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三事(4)

王言

<h3>《小学二三事(校队)》 那时候我们的暑假是漫长的,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游戏机和iPad,还有那么多电视频道可以选择,怎么打发掉那些时间是我们很大的课题。学校组织了向阳院,把不同年龄的小家伙们集中在一起做活动,有时是组织去看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和样板戏看了无数遍,那到还可以接受,最烦人的是开小小班,一圈人围坐在一起,没有什么话题,轮流读报,那才是最没劲的,还不许走开。我常常借口上厕所出去玩一大圈,不巧的话正好碰上老师查岗,抓住了就被训一顿,还会不断质问“是不是落到厕所里去了?”,老师如果实在气不过就会报告家长,那么回家后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br></h3> 暑假开向阳院小小班,比照片中要简陋多了。<br><h3><br></h3> <h3>  那时候的学校也有很多课外活动的,还有兴趣班,也常常组织我们去游泳,3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踩水,于是每一次学校组织游泳我总是拖在最后上岸,在深水区艰苦地踩着水,向同学们炫耀着,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br></h3><h3> 那时候,学会了游泳确实让自己非常得意,让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自己,一下子得意了起来…</h3> <h3>你们能够认出他是谁吗?对了,就是我们牯一的乒乓球校队主力:戈进杰!</h3> <h3>  由于那时候整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已经很高了,庄则栋,张燮林,梁戈亮等等球星的名字我们都是如数家珍,全民打乒乓是当时的潮流。走在弄堂里常常可以看到有人铺着床板,中间搁着一条被两块砖头架起的竹竿,一大帮小屁孩等着轮番上阵呢。那时候每个学校都有组建乒乓队的,而且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校队!一班的戈进杰那时候就是校队的主力大碗,我班的张忠勇也打得很不错。我同样喜欢打乒乓,就是水平实在一般般,我的虚荣心使我极其渴望进校队,于是我就拉着张忠勇帮我去向管校队的叶老师求情了,叶带鱼(叶老师的绰号)说,我看你学游泳蛮快的,也许打乒乓也有希望,那就进来试试吧,我去混了几个月后,老师们看看实在没有培养前途,就把我踢出去了。不过踢出去的过程并不冷酷,他让队里的全体成员坐下来开交心会,灌输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概念,灌了一阵迷魂药之后,我不失体面地离开了。但是我仍然可以非常骄傲的说,我曾经是校队的一员啊!<br></h3> <h3>电子线路,是我当年为之废寝忘食的业余爱好</h3> <h3>《小学二三事(兴趣班)》 说到兴趣班,我的兴趣又来啦。我要提的另一个兴趣班是我参加了好多年,而且对我的多年以后都影响深远的半导体兴趣班,指导老师是教数学的郑士雄老师。 大家都记得吧?在文革时期人们都忙着搞阶级斗争,上班磨洋工的比较多,都不太卖力,大家的业余时间也难以做什么有趣的事,如果你喜欢音乐,那么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月,都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如果你喜欢电影,那么几乎所有的电影,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已经不许放映了;戏剧呢,除了八个样板戏重复播放之外,什么都是被禁止的;衣服不能花稍,如果你敢穿一双鞋头尖一点的皮鞋,那么你就要冒着风险,被别人在街上脱下皮鞋挂在你的脖子上;裤管窄一点的裤子也是不允许的,不小心就会被当场剪掉!我的评价是,这样的环境就好比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监狱,充斥着无知和愚昧,很多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激动无比,因为看到以前自己羡慕嫉妒恨的人们突然倒霉了,同时又是人人自危,即使你的出生条件再好,三代贫农,仍然有可能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追查祖宗八代有没有反动基因。至于衣食住行呢,由于是计划经济,再差的产品也不愁卖不出去,买糖买烟都得凭票供应,住房几十年如一日,听说过有的家庭生了小孩子之后,让大一点的孩子睡到大衣柜顶上去了…。这些年,我常常看到有人在怀念那个时代,我实在是无语了。 不好意思扯远了,再回到正题吧。买些电阻电容,焊接线路板,装个收音机电视机,是为数不多又可选的业余爱好,我家里老爸喜欢捣鼓电器,耳闻目染我也会玩一些,所以当郑老师组队时,我是第一个报名的。 于是,下课后郑老师就带着我们几个小屁孩玩起了电路。我就常常在那个工作室,大礼堂边上的小储藏室里联结各种线路,一直玩到他离开牯一。他在带我们做电路板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讲一些电路原理,在后来中学阶段,我混进了上海市青少年电子爱好者协会,应该也是和郑老师这位开手师傅所教的起手式可以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要求极为严格,我怀疑他是处女座的,追求完美到了极致。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星座的说法,他极其注重细节(多年以后我才听到了这样的说法: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学会了无可挑剔的焊接技术,每个焊点都是亮丽的半球,后来在大学做课题的时候,组里有配备有受过专业焊接训练的专业技工,我的焊接技术仍然得到大家,包括那些专业技工们的喝彩。电子线路概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对我后来在电子工程上有所斩获也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郑老师先于我们离开牯一,他当之无愧地拿到了保送读大学的资格(工农兵学员),即使是在四害横行,鄙视知识分子的时期,他仍然愿意教学生知识和技能,带学生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 插曲:保送读大学只有一个名额,而教体育的叶老师(叶带鱼)也想要这个机会,求之不得后闹了一段时间情绪,江志明告诉我说:“叶老师在不开心呢,一面孔想不通啊!” <br></h3> <h3> 文章中,我多次提到了发小江志明,小时候玩电子线路和做航模,包括下四国大战,打康乐球都有他的身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而对我来说,江兄始终是神一样的队友,</span>我们一直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从来没有吵过架。从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直是同校,甚至在加拿大都做了很多年的邻居,我们两家的小孩也是一起玩着长大的。</h3><h3> 下一段文字就是关于他的。</h3> <h3>90年代初,江志明和我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奥卡国家公园</h3> <h3>摘录一段前几年写的黑板报同学介绍:江志明,网名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他从来是我最交心的小伙伴。他也是我们同学圈里最资深的学者,从牯一小学,新风中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和加拿大科学院的博士后,到美国著名公司的技术主管。不用写任何内容,只要看一下这些名称,你懂的。 这里我唯一要添加的一句话是:他娶了我们新风中学的著名才女张璟。<br></h3> <h3>江家和王家在加拿大翠湖山庄,江家儿子一帆还在上海,王家女儿尚未出生。</h3> <h3>  好了,我随手涂写的《小学二三事》告一个段落了,谢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回忆起40年前的点点滴滴,有开心,有失落,也有绵绵不断的温情,仿佛被触到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记得刚刚建群的时候,正好碰到教师节,我们大家聊起过我们的小学老师,都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感觉。所以即使是那么多年以后,我们对老师们的感激仍然是由心而发,绵绵不断的。<br></h3> <h3>  这篇小文章在小学群里贴出来之后,唤醒了很多同学们对遥远的童年时代的回忆,反应极其热烈。我随手摘录了几段大家的发言,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有照片或者有话要说的,不妨在群里贴出来,或者私信给我,我可以把它们一并加入到小文章中,作为我们中学毕业40周年的纪念活动的内容之一。(完)<br></h3><h3><br></h3>

老师

校队

兴趣班

我们

小学

时候

乒乓

二三

同学

牯一