨墙几经拆毁仅剩不足二十米,寨沟早己面目全非。黄村的历史遗迹所剩无几,后人问起来不知今天的人如何面对……</p><p class="ql-block"> 在大杨树的钭对面,有棵槐树,树杈上挂着一小节钢轨为钟。只有队长有权敲,每天出工或开会,钟声就是号令。下乡后第一天清晨,当钟声响起我等三人扛起铁锹迎着朝阳奔向大杨树。</p><p class="ql-block"> 李队长中等个,头戴一顶旧黑尼子帽,帽沿有点变形,身穿黑棉袄腰里糸根黑布带,脸上有黑胡渣,眼睛炯炯有神。听说他有点文化,办事精明周到,在生产队里有威信。人到齐后队长将当天的各种农活一一交待到人,妥当。</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干农活,与队里的农活老把式在河堤内一块大田里平整土地,按菜地标准把田地整理成长条块的小田,便于种植蔬菜、浇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干的热火期天。在劳动中虚心向老农学习农活技巧,不懂就问。一天下来还是挺累,初学乍练很有收获感。</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一天上午,大队通知各小队的知青到村小学开会。教室黑板上写着“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下边坐了约四十名知青。民兵营长老周主持会议,在简单讲了几句话后就严厉的宣布把阶级敌人押上台!有人还领呼口号,气氛顿时紧张。</p><p class="ql-block"> 押上台的是本村二名地富分子,知青中有几个人擦拳磨掌想冲上台去斗斗阶级敌人,被民兵拦住。营长上纲上线的批了几句,二名地富分子就被押下去了。接着请一位贫农大娘上台控诉万恶旧社会的阶级苦,讲贫下中农受地主恶霸剥削的血泪仇,大娘讲到伤心处泪流滿面。</p><p class="ql-block"> 痛心的诉说,我在下边听着好象跑题了,讲到1960年天灾人祸,下边议论纷纷。营长发现问题赶快制止,让人将大娘扶下休息,有人领呼口号,这事就过去。最后吃忆苦饭,体会旧社会农民过苦日子的滋味。经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的阶级教育三步曲。 </p><p class="ql-block"> 南王大队是半农半菜区,人多地少,打的粮食除少部分交公粮,主要用于口粮等,蔬菜运到市区交给蔬菜公司供应居民,队里现金收入来源主要是这块。</p><p class="ql-block"> 队里劳力男少女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成长,队长对我们五个男知青喜欢有加,有些体力活开始让我们做。挑大粪是队里重活。</p><p class="ql-block"> 队长派了挑大粪的活,明知活又脏又累,我愉快接受,滿怀信心挑起两个木制粪桶走入农家后院,掏起大粪装桶,而后挑起走出农户。这个活要心细,步子要稳,桶中粪不能洒在农户家,否则让人很难堪。大粪的臭味大很难闻,再难也要把活干好。</p> <p class="ql-block">  上午的劳做苦不堪言,中午吃饭时女知青对我约法三章:一去厨房不得穿上午出工衣服,必须換装。二手要多洗几遍。三其他人为你打饭。我很无奈,也真的理解这些要求。</p><p class="ql-block"> 恶臭味熏的衣服很难闻,坐下熏一片,走起熏一线。一天下来感触很深,只是苦了我一人,触及灵魂!担子压的双肩火辣辣的疼,腰酸腿疼。臭衣服连夜还要洗出来。初次担大粪的经历实在难忘。</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床,走出饲养室大院,站在街边望着远方,太阳慢慢升起,村中炊烟袅袅,金色阳光透过大扬树叶洒在井台上,好一幅黄村晨曦图。</p><p class="ql-block"> 日子在一天天消逝,我也在磨练中成长。队长对知青的表现很滿意,有天他对我说:郊区在孙旗屯公社办了红薯育苗短期培训,决定派你参加,回来你再组织队里的红薯育苗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愉快接受任务,第二天就乘车到孙旗屯公社报到,参加培训报到有三十余人,知青就我一人,我暗暗给自己加油,学好技术为知青爭光。农技师讲授理论课,下来就是现场就以操作代培训。从选红薯到苗床再到温度调控,直到育出红薯苗全过程,培训让我增长知识。那年队里种红薯是我的技术指导,秋季收获不错。</p><p class="ql-block"> 五月下旬,麦子快熟了,队长按排几个人准备收拾打麦场。