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浙江段2/2

梁雪松

<h1><b>2.0浙东运河 </b></h1><h1>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br> 浙东运河主要航线西起钱塘江南岸,经杭州市西兴镇到萧山,东南到钱清过绍兴城经东鉴湖至曹娥江,过曹娥江东经上虞丰惠旧县城到通明坝而与姚江汇合,全长约125 km,此段为人工运河。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至镇海入海,以天然河道为主。浙东运河全长约200 km。</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各主要河道如下:</span><br></h1><h1><ol><li><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萧绍运河西兴段(22公里)、绍兴城内段(3.3公里):</b>萧绍运河分为西兴运河与‚山阴故水道‛两段。‚山阴故水道‛(萧绍运河东段)始凿于春秋,汉代围入鉴湖,宋代复出;西兴运河(萧绍运河西段)晋代开凿。西兴段与绍兴城内段运河现已无航运功能。</span><br></li><li><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四十里河丰惠镇段(4公里):</b>晋代开凿,唐代有疏浚。丰惠镇段现已不通航。</span><br></li><li><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虞甬运河(25公里):</b>宋代开凿,作为四十里河的复线,现已废弃。</span><br></li><li><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慈江-刹子港-西塘河(20公里)</b>:宋代启用为姚江-甬江航道的复线,‚避潮‛航道,现已废弃。</span><br></li></ol></h1> <h1><b>  </b></h1> <h1>  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3段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萧山——绍兴段、上虞——余姚段以及宁波段,是浙东运河上的三段申遗河段。</h1> 本篇涉及到的遗产要素:47-54 <h1></h1><h3></h3><h1><b>NO.18 萧山——绍兴段</b></h1><h1> 位于钱塘江南岸的<u>西兴古镇</u>,<u>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u>和<u>绍兴古纤道</u>等,是这一河段的主要遗产点。</h1><h3><b></b></h3><h3><br></h3><h3></h3> <h3><br></h3><h1><b>NO.18-48 西兴过塘行码头</b></h1><h1>西兴古镇位于钱塘江南岸,自古为“浙东首地,宁、 绍、台之襟喉”。西兴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明清时西兴属绍兴府萧山县管辖,民国仍之。解放后,萧山县划归杭州市。西兴现属杭州滨江区,但是无论语言还是建筑,较之杭州,更近于绍兴。</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西兴是浙东运河的起源之地,也是南来北往的一个中转码头。当年这里万商云集,士民络绎,市容繁华。</span></h1><h1>  “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br></h1> <h1><b>西兴码</b>头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运输枢纽。</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r></h1> <h1><b>“过塘行”</b>是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布满西兴,是西兴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h1> <h1><br></h1> <h1>相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乾隆微服从杭州沿塘视察至海宁,目睹运河转运栈劳动者遭到轻侮,十分恼火,便即下谕:‚海宁加业转运布设,凡‘埠夫’者,要以尊视,轻侮者治。‛并赐额将转运栈改名为‚过塘行‛,又亲自为‚埠夫‛授赐‚行牌‛,佩带于身。西兴街市商贸特点之一是‚过塘行多,鼎盛时期达72家。</h1> <h3><b>永兴闸</b>位于西兴码头西侧,明万历十五年(1587)建。</h3> <h3>永兴闸长约3米,宽约2米,闸台、闸槽保存完整。</h3> <h3>西兴古镇现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但依旧十分清净、整洁。</h3> <h3>当地居民仍然过着平静而安详的生活</h3> <h3>正在编制的是浙江省级非遗——西兴灯笼</h3> <h1></h1><h3></h3><h1><b>绍兴古城</b></h1><h1> 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从杭州过越州驻跸州治。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府;翌年,宋高宗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元绍兴,又“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此为绍兴之名由来。