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9年5月15日上午,福清市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小组长赴新厝镇参观学习,我们亦参加这项活动。新厝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做的风生水起,蔚为大观,属福州市及福清市级基地不少,诸如乡贤馆、乡风馆、乡土馆、硋灶文化大院、江兜村、朱子草堂遗址等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值得我们参观学习,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自信心,为我市在新时代实施“大福清”建设战略,奉献一份自己的光与热。</h1> <h1>新厝文化大院就坐落硋灶村,该村依山临海,324国道贯穿全境。</h1> <h1>硋灶村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名闻遐迩,其中,“五瑞兽”、伡鼓舞、十音八乐最负盛名,伡鼓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元习俗(“五瑞兽”)、九鲤灯舞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族舞、瑞兽舞、伡鼓舞等连续几年参加福州市、福清市演出。</h1> <h3></h3><h1>据了解,文化大院办在小学原址,保持原风貌,开辟适合文化活动的各项内容,诸如篮球场、音乐室、健身室、棋牌室、书画室、农家书屋、农技校教室、文艺演出舞台等,集文艺交流、社区教育、文化宣教、文体娱乐、信息服务、人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开创党建工作新模式。</h1> <h1>硋灶村文化大院办得红红火火,获誉不少。全国一级综合文化站;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福建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福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福清市民间民俗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等称号,福建省市有关领导曾多次莅临考察,充分肯定文化大院办院的方向与所取的成绩。2017年,中国电影艺术团冯巩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也来文化大院中心舞台表演,进一步提升文化大院的美誉度。</h1> <h1>文化大院篮球场边上,还有一座保持完好的关帝庙,关羽的忠勇仁义也是传统文化因子中值得弘扬的精华。</h1> <h1>新厝镇领导对福清市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很重视,派出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我们,引导我们参观并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h1> <h1>音乐室、舞蹈室专为传承民间音乐舞蹈人才的培养提供场所,经常组织排练,定期开展民间十音八乐队表演。</h1> <h1>书画活动室是光贤书画院开展日常活动的场所,举办廉政文化书画大赛、夕阳红大赛等赛事,开展新厝书画协会会员交流会、笔会大比拼、免费送春联等活动。</h1> <h1>书画展厅是为书画活动室开展书画活动提供作品展示平台,展出的作品都是经过大家投票推荐的优秀作品,并聘请专家进行点评,帮助大家提高创作与欣赏的水平。著名作家、书法家原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先生,特意为书画展厅送来祝贺墨宝。</h1> <h1>新厝镇工作人员小陈说起镇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如数家珍,我们深受感染,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h1> <h1>非遗展厅更呈现新厝镇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列入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还真不少啊。这种文化骄傲不仅是属于新厝人,而且,也属海内外福清人。</h1> <h1>农家书屋书香飘满室,许多书架整齐码着书籍,阅览厅的环境幽静,桌椅整洁,布局人性化,方便阅读。</h1> <h1>我没想到,村里幸福院就设在文化大院内,这种安排,无疑让贻养天年的老人幸福感倍增。据了解,幸福院设有厨房、餐厅、保健室、休息房、健身房、阅览室等,还与文化大院资源共享,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生活有保障,精神的需求,更有文化大餐时常享受,真的不亦乐乎!</h1> <h1>来这里参观学习,免不了要来张全家福,留作纪念,让大家多了份美好的回忆。大家平日忙于学习,难得一聚,如今机会难得,感悟文化魅力,增添人生阅历,彼此济济一堂,更有家的感觉,何乐而不为。</h1> <h1>我们女同胞再来一张全家福,表达我们半边天的心声: 参观学习,提升自己,干劲十足,豪情满怀,不落人后。</h1> <h1>借文化大院舞台上火红的演出背景,我邀请蒋美英老师合影留念,不知情人还以为我们下乡演出后留影呢?看看相片是不是有点像。</h1> <h1>吴淑钦老师也是我邀请合影的对象,当然,不能同一背景,缺乏新意,换个背景也挺好,说明自己也有创新意识嘛。