腾空一片庄稼,先将地耙一遍,再用石碾压,洒上水后再碾压,反复几次直到地又平又硬才行。就等新麦上场。</p><p class="ql-block"> 俗说“麦熟一晌,秋熟一片”,队长一天几次到麦田察看麦情,为夏收做最后准备。六月初的一天早上队长宣布:夏收开镰,今天全部劳力拿上镰刀到南河滩割麦。</p><p class="ql-block"> 麦收在农村是个大事,辛苦一年的收成就看这几天。所以挥镰收割让每位加入者充滿喜悦浑身是劲。我使出全身劲奋力挥镰,金灿灿的麦子在我手中倒下。烈日下社员们挥汗如雨,经过半天的紧张收割,好大一块麦田终于收割完毕。</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开始打结整捆,不会做就现场拜师学,老农手把手的教,很快就掌握运用。一捆二捆……看着麦捆整齐的放在田间有一种成就感在心中涌起。说实话真累,人也晒黑了。</p><p class="ql-block"> 夏收在打麦场继续,打麦机的轰鸣声昼夜不停,以知青为主的打麦突击组轮番上,人歇机器不停,抢在雨水前加快打麦进度,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p><p class="ql-block"> 队里的大娘看到我们忙的灰头垢脸都心痛地对队长说:“都还是孩子,也不知歇会,别把身体累坏了,你也劝劝。”队长说:咱队的知青好样的。那年第一次参加夏收,与农民一起经历艰辛付出汗水,共同分享丰收带来的喜悦!为了庆贺丰收,队长决定:放假半天,中午全队聚餐。</p><p class="ql-block"> 早上开始,小庙院门打开,支上将军锅,从队里抽出数名厨子开始忙碌,洗菜切肉泡粉条,烧麦桔火烙饼,院里热闹的象过节,大杨树下人来人往,人们脸上喜气洋洋。</p><p class="ql-block"> 中午聚餐沒有酒没有方桌,自带碗筷。每人一大碗猪肉绘菜,外加烙饼管饱,还有麦仁面汤。你看大杨树下一街二傍蹲在地上吃的有滋有味的社员,那叫一个痛快,我们知青也在其中,其乐融融,入乡随俗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大队组织防汛整修伊河堤坝南王段,通知队里出二名河工,队长派我和队里另外一人参加,大队管中午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  烈日下,全凭体力用铁铣和伴沙石水泥,由于早上沒有吃干粮肚子软饱,不到中午身体就没劲了,两眼直冒金星,肚子咕噜咕噜叫。老乡们照顾我,让我倒些杂活才坚持中午。</p><p class="ql-block"> “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有诀窍,老乡对我说:“多吃干的,少喝稀的,半晌时慢慢喝水,保证你体力坚持到收工。”这顿午饭馒头吃了七个,创了我人生饭量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生活不富裕,农村平时吃不上肉,肚子缺乏油水,胖子见不到。村里人家盖房上大梁时,中午加个肉菜,碗里肉几乎见不到。在当时的环境下,知青的生活也清苦,生活费不能再伸手向家要,生产队到年底按工分分红,农民家里养鸡、猪可以换钱。我们知青没有财路,只好自谋出路。</p><p class="ql-block"> 有天晚上我们六人吃晚饭时,又说到肉的问题,小耿说:去抓青蛙怎么样,回来皮一剝爆炒好熟,又好吃。我说:好主意,可行!不花钱改善生活。说好就行动,晚饭后我们三男知青拿上手电筒、编织袋就朝伊河滩灌溉渠走去。未到渠傍己闻到蛙鸣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抓青蛙这活技术含量低,只需胆大心细寻声而去,手电照住青蛙,它变一动不动,见强光青蛙肓眼,一抓一个准,当晚抓了小半袋,首战告捷,滿载而归。据我所知当时知青为改善生活,各种办法用尽,弄的村民也头痛,鸡丢了狗找不着等等,我们抓青蛙吃还算好的。</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我们又在长身体,干农活则需要有好的体力,所以首先是保证吃饱。麦子吃完,我和小耿就扛着玉米与队里保管到仓库将玉米换麦子,有时菜油吃完就直接掂空瓶领菜油。因为队长关心我们生活,保管也为知青提供方便。做为回报我们十二名知青的出工率是大队最高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组有六人,三名女知青扬瑞华、于素玲、王欣。她们很努力,不但做农活好还是好后勒,轮流做饭,烙的葱花油饼,那真叫香啊!男知青王新民、耿民田、梁泽雄。