</h1><h3><br></h3><h1> 唐代,由于绍兴鉴湖和西兴运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绍兴城成为浙东航运的中心枢纽城市。</h1> <h1>  古代浙东运河穿越绍兴城而过,绍兴水城可谓镶嵌在浙东运河之中的璀璨明珠。越王句践时的小城“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陆门三、水门三”,城内河道四通八达。</h1> <h1><b>迎恩门</b></h1><h1>位于古城的西北角,又名西郭门,是根据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的城门重建,系水陆两用城门,古时凡朝庭命官以至皇帝亲临,必经此门,故称迎恩门。</h1> <h1>  旧绍兴有十个城门,偏门,水偏门,南门,都泗门,东郭门,西郭门,五云门,昌安门,稽山门和罗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经沧桑,这些昔日起着重要作用的城门早已湮没,现在留在那里的也只有两座,都泗门和迎恩门(西郭门)。</h1> <h1><b>都泗门</b></h1><h1>是绍兴重要的交通要害,在抗战时期被拆除,这是在遗址上重建的都泗门。</h1> <h3>都泗门下的水城门,为古时通船所用,是专为城防而建。</h3> <h1>  清代,绍兴全城7.4km2范围内,有大小河道32条,总长60余km,约占全城面积的20%。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等布局形式。交通有水陆平行、一河一路、两岸夹河,亦有仅存水巷,仅可通舟。</h1> <h3>古老的环城河道已被改造成现代的滨河公园</h3> <h3>河道里的乌篷船</h3> <h3>依河而建的民居</h3> <h3>在河边生火、生活</h3> <h1><b>NO.18-49 八字桥</b></h1><h1> 茅以升在《绍兴石桥·序言》中称:“我国古代传统的石桥,千姿百态,几尽见于此乡。”唐寰澄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所选录的桥梁中,位于全国前3位的是绍兴、苏州和温州。</h1><h1> 宋代,《嘉泰会稽志》中绍兴城内正式有记载的桥就有99座。清代,有记载的桥达229座,在城中每0.03km2就有一座。</h1><h1>  府城东运河支河上的<b>八字桥</b>,是绍兴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嘉泰以前,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既是我国石桥梁之特例,又是一尊精湛的艺术珍品。<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3>图为八字桥南侧</h3> <h1>  绍兴石桥营造技术高超,其选址桥型设计和施工由实地放样、打桩砌桥基础、砌桥墩安置拱架、砌拱压顶装饰保养落成等组成,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等)的营造技术为国内罕见,形成了很系统的技术框架。图为八字桥北侧</h1> <h1><b>广宁桥,</b>紧邻八字桥,建于南宋高宗以前,1574年重修。</h1> <h1><br></h1> <h3>广宁桥头的住户人家</h3><div><br></div><div><br></div> <h1>以下五张黑白照片2007年拍摄于绍兴老城区</h1> <h1><b>NO.18-51 绍兴古纤道</b></h1><h1> 浙东运河航船动力在古代主要靠摇橹、风帆、纤夫背纤。运河形成和保护要有堤岸,背纤要有道路,于是就形成了浙东运河闻名于世的古纤道。</h1> <h1>  古纤道是行舟背纤和躲避风浪的通道,也是我国航运技术史上的杰出创造。</h1> <h1>  遗存下来纤道主要地段位于绍兴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可分为单面临水和双面临水两大类,根据地形和实际需要建造。</h1> <h3>柯桥轻纺城附近的纤道两面临水</h3> <h3>立交桥下的运河、纤道与石桥</h3> <h1>  行人若要往返两岸则有赖于横跨运河的石桥。据统计,绍兴古运河上有石桥40余座,其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其中荫毓桥、融光桥、太平桥、迎恩桥、会龙桥和泾口大桥、高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地位。图为俯拍的太平桥,纤道从桥下穿过。</h1> <h3>运河园里的纤道石桥</h3> <h3>鸟瞰湖中纤道</h3> <h1><b>绍兴东浦古镇,</b>乡土气息浓厚,有“酒乡、水乡、桥乡”之称。 东浦酿酒历史悠久,素有“越酒闻天下,东浦酒最佳”、“绍兴老酒出东浦”及“东浦师傅绍兴酒”之称。</h1> <h3>四种不同类型的绍兴酒</h3> <h1><b>NO.19 上虞——余姚段</b></h1><h1>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东起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至余姚斗门入姚江干流,总长25千米,是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运河河段,历史上对于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保留着运河两岸村镇相依的自然风貌。</h1><h1> 这段河道上的遗产点主要有:清水闸、曹娥老坝底堰坝、五夫长坝、斗门闸、以及宁波的三江口、庆安会馆等等。</h1> <h1>  浙东运河在绍兴至上虞之间有一段运河称之为萧曹运河,在这里它与104国道和萧甬铁路紧紧的挨在一起,比肩而行。</h1> <h1>  现代化公路、铁路与古老的运河交织在一起,在浙东地区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h1> <h1><b>清水闸</b></h1><h1>位于上虞市蒿坝镇西山麓,是古鉴湖通向曹娥江的重要通江闸桥,是浙东运河的重要枢纽。