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聚会一一陵川之旅

灵心静岩

<h3>長子.陵川籍(2019)聚会的全体战友和军嫂合影留念</h3><h3><br></h3> <h3>这里有你一一70名战友</h3> <h3>他们来自長子县</h3> <h3>他们来自陵川县</h3> <h3>她们是值得尊敬的军嫂</h3> <h3>会议室按新兵连那时的班级进行排序</h3><h3>一一深感亲切</h3> <h3>四班参会人员(最多):老兵班长:王凤林(己故),新兵副班长:王研科、新兵:陈玉庆、王喜庆、王满景、王斌则、王建忠、王志灵、王福堂、冯志国。缺席:秦万增、杨保平。</h3> <h3>宣振华(原地方税务局长)秘书长主持</h3><h3>各位老战友、诸位军嫂:</h3><h3> 大家下午好!</h3><h3> 今天我们长子、陵川76年入伍的老战友、军嫂有幸在这里見面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面对一张张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h3><h3> 回首往事,难忘的1976年3月5日,我们两县70名热血青年,到达同一个地方,通县三间房机场。在那里共同学习、训练、工作、生活了若干年。从此,那里就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h3><h3> 回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我们战友之间结成的友谊,亲如兄弟,情深似海。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至今难忘,在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里,凝结成的战友情终生难忘。</h3><h3> 楊柳依依,微风拂面。在我们76年战友相聚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已故的六位战友。在此,我提议,(请大家起立),我们向贾治安烈士、董买成等六名己故的战友默哀(一分钟),默哀毕,请坐下。</h3><h3> 四十三载的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真挚的友谊,紧紧相连。我们中有许多战友,从部队分别至今,从未见过面,大部分战友也都好久未见了。但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欢聚一堂,大家依然能表现出难得的天真和浪漫;老战友再相见,依然那样情切切、意绵绵。此情此景,不由得催人泪下。</h3><h3> 今天注定是个难忘日子, 六十多位战友、军嫂相聚清华,忽然间,恍然如梦,好像穿入了时空隧道,又回到那个热情燃烧的烽火年代,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青人。却不知,如今我们都已步入花甲之年,两须鬓毛衰,腰湾又驼背。因此,望大家相遇时,高兴而不宜激动,饮酒时尽兴而不得伤身,尽情的交流情感,愉快的分享喜悦。</h3><h3> 今天前来参加联谊会的战友 48人、军嫂 14人,共计 62人。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不多占用大家的时间了,接下来的仪程有两项,一是由家瑞战友致辞,二是大家自由发言,交流。</h3><h3> 下面,有请战友联谊会筹备组组 长,家瑞战友致辞。(大家欢迎)。</h3><h3> 接下来大家自由发言,但要掌控时间,自由发言一一</h3> <h3>李家瑞(原军队大校师政委)即兴发言一一</h3><h3>我讲三个不容易一一</h3><h3> 一是,当年走出太行,走到首都北京,入列空軍不容易…</h3><h3> 二是,在部队学习,训练,执行重大任务不容易。