我们自当不甘落后,下工后轮流挑水,水缸总是满滿的。</p><p class="ql-block"> 有次小梁挑水不小心水桶掉入井内,我和小耿到一队借捞桶专用的铁抓钩,在老井里好一阵忙活,不曾想竞捞出四个桶,轰动不小被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小耿性格好爽,热心助人,擀面条有绝招。常言道:软面饺子硬面条。他和的面硬,手揉不动,用擀干仗反复压制成型,最后用力擀制出来,所以手擀面数他第一。后来我也学会这手艺,有机会就如法泡制露一小手。</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生活,有时回城办事会到家中小休二天,洗洗澡換身衣服,父母亲给改善一下伙食,临走再给准备一大瓶豆酱炒肉沫,回农村吃。其实回去就共产了,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消灭干凈。</p><p class="ql-block"> 工分工分农民的命根。刚下乡随着一起干农活,队里有记工员,每天早工、上午工、下午工都有记载,到月底张榜公布。</p><p class="ql-block"> 男知青一天为八分,女知青为六分,与男女标准分十分、八分比各差二分。大约半年后,我们各方面都有提高,与队长反映同工同酬后,略有提升。现在看,我们当时与农村壮劳力还是有差距的。</p><p class="ql-block"> 交公粮的日子到了,一大早,套好的马车装上二千余公斤小麦,我等三人坐在马车上迎着朝阳奔向国家粮库交公粮。轮到我们交公粮,待粮库工作人员检验小麦品质合格,我们扛起长布袋走向卷扬机,将金灿灿的麦子到上输送带,看着麦子送入仓库。做为知青第一次交公粮,多自豪啊!</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艰苦生活我们一天天适应,屋里的家具慢慢减少,今天张三说家里来客人,凳子我搬走了,明天李四讲,家里孩子学习要用桌子搬走。知青们一交流明白,原来为欢迎知青到来,村里临时动员农民腾房子凑家具。有借有还,农民的家具自然要物归原主。</p><p class="ql-block"> 冬季到来,我们面临取暖困难。漫漫长夜更知寒,无法入睡就起来,穿好衣服到场院里抱了秸秆在房内烧火取暖,火燃起房间充满烟尘,呛的人流泪。“烟暖房”的含义此时真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的早上,起床后打洗脸水时发现脸盆里的剩水结冰。为了保暖我们想办法用绳子将被子脚头捆一下,防止睡觉时蹬开,别说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 有天半夜,小耿将我和小梁叫起床,并说:“快,有好吃的。”我俩起来一看,热腾腾的一盆肉,香味扑鼻!还有半瓶酒。我问啥肉这么香!小耿说狗肉。我们三人大块朵颐风扫残云酒肉全报销,第一次吃狗肉的感觉真香。</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那晚小耿和队里小伙润娃等人,利用夜色套了只野狗,连夜加工做熟,小耿还特地留份与我们分享,患难真情,那个寒冷的冬天留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年底分红的日子到了,红榜公布队里分红情况,当年工分净值0,6元。我净分红八十余元,十个月每月平均七元多,这在当年看还是较好的。劳有所获,终于成为自食其力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1972年正月里农村农活也不多,正月十五己过,我们告别家人又从城里回到村里与队里社员继续滚一身泥巴,战天斗地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春耕农忙一过,为知青安家建房问题提到队里的议事日程。每个知青国家拨发三百余元的安家费,队里又拿出款项补贴建房。知青房选址位于南街,大杨树的西边,紧邻南寨墙。在李队长主持下,全队人好一阵忙碌,四间青砖水泥板结构的平房拔地而起,十二名知青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寄人篱下的日子结束。</p><p class="ql-block"> 4月,同队另外一组知青贺照洛父亲因患脑梗住院,家中弟妹年令小母亲压力大,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小贺无奈提出因家中困难申请知青返城报告,是我们插队知青的首例。