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路过南京龙潭数次,想起龙潭警校数次,从未驻足,好奇和向往被陌生覆盖,于是龙潭警校便一直是记忆中未作答的一条解析题。
终有一日,同事陪同来龙潭,敞亮的要去看母校,我便有了机会,驻足并留下迟来的足迹 。
高德导航已经没有了龙潭警校,百度“龙潭警校”也找不到想要的内容,只能模糊查到1998年并入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经常听警校学子谈龙潭警校的艰辛、龙潭的趣味、龙潭的成长,听警院学子谈在龙潭的一年,愈发引起我的好奇。对警校我没有过向往,却有着诸多的不惑,应该说警校的规模、条件都不是很好,但从那里走过的学子却对他有着一辈子的怀念,短暂的时光何乐之有、何辛之艰、何趣之兴?<br></h3> <h3> 车子在校门口一条东西向的四级公路边停下,同事说到了到了,兴奋的直奔,我趟过马路,还得小心别被来往不长眼的卡车给辗了。校门紧闭,很古典的钢管制铁栅栏,门口没有原来学校的牌子,只有巴掌大的铜牌挂在门柱上,上书“江苏警官学院龙潭校区”,门口两侧葱郁的松树映衬了这座古典建筑的高龄。</h3> <h3> 门口高叫,有一师傅前来查询,得知是学子故地重游,异常兴奋,接过递上的香烟很热情的开门表示欢迎,师傅是这座建筑内唯一的工作人员,受派看守,等着租赁者前来换岗,我也就瞬间明白了这座建筑历史使命的终极判决。</h3> <h3> 右脚虔诚的踏进校区,水泥大道直指一排五层建筑,走向这五层建筑却要绕过一个圆形花台,犹如现如今城市里不多见的绿岛,这五层楼房便是当初的教学楼。走向教学楼,绿岛及两侧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只是树草混杂,应该不是当初的模样;校园里极其安静,鸟们的欢歌笑语很是入耳,倒觉得这是花园亦或是受保护的园林。</h3> <h3> 教学楼是长筒式的,朝南一排走廊,教室一字排开,钢条制作的门窗依在,只是门窗玻璃残缺不全,教室里电灯、风扇、喇叭健存,前后黑板上还留着六年前的粉笔字迹,没有了课桌也能想象教室的丰富多彩;厕所在两侧楼梯旁,楼梯顶头是女厕,男厕挤在边上,厕所内蹲位有限,可以想象当初课间争先恐后的镜头。</h3> <h3> 教学楼的东侧几乎就是围墙,西侧一条南北大道,水泥马路,干干净净,两侧松树,生长强劲。教学楼旁边三排楼房建筑,据介绍就是宿舍了,最北边一排貌似公寓式,好奇的踏进,墙上遗留的标牌显示是女生公寓,分析另两幢应该是男生的,又说是后来增加的一幢,爬着窗户看,宿舍内的床柜依在,只是相当凌乱了。</h3> <h3> 顺着大道向北走,右侧有三幢连在一起的楼房,路边的看出有“阅览室”字样,其他的说不清楚,我想应该是行政楼吧,要不领导们在哪办公呢;同事说,原来这里有个警察之家,约等于校园俱乐部,我看不到里面的设施,但我能想像当初学员们从这里获得的快乐和满足。</h3> <h3> 楼房北边有块空地,得从灌木丛中钻过去,踩在空地上不知道是水泥的呢还是碳屎渣子,空地不大,应该就是操场吧,东头孤零零的立着一个篮球架子,理应对面有它的另一半,当初这里应该有成群生龙活虎的身影,而如今却寡妇一般过着如同这座建筑一样的日子。</h3> <h3> 南北大道的西侧居然有一块很大的水塘,满塘绿色盎然,荷叶铺满水面,小舟静停塘边,白鸟轻掠溏面,甚是一副画。</h3> <h3> 北边望去,依塘而建的女生公寓谈不上海景房也绝对是塘景房,可以想象,晨起眺望,美景入帘,绿色养眼,精神倍爽,美好的一天始于美丽的荷花塘,胜过丰盛的早餐。我就纳闷,那会是不是奖学金都被女神们霸占。<br></h3> <h3> 荷花塘的北边已是早已被遗忘的角落,路道被两侧窜处的杂树合拢,穿行都已很费事,多年没人顾及的缘故吧。</h3> <h3> 大道尽头是驾驶培训基地,地面上车轮痕迹清晰可见,估计没人统计过多少人在这练就了驾驶本领,拿到了驾驶本;</h3> <h3> 练车场的东侧树丛里隐藏着三排部队营房一般的瓦房,路边的杂树淹没了进出的路,地面日积月累的的青苔枯痕让人难以想象当初情形,据介绍,这里当初也是学员宿舍,住这的好处便是晚上可以自行做主熄灯,树丛里电线杆上犹存的高音喇叭印证了介绍,我想这个喇叭应该是跟教学楼上的那个喇叭一样,每天定时吹号、播音,规则的安排学员们的学习、起居吧。</h3> <h3> 顺着南北大道回走,宿舍楼南侧,一座建筑只留地基,被告知这里原来是食堂,后来重建了,后来是什么时候呢!</h3> <h3> 食堂南边有一座比较恢宏的建筑,那是龙潭警校的大礼堂,从我那同事激动的颜色里可以看得出那是对礼堂骄傲感。礼堂门庭破落,堂内空空,剥落斑斑,只是那舞台可以让人遐想。</h3><h3> </h3> <h3> 礼堂的南边还有一幢建筑,据介绍是当初的第二食堂,被拆的大食堂都是圆桌,来晚了是要站着吃的,第二食堂是否是高档点了呢,可是,校门口东侧的学生第三食堂又是什么美食呢?不得其解。</h3> <h3> 礼堂门口应该是学校的车队所在,横躺在地上的磁卡公用电话连当废品变卖的身价都没能实现。</h3> <h3> 车队门口有一颗茂盛的槐树,怀抱里掖着一颗枇杷树,黄色的枇杷昭示着成熟,却无人问津,我也舍不得随手而捻,毕竟它从来没属于过我。透过成熟的枇杷可以远远看到教学楼,这个角度似乎可以把二者的成熟连成一条线。</h3> <h3> 一圈走来,一路瞻仰,时光流逝,照料稀少,射击馆、军体馆、摩托车场地、浴室都被杂树丛草淹没,建筑物也是原来的分之一;然,未曾来过,却也补了一课,警校不大,布局井然,环境优雅,成就非凡。</h3> <h3> 以前听警校学子们常谈的小火车现如今不复存在,只有那狭窄的铁轨让人想起拉水泥的车留下的隆隆声和满天灰尘,那时的厌恶如今却成为奢侈的回忆。</h3> <h3> 走出校门,守门师傅热情相送,欢迎老同学下次再来。踏足警校,想象到警校学员们当初的衣食、住行,感受到警校学员们当初的生机、活力,感悟着警校学员现在的进步、成功;返校的学员带着回忆、带着留念、带着荣誉也带着成就,带来的不光是衣锦还乡的荣耀,更有对青春年华的记忆和对母校的感恩;虽然这个院落、这座建筑不再担负其原有的历史使命,但再次踏进这块热土,总会心潮澎湃。而我完成了那条未作答的解析题,迟来的足迹让我感悟到警校的艰辛、警校的乐趣、警校的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