并且引曹娥江水补充河网水量或用于闸下冲淤,以形成完整的萧绍平原灌溉排泄体系。<b></b></h1> <br><h1>  清水闸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清代为解决萧绍平原的泄洪排涝,先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六十年(1795)、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三江应宿闸;山西闸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增至5孔,后毁,至五十三年仍复为3孔。</h1> <h1>  主体石结构,长10.73米,宽4.45米,闸孔三孔,每孔六条石梁,石梁之间用铸铁铆接,整座石闸十分坚固。</h1> <h1><b>曹娥老坝底堰坝</b></h1><h1>萧曹运河的终点是在曹娥的老坝底堰坝,是萧曹运河与曹娥江的过坝头。原萧山、绍兴、余姚、宁波等地往来船只都要经过此坝,进曹娥江北行至百官赵家,通过赵家坝进入虞甬运河,是上虞境内重要的交通堰坝和货物盘驳点。<br><br></h1> <h1>  堰坝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水路交通构筑物,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发挥着沟通内河与外河的作用。</h1> <h1>  老坝底堰坝原先是靠人力拖船过坝,1982年改为小型斜面高低轮升船机闸,过闸能力40吨位。这个拖船坝到现在还能使用。</h1> <h1>  升船机的动力来源是电动卷扬机,马达就在这座屋内,边上的小房子应该是当年过坝时的指挥岗亭。</h1> <h1><b>曹娥庙</b></h1><h1>在老坝底堰坝附近有一处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叫曹娥庙。它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曹娥江名字也由此而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b></b></h1> <h1>  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整体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古碑)“四绝”饮誉海内外,被世人称作“江南第一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b>五夫长坝</b></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位于驿亭镇五夫村长坝自然村与余姚交界的运河上,民国以前是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运河上虞段和余姚段的分界点,是绍宁货物运输的中转站。</span></h1> <h1>1953年,人力拖坝改为人力绞盘车拔。1977年7月在原坝址上建造了三十吨级的升船机。</h1> <h3>升船机机房</h3> <h3>升船机下的高低轮和轨道</h3> <h1><b>斗门闸</b></h1><h1>余姚马渚镇斗门村的水闸是运河上的重要设施,起着控制水位的作用。以前由于上下河之间水位有落差,来往船只都是经由大石板铺就的斜坡靠人力畜力拉着过去的,那时候还把淤泥涂抹在斜坡上起润滑的作用。</h1> <h1>  现在该船闸已被改造成了水闸,主要起到调节水位、方便灌溉农田。</h1> <h1><b>大西坝</b></h1><h1>余姚江边著名的大西坝(始建于宋朝),这里曾是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出入宁波城区的首选通道,所谓“官道”。如今这里只剩下遗址了。</h1> <h1><b>NO.20 宁波段</b></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随着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宁波(明州)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依赖宁波港作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瓷器、茶、丝织品、书籍、文具、铜钱等,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同时,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扬州等商业城市。</span></h1><h1> 宁波段申遗点主要有:宁波三江口、庆安会馆、水则碑、永丰库遗址等。</h1> <h1><b>NO.21 宁波三江口</b></h1><h1>宁波城发端于姚江、甬江、奉化江交汇的三江口地区,西塘河、南塘河等人工运河引入,为诸多水系交汇的核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随着明州城的崛起,对外交通贸易日趋繁荣,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宁波老城东门外的三江口一带,历史上是对外贸易的繁华港埠。至今城区还保存有古海运码头、使馆、会馆等众多体现港口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运河还促进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众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至今宁被城内保留有诸多宗教性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h1> <h1></h1><h1><br></h1> <h1>  宁波老外滩,是坐落于三江口北岸江北区的一个港口。