经大队、公社、市郊委严格审批同意,终于回城照顾病重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队猪场的饲养员是名老知青要回省城郑州工作,得知岗位需调整人。我立刻找到大队团支王光明书记要求到猪场做饲养员。他告诉我:这项工作又脏又累,需独挡一面,要细心喂养,还要做好猪的防疫。你行吗?我回答:多学多问,不怕吃苦受累,请团组织放心保证干好!</p><p class="ql-block"> 经过大队研究确定,我走马上任成为大队猪场第二任知青饲养员。猪场东西一字排开,西部为猪圈分南北两排各十个圈,大小猪70余头,东头为小仓库和饲养操作房。</p><p class="ql-block"> 到了开喂钟点,只要有一头猪叫,马上就是群猪合唱,合声很是宏亮。我将猪食往食槽里一倒,夸喳夸喳一片吃声。都说猪笨,其实不然。时间不长,猪也识人,只要我出现,猪也哼哼的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我带上围裙,穿着深筒胶鞋在猪圈清扫卫生时,猪猪们很配合,安静的站在一边看我清理,我觉得这工作挺有意义。为了提高饲养工作效率,我向大队提出:在操作间门口打一个压水井。大队同意,又专门按排二人协助,调来钢管等材料,很快压水井打好顺利出水。为饲养工作提供极大方便。</p><p class="ql-block"> 为了节省饲料还要猪成长快,我学习制作发酵猪饲料,到果园里打青草喂猪,这些工作很有成效 。我又钻研猪病的防疫,请兽医到场示范指导,我不懂就问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防疫针的注射技术。</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苦也有乐,环境相对较好,每天重复一种工作,猪长肥了就出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母猪产下小猪,小猪长成肥猪周而复始的轮回。</p><p class="ql-block"> 实践使我认识到:不管在生产队还是在养猪场,无论做何种工作都有意义,克服困难接受缎练,扎实做好手中的工作,永远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那年12月我和小耿应征入伍,投身军营开始新生活。队里知青依然奋战在农业一线,不久班桂荣被社员推荐为妇女队长,杨瑞花也做了会计,都成长为生产队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濮国民在生产队里表现突出被大队推荐上洛阳铁路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内燃机车司机。再后来其他知青先后被招工,陆续回到原来的城市,结束了在黄村插队的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广阔的天地里挥洒汗水,在大江大河中锻炼成长,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没有一人掉队。我们没有狂想,没有攀比,更没有物质刺激。往日的坎坷,今天的宁静,都是一生一世的好风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文:印象</p><p class="ql-block"> 编辑:英桃</p> 靑春岁月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2mfhlbm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的青春岁月 太行山下军旅情</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2nsorrk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的青春岁月 抗洪抗震往事</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43i7g97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两地书 红叶情</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cn5n23x" target="_blank">解甲归田 老兵新传</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