</h1> <h1>乡风乡贤馆设在江兜中学红砖楼内,这座红砖楼是新厝旅外乡贤王祖德、王禄梓、王德标等发动海外乡亲于1953年10月捐建,花费当时人民币八亿五千万元。</h1> <h1>我绕了一圈,发现红砖楼整体风貌虽经历60多年风雨侵袭,仍然保存相当完好。红砖楼处于学校中心地带,周围是田径场、蓝排球场、教学楼等,与高大新教学相比,红砖楼一点也不逊色。古朴、庄重、大气,魅力不减。</h1> <h1>走廊十分宽敞悠长,整洁清幽,是读书好环境。侨贤以教育为本捐资助教的初心,可见一斑。</h1> <h1>走廊右边有一间青年之家·学习社,很有特色,教室布置简朴、大方,只有宽面条凳,讲台设在右墙角边上,我忍不住站在讲台前体验当讲师的感觉。</h1> <h1>据了解,乡风馆主要展示新厝家风家训为主题,既有点上以家庭家风为内容,又有面上邻里关系乡风的内容,通过图文展示,书法作品呈现,达到“展民俗、续传承、聚人心、促和谐”引领乡风文明的目的。</h1> <h1>乡风馆第二展室门口的对联,十分醒目,很有内涵,浓缩了做人的道理,警醒参观者,引发思考,如何为人。</h1> <h1>这里展示凤迹村“翁氏十二扇屏”、光贤书画院“家风家训”书画作品展,以及身边好人好事、最美庭院等图文内容。</h1> <h1>这其中凤迹村“翁氏十二扇屏”格外引人注目,扇屏内容是翁氏族谱的序言,60多字概括翁氏乐善不倦、睦乡邻、修书立命、修德获报等族训,思想内涵,至今仍不过时。</h1> <h1>乡风第一展室,这里展出以家庭为单位,陈列新厝部分家族的家训,重点展示“乐善可嘉”牌匾背后的故事。</h1> <h1>讲解人员认真讲解,让我们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h1> <h1>我沉浸在传统文化家训氛围之中,慢慢移目,默诵这些不同家族的家训,文字简洁,内涵丰富,感触良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训的核心内容,语言表达体现和而不同。是啊,家风好了,乡风就好,社会风气自然也会变好。</h1> <h1>家风影响乡风,酿造乡风,这在央视10频道播出的《乡愁》系列片中,会经常看到的,一个家庭或忠或勇或义或善不一而足,影响家族,影响小镇,烙下不同的乡风特点,而纪录片的标题就体现该镇的乡风特色,注重叙述这种乡风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华厦乡风文化。</h1> <h3></h3><h1>这个牌匾主人王孔昭(1680—卒年不详),传说,有一次他下海意外获得几箱白银,从此,他致富不忘乡亲,常年接济贫困乡民。有一年,福清大旱,粮食绝收,饿殍遍野,他捐巨资救助灾民。乾隆皇帝闻其善举后,特赐“乐善可嘉”的匾额。他所建三座厝,是闽都文化和莆仙文化融合的建筑精品。总面积约为2743平方米,共83间。至今,风貌还完整,成为旅游的景点。</h1><h3></h3> <h1>乡贤馆共分福清市、新厝镇、村三级乡贤馆,在不同展室里展示乡贤们功成名就,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事迹,通过“知贤”、“颂贤”,传承他们嘉言懿行、善行义举、崇文重教、崇德向善、崇廉尚洁、勤政务实的优良传统。</h1> <h1>福清古代20乡贤事迹展,让人印象深刻。据介绍20乡贤是从县志里选出来,代表不同朝代的乡贤,他们都有丰功伟绩,载入史册。</h1> <h1>阅览乡贤事迹,我深深被林则徐炽热的家乡情怀所打动,林公祖上是福清岑兜人,移居福州,到他时已第五代,他功成名就,仍回福清岑兜祖祠拜祖,把“进士出身”红匾与皇帝赐于“福禄”牌匾,送到祖祠悬挂,光宗耀祖。他的儿子林汝舟中进士也如此。林公的行为告诉我们: 作福清人不论身处何方,家乡总是自己忘不了的根脉。</h1> <h1>这些乡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福清历史的天空,激励后人为江山社稷施展抱负,为家乡荣耀增添光彩。他们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史命,仍然昭示我们见贤思齐,为家为国有所作为。</h1> <h1>翁承赞也是新厝乡贤,他的事迹,家乡人耳熟能详。这位令人景仰的治国安邦栋梁之才,其根基便是深深地扎在家乡人文荟萃的文化土壤里。家乡人有理由引为自豪,并将他的家国情怀发扬光大。</h1> <h1>历代新厝乡贤也不少,这些为家乡建设贡献的仁人志士,同样被家乡人铭刻于心,设馆纪念。</h1> <h1>现当代乡贤中还出了一门两黄埔陈启明、陈正,一门双作家陈章武、陈章汉的佳话。尤其是章武、章汉兄弟,文才大略,在福建文坛享誉盛名,章武当年高考作文满分,全省第一名,至今家乡人还在津津乐道。</h1> <h1>在乡贤馆里,新厝镇的侨贤事迹,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正是新厝人恋祖爱乡,乐善好施的乡风,给海外打拼的乡贤打下了深深烙印,他们成功之后,把帮助家乡发展建设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h1> <h1>讲解员在讲述侨贤感人事迹时,大家不禁心潮澎湃,感动不已。福清侨贤恋祖爱乡,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也是名闻天下。全国第一家侨办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影响广泛,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h1> <h1>家乡人从未忘记侨贤的贡献,更没忘记那些打拼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侨贤。