如:有执行演习任务中牺牲的贾志安烈士;有黄河冰上巜死亡线》上营救58名难民的王研科、董买成机组;还有执行特珠任务遇险命大生还的武洛生等等…</h3><h3> 三是,战友四十余载再相见不容易…</h3><h3> 总之,很荣幸在这里能见到这么多老战友和軍嫂,让我们珍惜今天,快活明天!感谢大家!</h3> <h3>张喜龙(原中心修理厂政治处主任)即席发言一一</h3> <h3>王研科(原凤凰国旅总经理)</h3><h3> 巜祝酒词》<br></h3><h3>亲爱的战友们:军嫂们:</h3><h3>你还记得1976那年、那天的那个晚上!</h3><h3>你来自长子南常,他、他来自鲍店、碾张,他、他来自陵川丈河、毛股掌硫黄矿,而我和俊峰来自深山里的马圪当;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共同理想,我们告别了父老乡亲和那热恋中的小对象。首次穿上绿军装,一起登上绿皮火车,途经月山、石家庄一路北上;紧紧跟着林盛文、李伟等接兵首长,一步跨入空军的三间房机场。</h3><h3>新兵连生活苦啊! 一日生活条令化的要求,使我们深深体味到百姓与軍人的距离竞然这么的长,就是穿衣吃饭都跟不上趟;半夜紧急集合,更是出尽了洋象,慌乱中错把上衣当裤子穿上,背包散了抱着跑,泪水、汗水和着雨水一起流烫;整整经历了4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磨练,这所大学校把我们个个修理得象豆腐块那般正方。</h3><h3>当我们拿起枪杆,拿起钳子、扳手走马上岗,个个都象螺丝钉那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我们以行动赢得了全团官兵对山西兵的特别赞扬!</h3><h3>我们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参建过毛主席纪念堂,在802华北大演习、冰河抢险等重大任务中都有立功受奖!</h3><h3>我们这70个兵呀,就是散落在太行山上的珍珠,为祖国而聚,为命运而散,但有了这段当兵的历史,今生今世自然形成亲如兄弟的战友老乡,无论你走向何方,彼此牵挂终生难忘...</h3><h3>我们今霄重逢,全情激昂,满头白发,不知不觉已走近夕阳,不管你的面容有多么的沧桑,但留在我们心中的你一一依然是那个青春年少的军人形象,此时此刻多么一一多么一一多么的想一一让贾治安烈士、董买成等西去的老战友也能与我们一起分享! 这第一杯酒,我就代表大家给他们献上!</h3><h3>战友啊軍嫂,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剩下的好时光,把这次战友聚会很好收藏,无论你走到在哪里,战友啊战友亲如兄弟的歌声常在耳边廻响一一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举起杯,喝出个后半生的辉煌!</h3><h3>感谢大家!感谢组委会! 特别要感谢宣振华老兄为首的后勤组! 也感谢为我们这聚会服务的所有人!</h3> <h3>举起杯,一二三,噢声震天,似乎又找回在部队大碗喝酒的豪情!</h3> <h3>陵川之旅一一战友互访</h3> <h3>太行绝顶一一领秀太行</h3> <h3>柴振平激情发挥一一 </h3><h3>长子陵川籍76届战友聚会叙事 一一</h3><h3>鲜花两簇一诚心,潞州清华聚故人。</h3><h3>四十三载再相见,熟名生面难辨分。</h3><h3>热血青年七十个,六名兄弟早归阴。 </h3><h3>老兵再按班排坐,军嫂受邀座上宾。</h3><h3>回忆叙述别后事,甘甜苦乐多艰辛。</h3><h3>举杯共饮一声吼,美酒入肚情入心。</h3><h3> 十六战友七伉丽,组团出游陵川地。</h3><h3>枭雄王莽断肠处,挂壁公路惊心悸。</h3><h3>落水流下入河南,瀑布源头出山西。</h3><h3>黄围仙境灵湫洞,抗倭勇士将身栖。</h3><h3>武氏一门三状元,二仙庙宇姐妹居。</h3><h3> 一路景色一路歌,绿满青山乐满车。</h3><h3>五尺男儿钢铁汉,一曲驼铃泪成河。</h3><h3>挥手再别应有梦,祝福问候常联络。