于1844年开埠,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h1> <h1><br></h1> <h3>老外滩上的天主教堂</h3> <h3>老外滩街景</h3> <h1><b>NO.21-54 庆安会馆</b></h1><h1>位于三江口东岸,为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娱乐聚会的场所。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又是江南仅存二处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之一。</h1> <h1>  2001年6月,庆安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装饰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堪称宁波近代地方工艺之杰作。</h1> <h3>戏台上的藻井堪称精品之作</h3> <h3>建筑物上的石雕、砖雕、木雕更是玲琅满目丰富多彩。</h3> <h3>精致的石雕</h3> <h3>庆安会馆内有前后两座戏台,实属难得。</h3> <h3>与庆安会馆紧密相连的是安澜会馆,大殿中供奉着天后妈祖。</h3> <h3>安澜会馆中的戏台</h3><div><br></div> <h1><b>平桥水则碑</b></h1><h1>宁波老城区里的一处石碑,是一座古代的水文观测站。它位于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原平桥河中,外侧有亭保护。石碑与亭建于南宋宝祐年间。现保留的是南宋亭基和明代重修的“平”字碑,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重建。</h1> <h1><br></h1> <h1>  古人在平桥河的河中,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书“平”字于石,城外诸锲闸视“平”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h1> <h1><br></h1> <h1><b>宁波鼓楼</b></h1><h1>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h1> <h1><br></h1> <h3>宁波鼓楼是宁波市仅存的古城楼遗址</h3> <h3>鼓楼上面的西洋钟楼是在民国时期后建上去的,看起来十分怪异,如此粗暴的中西合璧实在少见。</h3> <h1><b>永丰库遗址</b></h1><h1>紧邻宁波鼓楼在唐宋子城遗址内,是一座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遗址。</h1> <h1> 永丰库前生为南宋“常平仓”(官府粮库),元朝(此时永丰库作“收纳各项断没赃罚钞及诸色课程”)之后为明朝宏济库(由平准、永丰二库并为一库)。永丰库遗址的发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代大型仓库,是中国宋元考古的一次突破。永丰库遗址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br></h1> <h1><br></h1> <h1><b>保国寺,</b>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现存大殿即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是江南最古老、保存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筑瑰宝。</h1> <h1>   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h1><h1>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1><br></h1> <h3>大殿前一左一右各有一坐经幢</h3> <h1>  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平面布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柱身有明显侧脚。</h1> <h3>三个镂空藻井被绝妙地安置了前槽的天花板上</h3> <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保国寺大殿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span></h1> <h1><b>甬江入海口</b></h1><h1><b> </b>大运河经过近两千公里的流淌,终于在宁波镇海大、小游山处汇入东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h1> <h1>  浙东古运河形成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航道尚存,并且依然航船辐辏、效益显著。</h1><h1> 我国文物界已故老前辈罗哲文先生有诗曰:“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h1> <h1>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用无人机航拍的视频,让它带着我们在这古老而美丽的浙东运河上飞翔。</h1> 注:文本所有照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并受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