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世世代代在这里得到弘扬光大,不断激励后来者把家乡建设更好更美,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h1> <h1>离开乡贤馆之际,我把目光再一次投向馆内,心情依然激动,玉融文化中乡贤与侨贤的文脉是如此地交叠在一块,为了家国情怀,他们都干着同样的事业——把家乡建设更加辉煌。</h1> <h1>走出乡风乡贤馆,来到红砖楼外面,望着周围一幢幢雄伟气派教学楼,如群星拱卫着红砖楼,这些建筑都是侨贤崇文重教的丰碑,将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1> <h1>江兜村是福清市著名侨乡,2017年11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该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朱熹书院是新厝镇第二大古厝,始建于清朝,至今仍保存完好。还有清代三座厝古宅,千佛庵、大帝殿、昭灵庙等11处名胜古迹。</h1><h3><br></h3> <h1>江兜村也是福清人耳熟能详的侨村,许多人与我一样,也是初次探访这座文化村。考虑到许多人年纪大,腿脚不便,我们便都乘大巴,遊览村庄,感受乡村浓浓的文化氛围。</h1><h3><br></h3><h1>乡村道路仅容大巴行驶,放眼望去,水泥道整洁,两旁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些燕尾脊马鞍背,莆仙宫殿式建筑结构的古厝不断映入眼帘,看上去保存完好,红砖颜色仍然鲜艳。韶溪从村中穿过,两岸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花香飘逸。</h1> <h1>大巴行驶到昭灵庙旁空地停下,大家下车游览,这里是村里一处公园,景色不错。我站在昭灵庙广场边,观赏这座庙。庙前搭脚手架,工人们正在屋顶修缮。据了解,昭灵庙建于宋代,供奉着柳金圣侯和赵昇。柳金圣侯是妈祖身边的得力干将“千里眼”与“顺风耳”的合身。庙门四根青石柱石雕盘龙,屋脊两条彩色瓷龙昂首相视。</h1><h3><br></h3><h1>庙前广场鹅卵石铺就,以乳白色鹅卵石为底色,用青褐色鹅卵石镶嵌出一头麒麟,龙头马身龙鳞,龙眼怒张,奋蹄戏月。</h1><h3></h3> <h1>广场边是戏台,戏台的对联十分拗口,横批: 大江东,倒十分顺口,但不知啥意思,看旁边介绍,也没说出所以然。</h1> <h1>村里新建的楼房,全无传统建筑特点,传统民居的屋顶造型大多作双坡面悬山顶,燕尾脊,这种造型让曲线的坡面与起翘的屋脊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原本较为生硬古板的屋型显得飘逸,洒脱而富有韵律,这在昭灵庙的屋顶还能见着。看来,民居的传统建筑造型已消失在岁月里。</h1> <h1>我沿着不规则花岗岩石块铺就公园小道游览,旁边是湖,湖面积不大,湖边长满水草,走过时,会惊起类似蚊子的虫子,轰然在眼帘飞舞,不过,不会叮人。</h1> <h1>路尽头是长亭,亭顶造型倒保持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别有丰韵。亭内两旁美人靠,是休闲好场所。</h1> <h1>湖边有一大一小风车,倒映湖中,相映成趣,是不错的拍照背景。蒋美英老师正在亭里美人靠上歇着,我叫先生帮她拍照,效果真的不错。蒋老师从容、淡定、端庄、优雅与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h1> <h1>韶溪在亭后静静地流淌,岸边葱茏树木倒映在水中,看上去水都变墨缘,化不开的样子。有溪流的村庄变得有灵气,而水面更能给公园带来万种风情。</h1> <h1>漫步在公园里,村庄旁,先生拍了好几种花,我把它们拼图集束成群花,同时呈现,形成争妍态势,也挺养眼。</h1> <h1>走到风车面前,近距离欣赏,先生说,也拍一张留念,毕竟,有风车的乡村还是初次见到。虽然,先生拍照技术还行,但我对自己老态龙钟的形象,总是缺乏信心。但愿这相片不会影响人家的观感。</h1> <h1>从这里拾阶而上,便是海堤,放眼望去,一片滩涂宽阔,平展绵延到天尽头,海风迎面拂来,顿时,神清气爽,让我情不自禁张开臂膀想拥抱这里的一切。</h1> <h1>上午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沿着公园花木相拥的小道,依依不舍踏上了归途。大家觉得这半天过得很有意义,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又陶冶心灵,丰富晚年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活动多开展,对我们身心的健康益处多多。</h1> <h1><b>后 记</b></h1><h3><b><br></b></h3><h1>半天的参观学习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对学校临时党支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表示感谢!支部领导们对工作也是全身心投入,在返城的大巴上,许建雄、陈玄德、施文贵等领导,还分别就下一阶段支部的工作进行了部署。</h1><h3><br></h3><h1>感谢福清市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开展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为我美篇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感谢野渡先生提供相片,并指导图文的编辑工作。</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19年5月18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