</h3><h3> </h3> <h3>李家瑞一一</h3><h3>圣洁马圪当,太行好风光,</h3><h3>佛仙境绝地,人文白陉扬!</h3> <h3>何庆祥一一</h3><h3>同行巧记者,</h3><h3>妙手拍照片,</h3><h3>留下秀善美,</h3><h3>大家随时看。</h3> <h3>王喜庆一一</h3><h3>长治陵川,短暂肆天。</h3><h3>品味人生,凝聚友情。</h3><h3>放飞快乐,享受生活。</h3><h3>祝福期盼,健康相伴。</h3><h3>携手并肩,长治再见。</h3> <h3>太行江南一一武家湾</h3> <h3>今天是我的生日,恰蓬战友欢聚,偷偷备好蛋糕,给同龄的战友一个意外的惊喜!邀家人也来一起欢聚!</h3> <h3>亲如兄弟一一情意浓浓</h3> <h3>哈哈一一好像是战友集体过生日了,幸福时刻一起分享!</h3> <h3>这是我退休后回乡投资的古石城驿站一一很荣幸接待战友来此一游</h3> <h3>这是李俊峰家的农家乐一一生意兴隆</h3> <h3>上云台景区一一郑总特邀游览</h3> <h3>日照云峰生紫烟一一</h3> <h3>一人独登观瀑台一一</h3> <h3>二人心惊吓破胆一一</h3> <h3>遥观瀑布三千三,</h3><h3>喜龙青山人不见…</h3> <h3>夜宿信达大酒店</h3><h3>一一醉梦陵川拜二仙</h3> <h3>陵川山水奇特,古陵文化厚重,山水秀丽养眼,文化灵魂养心!战友们激情满怀一起参观了著名的陵川东关武氏三状元街,特邀陵川武氏三状元后人武华玲(陵川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女士讲解了武氏文化一一</h3> <h3>  在中国科举制度盛行时期,陵川前后有7名状元及第,有93名进士金榜题名。这对一个太行山中的区区小县城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不仅成为陵川人的骄傲,也成为陵川长久不衰、影响深远的状元文化,既辉煌于过去,又鼓舞激励着现代。<br></h3><h3> 科举制度自隋代发轫以来,至唐渐臻完备,下迄金元。这一制度的推行与沿袭,虽也存在弊端,但毕竟给普通百姓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太行山中的陵川人,也开始了通过读书参加科举改变人生命运的攀登。</h3><h3> 状元、进士的荣耀,绝不仅仅属于他们个人与他们的家族,也成为陵川的荣耀与骄傲,并演化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陵川的社会生活起到了极大的激励、拉动和影响作用。</h3><h3> 首先,皇家和地方长官开始树他们为榜样,大力倡导读书学经,以期学以成风,人才迭出。金章宗泰和三年的开科取士中,武天和状元及第,章宗皇帝特意召见了他。</h3><h3> 陵川历代地方长官的作为,目的则更为明显,更为直接。他们不仅在屡修县志中记载了七状元之事,而且在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杨时盛奉命建起了“七状元祠”。在陵川,还曾经有过不少关于“七状元”的建筑和专门祭祀“七状元”的场所。 在民间,也发起了对七状元的崇拜和纪念活动。</h3><h3> 在状元之家,亦有自彰其门、自励其族的各种表现。最典型的是陵川东关武氏三状元之家,从“三状元第”到“三状元故里阁”,各种建筑构成一条“状元街。</h3><h3> 山西陵川东关武氏家族因金代武氏一家出过叔侄三个状元、一个进士而闻名。状元、太子太保、上护军、太原郡侯、户部尚书武明甫贞元二年(1154)中状元,明甫两个侄子武天佑承安三年(1198)中状元,武天和泰和三年(1203)中状元,武明甫胞弟、礼部侍郎武俊臣正隆年间中进士。武氏一门三状元一进士在当时被传为佳话,金代大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称他们为陵川“四凤” 。</h3><h3>追寻历史渊源,东关武氏家族先祖祖籍在唐代乃并州即太原人氏。武氏先祖状元武明甫生前自称为太原武公,他的墓志铭里记述:“状元之先,来自太原。”就是说武明甫的先祖是从太原而来。他逝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原郡侯,这些都证明了武明甫及他的先祖原先确系太原人氏。该家族于唐代中期,或是从洛阳北上太行辗转迁徙至泽州等地而最后定居于陵川东关,或是由太原辗转迁徙至泽州而最后定居于陵川东关。为什么辗转迁徙来陵?我们查阅过许多资料,陵川文史研究的泰斗王元鹏老先生生前也认真研究探讨,迁徙原因有好几种,有李唐清算武周避难说,有武氏族人被放逐说,有随军征战留陵说等等。但这些仅为推测、猜测而没有定论。武氏先祖的迁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还有待于今后发掘研究。但先祖确系唐代并州武则天(其父武士彟)家族的成员并且与其曾有过紧密的联系。武氏三状元的先祖从唐中晩期来陵川东关定居并繁衍生息历经北宋、金、元、明、清至现在上千年确是不争的事实与史实。东关不但是武氏三状元的祖籍故里,而且也是武氏三状元先祖的祖籍故里。</h3><h3> 东关武氏家族历史渊源与传承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从陵川东关武家人流、县城民间传说、史籍记载、状元遗迹、遗址、现存建筑、武家墓葬文化等方面都可了解武氏家族的历史脉络。</h3><h3> </h3> <h3>  第一,东关武氏族人是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祖。千年来历代传承武氏家族自唐代迁来陵川东关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而繁荣昌盛(东关武氏家族现有人口上千人,占全村人口近六分之一)。本族人口口传承如此,县城民间有关东关武家三状元的传说也是很普遍的。即使明、清两代迁徙至各地的众多武氏族人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山西陵川东关三元巷,尽管时间过去几百年,他们的后代还是会不断来老家寻根访祖的。</h3><h3> 第二,历史资料、碑石刻字对武氏三状元及其先祖祖籍故里陵川东关的认定。</h3><h3> (一)《武氏家谱》中记载“吾武氏自唐时居住陵川县东隅” 。“隅”是角落的意思,如县志载:“文庙在县东南隅” ,即文庙在县城东南角(现在的赛尔盛商城)的地方。“陵川县东隅”即县城东关偏僻的角落的地方。武氏家族迁来陵川东关置业安身于县城东关北边高高山的南麓,后逐渐发达,至“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发展成为“海山巷” , 金代改名为“三元巷” 。</h3><h3> (二)清乾隆四十三年八修《陵川县新志》(时任陵川县令程德烱修)、清光绪八年《陵川县新志》所绘製的陵川县关廂图谱都明确标注“武氏三状元故里”的地理位置县城东关。 </h3><h3> (三)明代嘉靖年代由曾任伊阳和江宁县令的陵川东关举人、状元后裔武鍧创修状元阁,武鍧所写的“毓秀台阁记” 里记述:“在吾东城,时则有若远祖明甫一门以三状元盛” 。这里东城即东关。意即:“在我们东关历史上,那时就有如我们的远祖武明甫一家因为出了三个状元而兴盛”</h3><h3> (四)状元阁西门洞顶上有明朝嘉靖年东关举人武鍧亲书的“三状元故里” 石匾一块</h3><h3> (五)三元巷西阁门洞上嵌有金代“三元巷” 石匾一块,入口南侧房后墙上嵌有金代元好问书写的“武氏三状元故里” 石碑一通,高约五尺左右。虽在1987年因拆迁毁坏,但这是历史的真实存在。</h3><h3> 第三、武氏三状元被金章宗帝赐匾“三状元第”,命悬挂于家门、以示荣耀(见《山西通志》、《泽州府志》、《光绪新志》)。在东关三状元府第前的状元街上修建有气势恢宏的“三状元第牌坊”,上层挂“圣旨”匾,下悬挂“三状元第”金匾。从金代一直到40年代,该牌坊代代维修保存。</h3><h3><br></h3><h3><br></h3> <h3>王研科一一</h3><h3>陵川之旅,感概万千。</h3><h3>太行至尊,太行江南。</h3><h3>苍桑白陉,靓丽画卷。</h3><h3>文化古陵,康养陵川!</h3> <h3>  第四,东关状元文化及历史建筑、遗迹、遗址多多。东关村在历史上即是儒学之村、文化之村。东关地处县城东,地势平坦。在县城四关中,东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出城东门就是东关的“儒学巷”一条街,规模巨大的“文庙”、“学宫” 就在东关村的东南隅,这里有文人尊崇的“奎星楼”、有管理教育文化的“儒学署”、还有“砚池” 、 “古书院” 、“乡贤祠”、“圣贤祠” 、 “白衣庙” 、“ 尊经阁” 、“会舘” 、“状元祠” 、“文峰塔” 、“五魁楼” 等和文化有关的多座建筑或庙宇。所以,历史上的东关就有尊崇儒学、习学儒教的传统和氛围。唐、宋的东关武家就已是一个名门望族。至金代,东关武家一门出了叔侄三状元更是蜚声三晋。状元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进士武俊臣生活读书成长的故里东关“三元巷”的状元街上有他们的故居建筑及遗迹、遗址:武明甫故居“九窑十八洞” 的“梦梅堂”、 表彰状元进士的“四凤牌坊”、三状元第牌坊、武氏家庙、武氏祠堂“忠灵堂”、梳妆楼大院、三元世家、御书楼、藏书阁、武家花园、跨街两看戏台、古书院、跨街石牌坊、武氏南武宅、翰林院、车马大院、武家院落群、状元阁、三元巷东北高地(高高山)皇帝恩赐修建的状元小别墅“乐天园”、武氏四凤纪念祠、“四凤碑林” 、红马背村牧马地等。</h3><h3> 在现存的武家状元主院“三元世家” :</h3><h3> (一)大门上有清代嘉庆年间中州名士李迈题写的“三元世家”匾额。</h3><h3> (二)院內仪门上方木刻清道光四年陵川县令强上林题字“诗书为鹄” 。</h3><h3> (三)正庭门池上有金代木刻“凤游千仞”、 “星聚一堂”、 “珠树三花”字样。这十二个字乃金代状元主院原有字样。</h3><h3> 第五,仪像与家谱。东关武氏家族乃陵川县一个大家族,在唐代就建有武氏家庙,内敬奉有唐先祖的木雕像多尊。至明代,木像因故转移至其它地方。明、清代家庙内只供奉有先祖仪像。仪像上所记载的是上溯唐代、中到金代武氏三状元、下到明清东关有身份的先祖。可惜于1943年日寇第三次扫荡陵川将家庙焚烧,仪像也被焚。后又修复家庙,50年代被县征用改作城关粮站。</h3><h3> 东关武氏家谱原名《武氏家乘》,《家乘》上详细记载了武家从唐代到清代的名人传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县令程德炯八修县志,由于陵川七状元史料甚少,“考《武氏家乘》,所载颇详,亟为补入(乾隆县志序)。”于是将东关《武氏家乘》上的有关状元的资料全部采纳而收录于八修《陵川县新志》。光绪八年(1882年)编写《陵川县新志》,完全过录了乾隆新志中状元的内容(我的曾祖父武培德参与编修任主编)。现在我们使用的武氏三状元史料就是出自东关的《武氏家乘》。可以说:没有东关的《武氏家乘》,清乾隆《陵川县新志》、清光绪《陵川县新志》上就沒有陵川七状元史料,特别是武氏三状元资料。1943年日寇第三次扫荡陵川时将“三元世家” 放火焚烧,存放于此的家谱也被焚而灭迹,但《家乘》中状元的有关史料被采纳记</h3><h3> 第六,传承有序的武氏墓葬文化。陵川东关武氏家族从唐迁入陵川东关不但武氏家族历史、家风、传统传承有序,而且从唐、宋到金代武氏三状元的先祖的主要墓地被记入史誌,后人牢记并去祭祀。这对研究武氏三状元的祖籍故里也是最好的佐证。</h3><h3> 唐墓。它位于南岭山南的变电所上边的地方。是东关武氏家族所知道的武氏唐代遠祖的墓地,这片地方因有武氏墓地而得名,县城人都叫它唐墓。</h3><h3>礼义苏村赤壤山武氏祖墓、武氏三状元墓。东关武氏家族唐末、五代、宋代的祖墓在礼义苏村的赤壤山,现在叫官帽山东部的地方。这是武氏三状元先祖的祖莹,也是东关武氏家族的祖坟。民国县志载:“五代时杨筠松为陵川武氏相阡地于赤石山下,取螃蟹出泥形身龙人首,作甲,向后至宋金间连中武明甫叔侄三状元。至今子孙繁衍、代有紫衣者,得水净沙明之故也。”关于武氏三状元坟,《地理一统志》、《陵川县志》记载:“武氏三状元墓,在礼义苏村,方二十亩。”</h3><h3> 马圪垱腰带村“武氏家庙” 的石碑上记载:“金元时代武氏出过三个状元,拔祖苏村更有大墓之光明。”</h3><h3>武明甫逝世后,金代关中人侍郎李仲常为武明甫写的墓志铭里提到,武明甫遗言:“汝甚勿另治葬地,仍葬我于先人之侧。”“其长孙蟾枝君扶柩葬于苏村先人之侧。”至此可知,苏村官帽山下不但有武氏三状元墓,更有三状元之先祖墓。唐武少仪及宋辽时期的武白(武少仪之重孙),武秀(武白之子、状元武明甫的曾祖父)、武绳其(状元武明甫的祖父)、武居仁(状元武明甫的父亲)都葬于此墓地。50年代前,毎到清明,东关每家都要出人由族里统一组织去苏村扫墓祭祀。苏村的老人都知道状元坟是东关老武家的,并且苏村的几户武姓也都认为他们的祖上是东关的,是否因看坟或其它原因而留在了那里。</h3><h3> 东关村北还有东关武家宋代老墓。该墓地当时占地约百亩。武家在该墓地上于民国年间建有碑亭一座,并竖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宋代武氏列祖之墓” 字样。</h3><h3> 民国《县志》载:金代“四凤”之一的“进士、礼部侍郎武俊臣墓在仕林庄三角源”。即东关甘岭山金代武氏祖墓,现在新建的热源厂内北边。</h3><h3></h3><h3> 录于县志至今被大家使用也乃是幸事。</h3> <h3>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h3><h3>登上春秋阁,方识七状元!</h3> <h3>峥嵘岁月一一</h3><h3> 好似一条经年流淌不息的小溪,冲刷着人们的记忆,磨蚀着我们青春的容颜。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这样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旅程,那就是有着共同历炼的战友们一一40年后的寻觅、联络、重逢的过程。虽然聚会旅游圆满结束,但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乐此不疲,人过六十天过午,我们珍惜这次花甲之旅,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h3> <h3>西溪二仙庙</h3> <h3>二仙的故事十分感人一一</h3> <h3>4株唐柏上,分别长有12属相,十分形象,很是神奇!</h3> <h3>讲解:元好问在陵川一一学习、生活、作诗…</h3> <h3><h3>美丽长治城,温馨清华园。</h3><h3>战友共相聚,情深意绵绵。</h3><h3>魏巍太行山,高高王莽岭。</h3><h3>战友共登攀,美好在明天。</h3><h3>潺潺漳河水,镜湖武家湾。</h3><h3>战友共戏游,一路笑语欢。</h3><h3><br></h3></h3><h3>建龙乘车将欲行,忽闻华兄道别声。</h3><h3>老顶山巅高千尺,不及战友送吾情。</h3><h3>朝辞长治九点半,千里路程半日还。</h3><h3>战友问候语不断,火车已到西客站。</h3><h3>相见时难别亦难,战友相送泪眼含。</h3><h3>不知再逢在何处,梦里聚会经常现。</h3><h3> 一一黄建兵</h3> <h3>附件一</h3><h3> 76年接我们这批兵的首长之一</h3><h3>李伟将軍标准像,他是我们的领路人,也是我们敬佩的人,供大家观赏。</h3> <h3>附件二</h3><h3> 摘自李伟传中难忘1976一节一一</h3><h3>供大家阅读回味。</h3> <h3>真实的纪录,珍贵的资料。</h3> <h3>你在看风景,风景拥抱你,七十颗珍珠,散落太行山,天地人合一,风景更靓丽…</h3> <h3>集大家智慧、文图资料,纪实报道,不完善之处,多提宝贵意见。</h3><h3> 一一王研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